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8张PPT)六单元 课外古诗诵读咸阳城东楼无题行香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咸阳城东楼许 浑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原文呈现】(红色字为重难点易错字词)【原文呈现】1.许浑,字用晦(一作仲晦),唐代诗人,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其一生不作古诗,专攻律体;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艺术则以偶对整密、诗律纯熟为特色。成年后移家京口(今江苏镇江)丁卯涧,以丁卯名其诗集,后人因称“许丁卯”。2.咸阳,秦代都城,在今陕西咸阳东北。【文学常识】《艾青诗选》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水中的小洲。【理解】诗人登上咸阳城楼,看到烟迷蒹葭,雾锁杨柳,那景致颇像江中的小洲,思乡之情顿时涌上心头。【古诗词曲鉴赏】登上高楼,心中涌起无边的乡愁,眼前芦苇杨柳丛生,就像水中的小洲。《艾青诗选》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理解】溪云乍起,夕阳沉落,山雨将至,风声满楼,这些景物描写层层推进,极力营造出一种萧条苍凉的氛围。这里指咸阳城南的磻溪。下文的“阁”指城西的慈福寺。磻溪边乌云突起,夕阳沉落在慈福寺后面,山雨即将到来,满楼风声飒飒。《艾青诗选》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丛生的杂草。【表现手法】写晚看近景,虚实结合,将过去的禁苑深宫与如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鸟蝉不识兴亡对比。【情感】写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对历史沧桑的无限感慨。黄昏时分鸟儿疲惫地落在杂草丛生的秦苑中,秋蝉也在汉宫中枯叶满枝的树上凄清地鸣叫。《艾青诗选》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这里指作者自己。指秦、汉灭亡的往事。【理解】写别去追寻前朝往事,因为时移世迁,历史痕迹已难以分辨,只有滔滔渭水依然东流,饱含着诗人对国家衰败的忧愁和怀古伤今的悲凉。我们这些过客不要追问秦、汉灭亡的往事,故园中只有渭水一如既往地向东流去。《艾青诗选》返回目录【主旨】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诗人通过对秦苑、汉宫荒废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对国家衰败、历史沧桑的无限感慨和忧愁,饱含着诗人怀古伤今的悲凉。【主旨】《艾青诗选》一上高城万里愁 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 山雨欲来风满楼(1)人生就像一杯咖啡,苦中味甜,涩中浓厚。许浑登上咸阳城楼,极目远眺,忽生浑茫无端愁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晚眺远景,描绘了山雨将至的征兆,极力营造出一种萧条苍凉的氛围。蒹葭汀洲沉欲【常考名句理解】课内积累巩固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C 】A. 首联紧扣诗题,写诗人登楼看到远处烟迷蒹葭、雾锁杨柳。B. 颔联形象地描绘出一幅云起日沉、雨来风满的苍凉画面。C. “莫问”乃劝诫之词,劝过客不用在乎家国兴亡的历史演变。D. 最后两句融情于景,诗人借渭水东流的景象抒发内心愁绪。【解析】“莫问”是诗人劝慰自己别再追寻前朝往事,因为时移世迁,历史痕迹已经难以分辨,C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C无 题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原文呈现】(红色字为重难点易错字词)【原文呈现】在唐时,人们崇尚道教,信奉道术。李商隐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即被家人送往玉阳山学道。其间与玉阳山灵都观女氏宋华阳相识相恋,但两人的感情却不能为外人明知,而作者的心内又奔涌着无法抑制的爱情狂澜,因此他只能以诗记情,并隐其题,从而使诗显得既朦胧婉曲、又深情无限。李商隐所写的以《无题》为题的诗篇,大多是抒写他们两人之间的恋情诗。此诗即其中一首。【写作背景】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xī)生,唐代诗人,与杜牧齐名,并称“小李杜”,又与李白、李贺合称“唐代三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与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李商隐尤善七言律绝,他是继杜甫之后,唐代七律发展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文学常识】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写作手法】第二句情景交融,以春风不再、百花凋零的景象,象征爱的艰难。【古诗词曲鉴赏】相见的机会难得,分别的时候也是难舍难离,春风也没有办法,暮春时节百花纷纷凋谢。炼字: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见之难,第二个指别离之痛,突出强调了“别亦难”,表达了分离时痛苦难堪的心境。