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8张PPT)感征战之苦品卫国之情《使至塞上》【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朗读下面这些诗歌,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思想内容描写塞外奇丽壮阔的自然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②抒发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英雄豪情。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③表达征人久戍边关的思乡念亲之愁,或对战争的厌恶,归家无门的悲哀。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④反映连年征战对广大人民和平生活的干扰和破坏,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拓土开边。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李颀《古从军行》内容意象: 烽火、狼烟、宝剑、铠甲、孤城、羌笛、雁、鹰、玉门关、楼兰、凉州等文体知识:边塞诗①赞美边塞奇丽风光、异域风情。②抒发从军报国的豪情壮志。③表达征人久戍边关的思念之情。④表达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⑤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对战士的同情。⑥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拓土开边。手法: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对比、衬托、比喻、夸张、用典、虚实结合等标题: 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等字词风格: 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诗人: 高适、岑参、王之涣、王昌龄、王翰等思想情感:绮丽风光,报国豪情,思乡念亲,厌恶战争高适(约700-765),字达夫,唐朝渤海郡(今河北景县)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渤海县候,世称高常侍。去世后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忠”。(“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等传世,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雄浑悲壮”是高适的边塞诗的突出特点。后人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走近作者导入新课: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的历史都热血沸腾。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充满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他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分体现了盛唐精神,是古代诗坛上绝无仅有的奇葩,是后世诗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燕歌行》,看看诗人高适又是如何描绘边塞的战争、将士和风光的。高适创作此诗前,曾怀着豪情壮志到蓟北一带漫游,寻求报效国家的机会。当时,那里正是唐朝与契丹对峙的前沿地区,形势紧张,是用人之地。由于当地军政官僚们堵塞贤路,高适的愿望无法实现,但他也对边塞地区的现实状况了解的更加具体、透彻。御史大夫张公,幽州节度使张守珪(guī),开元二十三年张因与契丹作战有功,拜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遂恃功骄纵,不恤士卒,开元二十六年,其部将败于契丹,张却隐瞒败绩,虚报战功,并贿赂奉命前去调查的牛仙童。高适从“客”处得悉实情,乃作此诗。此诗为和人之作,但绝非无聊应酬,而是“感征戍之事”而作,饱和着血泪的感慨。写作背景诵读诗歌赏析手法诵读诗歌初读知音,品金戈铁马声旌旗 jīng 旆 pèi玉箸zhù 蓟北jì逶迤 wēi yí 碣石 jié横行 xíng 摐金 chuāng单于 chán 腓 féi飘飖yáo 功勋 xūn解读题目“燕”是战国时期一个国家的名字,地域在今河北省北部。“燕歌”即燕地的歌谣,燕地在春秋至两汉千年以来战争频发,征戍不断,记忆着征战、别离、相思等内容。“行”:即“歌行体”,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古体诗(唐之前)有“歌”、“行”、“吟”、“引”三种体裁。