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课件(共6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课件(共6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简介

(共60张PPT)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导 入
当真理被“雾霾”遮住时,需要勇士站出来,拨开迷雾,让光芒重照大地。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我们实践的真理,也曾被误解,被利用。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恩格斯的《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人类由猿到人
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
生产力迅速发展 从刀耕火种
到蒸汽轮机
人们常常思考
推动社会历史进程的
决定因素到底是什么呢?
一直以来
人们莫衷一是
没有答案
直到......
他们的出现!!!
1.了解恩格斯写这封信的背景和针对性。
2.抓住文中的基本观点,思考这些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3.学习恩格斯论述问题的辩证思维和严密的逻辑性,学习文中举例论论证等论证方法。
学习目标
恩格斯(1820年11月28日—1895年8月5日),全名弗里德里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德国人,世界著名思想家。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奠基者。德国社会主义理论家及作家,哲学家,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国际无产阶级运动的领袖。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和领袖。1848年9月26日,德国政府下令逮捕恩格斯。
作者简介
恩格斯
作者简介
恩格斯是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和马克思共同撰写了《共产党宣言》,共同创立了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参加了第一国际的领导工作。马克思逝世后,他承担整理和出版《资本论》 遗稿(第二、三卷)的工作,还肩负领导国际工人运动的重担。除同马克思合撰著作外,他还著有《自然辩证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反杜林论》等。1895年8月5日,恩格斯因病逝世。
背景探寻
19世纪90年代,资产阶级学者和德国党内的机会主义者大肆歪曲、攻击和篡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或鼓吹思想、理性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否定经济条件归根到底具有决定性作用。
这些谬论,在德国大学生中引起了思想混乱。
或宣扬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唯一积极的因素,否认上层建筑的作用,进而达到解除无产阶级思想武装,反对无产阶级革命的目的。
恩格斯于1894年1月25日写给瓦尔特·博尔吉乌斯的信,就是为了澄清这些错误思想。
资料链接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称,其前身是德国古典哲学。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包括四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
资料链接
历史唯物主义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可以塑造和改变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
资料链接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构成一定社会的基础;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在阶级社会主要指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资料链接
马克思在1859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理论作了精辟的表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题目解说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选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本文是恩格斯给瓦尔特·博尔吉乌斯的回信。题目简明扼要,直接亮出了本文所要阐述的问题——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标题开门见山,直接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即分析了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学说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
被称为全人类解放的“圣经”,具有跨越时空的伟力。
不谋求任何私利,不是某个利益集团的代表,不抱有任何偏见,把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作为最高价值追求。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体会这封书信的针对性;梳理文章层次,提取主要观点,把握其逻辑结构。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本文思路严谨、辩证说理的特点,提升把握文章思路和辩证说理的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本文以形象化的语言来阐释抽象的哲理的方法,使得语言表达更具有准确性、鲜明性和生动性。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恩格斯论述问题时的辩证思维和严密逻辑,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作用。
亲爱的小帅同学:
你好!
上个月你找我借了50块钱,说好的这个月1号就还,可是今天
都3号了,你还没还我钱。我劝你尽快还钱,不要不识好歹!不然
我就告诉老师!
此致,
敬礼!
你美丽大方又可爱善良的同学:小美
20××年×月×日
书信格式
书信格式(一般包括六部分)
①称呼。称呼顶格写在第一行,后面加上冒号。
②问候语。问候语要写在称呼的下一行,空两格。它可以独立成为一段。
③正文。这是信的主体,可以分为若干段来书写。
④祝颂语。它可以紧接着正文写,也可以独占一行,空两格写。另外,在写与“此致”和“祝”相配套的“敬礼”或健康类表示祝愿的话语时,一般要另起一行顶格写。
⑤署名。在信的右下角写上写信人的姓名。在署名的前面一般还要加上合适的称谓,如“同学”“好友”“弟”“妹”等。
⑥日期。写信的日期可写在署名的后面另起一行。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188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科学与文化论著
早在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明确提出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概念,并阐释了二者间的关系。
1883年,马克思逝世,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再次重申了这一概念
科学与文化论著
在这一观点提出近50年、马克思逝世10年后,恩格斯为什么又要提出这一问题呢
科学与文化论著
1.关注题目,求时代背景,索写作目的
针对资产阶级政客的歪曲和德国青年瓦尔特·博尔吉的疑惑,如果你是恩格斯,你该如何回信来澄清这些重大而抽象的理论问题?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经济因素决定性作用”
=“经济决定一切”
=“经济是制约历史发展的唯一因素”
技术依赖于科学?
