7.《包身工》课件(共62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包身工》课件(共62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简介

(共62张PPT)
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
黑暗终将过去,黎明必将到来
课堂导入
为什么想去诗和远方,因为只有牛马才向往草原。牛不吟,马不叫,小小牛马,收到收到。
我命由我不由天,说好三千就三千。
智者不入爱河,牛马不知死活。
课堂导入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工人阶级已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发出自己的声音,展现自己的力量;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还有比普通工人更悲惨的群体,他们卑微弱小,无法发出自己的呼声,纵有抗争,也更容易被中外反动势力扼杀。这个群体就是包身工。
著名的剧作家夏衍,将目光投射到这一被欺凌压榨的群体上,完成了著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从而引发了世人对包身工的普遍关注。
了解相关知识
文体知识
作者介绍
写作背景
夏衍(1900-1995),浙江杭州人,剧作家。原名沈乃熙,字端轩,笔名沈端先。
1920年留学日本。1927年回国后参加中国共产党。后参加组织艺术剧社,筹建左联、左翼剧联,主编过《艺术》《沙仑》等刊物,为左翼文艺运动主要领导者之一。1932年任明星电影公司编剧顾问,后任左翼电影小组组长。1934年起创作话剧,有剧本《赛金花》《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和报告文学《包身工》。
作者介绍
关注女性话题
在夏衍的文艺创作中,女性角色往往有着突出地位。从《赛金花》到《中秋月》再到《上海屋檐下》《狂流》《春蚕》等作品,夏衍始终在剖析导致中国女性遭遇种种不公乃至堕落失足的社会原因。他还通过翻译德国马克思主义者倍倍尔的《妇女与社会主义》,撰写《秋瑾传》,传达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当夏衍了解了包身工的境遇后,便希望用文艺创作,表现她们的生活,引起社会的关注。
其实,20年代后期,我就着手收集包身工素材了,到了1936年才完成,前后历时达十年之久。1927年开始,我做过一段时间的工会工作,认识了一些在纱厂工作的朋友和做工人运动的同志,从他们口中,我了解了包身工制度和他们的遭遇,我觉得非把这个地狱揭开不可。为了看到包身工们早出晚归的上下班的生活,我足足打了两个月的“夜工”,每天车夜三来钟起身,走十几里路到包身工们上班的杨树浦,混身于其中。这两个月,我比较详细地观察到了包身工们非人的生活。
我本想写篇小说的,调查结束后,觉得小说不足以反映包身工的境遇,所以,我就把调查到的材料,不带虚构,如实地写成了《包身工》。
(节选自《夏衍谈《包身工》》,《新闻通讯》1995年第3期)
背景介绍:
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以文学手段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它是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特写,速写等的总称。
报告文学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报告文学兼有文学和新闻两种特点。
基本特征有三:真实性、典型性、文学性。
文体知识
Cultural And Stylistic Knowledge
报告文学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
《包身工》属于第三种,写问题。  
包身工──旧社会一种变相的贩卖奴隶的形式。
被贩卖的多是女孩子由承办人送到工厂做工,无人身自由,所得工资全部归承办人所有,在这种形式下做工的人也称包身工。
包身工
包身工是旧中国工厂中实行的一种定期卖身的雇佣制度。
这种制度首先实行于日商在华的纱厂,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的残酷的奴役制度。
