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人应当坚持正义》课件(共3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人应当坚持正义》课件(共3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简介

(共34张PPT)
新课导入
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
如果在危急关头,
“生”与“义”发生了激烈的矛盾冲突,你会如何抉择?
公元前399年的一天,苏格拉底被古希腊500人陪审团法庭判处死刑,被指控罪名是不敬神明和腐化雅典青年。雅典公民在这一天大获全胜,但是雅典法律却在这一天一败涂地。
当时的雅典死刑犯并不一定会死,至少还存在三条生路:缴纳罚金赎罪,请求陪审团宽恕和自请流放。苏格拉底本身是可以免刑的,但是他却拒绝了法庭的开释,他的朋友们也在打算营救他逃离雅典,但也被他拒绝了。
他针对格黎东的建议,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自己唯正义是从的道德信念,说服格黎东放弃劝说自己越狱。
古希腊三贤
苏格拉底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
柏拉图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
他们三人在古希腊文学、艺术、哲学领域做出的非凡贡献影响着世界范围内的文学艺术发展方向。
苏格拉底
(希腊语:Σωκρ τη ,英译:Socrates)
是古希腊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又是一位个性鲜明、从古至今被人毁誉不一的著名历史人物。苏格拉底出生于伯里克利统治的雅典黄金时,出身贫寒,父亲是一名雕刻师,母亲为助产士。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而柏拉图更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他一生未曾著述,其言论和思想多见于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著作,如《苏格拉底言行回忆录》。
(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
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
古希腊先哲,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称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
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他几乎对每个学科都做出了贡献。他的写作涉及伦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自然科学、教育学、诗歌、风俗,以及雅典法律。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构建了西方哲学的第一个广泛系统,包含道德、美学、逻辑和科学、政治和玄学。
(公元前384~前322)
公元前399年,雅典法庭以“不敬神明”的罪名判处哲学家苏格拉底死刑。判决执行前夕,苏格拉底的朋友格黎东潜人监狱,试图劝说他越狱逃跑。苏格拉底不赞成逃跑,他针对格黎东的建议,抛出了“正道”“道义”“道理”“正当”等一系列他所坚守的“正义”理念,层层铺垫,步步设问,深人浅出地阐述了自己唯正义是从的道德信念,说服格黎东放弃劝说自己越狱的努力。课文记载的就是这次谈话的过程。
了解“对话体”
对话体是艺术、政治、哲学和科学著作中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的著作采用两个或多个角色对话的形式。
对话体著作通常设置尖锐冲突,对话方发表各自的见解,而最终则表露出作者关于论争的倾向以及争论者的生动形象。除了文学艺术领域、关于科学和哲学问题的对话也具有异常鲜明的情趣及出色的艺术性。
题目解读
①“人”,即所有人
②“应当”,有“必须”之意,突出了“坚持正义”对“人”的重要意义
③“正义”,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道理的意思。
“人应当坚持正义”,明确表达了文章的观点,这也正是苏格拉底不听格黎东的劝告执意赴死的原因。
苏格拉底与格黎东之间分别讨论了三个问题
1、讨论人的行事应该听从谁:是听从众人意见还是听从真理本身。
2、讨论人的行事与否的判断标准问题。
3、讨论与“正当”相对的“不正当”之标准问题。
梳理文章结构:
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第15段第1句)
第二部分(第15段第2句-第18段)
第三部分(第19段-第25段)
(注:以1人1次发言为1段)
核心问题?
越狱逃跑的行为是否正当?
结论?
苏格拉底宁可被处死,也不能做违背正义的事情;宁死也不放弃探究真理的权利;坚持道义而不动摇,为哲学而殉难,面对死亡,苏格拉底坦然、镇定地为正义而献身。
越狱逃跑的行为是不正当的
助产术论辩艺术
格黎东劝说苏格拉底逃走的三个理由
作为苏格拉底的朋友,他们不用花多少钱就能救其出狱,在这种情记下,即使苏格拉底是自己甘愿服从法律,但在不知情的外人来看,大多数都会认为是他的朋友未尽心尽力解救他。
即使离开雅典,还有很多地方,很多朋友会欢迎苏格拉底的到来。
甘愿服刑的做法不仅伤害了朋友,满足了仇人,还遗弃了子女,未尽到为人父母的责任。
1
2
3
格黎东劝说苏格拉底逃走的三个理由
作为苏格拉底的朋友,他们不用花多少钱就能救其出狱,在这种情记下,即使苏格拉底是自己甘愿服从法律,但在不知情的外人来看,大多数都会认为是他的朋友未尽心尽力解救他。
即使离开雅典,还有很多地方,很多朋友会欢迎苏格拉底的到来。
甘愿服刑的做法不仅伤害了朋友,满足了仇人,还遗弃了子女,未尽到为人父母的责任。
大多数人认为应该尽心尽力救苏格拉底且不用花多少钱
很多地方欢迎苏格拉底
为了朋友和子女
越狱的认同度和可行性
越狱后的出路
越狱是负责的有益的行为
圈点勾画类似格黎东类似“说得很对”——“我还是这样的主张”——“我试试看”的表述,并概括相对应的苏格拉底的观点。
浏览文本
苏格拉底是如何一步步说服格黎东的?