科学与文化论著
通读文章,找出恩格斯针对德国青年的三大疑惑的具体回答
“经济因素决定性作用”
疑惑一:“经济决定一切”
我们把经济条件看作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发展的东西。
不过这里有两点不应当忽视:
(a)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这并不是说,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而是说,这是在归根到底不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相互作用。
根据这段话,梳理恩格斯的意思,他是如何解答的?
围绕“经济的决定性基础”地位,用“但是” “这并不是说” “而是说”三个关联词,说了三层理解:
①除“经济”对“上层建筑”起作用外,“上层建筑”内部各方面又互相作用,“上层建筑”也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②“经济”并不是导致社会现状的唯一原因,还有“上层建筑”的原因。
③“上层建筑”内部各方面之间及其对“经济”虽有作用,但始终离不开“经济必然性的基础”。
社会的“经济关系”与“上层建筑”
政治法
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
上层建筑
基础
经济关系
全部技术、地理基础、历史残余、外部条件
发生反作用
互相作用
①造成社会现状的原因并不只有经济,还有上层建筑各领域间的相互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②上层建筑各领域间的相互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归根结底又是在经济必然性基础上的作用。
如何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便于读者的理解?
举例论证:例举现实生活的具体事例+再次点明升华观点
比喻论证:用我们熟知的具体的事物来证明抽象难懂的道理
运用关联词
运用严谨的限定词
疑惑一:“经济决定一切”
人们有时不加思考地想象的那样是经济状况自动发生作用,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他们是在既定的、制约着他们的环境中,是在现有的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的,在这些现实关系中,经济关系 受到其他关系——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多大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它构成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
并不像
而是

不管
这段文字围绕“经济的决定性基础”地位,用“并不像”
“而是”“但”“不管”四个关联词,谈了四层理解:
①经济状况不会自动发生作用;
②是人们在创造社会历史;
③人们的创造受环境制约,以现实关系为基础;
④在现实关系中,经济关系始终具有决定意义。
社会的“经济关系”与“上层建筑”
决定性基础
经济关系
非自动发生作用,是人们在创造
人们的创造受环境制约,以现实为基础
现实中的经济关系有决定意义
社会状况
①经济关系对社会的决定性作用不会自动发生,而是人们主动创造的。
②人们的创造受特定环境制约,以现实关系为基础,其中的经济关系具有决定意义。
(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到现在为止,他们并不是按照共同的意志,根据一个共同的计划,甚至不是在一块有明确界限的既定社会内来创造自己的历史。他们的意向是相互交错的,正因为如此,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在这里透过各种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
科学与文化论著
进一步阐述影响历史社会发展的各个因素发生不同作用:
明确:经济不是制约社会历史发展的唯一因素”
因为历史由不同的人创造
历史呈现出偶然性
经济在人类创造社会历史中起决定意义
历史呈现出必然性
疑惑二:“经济是制约历史发展的唯一因素”
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秘密,社会反复更迭的根源
一切王朝兴衰和社会更迭的根源都在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就是集中化和固定化,从而导致社会资料分配不公。
这不是偶然,是自然规律,是封建经济和资本主义制度运行的产物,资源总是呈现出一种集中的趋势。
不论是封建王朝还是资本主义,从最初的上升期之后,逐渐稳定下来,经济结构和社会阶层就会慢慢固化,国民收入分配会日趋不平衡,“富者愈富,穷者俞穷”的现象会继续加剧。
改革是一场革命,看不到问题是最大的问题,不触及本质就不是真正改革。
土改意义:
(一)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的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
(二)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三)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创造了条件;
(四)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
(五)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工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原料和广阔的市场,为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我们通过大量的偶然性事件的呈现,
才越发清楚地看到经济的必然性对社会历史的
决定作用
科学与文化论著
2(b)部分
①进一步严密地论证经济不是制约历史发展的唯一因素。
②社会历史是人们创造的,伟大人物的出现及上层建筑的各方面都会起到作用,因此,不能认为“经济是制约历史发展的唯一因素”;
③在人们创造历史会出现很多偶然性,但根本上说明历史发展中经济的必然性。
科学与文化论著
通读文章,找出恩格斯针对德国青年的三大疑惑的具体回答
“经济因素决定性作用”
疑惑三:技术依赖于科学?