包身工一般多为农村来的女童工,她们是由包老板买回来的,一般只有十二、三岁到十五、六岁,包身期限一般是三年。
包老板常为流氓地痞,与厂家、工头(拿摩温)及农村恶霸勾结。他们到农村或灾区去诱骗农民,将他们的未成年儿女骗去城中当工,并迫使他们或保人接受极少的包身费,订立包身契约。
通读全文,给“包身工”下个定义
包身工是一群年龄_________________,因______________,受________________,由父母签署________并收三年________,由带工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
十五六岁
生活贫穷困苦
包工头的诱骗
“包身契”
包身费
供给住食并全权操控,生死疾病一听天命
无偿女性劳动者
写作背景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侵略、各种黑暗势力残酷压迫下日益破产。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有大量无法生存的农村姑娘被“带工”老板诱骗走,到上海的日本纱厂做包身工。包身工完全丧失了人身自由,被当作“机器”“灌装了的劳动力”,过着人间地狱的生活。
写作背景
另一方面,从“一·二八”事变以后,中国人民抗日情绪高涨,上海的工人运动重新抬头,日本资本家为了减少工人罢工的威胁,需要用包身工来代替“外头工人”,因此这一时期的包身工人数突然增加了。
作者亲赴上海,进行了长达几个月的实地考察,目睹包身工的非人生活,用包含血泪的笔,撰写了这篇报告文学,愤怒地揭露了这个人间地狱的真相,揭示了“没有法律,没有人道”的包身工制度必然覆灭的命运,表达了中国人民必将起来反抗,粉碎自己身上的枷锁的信心。
一·二八事变
又称一·二八淞沪抗战,日本称上海事变或第一次上海事变、淞沪战争。是在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为了转移国际视线,并图谋侵占中国东部沿海富庶区域,而在1932年1月28日蓄意发动的侵略事件。
1932年1月28日午夜,日本海军第一遣外舰队司令盐泽幸一指挥海军陆战队分三路突袭上海闸北,第十九路军在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指挥下奋起抵抗,给日军以迎头痛击。日军对我军阵地及民宅、商店狂轰滥炸,发动了四次总攻,却均遭败绩,蒋光鼐指挥军队在闸北、江湾、吴淞、曹家桥、浏河、八字桥一带展开了多次战役,日军先后四次更换主帅,死伤近万人。
1932年2月14日,蒋介石命令由前首都警卫军87、88师和教导总队组成第五军,以张治中为军长增援十九路军参战。
1932年3月初,由于日军偷袭浏河登陆,中国军队被迫退守第二道防线。
1932年3月3日,日军司令官根据其参谋总长的电示,发表停战声明。同日,国联决议中日双方下令停战。
24日,在英领署举行正式停战会议。
5月5日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
梳理线索,
感受写实艺术
Combing through clues,
Feel the art of realism
12—14段 (四点半后)早餐 恶劣的饮食条件
1—7段 (四点一刻)起床 恶劣的住宿条件
23—33段 (五点)上工 恶劣的劳动条件
12—14段 (四点半后)早餐 恶劣的饮食条件
35—47段 (十七点)放工 榨干最后一滴血汗
8—11段: 包身工的来源 、身份——包身工制度的形成
15—22段:帝国主义雇佣包身工的原因——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34段:在中国的日本纱厂飞跃的膨大——包身工制度的膨胀
48—50段:愤怒控诉野蛮的吃人制度,指出黎明必将到来
思考:结构有何特色?
双线交织,叙议结合
纵向叙事,横向议论
文章线索
主线
副线
以时间为主线组织材料,描绘包身工一整天的生活和劳动画面:
清晨起床→吃早饭→上工→黄昏收工。
这四个片段从生活条件恶劣、劳动条件恶劣两方面形象地反映出包身工悲惨的生活和劳动情况。
文中穿插(补叙、插叙)着背景资料,以包身工制度的形成、发展及恶果为副线,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残酷和黑暗及其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双线交织
“苦难”中的
群像与个体
任务三
本文是如何体现了报告文学的真实性的?
选择典型场面
选择典型人物
选择典型数据
文章写了几个场面?
