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锦州市凌海市凌水小镇学校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辽宁省锦州市凌海市凌水小镇学校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A
A
B
(1)A
阿长与山海经 老莱娱亲 郭巨埋儿
(1)归雁洛阳边
(2)枯藤老树昏鸦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B
(1)约定 (2)才 (3)回头看 (5)通“否”
①过了正午(友人)还没有到,太丘便丢下(他)(自己)离开了,太丘(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
②既然这样,只要喝粥也行,为什么一定要吃米饭呢?
俱委而窃听/炊忘著箅/饭落釜中
聪慧好学、为人方正 心胸宽广、教子有方
B
直线 时间之长 路途之艰辛
后期制作精良
因耳蜗接收信息上限仅为1Mbps,听书的平均速度仅为200~300字/分钟(看书的平均速度可达500~1000字/分钟)
反复咀嚼、品味,做批注
花色艳 花味甜
示例:①嗅觉: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②触觉: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1)“赶趟儿”一词运用拟人的修辞,将花朵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百花竞相开放的景象,富有情趣,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花的艳丽和热烈,表达了作者对春花和春天的喜爱之情。
示例:虚实结合、恰当运用修辞、调动各种感官等。
点明写作对象,明确文章围绕乡村晨雾展开描写。作为文章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结 构更加紧凑。以富有诗意的“乡村晨雾”为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对乡村晨雾及乡村美景的想象。
描写了乡村晨雾的变幻莫测。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乡村晨雾比作羞涩的新娘,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乡村晨雾的朦胧、神秘以及羞涩之美,表现了作者对乡村晨雾的喜爱之情,增添了文章的文采和艺术感染力。
乡村晨雾如诗如画,美丽动人,让作者感受到时间的流转、生命的脉动和自然的韵律。乡村晨雾带来宁静与美好,这份宁静和美好温暖着作者前行的路。乡村晨雾与乡村生活紧密相连,成为作者心灵的慰藉、情感的寄托和记忆中最美的篇章。(
凌 海 市 凌 水 小 镇 学 校
) (
………○…………○…………

…………

…………
线
…………

…………

…………

…………

…………

…………○…………○………
)
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七年级语文检测(一)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得分
110分钟 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17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黄晕(yùn) 粗犷(guǎng) 吝啬(sè) 咄咄逼人(duō)
B.窠巢(kē) 着落(zháo) 贮蓄(zhù) 呼朋引伴(bàn)
C.酝酿(niàng) 棱镜(léng) 健状(zhuàng) 花枝招展(zhǎn)
D.澄清(chéng) 静谧(nì) 化装(zhuāng) 淅淅沥沥(xī)
2.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美是广泛的, ,烟雨楼阁可谓之为美; ,碧天黄沙可谓之为美; ,倾国倾城可谓之为美; ,潇洒从容也可谓之为美。但美的答案,远远不止于此。
A.姑苏江南 大漠孤烟 明眸浩齿 羽扇纶巾
B.大漠孤烟 姑苏江南 明眸浩齿 羽扇纶巾
C.姑苏江南 大漠孤烟 羽扇纶巾 明眸浩齿
D.大漠孤烟 姑苏江南 羽扇纶巾 明眸浩齿
3.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风把地上的黄叶吹起来了,我们拍手叫道:‘一群黄蝴蝶飞起来了!’”这句话运用了比喻中的暗喻。
B.“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这句话中的“里”是名词。
C.“秋天的锦州是个美丽的季节。”是个病句,应把“美丽的”改成“绚丽的” 。
D.“还有一问,是:‘公理’几块钱一斤?”用的是比喻的手法。
4.文学、文化常识与名著阅读。(5分)
(1)下列各项中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代表作有《蒿里行》《龟虽寿》《短歌行》等。
B.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茶馆》,话剧《四世同堂》《龙须沟》。
C.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令尊、家父、令堂、令爱是敬辞,舍弟、舍妹是谦辞。
D.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天净沙·秋思》中“天净沙”是词牌名。
(2)《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在1926年撰写的回忆性散文。《朝花夕拾》十篇文章有的侧重写人,如《 》,把一个淳朴善良,但在某些方面又颇为愚昧的农村妇女写活了;有的侧重议论,如《<二十四孝图>》,写“我”儿时就不喜欢“ ”和“ ”的故事,进而引出对那种不顾人情甚至灭绝人性的所谓“孝道”的批判。
5.古诗文默写。(6分)
(1)乡书何处达, 。(《次北固山下》)
(2) ,小桥流水人家。(《天净沙·秋思》)
(3)《观沧海》中描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耸立的辽阔景象的句子是: ,