(《琵琶行》)“燕歌行”是乐府旧题,内容多写燕赵边地战争之事和征夫思妇相思之情。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给……看开元26年,张守珪攻打奚族,先是获胜,便邀功请赏,后来又吃了败仗。张守珪在向朝廷汇报的时候,隐瞒了失败的事情,而只报获胜的情况。有个从边塞回来的人到高适家做客,和高适谈起边塞的事情,并给高适看了自己写的一首《燕歌行》,高适感触颇深,就写了这首和诗。写作背景: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初有战功,加官晋爵,后败,虚报战功。军事元帅。指张守珪,当时以辅国大将军兼 御史大夫,主持北边对契丹和奚族的军事。按照别人诗词的题材和体裁作诗词,作为酬答。应和,唱和。〔陆龟蒙《奉 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2020全国卷1)〕小序的内容和作用:交代了时间、事 件、写作的缘 由。为整首诗歌提供了一个 大的环境背景。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 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 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 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 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边烽突起 慷慨出师力尽关山 轻敌战败被围不归 两地相思死斗心愿 怀念李广划分层次出征:战败:被围:死斗: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些人?什么事? 哪些景?理解诗意人将帅、士卒(征人) 、思妇事景战争(出征—失利—被围——死斗)深秋时节,大漠边塞汉家:以汉代唐。(借代)烟尘::烽烟尘土,指代战争(戎马/烽烟)。残贼:残忍暴虐的敌寇(贼:伤害;杀害)【译】东北边境上的烽烟尘土蔽日遮天;将领们为扫平凶敌辞家上了前线。好男儿本看重驰骋沙场为国戍边;天子皇帝对这种精神又格外器重优待。探究文本横行:纵横驰骋,无所阻拦。非常:特别。赐颜色:给予褒奖恩宠(颜色:面容,脸色)三、四句:似褒实贬,看似赞扬汉将去国的威武荣耀,实际为后文将军轻敌埋下伏笔一、二句:交代战争的方位及性质理解诗意“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横行:纵横驰骋,无所阻拦非常:特别赐颜色:赏面子、赐予荣光好男儿本看重驰聘沙场为国戍边;汉家天子对这种精神又格外赏识。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具体分析“横行”二字有何深意?“横行”本是指纵横驰骋,所向无阻。这里表面是称赞将士英勇无畏,实则暗含着将士们恃勇轻敌(盲目自大,骄傲轻敌)的作战心理。似褒实贬,为下文的失败埋下了伏笔。摐:撞击。金:金属乐器。伐:敲击。【译】敲锣打鼓队伍雄赳赳去到山海关;旌旗迎风舒展在在碣石的山间,蜿蜒不断。校尉的紧急文书飞奔沙漠,单于的侵略战火已经烧到了狼山。鼓:战鼓;古代军中以此为进退信号。旌/旆:旗帜。探究文本羽书:羽檄,插有羽毛的文书,表示紧急军事文书。瀚海:沙漠猎火:战火檄文:指古代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五六句:部队行军时威武壮观的场面“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七八句:军情危急,战争紧迫,规模大2.出师的是一支怎样的军队?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3.“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分析“飞、照”二字。“摐金伐鼓、旌旆逶迤”渲染出师时的声势浩大(大摇大摆),“破”、“下”等动词写出将士一往无前的气势、藐视轻敌的态度。与下文的惨败形成对比。二者都运用了夸张手法。“飞”,飞行,校尉的紧急文书飞奔沙漠,体现了军情危急,与上文将士们恃勇轻敌形成呼应;“照”,照耀,写战火把山照红了,说明敌人来势凶猛,规模很大,侧面写出了“汉将”的措手不及,初入战场就陷于被动。思考问题炼字题:字意+句意+(手法)+内容分析+情感【译】山川景象萧条延伸到边境的尽头;敌骑侵袭来势凶猛如同狂风暴雨。战士在前线厮杀出生入死,英勇奋战;将军仍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探究文本第九句写了塞外的辽远、荒凉、肃杀;第十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写了敌人的凶猛。暗示汉军战败的结局极:穷、尽,指到了最远的边界。凭陵:逼压,仗势欺凌。杂风雨:形容敌人来势凶猛,如同风雨交加。军前:战场。半死生:生死各半,伤亡惨重。“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失利极:穷尽,指到了最远的边境。边 土:即边地,靠近边境的地域。