起床
选择典型场面
早餐
上工
段落
1—6
12—14
23—33
人物的群体描写
“面”的描写——起床:
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打呵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叫喊,在离开别人头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成人期女孩所共有的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作“猪猡”的生物中间,已经很迟钝了。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会公然地在男人面前换衣服。(3段)
分别写了住处的拥挤,住宿环境的恶劣,睡眠严重不足,身体极度疲劳,起床时间紧张忙乱,精神麻木,失去害羞与自尊。
粥!它的成分并不和一般通用的意义一样,里面是较少的籼米、锅焦、碎米和较多的乡下人用来喂猪的豆腐渣!粥菜?是不可能有的。(12段)
她们一窝蜂地抢一般地盛了一碗,歪着头用舌舔着淋漓在碗边外的粥汁,就四散地蹲伏或者站立在路上和门口。
......也有连一碗也轮不到的时候。洋铅桶空了,轮不到盛第一碗的人们还捧着一只空碗,于是老板娘拿起铅桶到锅子里去刮一下锅焦、残粥,......(13段)
人物的群体描写
“面”的描写——吃粥:
饮食之差、条件之恶、粥量之少
这些生动的细节描写充分反映了包身工悲惨的生活,她们过着“猪狗不如”的非人生活。
人物的群体描写
“面”的描写——上工:
......就好像鸡鸭一般地无秩序地冲出一大群没有锁链的奴隶。(23段)
纱厂工人终日面临着音响、尘埃、和湿气三大威胁。(25段)
.......,野兽一般的铁的暴君监视着你。(26段)
在纱厂,活儿做得不好的罚规,大约是殴打、罚工钱和“停生意”三种。(26段)
工作时间长,没有人身自由;工作环境恶劣,身心受摧残。
文章写了哪些人物?写了这些人物的什么事情?作者在写这三个人时,侧重点有何不一样?
芦柴棒
(烧火P6、生病遭毒打p16-p19、免受抄身p35-p41)
选择典型人物
小福子(工作遭毒打p28)
不知名女工(写信遭毒打p42)
侧重于说明包身工身体健康受到的摧残程度。
侧重于表现中外剥削者共同对包身工进行迫害的黑暗现实。
侧重于表现剥削者的残忍和包身工身陷绝境的悲惨命运。
“苦难”中的群像与个体
作者虽然只写的是一个芦柴棒、小福子,但读者看到的却是成百上千个芦柴棒小福子。她们遭遇毒打、受折磨的情景,是包身工经常受到的虐待和污辱的缩影;老板要芦柴棒“做到
死”,也是每一个包身工最终都不可逃脱的厄运。通过她们的悲惨遭遇的描述,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包身工被压榨、被摧残的悲惨命运。
重点描写“芦柴棒”等人起什么作用?

早餐
放工
起床
上工
“芦柴棒”出场
“芦柴棒”重病遭受毒打
小福子挨罚
无名女工
惨遭毒打
“芦柴棒”
骨瘦如柴
“面”上的描写,主要是人物的群体描写,写包身工的起床、吃粥、进工厂等等。这里作者并没有具体刻画哪一个人物,而是速写式地描出包身工这个群体。
描写他们的生活,必须通过整体速写,才能得到全面的表现。
从整体描写中表现包身工制度的黑暗,残酷。
写法
点面结合
(骨架)
      ↓↑
    (血肉)
面:一般的、概括性的材料(群体描写)
点: 典型人物、事件、细节(个体描写)
面上的描写使所写的内容有整体感,点上的描写则使所写的内容既充实丰满,又生动形象,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
选择典型数据
居住环境狭窄
像鸽子笼一般地分得均匀,每边八排,每排五户,一共八十户一楼一底的房屋,每间工房的楼上楼下,平均住着三十二三个“懒虫”和“猪猡”,所以,除了“带工”老板、老板娘、他们的家族亲戚和穿拷绸衣服的同一职务的打杂、请愿警之外,这工房区域的墙圈里面住着二千左右衣服褴褛而替别人制造衣料的“猪猡”。
于是,在预备好了的“包身契”上画一个十字,包身费大洋二十元,期限三年,三年之内,由带工的供给住食,介绍工作,赚钱归带工者收用,生死疾病一听天命,先付包洋十元,人银两交,“恐后无凭,立此包身契据是实!”
