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1张PPT)春望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人,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合称“李杜”。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传世。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写的“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是他现实主义诗篇的光辉顶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作者介绍安史之乱:公元755年至763年发生在唐朝的一次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政权的反叛。因叛乱是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所以历史上称这次叛乱为“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在战争中,人民群众特别是黄河中下游人民遭到了空前的浩劫,北方经济受到很大破坏。“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为丘墟”,“汝、郑等州,比屋荡尽,人悉以纸为衣”,出现了千里萧条,人烟断绝的惨景。社会阶级矛盾加深了。背景资料朗读指导春 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zān长安城被叛军攻破,山河依旧存在,春天的京城,满眼是茂密的杂草树木。感伤国家时局看见春花盛开也会落泪,悲恨亲人离散听见小鸟啼叫也使人心惊。战事接连几个月没有停息,一封家信可以抵得上万两黄金那么宝贵。头上白发越搔越稀少,简直插不住簪子。整体感知1.诗歌大意1.题目中的“望”统领了哪几句诗?这几句诗写景的角度是如何变换的?品味赏析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山河到城,再由满城到花鸟。2.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国破,山河(依旧)在,城春,草木深的特点。这是一幅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破”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破败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深”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使人满目凄然。(草木繁密而又荒芜,人民离散无人整治的景象,刻画了诗人痛苦的心情。)请从炼字角度赏析首联: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①【运用了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花感时而落泪,鸟悲恨人世间离别而惊心,这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表达了作者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重点笔记。②诗人触景生情,花鸟原本能愉悦心情,但因感时恨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表达了作者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任选其一)钟惺在《唐诗归》中点评本诗:“所谓愁思,看春不当春也。”请结合额联谈谈你的理解。(2分 (2 分)这句话指因为内心忧愁,看到春景却不觉是春景。颔联以乐景写哀情,花使诗人的泪水飞溅,鸟使诗人感到心惊,这两种春日美好景物却让诗人触景生情、流泪心惊(1分);变式提问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忧伤国事思念家人、感时伤世)的深沉感情(1分)。(比较阅读·同作者、同意象、同手法)同样都写到了“鸟”,同样都是借物抒怀,杜甫在(望岳》和《春望》中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2 分)《望岳》中诗人借“鸟”写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表达了对泰山的赞叹和热爱之情(1分);中考链接《春望》中诗人借“鸟”写出了自己面对国破城荒的残败景象时的悲痛,表达了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1分)。4.请找出本诗的名句,并进行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运用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与难得, 写出了诗人因战事使消息隔断,久盼家信不至的焦急心情,表达了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重点笔记黑色句不写)。道出了人人心中所想,很自然能唤起人们情感的共鸣。5.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指出所蕴含的情感。炼字:“搔”即抓挠,表示心绪烦乱,是对诗人想要排解忧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解的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画面: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稀疏得无法梳髻插簪。情感: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重点笔记诗人时年四十多岁,却说“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原因是什么 (2 分)“白头”表现了诗人的苍老之态,“搔”是诗人想要排解忧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更短”可见愁的程度(1分)。变式提问诗人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因此,诗人“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是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所致(1分)。6.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望”字包含那两层意思。【①诗人眼中所见:山河破碎,春天的凄凉景象。】【②诗人心中的期盼:亲人团聚,国家安定。】重点笔记《春望》这首五言律诗描写了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抒发了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表达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园的美好情操。小 结思考·探究·积累四 《春望》与《月夜》都是杜诗中的名作,也都作于杜甫困居长安期间。阅读、理解这两首诗,说说它们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异同,在写作手法上各有什么独特之处。月夜今夜鄜fū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huán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huǎng,双照泪痕干 [注]①[闺中]女子所住的地方。这里代指作者的妻子。②[云鬟]女子乌黑浓密的头发。③[清辉]月光。④[虚幌]薄到透明的帘帷。⑤[双照]共照两人。译文:今夜里鄜州上空那轮圆月,只有你在闺房中独自遥看。远在他乡怜惜幼小的儿女,还不懂得你为何思念长安。染香的雾气打湿你的鬓发,明月的清光使你玉臂生寒。何时能并肩坐在薄帷帐下,月光照你我尽把泪痕擦干。①思想感情方面,两首诗都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但《春望》更侧重于表达对国家衰乱、人民流离失所的悲痛,以及对自己日渐衰老的感伤。相比较而言,《春望》的感情沉郁,《月夜》的感情深挚。②写作手法方面,两首诗在展开想象方面颇不相同。《春望》想象之词较少,主要是融情于景,将对国家败亡的悲痛融入景物描写之中,甚至让花、乌都沾染了悲伤的情绪;《月夜》全诗均用虚写,即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实际上也写出了自己对妻儿的思念。③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春望》所写意象很多,从“远景”的山河城郭,到“中景”的荒草残木,再到“近景”的春花飞鸟,一直到“自身”的稀疏白发,步步推进,“镜头”越来越小,直到尾联变成“特写镜头”,将宏大的家国之悲,渐渐渗透凝缩在诗人自己身上。《月夜》则主要写月光下的妻儿,“镜头”集中而具体,以便表现人物的神与态。全诗描写比较“静”的画面,既“美”且“悲”,透露出战乱对一个原本幸福的家庭造成的巨大伤害。(2023云南)(比较阅读.同意象)杜甫的《春望》和《次北固山下》都提到了“书”的意象,请分析其蕴含的情感有何不同。(2分)《春望》中的“书”主要表达因战乱没有家人音信而产生的担忧思念之情(1分);中考链接《次北固山下》中的“书”主要表达诗人漂泊在外,临近新年,产生了对家乡和亲人思念的愁绪(1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