1.有些意见要重视(听),有些意见不必要重视(听);
2.应该重视好的意见,不管坏的意见;
3.好的意见是明白人的意见,坏的意见是糊涂人的意见;
4.应当听内行的意见,不应当听众人的意见;
5.身体毁坏不能活,为道义所改善、为不义所毁灭的部分毁了不能活;
6.道义比身体更贵重:
7.不能听众人的说法,听从深知道义和不义的人的说法,听从真理本身;
8.最重要的不是活着,而是活得好,活得体面、正派;
9.根据道理、正当与否来决定该不该“离开此地”;
10.任何何情况下做不正当的事都是不能容许的;
11.以坏报坏是不正当的;
12.既不能以坏报坏,任何情况下也不能对人做不正当的事。
苏格拉底的观点
1.有些意见要重视(听),有些意见不必要重视(听);
2.应该重视好的意见,不管坏的意见;
3.好的意见是明白人的意见,坏的意见是糊涂人的意见;
4.应当听内行的意见,不应当听众人的意见;
5.身体毁坏不能活,为道义所改善、为不义所毁灭的部分毁了不能活;
6.道义比身体更贵重:
7.不能听众人的说法,听从深知道义和不义的人的说法,听从真理本身;
8.最重要的不是活着,而是活得好,活得体面、正派;
9.根据道理、正当与否来决定该不该“离开此地”;
10.任何何情况下做不正当的事都是不能容许的;
11.以坏报坏是不正当的;
12.既不能以坏报坏,任何情况下也不能对人做不正当的事。
苏格拉底的观点
批驳“大多数人认为”——阐明“听从道理”的原则
批驳越狱的可行性与价值——讨论判断行事与否的标准
讨论与“正当”相对的“不正当”的标准——阐释正义没有特殊性。
分析苏格拉底式如何说服格黎东的
分析苏格拉底式如何说服格黎东的
分析苏格拉底式如何说服格黎东的
无疑而问:明知故问,以陷对手于窘境
步步追问:层层推进,引导对手发现自我观点的缺陷
归纳推导: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
把握苏格拉底的说服技巧与产生的效果
“助产术”可以概括为三个环节:
第一步为讽刺,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无知;
第二步为定义,在谈话过程中凭借反复诘难和归纳过程,引伸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
第三步为产婆术,引导学生进行思索,得出自己的结论。
我的助产术与她们的助产术总的说来是相同的,惟一的区别在于我的病人是男人而不是女人,我关心的不是处在分娩剧痛中的身体,而是灵魂。我的技艺最高明的地方就是通过各种考察,证明一位青年的思想产物是一个虚假的怪胎,还是包含生命和真理的直觉。
柏拉图《泰阿泰德篇》
“助产”是其本质特征,主要表现为不直截了当地传授具体的知识,而是通过对话或提问甚至辩论揭示学生在认识上存在的矛盾,启发对手不断思考、不断检审人生,就像助产士帮助产妇助产一样引导学生发现存在于他们头脑中固有的知识。
苏格拉底“助产术”
1.我不但现在奉行,而且一贯遵守的原则是听从道理,凡是经过研究见到无可非议的道理我就拳拳服膺。
2.例如正义和不正义,丑和美,好和坏,这都是我们现在所考虑的事情。
3.只能听从那一个深知道义和不义的人的说法,听从真理本身了。
4.那一个部分,不管叫什么,是我们的那个与道义和不义有关的部分......比身体贵重
5.我们应当认为最重要的并不是活着,而是活得好。
6.我们是深受道理约束的,一定要像刚才说的那样,慎重考虑我们行事是否正当。
苏格拉底为何选择赴死,请找出相关语句
听从道理而非听从“多数人”的意见
应当考虑(遵循)正义
追求道义重于爱惜身体
最重要的是活得好(行事正当)而非活着
1.损伤我们那个为道义所改善、为不义所毁灭的部分(如果那个为道义所改善、为不义所毁灭的部分毁了,我们还能活吗?)
2.损伤活的意义:活得体面、正派(最重要的并不是活着,而是活得好)
3.触犯到雅典人的法律(违背雅典人的意愿)
假如苏格拉底“不坚守正义”,他将使什么受损,或者说会触犯到什么?