凭陵:凭借威力,侵凌别人。杂风雨:形容敌人来势凶猛,如风雨交加。山川景象萧条延伸到边境的尽头;敌人侵凌来势凶猛犹如狂风骤雨。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具体分析战士们作战的条件有哪些不利之处 请概括。①“萧条”自然条件恶劣;② “凭陵”敌人来势凶猛,战力强;③ “杂风雨”天气恶劣。运用比喻,渲染了战势的危急与战斗条件的恶劣。军前:战场半死生:半生半死,伤亡惨重帐下:指主帅营帐之中战士在前线厮杀伤亡惨重;将军仍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具体分析古诗鉴赏——手法题:“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在描写战士和将帅时运用了什么手法 请简要分析。①运用了对比(手法)②写出了士兵奋力迎敌,那些将军们却远离阵地寻欢作乐。(画面)③有力地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败的原因;深刻讽刺了将领贪图享乐、纵情声色、不思作战,表达了对下层士兵的同情。(情感)【译】北方沙漠到了秋末尽是衰草,一片枯黄;暮色降临孤城能战的守兵越来越少。将军身受皇恩常常急功近利而轻敌,所以尽管竭力奋战却仍未解除敌军的包围。探究文本前两句: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渲染塞外艰苦的自然环境烘托残兵败卒的凄凉心境穷秋:深秋,晚秋。腓:枯萎。当:承受(胜)恩遇:皇帝的恩宠赞赏。关山:指边境的险要关口。“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失利穷秋:深秋腓 : 枯萎北方沙漠到了深秋尽是枯草;暮色 降临孤城中能战的士兵越来越少。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具体分析古诗鉴赏——意境题:这两句描绘了哪些意象 塑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有何作用 ①(意象)描绘了“ 大漠 ”“ 穷秋 ”“ 塞草”“孤城”“落日”“斗兵”等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萧瑟凄凉的意象。②(意境)营造了荒芜、萧瑟、衰败的意境。③(情感)烘托出士兵们心境的凄凉。主帅深受皇帝恩德礼遇,却常常大意轻敌;士兵们尽管竭力奋战仍未解 除关山之围。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具体分析这两句分别写哪种人 用什么手法表达什么感情 ①(手法)对比手法②(人物)将领受朝廷厚遇,肆无忌惮,贪功冒进。战争连连失利,士卒力已耗尽,未能解围。③(情感)正面点出战士们被围的原因,点名的全诗的主旨所在,表达了作者的愤慨之情。思考问题1、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自然条件恶劣(山川萧条极边土);气候条件恶劣(大漠穷秋塞草腓);敌人凶猛善战(胡骑凭陵杂风雨);将领与战士的矛盾(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思考问题2、“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六个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烘托了士兵们什么心境?答题思路:①概括(事件、 时间季节 、地点、 特点等)②高级画面(要在直译的基础上加入合理的想象)③意境词(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④情感(如果有,就写上。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思考问题2、“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六个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烘托了士兵们什么心境?①概括:描写了一幅力竭兵稀,重围难解,孤城落日,衰草连天的边塞战场图②高级画面:北方沙漠到了秋末尽是衰草,一片枯黄;暮色降临孤城能战的守兵越来越少,尽管竭力奋战却仍未解除敌军的包围。③意境词:营造了荒芜衰败、萧瑟凄凉的意境。④情感:烘托出残兵败卒凄凉的心境。思考问题3、鉴赏“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运用对比手法,把战士浴血奋战和将军沉湎声色进行对比。表达了对战士拼死苦战的同情和敬佩,对恣意享乐的将领的讽刺和批判,暗示兵败原因。思考问题4、“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用了什么手法?蕴含了什么感情?运用对比手法,将军身受皇恩,常常急功近利而轻敌,所以尽管士兵们竭力奋战却仍未解除敌军的包围,表达了作者的愤慨之情。正面点出战士们被围的原因,点名的全诗的主旨所在,探究文本铁衣:借代将士。玉箸:玉做的筷子,比喻思妇的眼泪。城南:唐代长安城住宅区都在城南。空:白白地。