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烛燃烧时流下的烛油,称为“蜡泪”。炼字:“泪”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执着而又无望的内心感受。【写作手法】运用比喻、双关的修辞手法,写对爱情的至死不渝,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无私奉献、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春蚕直到死,才把所有的丝吐尽,红烛燃烧到头,蜡泪才会流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意思是青春年华消逝。云鬓,指年轻女子的秀发。【理解】拟写对方的相思之情。从“晓镜”的青春易老,到“夜吟”的顾影自怜,道尽相思的悲苦与无奈。早晨起来照镜子,唯恐如云的秀发改了颜色,夜晚吟诗,觉得月光都是寒冷的。【理解】用“蓬山”和“青鸟”两个意象,表达了惆怅而又伤感的思念与无奈。意象(山)内涵:阻隔之山,传达离愁别绪、惆怅凄苦之情。意象勾连: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王湾《次北固山下》]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神话中海上的仙山,这里借指所思女子的住处。神话中为西王母传信的神鸟。后为信使的代称。蓬莱山距离这里没有多少路程,请青鸟辛苦一趟为我前去探看。【主旨】 本诗运用比喻、象征的手法,托物寄意、借景言情。主要表达了与恋人离别时的忧伤和痛苦,惆怅而又伤感的思念之情,表现了诗人对相聚这一美好愿望的追求。【主旨】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1)龚自珍的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与李商隐《无题》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妙,常用来形容无私奉献的精神。蚕蜡炬【常考名句理解】1. 理解型默写(1)李商隐的《无题》以浅显的比喻和巧妙的双关,写出了他对爱情的至死不渝,现在我们又给它赋予了“奉献精神”的新意的诗句是: , 。(2)《无题》中表达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的句子是: , 。(3)《无题》中写不得相见,难通音信,希望有信使能代为传递消息,带去问候的句子是: ,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课内积累巩固2. 诗歌阅读(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诗的首联奠定了全诗感伤忧郁的基调:未见时的苦苦思念,见后又别离时的痛苦忧伤。B. “东风无力百花残”这一景物描写,渲染、烘托了当时的离愁别绪,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C.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选取了两个典型的生活场景:“晓镜”——久别相思,担心青春年华消逝;“夜吟”——道尽相思的悲苦与无奈。D. 尾联诗人强作宽慰之语,他让一只青鸟前去探路,把自己的思念带给恋人,写实记事,情感真挚。D行香子秦 观树绕/村庄,水满/陂(bēi)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 (yánɡ)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原文呈现】(红色字为重难点易错字词)【原文呈现】此词大约作于作者创作早期的熙宁年间(1068—1077),当时作者家居,尚未出仕。在一个春天,作者乘兴游览一座村庄,被质朴自然的村野风光所感染,而创作此词。“行香子”,词牌名。【写作背景】秦观(1049年—1100年9月17日),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淮海居士, 别号邗沟居士,高邮军武宁乡左厢里(今江苏省高邮市三垛镇少游村)人。北宋婉约派词人。秦观善诗赋策论,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合称“苏门四学士”。【文学常识】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池塘。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多少,这里表示园子不大。炼字:“绕”“满”二字写出春意之浓,是春到农家的标志性景象,为后文抒写烂漫春光作铺垫。【古诗词曲鉴赏】【理解】上片先勾勒整个村庄,再写信步闲游时所见的小园春景。“小园”五句,集中笔墨写春之一隅,词人徜徉田园中,见百花争艳,竞相开放,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绿树环绕着村庄,春水溢满池塘。我迎着暖暖春风,带着豪兴安闲自在地步行。园子不大却收尽春光。桃花正红,李花雪白,菜花金黄。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飞扬,飘扬。酒店门口挂的青色酒幌。炼字:“啼”“舞”“忙”三字概括准确,写出了春的生机与活力。【理解】词人纵目远望,隐约可见围墙茅堂,酒旗飘扬在水岸桥边。春光可爱,心情欢快,走过山冈,信步田野,莺啼,燕舞,蝶忙,一派大好春光。越过围墙远望,隐约可见几间茅草屋。溪水边的小桥旁,酒店门口挂的青色酒幌在风中飞扬。