文本解读
苏格拉底提出了一系列与“正义”相关的理念,请找出来并说说文章题目为什么只用“正义”。
苏格拉底除了提出“正义”这个理念外,还提出了“正道”“道义”“道理”“正当”等一系列理念。“正道”意为“正路或正确的道理”。“道义”指“道德和义理”。“道理”即“事物的规律”,也指“事情或论点的是非得失的根据;理由;情理”。“正当”是“合理合法的”之意。而“正义”是“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道理”之意。根据这几个理念的内涵可知,“正义”的境界最高,它能包含其他几个理念的基本内涵,体现了人物的精神追求。
文本解读
苏格拉底举了“一个从事体育锻炼并且以此为业的人”的事例,有何作用
正义和非正义的问题对人们而言是抽象且深奥的,苏格拉底举“一个从事体育锻炼并且以此为业的人”的事例对人们而言是身边的人和事,比较熟悉。“一个从事体育锻炼并且以此为业的人”要听从医生或教练的褒贬意见,而非众人的意见。
由此及彼,正义和非正义这个问题也应当听从内行人而非外行人的意见。通过这一类比论证,苏格拉底使自己的观点易于被理解,进而被接受。
文本解读
从这篇文章来看,苏格拉底提问的方法有哪些特点
偏重于问,而不轻易让对方提出问题。
只要求对方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
发问很谦和。
所有问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使对方进入自己的逻辑轨道,最后使对方放弃自己原来的观点。
苏格拉底有哪些优秀的品质?试结合本文加以概括。
明确:
(1)有信仰,有原则,有底线,舍生取义,绝不苟活。
(2)人格高尚,心胸坦荡,临危不惧,坦然自若。
(3)为人和蔼,待人和善,循循善诱,有着高超的谈话技术。
鉴赏文本艺术特色
1.通篇对话,形式新颖。全文中的对话,绝大部分都是苏格拉底在反劝格黎东,格黎东主要是应答。
2.生活琐事,举例说理。文章采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且所用的事例都是日常生活琐事。这种像拉家常似的对话,贴近群众,通俗易懂,让人更容易接受,从而产生共鸣。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
3.语言质朴,雅俗共赏。本文语言清新质朴,通篇都是口语化的语言,娓娓道来,亲切自然,表意明确,很容易被接受。
从这篇文章来看,苏格拉底的提问有哪些特点
助产术
①开宗明义。合乎正道,可贵;服膺无可非议的道理。表明立场。
②谈话中偏重于问,不轻易回答对方的问题;进而连续追问,层层递进,使对方进入自己的逻辑轨道。
③以谦和的态度发问。“我最好的朋友啊”“请你看看我开始这一考察的方式是否令你满意,请你尽可能诚恳地...”获得听者的认同。
④ 举例类比。以从事体育锻炼、并且以此为业的人为例,由此及彼,深入浅出,通过这一类比,苏格拉底使自己的观点易于被理解,进而被接受。
柏拉图的对话录《泰阿泰德篇》中苏格拉底宣称:他虽无知,但能帮助别人获得知识。正像自己的母亲是一个产婆,虽年老不能生育,但能接生一样。
1-27:批驳听从众人意见-阐明“听从道理”的处事原则【讽刺:使对方知不足]
28-34:批驳越狱可行性及价值-讨论行事与否的判断标准【定义:引出明确概念]
35-49:批驳越狱的可行性及价值一讨论与“正当”相对的“不正当”之标准,进一步阐述正义没有特殊性[产婆术:得出结论]
助产术:
层层铺垫、步步设问、启发诱导
思考:假如苏格拉底不坚持正义,它将使什么受损?或者说会触犯到什么?请结合文中信息归纳概括。
明确:
触犯到雅典人的法律(违背雅典人的意愿)
损伤活的意义:活得体面、正派(最重要的并不是活着,而是活得好)
损伤我们那个为道义所改善、为不义所毁灭的部分(如果那个为道义所改善、为不义所毁灭的部分毁了,我们还能活吗 )
灵魂的净化
道德的理想
法律的公正
1.子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2.子贡日:“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日:“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日:“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日:“赐也,始可与言诗已!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
(3)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日:“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日:“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日:“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论语颜渊》)
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
为什么我要提这件事呢?因为我要向你们说明自己得到坏名声的原因。我听到这个神谕的时候,心里暗暗地想,神的这句话能是什么意思呢?他这个谜应该怎么解呢?因为我知道自己没有智慧,大的小的都没有。那么,他说在人间我最智慧,是什么意思呢?他是神,不可能说谎,那是同他的本性不合的。我经过长期考虑,想出一个办法来解决问题。我想,如果能找到一个人比我智慧,那就可以到神那里去提出异议了。
《法庭辩论》
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
生卒年 时代背景 思想主张 教育主张 主要抉择
孔子 前551年-前479年
苏格拉底 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
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
生卒年 时代背景 思想主张 教育主张 主要抉择 代表作品
孔子 前551年-前479年 王室衰微 礼崩乐坏 仁、礼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循循善诱 学而优则仕 周游列国 述而不作 《论语》(弟子及再传弟子)
苏格拉底 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 希波战争取得胜利的伯里克利的盛世 民主制危机 公民各行其是 追求普遍真理和正义 产婆术(问答法) 培养优秀的从政人才 选择赴死 述而不作 言论和思想多见于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著作,如《苏格拉底言行回忆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