(徒/漫/谩)【译】战士们身穿铁甲辛苦地久戍边疆;家中妻子一定泪如玉箸时时感伤。少妇们在长安家中恐怕哭断了肠;征人们在蓟北边防枉自回首望故乡。写征夫与思妇之间的离情深重“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被围士兵们身穿铁甲辛苦守边已经很久,妻子们珠泪纷落挂念丈夫远去只能自己啼哭。少妇们在长安家中恐怕哭断了肠,远征将士驻守蓟北,只能徒然回首故乡。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具体分析从征夫和思妇的角度来写因战事不利而引发的他们的惶恐和绝望。①借代。铁衣代士兵②比喻。玉箸喻为思妇的眼泪。(用典)③对比。把征人和思妇放在一起写,更能突出征人思乡、思妇断肠的分离之苦。玉箸:玉制的筷子,古代常用来形容妇女双流的眼泪。胡曾《咏史诗· 汉宫》:“明妃远嫁泣西风,玉箸双垂出汉宫。”城南:唐代长安城住宅区在城南 蓟北:此泛指河北东北部战场。“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一句中哪个字最为关键?请简要分析。①“久”字,时间长;(字意)②“久”字说明了穿着铁衣的戍边战士,驻守边疆之久,辛苦劳累之痛,家中妻子一定泪如玉箸时时感伤,传达出思念亲人之悲;(句意/画面)③相思之怨不在于出征,而在于久戍不归,强烈讽刺了边将的无能、边策者失当。表达了强烈的抨击和批判,深化了主题。(情感)探究文本【译】边疆朔风凛冽,动荡不安无法度日;遥远的边疆空旷迷茫,人世间绝无仅有。晨午晚三时都杀气腾腾战云弥漫;夜里频传的刁斗声叫人听了胆寒。飘飖:飘摇,比喻局势动荡不安。绝域:极远的边地。苍茫:荒凉。三时:早晨、中午、晚上。寒声:凄凉的声音。刁斗:军用铜制用具,日以作炊,夜以敲更。“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被围边疆朔风凛冽要想回乡哪能飞渡;疆域旷远迷茫是人世间绝无仅有。晨午晚三时都杀气腾腾战云弥漫;夜里频传的刁斗声叫人听了胆寒。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具体分析描写了边境的动荡不安,环境恶劣战士的思乡之情似塞外一样没有尽头,无法排解。边庭:边疆 飘飖:形容长风万里 绝域:极远之地三时:早晨、午间、傍晚,代表一整天。阵云:形容像墙一样耸立的阴云,古人以为战争之兆。 一夜:整夜寒声:凄凉的声音 刁斗:军中铜制用具,日以作炊,夜以敲更。(1)借代:铁衣代士兵,玉箸代家中的思妇。(2)比喻:玉箸喻为思妇的眼泪。(3)对照:把征人和思妇放在一起写,更能突出征人思乡、思妇断肠的分离之苦。思考问题1、征人思乡、分离之苦是边塞诗的传统内容,诗人此处是如何写征人之苦的?与全诗描写战争是否背离?思考问题2.“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涕别离后”中哪个字最为关键?简要分析。“久”字最为关键。①“久”字意为“长时间”,战士们身穿铁甲辛苦地久戍边疆,家中妻子的泪如玉箸时时感伤。②传达出思念亲人之悲,妻子感伤是由于久戍不归,强烈讽刺了边将的无能、边策者失当。表达了强烈的抨击和批判,深化了主题。探究文本纷纷:表示多。死节:为国献身的志节。李将军:指李广。【译】你我相看雪白的战刀上血迹斑斑;自古尽忠死节的人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君不见沙场上尝尽征战苦的士兵;至今仍然怀念历史上的名将李将军。前两句反问,突出强调,增强语气后两句用典,借用李将军的典故,讽刺当朝将领好大喜功、不恤士卒、不思作战的行为。“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死斗你我相看雪白的战刀上血迹斑斑;自古尽忠死节岂是为了功勋受赏。你没看见沙场拼杀战斗多么苦;至今仍然怀念西汉时的李广将军。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具体分析死节:为国捐躯的志节岂顾勋:岂是为了个人的功勋 (反问)李将军:李广为什么要提历史上的名将李将军呢 通过用典和对比讽刺当时领军将领的无能和不体恤士兵的艰苦。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身先士卒,不贪功,爱护士兵。爱兵如子 用兵如神(李)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匈奴畏李广之略,……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厚遇战士。……李牧多为奇陈,大破杀匈奴十馀万骑。其后十馀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史记》死斗李广:骁勇善战足智多谋 身先士卒 不贪功爱士兵将领:无勇无谋,恃勇轻敌,远离前线,寻欢作乐,好大喜功,不问士兵死活。赞美士兵视死如归、奋力迎敌;谴责将师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士兵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间接表达了自己想成为李将军的志向,越是“沙场征战苦”,越需要李将军那样的人。