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社会历史的发展 课件(共40张PPT)-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 社会历史的发展 课件(共40张PPT)-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共40张PPT)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5.2 社会历史的发展
学习目标
懂得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明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力一定要适合生产关系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是任何社会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懂得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过程是曲折的。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思考: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如此重视农业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重要性
为了生活,首先要解决衣食住行等生活资料
物质资料生产活动
需要进行
采取一定的方式
需要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地位: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作用: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提示:生产方式 生产力 + 生产关系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1)生产力的含义: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其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被加工改造的物
劳动资料:所运用的物质手段,其中最重要的是劳动工具
劳动者:即人,在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
生产力

种植作物
使用工具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2)生产关系的含义: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如:谁当老板、谁当工人)
产品分配关系(如:按劳分配、按需分配)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如:公有制、私有制,起决定作用)
生产关系
其中包括哪些人?
收获后要考虑?
土地工具是谁的?
哪些属于生产力?哪些属于生产关系?
A.手工织布
B.科技 大机器生产
C.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D.个人所得税
E.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
F.按劳分配制度
G.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
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思考: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生产力
决定
生产关系
注意: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生产力
石器
青铜器
铁器
大机器生产
社会化大生产
生产关系
生产工具
生产力水平高低的标志
社会的性质、社会形态的变化
2016年《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意见》2021年一号文件
适应社会大生产要求,促进乡村振兴
解放农村生产力, 为工业化开辟道路
严重挫伤农民积极性,农业生产倒退
解放农村生产力,成为改革开放先声
1947-1952年,《土地法大纲》《中国土地法》
1953-1956年,《总路线》《农业合作社决议》
1958-1980年《关于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1980年《责任制的几个问题》《中央一号文件》
进一步提高农村生产力
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分田到户”(分 )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三权分置,各种合作社。大家一起干(合)
集体所有制,大家一起干(合)
人民公社一大二公(大合)
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分)
新中国土地制度变迁
生产关系
反作用
生产力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后, 我国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大提高,农民收入增加。
传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我国农村土地荒废,产业化水平低。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4)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1: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社会化大生产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铁制工具
蒸汽机电力计算机
原子能空间技术
金属工具
石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
生产关系
原理总结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原理】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①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②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
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含义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
生产力
生产关系
决定
反作用
上层建筑
决定
反作用
经济基础
制度、组织和设施
意识形态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2.上层建筑包括
政治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制度),与之相应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器(设施)和政党组织、社会组织(组织)。
观念(思想)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宗教、文化传媒等。
1.与经济有关的制度和政策,属经济基础
如:生产资料所有制、分配制度、市场经济体制、财税制度、土地“三权分置”制度等。
注意
区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A 生产资料公有制
B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C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E 按劳分配制度
F 大机器生产
G 人民代表制度
H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I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K 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生产力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
下列哪些属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上层
建筑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一章 总纲
第十二条 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第一条
第六 款 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中国国家《宪法》。
以私有制为主的资本主义美国国家《宪法》。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A.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
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B.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 社会进步;
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3)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2: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原理】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①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②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方法论】
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调整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使上层建筑适合先进的经济基础。
原理总结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
这两对矛盾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是平等的,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更为基本,是一切矛盾的社会根源。
4.社会发展的两大基本矛盾和两大规律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贯穿人类社会始终
任何社会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意义:这一普遍规律的发现,使人类第一次解开了社会历史领域之谜,使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
比较: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要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主要矛盾
区别 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要矛盾是在某一历史阶段对社会发展起着领导和决定作用的矛盾。
联系 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要矛盾两者之间是普遍和特殊,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社会基本矛盾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的根本矛盾,它规定着社会发展全过程的本质,也规定着社会的主要矛盾; 而社会主要矛盾则是社会基本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直接表现。 注意
【世界观】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表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更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这表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方法论】
要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的,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方面和环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原理总结三: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及方法论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探究与分享
【农耕时代工具革新】
【机器人及机械臂在工业中的应用】
结合生产力跨越时空的强制推动作用,思考在千年变迁中,人类社会的不变趋势是什么?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及实现方式
(1)总趋势:
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实现方式
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即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产生、发展和解决中实现的。
(1)阶级社会:
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表现:被剥削阶级反对剥削阶级的斗争,是对抗性的矛盾
解决方式: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过程:被剥削阶级反对剥削阶级的斗争,迫使统治阶级 不得不调整某些经济和政治关系,使社会基本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从而或多或少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当旧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时,只有通过先进阶级反对反动阶级的革命,才能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2.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
(2)社会主义社会
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表现:非对抗性的矛盾
解决方式: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即改革)加以解决。
改革的性质: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的根本目的: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改革的意义: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3.共产主义的目标和实现形式
(1)目标: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的目标是消灭阶级对立,建立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
(2)实现形式: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期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走向共产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主要矛盾)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比较几个“动力”
比较 社会“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间的矛盾
阶级社会的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
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社会历史的发展
总趋势
社会历史的发展的规律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方式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共产主义社会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社会基本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
阶级社会:阶级斗争
社会主义社会:改革
课堂小结
1.植保无人机、北斗导航、免耕播种机……各种新农具正成为农业生产的“新武器”,操作新农具的多是被称为“新农人”的大学生,他们依靠科技和专业知识成为农村致富带头人,其辐射效应推动了乡村面貌的嬗变和农业发展的全方位转型。这表明( )
①新农具是推动农业生产关系变革的物质条件
②农业新技术构成了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新动力
③新农人的出现有利于优化农业生产力的结构
④新农人的专业知识为乡村振兴注入精神活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C
课堂练习
2.恩格斯在《共产主义信条草案》中指出:“把社会组织成这样:使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但并不因此而损害这个社会的基本条件。”这句话( )
A.阐述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
B.明确了实现共产主义的基本路径
C.描绘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D.揭示了人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A
课堂练习
3.马克思主义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
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②生产力一定要适合生产关系状况
③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④经济基础一定要适合上层建筑状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A
课堂练习
4.恩格斯指出,社会主义现在已经不再被看作某个天才头脑的偶然发现,而被看作两个历史地产生的阶级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斗争的必然产物。这一观点( )
A.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B.奠定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理论基础
C.表明无产阶级的斗争迫切需要科学理论指导
D.从唯物史观角度阐述了社会主义建立的必然性
D
课堂练习
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主要原因就在于我们通过不断调整生产关系激活了社会生产力,不断完善上层建筑使之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其哲学依据是( )
①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②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③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要靠改革加以解决
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有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课堂练习
6.2024年4月26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这是我国首次对学位制度进行“修订”,标志着我国的学位管理进入法制化新阶段。该法立足发展现实,以完善学位管理体制为契机,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助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为更好支撑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教育力量。由此可见( )
①人大的表决是教育强国建设发展的根本动力
②调整和变革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具有反作用
③实践中的要求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治保障
④学位法的制定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C
课堂练习
谢 谢 观 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