……
“芦柴棒”现在的工钱是每天三角八分,拿去年的工钱三角二分做平均,两年来带工老板从她身上实际已经收入二百三十块钱了!
选择典型数据
剥削的惊人程度
单就这福临路的东洋厂讲,光绪二十八年三井系的资本收买大纯纱厂而创立第一厂的时候,锭子还不到两万,可是三十年之后,他们已经有了六个纱厂,五个布厂,二十五万锭子,三千张布机,八千工人和一千二百万元的资本。
选择典型数据
用两组数字前后对比,证明了在中国的日本东洋厂“飞跃地庞大”,完全是残酷压榨剥削包身工造成的
数字对比展现新闻客观性
文章中用了诸多数字来表现新闻的真事性,请找出具体数字,并完成表格。
起居环境
劳动产出
成本付出
七尺阔 十二尺深 (9.32m ) 十六七个人(人均居住面积0.55m ) 以芦柴棒为例一人两年后产出230块,三年359块 包身费20元
包身三年住食
日本大财阀三井系在30 年中由一个厂、不到两万锭子发展到6 个纱厂、5 个布厂、25 万个锭子、3000张布机、8000 个工人、1200 万元资本 先付大洋 10 元
一天工资三角八分
数字对比展现新闻客观性
福临路工房的2000左右的包身工人,隶属在五十个以上的“带工”头手下,少一点的,三十五十,多一点的带着一百五十个以上。
每个带工老板带三十、五十甚至一百五十以上的包身工,三年至少可赚 10170块钱,多者可赚50850块钱以上。
全上海当年有24000以上的包身工,她们仅在三年之内至少被带工老板榨取了8136000块钱以上。
补充资料
一块大洋的购买力
《上海解放前后物价资料汇编》和《上海工人运动史》披露1927年在上海,切面1斤0.07元,猪肉1斤0.28元,棉花1斤0.48元煤炭1担0.14元,煤油1斤0.06元,肥皂1块0.05元,香烟1盒0.036元,茶叶1斤0.23元,活鸡1斤0.37元,鲜蛋1个0.027元,豆油1斤0.19元,食盐1斤0.043元,白糖1斤0.096元,细布1尺0.107元。原文中的"石",应为156斤;1包面粉,约为45斤。其他城市,大抵如此。在重庆,1936年,大米1斤2分5,100斤两块五角钱。
这是一篇报告文学,不是一篇小说,所以我写的时候力求真实,一点也没有虚构和夸张。她们的劳动强度,她们的劳动和生活条件,当时的工资制度,我都尽可能地作了实事求是的调查,因此,在今天的工人同志们看来似乎是不能相信的一切,在当时却是铁一般的事实。
—夏衍《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
探究“苦难”的根源
任务四
请你结合调查内容,整理与包身工相关的背景资料。
“包身工”这些人是从哪里来的?是怎么来的
包身工这种制度是怎么产生的?
这些东洋厂为什么会雇佣包身工?
形成包身工制度的根源是什么?
“包身工”这些人是从哪里来的?是怎么来的 (8—11段)
她们的身体,已经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包给了叫做“带工”的老板。每年特别是水灾、旱灾的时候,这些在东洋厂里有“脚路”的带工,就亲自或者派人到他们家乡或者灾荒区域,用他们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
一句话概括:
带工到家乡或灾区,诱拐快要饿死的孩子。
包身工这种制度是怎么产生的?(8~11段)
历史原因
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农村破产,加上灾荒,贫苦农民无法维持生活,只好让孩子到上海当包身工。
直接原因
带工老板用欺骗的方式让那些无路可走的女孩签订“包身契”,从而沦为包身工。
这些东洋厂为什么会雇佣包身工?(15—22段)
历史原因
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日本资本家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的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
根本原因
三个原因:没有人身自由(身体属于带工老板,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易于管理(罐装的劳动力,与外界隔绝,不受外界工潮的影响)、价廉(工资不及同类男工的三分之一)。
形成包身工制度的根源是什么?