李将军与诗中的将领有何不同 此句传达了作者哪些情感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与上文哪句内容形成鲜明对比 战士 vs 将领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战士军前百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暗含两层对比:一是奋不顾身在前线冲杀的战士与沉迷歌舞寻欢作乐的将帅的对比;二是古代有勇有谋、关爱士兵的李广与今日无德无才的将帅的对比。第 四 部分:死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赞美士兵们殊死搏斗、保家卫国的精神。小 结讽刺当朝将领好大喜功、不体恤战士的行为赏析诗歌 深入思考本诗的诗眼是什么?具体体现在哪?(征战)苦环境之苦选取塞草、孤城、落日等意象,写出边塞秋末衰败、凄凉的自然景色。渲染肃杀、凄凉、伤感的气氛,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战争之苦战争的残酷、无休止、写出了征战沙场士兵的伤亡惨重;相思之苦一句征夫,一句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摇那可度?”蓟北征人,回首亦是枉然。是什么造成这些苦?①自然条件恶劣。②敌人凶猛善战。③将领与战士的矛盾。其中官兵的矛盾,尤其是将领的寻欢作乐,不爱惜士兵是失败的主要原因。这是一场 的战争。请结合诗句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对于将帅而言,这是一场必然失败的、腐朽的战争,“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战士在征战,将领却沉湎于歌舞、“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对于士卒而言,这是一场可歌可泣的战争,“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战士们所向无敌;“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对于思妇而言,这是一场让人充满思念、带来孤寂的战争。“玉箸应啼离别后,少妇城南欲断肠”。总结主旨总结主旨1、讽刺和批判了将领们的好大喜功、贪图享乐且不恤士卒。2、赞颂士兵为国征战、视死如归的牺牲精神。对浴血苦战的士兵寄予深切同情,并由此发出对蒙受战争痛苦的家庭的深切同情,传达对边境安定、百姓安居的太平盛世的美好愿望。高适《燕歌行》抒出征之豪情;赞战士之死国;怜思妇之断肠;望良将之带兵;惜战士之辛苦;讽将帅之骄纵享乐;批朝廷之用人不当;集大成1.《燕歌行》让后人感受到唐代边塞诗不只有豪情壮志,不只有闺怨乡愁,还有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对强大国势下隐藏矛盾的担忧和冷峻分析,全诗内容丰富,具有相当的思想深度与概括力度2.《燕歌行》中的高适——不仅是风骨凛然的边塞诗人,还是敏锐的军事家和清醒的政治家。为什么这首诗能成为众多边塞诗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请将以下诗句与其表现的思想主题进行连线。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对将士英勇斗争精神的赞美。对将领的谴责,对良将的呼唤。思乡、思亲之情。战争环境艰苦,暗含对战士(百姓)的同情。艺术手法1、诗作善于描绘边塞风光,渲染战地气氛。边塞环境:辽远、开阔、荒凉诗句:①山川萧条极边土②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③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3、句式整散结合,语言铿锵有力。作用:营造一片肃杀的气氛,渲染悲剧的场面,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4.运用多重对比,深化作品主题。出兵时的金鼓震天*战败后的困苦凄凉士兵的辛苦作战*将军的纵情声色士兵的效命死节*将军的贪功懈怠 古时李广体恤爱护士卒*现时将军享乐腐化、不恤士卒句中无一个褒贬性的字眼,通过鲜明的多重对比,使主题更鲜明,情感爱憎分明。理解性默写1.《燕歌行》中,“ , ”两句通过写汉将带兵出征时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刻画了一位临战轻敌的统帅形象,为下文的战败被困作反衬。2.《燕歌行》中,“ , ”两句用战士们在前方杀敌的出生入死与汉将在军帐中的轻歌曼舞作对比,控诉了汉将不懂得体恤士兵,为下文写战败埋下了伏笔。情景默写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3.有战争就会有别离,甚至是生离死别。在《燕歌行》中,“ , ”两句通过描写思妇和征夫分别后对对方的思念,从侧面折射出战争的残酷。4.《燕歌行》中,“ , ”两句一实一虚,既写出了战士们打仗的辛苦,又写出了家中妻子对远征丈夫的思念之情。5.