“如果像您所说的,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状况,那么,科学则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整个流体静力学(托里拆利等)是由于16世纪和17 世纪意大利治理山区河流的需要而产生的。
关于电,只是在发现它在技术上的实用价值以后,我们才知道了一些理性的东西。
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科学:
技术:
知识、理论形态;现象中探求未知,以“认识”为己任;
物质直接应用形态,用于“改造”活动。
反驳了有些人认为说“科学”是凭空出现的观点
科学与文化论著
概念的逻辑关系图及认识
经济关系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是指
生产生活资料
交换产品的方式
包括
全部技术
决定着
分配方式
阶级的划分
统治关系;奴役关系
国家、政治、法等
科学
依赖
地理基础
过去阶级的残余
外部环境
①技术包含于经济关系中,因此它也具有很大的决定性,决定了“上层建筑”的大部分内容,尤其是对“科学”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②技术决定经济的发展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也正反映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上层建筑
科学与文化论著
思考文章的论述顺序能否互换?
①“经济关系”中的“技术”决定了“上层建筑”的大部分内容,尤其是对“科学”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②在一定社会中,不是“经济决定一切”,但经济是“必然性基础”,具有“决定意义”。
③经济不是制约历史发展的唯一因素,但经济在历史发展中具有必然性,占统治地位。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经济关系
经济关系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生产生活资料
交换产品的方式
全部技术
决定着
分配方式
阶级的划分
统治关系
奴役关系
国家、政治、法等
包括
地理基础
过去阶段的残余
外部环境
科学
依赖
是指
经济关系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经济关系中技术具有很大决定性
技术(生产力)推动着科学发展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基础,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是什么
(内涵)
包括什么
(外延)
决定了什么(基础)
为什么这样论述?
常规思路
恩格斯思路
明确:语序的调换使得论述的重点及经济关系中技术的部分对上层建筑的决定性作用更加突出,针对性也更强。
这为下文能够提出科学在更大的多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做出了铺垫。
随后再通过“此外”“当然”“还”这些关联词的连接,补充了经济关系除了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之外的其他三方面,使得书信对经济关系这一概念的界定完整科学,严谨地避免了读者对这一概念可能产生的误解,增强了下文探讨经济关系对科学的决定性基础作用的可信度。
论述的针对性:调整陈述顺序,突出论述重点。
论述的严谨性:关联词连接,概念界定完整。
写作特色
下面句子中哪些词语体现用词准确,言简意赅的特点
这种技术,照我们的观点看来,也决定着产品的交换方式以及分配方式
①用词准确,言简意赅。
作者在表达时,说"照我们的观点看来体现的是“我们的观点”,意思严密,态度谦虚,内涵丰富。
写作特色
历史上所有其他的偶然现象和表面的偶然现象都是如此。
“历史上所有”则包括全部,写出了结论的适应范围;“其他的”“表面的”则进行了适当的修饰,使表达精辟透彻,言简意赅。
写作特色
内容高度概括,如文章开头“我们视之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生产生活资料和被此交换产品(在有分工的条件下)的方式”,概括出“经济关系”的内容。
②内容高度概括,逻辑严密。
写作特色
逻辑严密则表现在各个部分、各个段落的紧密衔接上,使用了引起下文的承递性语句,如"不过这里有两点不应当忽视",直接引出下文。
文中还运用了大量的关联词语,使文章显得过渡自然,逻辑严密。
我们把经济条件看作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发展的东西。而种族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因素。不过这里有两点不应当忽视……
观点提出鲜明有力,不蔓不枝;“归根到底”言辞准确,语气恳切;“不过”巧妙引起转折,引人思考。
写作特色
③举例论证,说理真实可信。
文章通过多处举例,论证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用事例来解说理论,既生动形象,又增强了说服力。 在文中找出两处举例论证,并分析其作用。
写作特色
