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课件(共32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2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课件(共32张ppt)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探究与分享
思考:“法制”与“法治”有何区别
为何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又要达到什么目标?
“法制”和“法治”
法制 法治
区别 内涵不同 ①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的范畴,强调一个国家的法及其法律制度。 ②是静态意义的词,重在制度。 ①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强调一个国家处于依法治理的一种状态,是一种贯彻法律至上、严格依法办事的治国原则和方式。
②是动态意义的词,重在治理。
从实践上 任何国家都存在法制 只在民主制国家才存在法治
联 系 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要实行法治,必须具有完备的法制; 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必然是最终实现法治。
思想政治必修三 政治与法治
第三单元 全面依法治国
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7.2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原则
(1)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重要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补充)。
(2)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必要性)
(3)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
法律规范体系
法治实施体系
法治监督体系
法治保障体系
党内法规体系
达成效果
前提保证
法治体系
贯彻实施(坚持)
法治国家
法治政府
法治社会
一体建设
依法治国
依法执政
依法行政
共同推进
科学立法
严格执法
公正司法
全民守法
治理体系和
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八课
第九课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具体路径
前进方向
拓展:相关链接
内涵:
习近平法治思想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上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意义: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要求应运而生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习近平法治思想
完备的
法律规范体系
高效的
法治实施体系
严密的
法治监督体系
有力的
法治保障体系
完善的
党内法规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科学、民主、依法立法,使法律及时、系统、针对、有效
有法可依【立法】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重点和难点
法律的生命力和权威都在于实施
党内监督
国家机关监督
民主监督
司法监督
群众监督
舆论监督
规范、约束公权力
政治和组织保障
法治队伍保障
物质经费保障
制度保障
中央的党章、准则、条例+各领域各层级党内法规制度
重要依据
有力保障
拓展:P81
特别注意:
党内法规体系
不属于国家法律范畴
小结: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3个一
一个保证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一个制度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一个指南 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
五个体系
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1个目的
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个依法
依法治国
依法执政
依法行政
三个法治
法治国家
法治政府
法治社会
法治国家是法治建设的目标,法治政府是法治国家的主体,法治社会是法治国家的基础。
依法执政,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
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
依法行政,严格执法
公正司法,严格执法
国家行政机关:
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社会和公民:
监察机关:
司法机关:
立法机关:
依法独立行使监察权
中国共产党:
科学立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前提,公正司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保障,严格执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全民守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础。
全国人大
及其常委会
各级政府及其部门
监察委员会
法院、检察院
前提
保障
关键
基础
全面依法治国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对不同主体提出要求
统称为
国家机构,
行使国家职能
依法治国 依法执政 依法行政
区 别 含义 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 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化、规范化,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体制、法治的程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国理政 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严格依法行使其权力,依法处理各种行政事务
地位 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执政的基本方式 政府行政的
基本准则
主体 全体人民群众 执政党 主要依靠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 各级政府及
其工作人员
联 系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 依法行政和依法执政是实施依法治国的关键; 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三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统一于法律规范、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拓展:三个“依法”的主体
全党和全国人民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依法治国、更加扎实地推进依法治国,努力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向着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不断前进。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要求
(1)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3)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5)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4、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P82/1
(一)政治保证:
1.原因:
2.要求: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A: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统一起来。
B: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切实尊重宪法法律权威,模范遵守宪法法律,坚持依宪执政和依法执政。
注意:党不能进行立法,不能制定法律,不能严格执法,不能公正司法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A: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 、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B: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
C: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
1.原因:
2.要求: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P82/2
(二)力量源泉:
思考:⑴允许“特权”和“歧视”会不会违背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原则?为什么?
⑵针对特定群体,应给予特殊的优待和保护会不会违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原则?为什么?并进一步思考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要求。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要反对特权和歧视。没有正当理由给予优待,即为特权;没有正当理由加以限制或增加负担,即为歧视。
◆平等允许合理的差别。针对特定群体,应给予特殊的优待和保护,如法律对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给予特殊的优待和保护。
特殊的保护
易错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都一样
注意:A、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平等不是绝对的平均主义,反对特权和歧视。
B、“平等”是指公民在法律实施上的平等。(即守法平等和司法平等),不包括立法平等;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3 价值追求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①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
②必须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切实保护宪法法律有效实施,决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2)要求
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1)原因
守法平等
司法平等
2017年9月,某地一位72岁老人张某前往药店买药时晕倒,药店老板孙某为老人实施了心肺复苏,并拨打了120,5分钟后老人苏醒。后经医院检查发现,老人在接受急救过程中双侧肋骨骨折、右肺挫伤。同年10月,老人将施救者孙某诉至法院索要赔偿。历时四年多,2017年的村医“做心肺复苏压断老人2根肋骨遭索赔10万”一案的二审判决结果终于出来了!好心施救的村医、药店老板孙向波不负民事责任,不用承担被救者的索赔。
民法典第184条为“好人”撑腰:“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老人摔倒“扶不扶”
思考:从法律与道德关系的角度谈谈你对上述规定的理解。
搀扶致人受伤该不该担责?