(4)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 ”两句中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
二、古诗文阅读(16分)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第6题。(3分)
【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乙】谢公亭①
[唐]李白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谢公离别处,风景每生愁。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
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啾。
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
【注释】①谢公亭:位于安徽宣城城北,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曾在这里送别诗人范云。
6.对上面两首古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两首诗的题目均出现地名,【甲】诗题目中为王昌龄迁谪之地,【乙】诗为当年谢朓、范云离别之地。
B.【甲】诗通篇写景,借景抒情,表达诗人对朋友的关切之情。
C.【乙】诗缅怀谢朓,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前贤的追慕。
D.【甲】诗首句描写暮春萧条景况意为渲染暗淡凄楚的气氛,【乙】诗颔联用孤月、空山之景来烘托古今离愁。
(二)阅读下面【甲】【乙】两个语段,完成7—10题。(13分)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宾客诣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著箅①饭落釜②中。太丘问:“炊何不馏③?”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箅,饭今成糜④。”太丘曰:“尔颇有所识⑤不?”对曰:“仿佛志之。”二子长跪俱说,更相易夺⑥,言无遗失。太丘曰:“如此但⑦糜自可,何必饭也!”
【注释】①箅(bì):蒸饭的器具,使米不至于落入水中。②釜:炊具名,类似锅。③馏:蒸饭。④糜:粥。⑤识:记住。⑥更相易夺:相互修正失误遗漏。⑦但:只,只要。
7、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4分)
(1)陈太丘与友期行: (2)去后乃至:
(3)入门不顾: (4)尔颇有所识不:
8、把选文中画直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9、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俱委而窃听炊忘著箅饭落釜中
10、从甲乙两文看,元方具有     的品质;从乙文看,其父陈太丘是一个   的人。(2分)
三、现代文阅读( 37分)
(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1-13题。(8分)
【材料一】
《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规定7—9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探索个性化的阅读方法,但目前初中生阅读名著的情况不容乐观。下面是某中学所做的该校初中生阅读情况调查。
【材料二】
圈点批注法是古人读书时常用的传统方法,这种读书方法可以凝聚阅读的注意力,加深阅读的深度。宋朝著名学者朱熹初读、再读、三读都用不同颜色的笔圈点勾画。金圣叹对《水浒》的评点,脂砚斋对《红楼梦》的评点,是中国古典小说批评史上的经典。先贤名家多推崇“圈点批注阅读法”,他们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思想和方法都值得我们学习。
【材料三】
近年来,有声阅读发展迅速,有声读物日益增多,受到用户青睐。有声阅读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用户不断增多。据最新发布的《2023年数字阅读报告》显示,我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达5.3亿,同比增长11.5%,用户规模带动市场繁荣发展。那么,有声阅读为何会迅猛发展起来呢?
这与国家政策持续支持,鼓励有声精品出版不无关系。目前听书录制项目有如下特点:
题材内容多反映时代风貌,录制形式多样,后期制作精良,具有明显的主题性与时代性,反映出我国有声读物发展的扶持方向及示范引领作用。
【材料四】
听书学知识是个伪命题。一方面,听的效率太低。研究表明,人类接收的83%的信息是通过视觉达成的,听只是其十分之一。另一方面,听书未必是适宜的学习方式。因耳蜗接收信息上限仅为1Mbps,所以听书的平均速度仅为200~300字/分钟(看书的平均速度可达500~1000字/分钟),一旦超过此速度,就会出现“听不懂”“听着太累”等问题。
(中国日报网)
听书不能代替读书。从我个人来说,听书也不利于思考,读书的时候,喜欢哪一段,可以反复咀嚼、品味,我读书的时候喜欢做批注,每有所得,就写在旁边,听书显然没有这个功能。当然,听书与读书适合不同的内容,不同的需求。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陶东风)
听,往往是利用碎片时间进行泛读和通读,有些书听着感觉不错,更是有买回来的愿望和计划,那样就会进行精读和细读。听书和读书相结合,我想,这就是全民阅读发展的一种良性循环。
(网友风起流云)
11、对上述材料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观察材料一图表可知,某中学初中生阅读课外书,对文学名著的喜爱度最低、阅读时长最短、自觉阅读的积极性最低。
B.圈点批注法是古人读书时常用的传统方法,比如宋朝著名学者朱熹对《水浒》的评点就是经典。
C.近年来,我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达5.3亿,有声阅读发展迅速,有声读物日益增多。
D.听,往往是利用碎片时间进行泛读和通读,听书和读书相结合也是全民阅读发展的一种良性循环。
12、依据材料二帮助小文同学完成下面的批注。
