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沁园春 长沙》课件(共31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沁园春 长沙》课件(共31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
‖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谈起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主席。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人物简介:
‖延伸阅读
1、毛泽东词欣赏
词这种文学样式产生于隋唐,全盛于宋,始称“曲子”或“曲子词”又名“长短句”、“诗余”等。
最初的词都是配乐歌唱的,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词题,如《沁园春 长沙》。
“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词可以分上下两段,叫做“片”。也可以叫做“阕”。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
沁园春:沁园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词的常识
按长短分:
小令(58字以内)
中调(59--90字)
长调(91字以上)
单调、双调、三调
词的分类
按片数分:
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他生前同意并公开发表的诗词有三十九首,其中,以“沁园春”为词牌的长调(91字以上)只有两首。初中我们学习了《雪》,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长沙》。长沙是毛泽东革命人生的起点,让我们追寻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毛泽东手迹《沁园春 长沙》
沁园春·长沙
学习目标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但同时,国民党右派阴谋篡夺革命领导权,共产党人陈独秀也认为革命应由资产阶级领导。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怀着由对中国革命的思虑所引发出来的激情,写下这首词。
写作背景
检查预习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朗读指导
该词上片描绘长沙秋景,下片作者回忆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抒发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词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人生追求?
整体感知
品读技巧
根据词的写作特点,找出相关内容。
诵读诗词上片内容,词人所写秋景和一般秋景有何不同?在横线上填入合适的词语。
探讨分析
你知道哪些写秋景的诗词?与本词有何不同?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范仲淹《苏幕遮》
萧瑟
凄凉
悲愁
探讨分析
解读上片: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开头三句,点明时间、地点何写景抒情的独特环境,把自己置身于秋天的广阔背景之中,把读者带进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
探讨分析
独立寒秋图
思考:“独立”能否换为“站立”、“直立”?为什么?
“独立”既表明一个人,更显示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高大伟岸、踌躇满志。
诗句:
李白:独坐敬亭山,相看两无厌。---闲适
柳宗元:独钓寒江雪 ---隐逸
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超脱
探讨分析
中间七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看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鹰在广阔的天空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湘江秋景图
探讨分析
探讨分析
思考:在这几句诗句中,你认为那些字用的比较好?为什么?
山多 (万)山红(遍) 红广
因山势起伏而 成的树木的高低 (层)林(尽染) 拟人,秋深
水深而宽 (漫)江(碧透) 水澄澈洁净
船多 (百)舸(争流) 热闹
鹰的矫健有力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鱼的自在快活
探讨分析
哪一个字引出词人所见之景?有什么特点?
角度有什么不同?















探讨分析
词人面对生机勃勃,美丽壮阔的秋景,生发出什么感慨?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诗人见山川的壮阔美丽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进入了理性的思考,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革命领导权问题。
“怅”写出词人思绪万端,百感交集。“问”又表达了对自然荣枯和社会盛衰由谁来主宰的追问,表现了诗人的胸怀与抱负。
上片小结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诗的品评在意境的高下,而意境的高下,又决定于人的品格的高下。”毛主席具有博大的胸襟,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故其诗歌也充满豪情壮志。体现了主席博大的胸襟与凌云壮志。
探讨分析
解读下片: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峥嵘岁月图
到底什么样的人才能够主宰祖国的沉浮?词人是否做了回答?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写革命活动,形象地概括了当时年轻一代雄姿英发的风貌和气概。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敢说敢做,革命斗志十分旺盛,评论国家大事,把权贵视为粪土。
探讨分析
以设问句结尾: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对上片“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革命青年以天下为己任,有肩负着国家兴亡、主宰民族命运的豪情壮志。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问题。
下片小结
合作探究
有人认为毛泽东笔下的湘江秋景图是实写,有人认为是虚实结合,既写毛泽东当时眼前的实景,又暗含当时中国各地的自然景观和政治形势,你怎么看?
观点一:实景。因为当时作者只是站在湘江的橘子洲上,不可能看到全国各地的自然景观,而且全国各地秋景也不同。
观点二:虚实结合。诗词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写实,更多的是想象和联想,每个人可以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读出不同的内容。词中所写既是湘江之景,也是祖国大地之景;既指自然景,也暗含社会形势。“万类”则包含了所有种种。
拓展提高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毛泽东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1.这首词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2.“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1.抓住“故地”的“新颜”来写,描绘了一幅欢快而充满生机的画面。
2.抒发了作者自信、豪迈、乐观的壮阔情怀,充满了对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念。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1.背诵本词。
2.诵读毛泽东其他诗词。
3.完成练习册相关习题。预习下一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