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勾结起来压榨剥削的背后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反动统治。
品“苦难”细节震动灵魂
任务五
“慈祥”这个褒义词,在这句中转为贬义了,这说明有的老板提供“粥菜”,看起来好像是为了改善包身工的生活,实质上却是心怀鬼胎,为了从包身工身上榨取更多的利润。
1.粥菜?是不可能有的。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12段)
这是通过设问和褒词贬用的修辞手法,含蓄地表达感情。
“佳肴”本是褒义词,指精美的菜肴。从菜场上收集来的菜叶当然算不上什么佳肴,作者故意称为“佳肴”,变褒为贬,反衬出包身工粥菜之难得及质量之差,暗含讽刺的意味。
2.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营利的制度,我禁不住想起孩子时候看到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48段)
船户养墨鸭——捕鱼——卖钱(没有虐待)
带工老板——饲养包身工——赚钱(没有温情)
“饲养”,比拟。“饲养”它的本义是喂养动物,说明资本家根本不把工人当人看待。
比喻,比喻帝国主义及其买办们与包身工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类比,揭露了包身工牲畜不如的状况,有力地控诉了包身工制度的罪行。
运用排比句“六个没有”强调黑暗深重,表达了作者对包身工制度的极大憎恶。后一句中,“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代表了人类技术文明的进步,这同“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形成巨大反差,两种事物结合在包身工身上,揭露了包身工遭受的压迫之深。
3.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这儿有的是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49段)
运用发人深思的警句,凝聚了愤激的烈焰,直抒胸臆,表现了作者要摧毁包身工这一罪恶制度强烈的愿望。同时,向肆无忌惮地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帝国主义者和一切反动统治者发出了警告: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这就使这篇侧重于揭露黑暗的报告文学,显出了一点亮色。
4.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50段)
修辞手法
例句
表达效果
比喻
1.手脚瘦得像芦柴棒一样。
2.像鸽笼一般地分得均匀。
3.很像一只在肢体上附有吸盘的乌贼。
4.红砖头的怪物,已经张着嘴巴在等待着它的滋养物了。
把日本纱厂比作“怪物”“张着嘴巴”既生动地写出了它大门洞开,等待着廉价劳动力的情形,又形象地表现了资本家吃人的本质。
多样修辞增强可读性
修辞手法
例句
表达效果
排比
类比
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
船户养墨鸭—捕鱼—卖钱(没有虐待)
带工老板—饲养包身工—赚钱(没有温情)
以排山倒海的气势指斥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形象地阐说了帝国主义及其买办们与包身工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有力地控诉了包身工制度的罪过。
多样修辞增强可读性
修辞手法
例句
表达效果
反语
1、粥菜?是不可能有的。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运用反语,表现包身工饮食条件差,控诉了老板的无情
多样修辞增强可读性
包身工
住:“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像鸽笼一般”的工房
吃:“浆糊一般”的薄粥
穿:“褪色和油脏了的湖绿乃至莲青的短衫”
薪:“每天三角八分”
带工老板
穿:“拷绸”之类
薪:不仅可以放债、起屋、买田,还能兼营茶楼、浴室、理发一类的买卖
通过鲜明的对比,刻画出包身工奴隶一般的生活,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买办势力相互勾结、残酷压榨包身工血汗的滔天罪行。
对比手法
通过对比,真实刻画出包身工奴隶一般的境地。
包身工
外头工人
“脏,乡下气,土头土脑”,没有做工与不做工的自由,出了差错要挨打。
“衣服多少地整洁一点儿”,可以选择工作,不会挨打,可以通过贿赂工头换取好的工种。
主 题
本文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作为组织材料的主线,通过对包身工起床、吃早饭、上工和下工情况的描写,展现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与繁重劳作,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控诉了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压榨、虐待中国工人的罪行,表达了作者对包身工不幸生活的深切同情与关注,对帝国主义和黑暗势力的无比愤恨之情。
拓展延伸
当代包身工
Combing through clues,
Feel the art of realism
延伸拓展
有人说,《包身工》是一篇时文。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我们为什么要学这篇文章?请同学们结合所学,谈谈本文的当代意义。
学习《包身工》的当代意义:
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为祖国献出自己的力量,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我们要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对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给予基本的尊重,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我们必须记往:为了赶走帝国主义,推翻那个人吃人的社会制度,我们的先人曾付出了无数生命、血汗和眼泪。
你以为的缅北是什么样?是羞涩腼腆的大男孩微笑着演唱中文歌曲,还是娇小可人的小公举大方的对你暗送秋波?