2021年12月6日下午2时许,周燕搭乘地铁前往某大型购物中心,站在地铁自动扶梯时,左侧是手推婴儿车的年轻女子王雯,其没能腾出手抓住电梯扶把。
正值电梯上行时,王雯突然身体后倾,呈现出头朝下脚朝上的摔倒状。周燕急忙伸出援手,想搀扶对方,却被绊倒,整个身体压住了周燕后方一个老人,王雯也紧跟着倒在周燕身上。被压倒的老人叫李桂香,已经72岁。地铁站工作人员闻讯及时赶到现场,将李桂香送往医院。王雯和周燕均未受伤,李桂香住院治疗十天。
2022年3月,李桂香将王雯、周燕、地铁公司告到了上海市铁路运输法院,要求三被告共同赔偿医疗等费用2.3万元,精神损害金1万元。
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A: 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B: 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P83/1
(四)精神支撑:
1.原因:
2.要求:
道德是法律的基础
法律是道德的保障
依法治国 以德治国
区别 实施方式不同 以国家强制力作为实施的后盾 主要靠社会舆论、内心的道德信念和修养等力量来获得实施和维护。
发挥作用不同 侧重点是保证各项工作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侧重点是通过社会舆论与内心信念促使人们自觉养成良好习惯和规范良好道德行为,约束和制止不道德和不文明行为,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
联系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以德治国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德治对法治的实施具有指导和保障作用,以德治国将更好地推动依法治国进程。 法治为德治提供法律保障,是德治的发展与延伸,法治对德治理念的弘扬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比较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
知识拓展
"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着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
——习近平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5 实践基础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
要求
原因
一国的法治总是由该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与之相适应的。
【情境】2021年1月1日《民法典》正式实施。民法典的颁布对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等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法典编纂工作,为民法典编纂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注重保障民生是民法典编纂的一个鲜明特点,保障人民根本权益,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们党坚守初心使命、坚持执政为民的内在要求。依法推进编纂,充分体现依法立法,遵循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民法典草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律条文中,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强化法律规则的道德约束和道德规范的法律支撑。民法典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具有鲜明时代特征。我国民法典的编纂,体现了对我国实际问题和时代需求的有效回应。
结合材料,分析《民法典》的编纂过程体现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哪些原则。
①全面依法治国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法典编纂工作,为民法典编纂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②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注重保障民生是民法典编纂的一个鲜明特点。
③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民法典的编纂遵循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④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民法典草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律条文中,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⑤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民法典编纂是对我国实际问题和时代需求的有效回应,我国民法典的编纂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从流氓罪出台到被废除,体现了我国依法治国要坚持的什么原则?
为什么紧急避险不能牺牲别人的生命为代价?又体现了什么原则?
70年代末期,我国待业青年超过2000万。其中少数人闲来无事,组成各式各样的犯罪团伙,调戏妇女、殴打群众、欺行霸市等等,严重扰乱了正常的生活秩序,影响了经济发展。
1979年《刑法》正式出台“流氓罪”。198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严惩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的决定》规定了6种提高量刑幅度的犯罪,流氓罪列于首位。
随着改开深入,经济发展,就业充分、法治建设完善,1997年,新修订的《刑法》中,流氓罪被废除
从流氓罪出台到被废除,体现了我国依法治国要坚持的什么原则?
70年代末期,我国待业青年超过2000万。其中少数人闲来无事,组成各式各样的犯罪团伙,调戏妇女、殴打群众、欺行霸市等等,严重扰乱了正常的生活秩序,影响了经济发展。
1979年《刑法》正式出台“流氓罪”。198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严惩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的决定》规定了6种提高量刑幅度的犯罪,流氓罪列于首位。
随着改开深入,经济发展,就业充分、法治建设完善,1997年,新修订的《刑法》中,流氓罪被废除
流氓罪出台到被废除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及其变化。这表明依法治国要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流氓罪量刑模糊,成了名副其实的口袋罪,容易制造冤假错案,违背公平正义,侵犯公民权利和自由……废除流氓罪,表明依法治国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如果法律认同紧急避险以别人生命为代价,那么就会道德崩溃,社会就会失序。所以法律必须尊重道德,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为什么紧急避险不能牺牲别人的生命为代价?又体现了什么原则?
生命无价,无论是谁的生命都是无价的,不因为智力、身份不同而不同。故法律不能以人的智力、身份而有不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全面
推进
依法治国
的原则
02
治国建设为了、依靠、造福、保护人民,保障人民根本利益
人民主体地位
04
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法律规范,又重视道德教化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01
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
坚持党的领导
03
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05
从国情出发,同改开不断深化相适应
从中国实际出发
我们要学习借鉴世界上优秀的法治文明成果。但是,学习借鉴不等于是简单的拿来主义,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认真鉴别、合理吸收,不能搞“全盘西化”,不能搞“全面移植”,不能照搬照抄
课堂总结
全面推进
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依法治国的要求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全面推进
依法治国的原则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坚持依法治国的原因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保密公益宣传片——《藏在照片里的秘密》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以下简称保密法)已由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于2024年2月27日修订通过,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第20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予以公布,自2024年5月1日起施行。1988年制定、
2010年修订的现行保密法,有力促进了保密事业发展,对于保守国家秘密,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新时代,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保密工作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挑战。为更好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有必要对保密法进行修改完善。
1、保密法的再次修订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有何意义?
1.道德是治国之重器,德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依托。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2.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全面依法治国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一体建设,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共同推进。
(×:全面依法治国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4.中国共产党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
5.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6.我们既要重视发挥法律的教化作用,又要重视发挥道德的规范作用。
(×:我们既要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要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易混易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