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三语文10月月考试题
2025.10.13
本试卷共10页,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近年来,羽衣甘蓝备受茶饮品牌追捧。入夏以来,全国多地气温陡升,当一些顾客想要在午后下单一杯冰沙奶昔口感的羽衣甘蓝饮品时,却被某茶饮品牌的工作人员告知“卖完了,得等明天”。
继2024年一款以羽衣甘蓝为主题的饮品成为爆款后,2025年,这种口感不好、名字奇特的蔬菜成为今年各大茶饮品牌争相推出的新品原料,含有羽衣甘蓝的茶饮,单杯价格一般要二三十元。
山东是羽衣甘蓝的主要产区,羽衣甘蓝种植户王某坦言,这种蔬菜就是被茶饮品牌带火的。不过在他看来:“这个菜没什么味道,感觉羊也不爱吃,它属于减肥产品。”的确,记者发现,不少饮品店推出的羽衣甘蓝类饮品,产品介绍中都备注了“轻负担”“纤体”“轻盈”等的字眼。
羽衣甘蓝饮品真的有助于减肥吗?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范教授指出,事实上,羽衣甘蓝作为蔬菜本身具有低热量、高营养的特点,这毋庸置疑,但如果认为在不改变其他生活习惯的情况下,仅靠食用羽衣甘蓝即可实现减重,这种观点并不科学。茶饮品牌对羽衣甘蓝产生兴趣,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其一,该蔬菜营养价值突出。将羽衣甘蓝融入茶饮配方中,相较于其他原料,可增加饮品中的维生素等营养的含量。从营养学角度而言,这相当于帮助消费者摄入了更多高营养价值的绿叶蔬菜,具有积极意义。
其二,羽衣甘蓝直接食用口感欠佳。因其叶片较薄且纤维坚韧,直接食用时,如果咀嚼不充分还会影响营养吸收,而通过榨汁可解决这一问题。榨汁能打破蔬菜的细胞壁结构,促进营养的释放与吸收。
其三,“羽衣甘蓝”名称兼具植物学专业性与清新美感。由于消费者对羽衣甘蓝认知度较低,容易成为市场传播的热点,形成吸引消费者的新型产品概念。
(摘编自小晨《羽衣甘蓝破圈,为何叫“超级蔬菜”?》)
材料二:羽衣甘蓝原产于地中海至欧洲北海沿岸,又名叶牡丹、牡丹菜、海甘蓝等。虽然富含膳食纤维和抗氧化物质,但口感粗糙,生食、熟食都微苦。20世纪90年代引入中国时,只是作为园艺栽培中的装饰。
后来,随着健康饮食观念的普及,它逐渐开始被用于沙拉、果汁和健康菜肴中,成为好看的深绿色点缀——毕竟“羊都不吃”的苦味蔬菜,都市人更是难以接受。
不过很快,新茶饮品牌将它带到了大众眼前。自2024年下半年起,各个新茶饮品牌纷纷推出以羽衣甘蓝为核心原料,与健康、瘦身概念强相关的饮品。羽衣甘蓝逐渐成了都市人眼中的“超级蔬菜”。不过,也有些人将以羽衣甘蓝为代表的超级蔬菜看作健康玄学。
其实,都市人餐桌上的“超级食物”倒也不全是健康玄学,这些食材本身确实含有独特的对人体有益的元素。只是当科学营养遇上流量生意,人们便不得不在健康与商业的天平上反复衡量。
早在新奇果蔬的流行趋势不断变化前,能引起中产们兴趣的还是关于“有机食物”的一切。有机食品是国际上对无污染天然食品的统一说法,有机蔬菜、水果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有机生产规程,禁止使用任何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等化学物质,以及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
只有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采取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且经过有机食品认证机构鉴定认证的产品,才能称为有机食品。因为种植成本高,平均来说,有机食品售价会比普通食品贵不少。
同样有研究表明,虽然有机食品生产过程中减少了化学物质的使用,但并不意味着它们在营养上一定优于非有机食品。只是在农药和各种激素、食品添加剂使用泛滥的今天,由于有机食物生产过程可靠、安全度高、受污染程度小,更注重生活质量的人群始终愿意为此买单。