初唐时期,在战场上建立功业是很多人追求的目标,奔赴边塞为国建功也一度成为一种社会风气,《燕歌行》中的“ ”一句就是很好的证明。此外,对于敢于为国效力的人,最高统治者表现出来的态度是“ ”,这就直接推动了这种风气的形成。情景默写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6.高适的《燕歌行》中通过军情紧急和敌势盛大写战争开始的两句是“ , ”。7.同样是描写塞外黄昏时的风景,王维的《使至塞上》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奇壮阔,而高适的《燕歌行》则是“ , ”的凄凉与悲壮。8.李广是西汉时期抗击匈奴的名将,王昌龄在《出塞》中用“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表达对其的仰慕与赞颂之情。高适的《燕歌行》也提到了李广,这两句是“ , ”,委婉地表达了对如今带兵出塞打仗的将军的不满。情景默写校尉羽书飞瀚海胡骑凭陵杂风雨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鉴赏边塞诗的方法:首先:要根据诗歌标题判定是不是边塞诗。边塞诗标题常含“塞、征、军、关、塞上、塞下、征口、从军”等字词或边塞地名。其次:从分析意象意境、抓情感关键词、联系时代背景等方面把握思想情感,答题时要用到“从军报国、建功立业、思乡念亲、穷兵黩武”等表达思想情感类术语。最后:分析作者运用的表现手法,答题时要用到“对比、夸张、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表达技巧类术语。拓展延伸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使青夷军①入居庸三首【其二】高适古镇青山口,寒风落日时。岩峦鸟不过,冰雪马堪迟。出塞应无策,还家赖有期。东山足松桂,归去结茅茨。【注释】①青夷军,唐戍边军队。此诗歌是四十七岁的高适送兵往青夷军,归途入居庸关时所作,他曾到边塞寻求避身之路,但未成功。②东晋谢安在时局混乱时退居东山,相机而作。1.前两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2.后两联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1.前两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①描绘了冬日傍晚的居庸关寒风呼啸、峰峦高耸、冰雪凄迷、路途艰险的景象。②交代了时间、地点,渲染了荒寂、凄冷的氛围;暗示了诗人前途渺茫的悲凉心境。2.后两联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①对此次出塞找不到安边之策的失望;②归家有望的喜悦;③暂且归隐,等待时机报效朝廷的愿望。课堂练习《蓟中作》 高 适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注)蓟中:指蓟城。安边书:安定边疆的策略。孙吴事:指孙武、吴起用兵之事。孙武,春秋齐国人,古代著名军事家。吴起,战国时卫国人,曾任魏国将军,大败秦兵。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以“沙漠” “塞垣”等意象,勾勒出一幅浩瀚壮阔的边塞图画。 “策马”“长驱”和“登”三个动作,勾画出一个勇赴国难的英雄形象。B.第三、四句“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由远及近地描绘了诗人登上塞垣时所见的“萧条”景象。一个“何”字,突出了主人公的感慨之深,忧愁之重。C.第五、六句“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深刻揭露了前文“边城何萧条”的根源,“一到” “每愁”两个词对举,突显边患的程度之深和时间延续之久。D.第七、八句“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是诗人由边患不止而引发的激愤之语。“岂无”以强有力的反诘对统治者进行了抨击,也表现出自己安边定远的信心。2.全诗最后一联写到了“惆怅”,那么诗人“惆怅”的原因有哪些 请简要概括。①诗人登上塞垣的所见:衰草遍地、寒风呼啸的“萧条”荒凉景象;纵目远眺,只见“白日”昏暗,寒云苍茫,天地玄黄。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里可以看出诗人惆怅的原因之一乃是边疆萧条的景色,艰苦的条件。②“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可以看出诗人为了边疆连年战乱而感到忧愁担心。③“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表达了诗人对诸将腐败无能的愤怒,连安定边疆的良策都没有,却得到了皇帝的封赏,如何让人不惆怅。④“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诗人具有满腹才华,挥鞭驰骋、飞越大漠、慷慨激昂、勇赴国难,却得不到重用,报国无门的惆怅之情跃然纸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