其实这一切却都不一定是真的。已经凉凉的网红伏拉夫早就已经告诉过我们,这都是流量密码,你爱听的话有时不过是炮弹的糖衣罢了。而这位已经被警方实锤的百万级缅北网红李赛高,就是其中的重量级代表。
你以为他是远征军的后代而与其亲近,那只不过是他的伪装,你以为他热爱中国能带你暴富,那也不过是骗你的手段罢了。其实在他被实锤之前,就已经有人爆出他伤害国人了,甚至他的真实身份竟是缅北的诈骗集团成员。而在此事件曝出之前,被骗绑架到柬埔寨当血奴的小李,他的热度还没有消散。去年小李因为找工作被迫偷渡到柬埔寨,随后因为拒绝从事网络诈骗而被非法拘禁,沦为血奴。
根据小李的爆料我们了解到,在这种网络诈骗公司,没有业绩或者不听话的员工,就会遭到毒打和电击,甚至被转卖或失去生命。
洪洞黑砖窑现代包身工
黑砖窑案,是指发生在2007年前后,那些非法拘禁并强迫农民工从事危重劳动、非法收买和使用被拐骗儿童、恶意拖欠工资和侵占他人财产的砖窑窑厂豢养帮凶剥夺他们人身权利并强制劳动每天长达14小时到16小时不给任何劳动报酬的严重违法犯罪案件。
洪洞黑砖窑现代包身工
“我们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在这些手脚并用、头发长得像野人一样的孩子中间,有的已经整整和外界隔绝了七年,有的因逃跑未遂被打致残;有的孩子被监工用烧红的砖头把背部烙得血肉模糊。(后被人救出在医院治了数月也未痊愈)。
洪洞黑砖窑现代包身工
他们每天工作14个小时以上,还不让吃饱饭,有时因劳累过度,稍有怠工就会被监工随手拿起的砖头砸得头破血流,然后随便拿起一块破布一裹了之,继续干活,至于拳打脚踢,棍棒伺候更是家常便饭,更有甚者,有的孩子被打手打成重伤也不给医治,如不能自愈或伤情恶化,奄奄一息时黑心的工头和窑主就把被骗的苦工活活埋掉。”
——当时的媒体报道
洪洞黑砖窑现代包身工
“他们最小的只有8岁,每天都干着成人都难以承受的重活。他们被限制了人身自由,全天候有监工或打手巡逻站岗。这些看似发生在旧社会包身工的生活,如今却活生生地发生在二十一世纪的一群童工身上。”
——当时的媒体报道
结束语
我们不能改变历史,但是可以从我们历史上悲惨的一页中学到很多东西。
往事不堪回首,历史的车轮缓慢向前行,人性的觉醒、文明的进步有一个缓慢的过程,在越来越重视人权和人道主义的今天,我们回顾历史,讨论现实,是为了历史的惨剧不再发生,是为了明天的生活更加美好!
铭记历史,永不遗忘,绝不允许历史悲剧重演。
寄语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鲁迅
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鲁迅《无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