偶然乘着游兴,走过东面的山冈。只见莺儿鸣啼,燕儿飞舞,蝶儿匆忙。【主旨】这首词用白描的手法、浅近的语言,描绘了一幅醉人的田园春景图,抒发了词人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表现了词人喜悦闲适的心态。【主旨】(1)枝条茂盛随风飘曳之景令人感到生机盎然;秦观信步村庄,__________,_________”(《行香子》)大好春光令人心情欢快。李花白 菜花黄(2)阅读锦囊: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阅读时可以从意象、典故、诗题、写作背景、直抒胸臆的词语等角度把握作者情感。阅读古诗词,我们可以通过意象把握情感。如“正莺儿啼,________,蝶儿忙”(秦观《行香子》)中的“燕”带有愉悦之情。(3)乡村里有难忘的诗词记忆。我们漫步田园,在秦观《行香子》中品味“倚东风,__________”的愉悦。燕儿舞豪兴徜徉【常考名句理解】课内积累巩固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C 】A. 这首宋词从整个村庄起笔,一笔勾勒其轮廓,绿树环绕,水满池塘。B. “倚东风,豪兴徜徉”,描写词人沐浴东风,豪兴闲游,怡然自得。C. 下片侧重描绘静态景象,静景动景互相映衬,风光如画,富含诗韵。D. 通篇采用白描手法写景状物,语言自然浅白,格调轻快,意趣盎然。【解析】词的下片侧重描绘“动态景物”,而非“静态景象”,C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C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qiǎnɡ)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红色字为重难点易错字词)辛弃疾中年后曾长期赋闲,隐居江西上饶一带,博山是他经常游玩的地方。这首词以“登高说愁”为议题,写出了少年时与成年时两种人生感受。“丑奴儿”,词牌名,又名“采桑子”。【写作背景】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著名词人,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情怀,与苏轼并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丑奴儿,词牌名,又名“采桑子”。【文学常识】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高楼。竭力,极力。【理解】上片写少年时代,不谙世事,喜欢登高,为写“新词”,没有愁苦,勉强“说愁”,写出了少年时代的精神面貌。【古诗词曲鉴赏】人年轻的时候不知道愁苦的滋味,喜欢登上高楼。喜欢登上高楼,为写一首新词,没有愁苦而极力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理解】下片写成年以后,历尽世事艰难,满腔愁苦,却无从诉说。“却道‘天凉好个秋’”,生动地表现了遍尝辛酸之后无可言说的复杂况味。“欲说还休”的叠用,表达了词人忧国伤时、报国无门的无奈。现在尝尽了愁苦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主旨】全词高度概括了词人大半生的经历与感受,突出渲染了一个“愁”字,并以此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在自嘲自讽之中,写尽了人生的无奈。【主旨】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1)辛弃疾有许多忧愁不能明说,只有在《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欲说还休,__________________ ! ”借天气的感知来表达心中的悲凉和无奈。(2)请抛弃那“爱上层楼,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故作深沉的无病呻吟吧;追逐理想。(3)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你可以想到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赋新词强说愁却道‘天凉好个秋’【常考名句理解】赋强道课内积累巩固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C 】A. 上片回忆少年时代,年少的词人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得愁为何物。B. 下片中“而今”转折有力,既显示时间的跨度,又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C. “却道‘天凉好个秋’”生动地表现了词人在尝遍辛酸之后的豁达与超脱。D. 全词以“愁”为全篇线索,运用对比手法,在自嘲自讽之中写尽了人生的无奈。【解析】“却道‘天凉好个秋’”生动地表现了词人在历经艰险、尝遍辛酸之后无可言说的复杂况味,C项“豁达与超脱”理解和分析不正确。C2. “为赋新词强说愁”和“而今识尽愁滋味”中的“愁”是否相同,为什么?(3分)【答案】(3分)不同。“为赋新词强说愁”中的 “愁”是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而今识尽愁滋味”中的“愁”是关怀国事、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哀愁。(答出“不同”给1分,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