才转过厅房,向后又照,只闻得啼泣之声,乃是唐僧锁在后房檐柱上哭哩。行者暗暗听他哭甚,只见他哭道: 一别长安十数年,登山涉水苦熬煎。 幸来西域逢佳节,喜到金平遇上元, 不识灯中假佛像,概因命里有灾愆。 贤徒追袭施威武,但愿英雄展大权。 行者闻言,满心欢喜,展开翅,飞近师前。 (节选自《西游记》第九十二回) 小文的批注 小文同学感觉“一别长安十数年,登山涉水苦熬煎。”这句应该包含着什么深刻的意蕴在里面,他决定继续探究,于是在这句话下面进行了圈点,应该用①    这组符号。 经过思考,小文做了如下批语: “十数年”“苦熬煎”,凝练概括了取经的②    和③    。
13、小语和小文对“听书”和“读书”做了如下讨论,请结合材料三、材料四将下面对话补充完整。
小语:最近我在听书,比如《西游记》,每个场景风声、雨声的背景音乐都很搭配故事情节,真是符合①    的特点。
小文:嗯!但是我认为听书不能代替读书,首先,②    ,一旦超过此速度,就会出现“听不懂”“听着太累”等问题。其次,读书有听书所没有的功能,比如读书时可以③    。
主持人:没错,听书和读书是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各有优缺点。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
(二)阅读下面选文,完14-17题。(15分)
《春》节选
①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②“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14、第一段描写春花时,作者抓住了春花三个方面的特征,即花朵多、     、    。(2分)
15、第二段作者调动了各种感觉器官写出了对春天的丰富感受,请从选段中找出对应的语句。(2分)
①写嗅觉的:    。
②写触觉的:    。
16、按括号中的要求答题。(7分)
①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赶趟儿”一词好在哪里?)
②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17、结合选文,说说你在写作上得到的启示。(至少写两点)(4分)
(三)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8—21题。(14分)
乡村晨雾
①在时间的深谷里,有那么一些清晨,它们安静地躺在记忆的湖面,轻轻摇曳。那是乡村的晨雾,如一位羞涩的新娘,遮遮掩掩,不肯轻易揭去面纱。我有幸目睹过无数次这样的场景,每一次都如初见般令人心动。
②天边,最初的光线是暗弱无色的,像老画师在宣纸上试笔,淡淡的墨色在纸面上游走。然后,天渐渐亮了,先是灰蒙蒙的一片,接着染上了淡蓝,最后是清澈的蔚蓝。这期间,乡村的晨雾始终在变幻莫测,它像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又似乎独立于世间,有着自己的生命和意志。
③我走在乡间的小路上,露水挂在草尖上,像是无数颗小小的珍珠。晨风轻拂,送来阵阵湿润的气息,夹杂着泥土和青草的香味。远处的山峦被雾气笼罩,若隐若现,宛如一幅水墨画。近处的树木则是模糊的剪影,它们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土地,岁月在它们的树皮上刻下沧桑的痕迹。
④随着太阳的升起,晨雾开始变得轻薄,仿佛随时都会被阳光驱散。阳光穿透雾层,将金色洒在田野上,稻谷泛着柔和的光芒,像是披上了一层金纱。这时的乡村,宁静而又充满生机,一切都在悄然苏醒。
⑤小鸟们开始了它们的晨练,啁啾声此起彼伏,它们在雾中飞翔,或低掠于稻田之上,或高翔于天空之中。它们的自由自在让人羡慕,它们的欢快鸣唱让人愉悦。乡村的晨雾为它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舞台,让它们的歌声更加悠扬动听。
⑥晨雾中的人们开始了新的一天。村民们扛着锄头走向田间,妇女提着篮子去摘菜,孩子们背着书包踏上上学的路。他们的身影在雾中显得格外朴实和谐,他们的脚步坚定而有力,他们是这片土地上最真实的生活写照。
⑦我喜欢在这样的清晨,找一个安静的角落,坐下来细细品味这份宁静与美好。晨雾中的一切仿佛都带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让人忍不住去探索它的真面目。而当太阳完全升起,晨雾散去,一切变得清晰可见时,那种神秘感便消失了,留下的只有满足和感慨。
⑧乡村的晨雾,是一首无言的诗,是一幅流动的画。它让我感受到了时间的流转,生命的脉动,自然的韵律。每一次我在晨雾中漫步,都能感受到自己与这个世界紧密相连,我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也是我的一部分。
⑨这样的乡村晨雾,是我心中永远的风景。无论我走到哪里,它都会在我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它是我心灵的慰藉,是我情感的寄托,是我记忆中最美的篇章。每当我想起那些晨雾弥漫的日子,我的心便会平静下来,那份宁静和美好,永远温暖着我前行的路。
(文/余加权)
18、选文以“乡村晨雾”为题,有什么作用?(3分)
19、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②段的内容。(3分)
20、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①段画直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那是乡村的晨雾,如一位羞涩的新娘,遮遮掩掩,不肯轻易揭去面纱。
21、为什么说“这样的乡村晨雾,是我心中永远的风景”?(4分)
三、作文(30分)
同学们,踏入初中校园近两个月了。美丽的玉泉校园、精彩纷呈的课堂个性鲜明的老师,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一切都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请以“我们的_______真好!”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自选角度,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2)不得套作、抄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3)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4)不少于500字。
第7页,共8页 第8页,共8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