举古代奴隶制时代著名的罗马统帅凯撒和他的养子一一罗马帝国创始人奥古斯都,以及十七世纪英国资产阶级-新贵族集团的代表人物克伦威尔。证明他们都是自己时代的伟大人物,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同样体现了历史发展中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举拿破仑的例子
拿破仑充当军事独裁者,是有其历史的必然性的,他本人已具备了必要的条件。但这个角色可以由拿破仑来扮演,也可以由别人来充当。从这个意义上说,拿破仑登上历史舞台, 又是个偶然现象。从而揭示了英雄人物出现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问题。
写作特色
例如:甚至德国庸人的那种从1648——1830年德国经济的可怜状况中产生的致命的疲惫和软弱(最初表现为虔诚主义,而后表现为多愁善感和对诸侯贵族的奴颜婢膝),也不是没有对经济起过作用。
“可怜”“疲惫”“软弱”“多愁善感”“奴颜婢膝”等词语运用得形象生动,使抽象的“影响”变成具体形象,如同浮现在读者眼前,易于理解。
④说理形象,通俗易懂
问题一 (回顾历史)
恩格斯在给瓦尔特·博尔吉乌斯的回信中指出:“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去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并且这个代替者是会出现的,不论好一些或差一些,但是最终总是会出现的。”结合刘邦和项羽,谈谈你对“伟大人物”出现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认识。
拓展延伸
回顾历史,思考探究:
偶然性:刘邦的出身、起家,及至鸿门宴脱险、夺取关中先入咸阳
必然性:刘邦审时度势、知人善任,实行的方针、政策受到了广大士兵和人民的拥护,特别是得到了当时秦人的拥护
偶然性表明的是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种有可能出现、也有可能不出现的趋向。
回顾历史,思考探究:
偶然性:刘邦的出身、起家,及至鸿门宴脱险、夺取关中先入咸阳
但不能把这些偶然因素绝对化、神秘化,偶然性的背后,是必然性在起决定作用。刘邦能最后胜出,是具有必然性的。因为刘邦审时度势、知人善任,实行的方针、政策受到了广大士兵和人民的拥护,特别是得到了当时秦人的拥护,他的胜利是大势所趋,必然性使然。而项羽的失败也是必然的,因在刘邦成功的必然性因素方面,项羽大多相反,最后只能落得众叛亲离的结局。
回顾历史,思考探究:
偶然性:刘邦的出身、起家,及至鸿门宴脱险、夺取关中先入咸阳
从当时形势看,刘邦虽然战胜项羽,但项羽的巨大影响仍在,刘邦并没有取得全局的最后胜利。其实,项羽与刘邦一样都是反抗暴秦的英雄,没有说谁胜就是应该的,是正统的,若项羽拥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或许会改写历史。
伟大人物的出现,都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在楚汉之争中取得最后胜利的刘邦就是这样一位偶然性与必然性统一的伟大人物。比如,刘邦的出身、起家,及至鸿门宴脱险、夺取关中先入咸阳等,充满了偶然性,稍有差池结果便会大相径庭。但不能把这些偶然因素绝对化、神秘化,偶然性的背后,是必然性在起决定作用。刘邦能最后胜出,是具有必然性的。因为刘邦审时度势、知人善任,实行的方针、政策受到了广大士兵和人民的拥护,特别是得到了当时秦人的拥护,他的胜利是大势所趋,必然性使然。而项羽的失败也是必然的,因在刘邦成功的必然性因素方面,项羽大多相反,最后只能落得众叛亲离的结局。
拓展延伸
偶然性表明的是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种有可能出现、也有可能不出现的趋向。“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从“胜败乃兵家常事”的角度立论,用大胆的假设与推理来揭示历史的发展可以是另外一种情形,“已然的”未必就是“必然的”。从当时形势看,刘邦虽然战胜项羽,但项羽的巨大影响仍在,刘邦并没有取得全局的最后胜利。其实,项羽与刘邦一样都是反抗暴秦的英雄,没有说谁胜就是应该的,是正统的,设若项羽拥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或许会改写历史。
拓展延伸
问题二 (勾连现实)
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联系当代社会现实,说说恩格斯的话的现实意义。
支付宝、微信、大数据、智能手机
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基础是经济
拓展延伸
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让人们的学习、沟通、出行等变得更加便捷。正是科技的不断发展为我们的衣食住行提供了便利条件,我们才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去追求精神生活的富足。
科技改变的不仅是人们的生活方式,还有人们的思想与态度,让人们以更加包容的心态接纳新兴科技。
拓展延伸
结束语
马克思用自己的思想影响着整个世界。他定义了社会历史的变革,改变了世界人民的思维,开创了新的世界,为几千年来生活在最底层的人们指明了方向。当他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被恶意篡改和歪曲的时候,他的革命战友恩格斯挺身而出,用渊博的知识、科学的态度、缜密的理论分析向世人宣告:真理毋庸置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