如今,超市手推车上的新奇的蔬菜变成了最爱健康的年轻人的标配。因此,“超级蔬菜>有机普通蔬菜>普通蔬菜”的排序,也逐渐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但无论是有机之争,还是对超级食物的跟风,本质上都是资本对消费者焦虑的精准捕获,所有营销最终都指向都市人三大软肋——时间匮乏、环境威胁、身体失控。
缺乏时间养生,所以希望吃的每一样东西都有高效的营养转化率;担心环境污染随着食物链进入体内,于是特别关注食物的来源及耕作方式;希望能抵御衰老,保持对身体的掌控,才会抓住一切机会摄入比普通食物单位含量更高的营养元素。
这些披着光环的“超级蔬菜”,除了满足口腹之欲,最重要的是补齐了人们的“营养安全感”。当写字楼的工位困住身体时,至少面前的有机沙拉碗里还盛着社畜们对健康生活的想象。
诚然,选择价格更高的“超级蔬菜”只是人们追求向往生活的方式之一,但与此同时,了解自己的身体、定义自己的健康标准也很重要。
如果能选择均衡的饮食搭配,不盲从流行趋势,把目光从广告标语和超市货架移回菜市场与家乡的土地,我们或许才能重新关注“吃”这件事,才能真正把生活过得健康而有滋有味。
(摘编自牧羊《23元一斤的新奇蔬菜,快被中产抢疯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于2024年一款以羽衣甘蓝为主题的饮料热卖,羽衣甘蓝从少人问津的蔬菜成为2025年各大茶饮品牌争相购买的原料。
B.范教授指出,“这种观点并不科学”,“这种观点”指的是羽衣甘蓝作为蔬菜,本身热量低,减肥时可适量食用。
C.羽衣甘蓝引人中国时,因其口感欠佳、味道微苦,人们并不将其作为蔬菜食用,只是作为园艺栽培中的装饰品。
D.有机果蔬生产过程可靠、安全度高、受污染程度小,更注重生活质量和健康的人群是有机食品的忠实受众。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材料一的内容可以看出,当某个品牌的某个新品成为“爆款”,不仅消费者乐于购买,其他品牌和商家也会追随流量争相模仿。
B.餐桌上的一些蔬菜被称为“超级蔬菜”并非没有科学依据,从营养学上来讲,“超级蔬菜”本身确实含有对人体有益的元素,营养价值高。
C.有机食品指严格遵循有机生产规程,不使用任何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等物质,以及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的食品。
D.从羽衣甘蓝火爆这一现象可以发现,“超级蔬菜”不仅补充了人体营养,更使追求身体健康的都市人群焦虑感减轻、获得心理安全感。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商家在产品介绍中备注了“轻负担”“纤体”“轻盈”等字眼,让人直接联想到饮品有减脂瘦身效果,使这些饮品赢得不少消费者青睐。
B.有消费者表示:“包装上显示有羽衣甘蓝、苹果、凤梨、柠檬等,喝起来酸酸甜甜的,喝完后饱腹感挺强,但感觉没有减肥功效,果糖比较多。”
C.羽衣甘蓝有点苦,为了改善口感,商家会往里面添加白砂糖、蔗糖、牛油果、食品添加剂等,这样热量更高,不仅减不了肥,还会增肥。
D.国家高级食品检验师王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纤体”等产品宣传语没有任何科学依据,更多只是商家利用某些营养物质来偷换概念。
4.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羽衣甘蓝成为公认的“超级蔬菜”的原因。(4分)
5.两则材料用哪些方法证明羽衣甘蓝的功效被夸大?请根据材料分析。(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山月照讲台
江南
“要走出这山窝窝。”这个念头在我心里扎了整整八年。师范毕业那天,我把所有课本捆成捆,想扛着去火车站。我觉得,这些书里藏着能让我飞起来的风。调令是县教育局的干事送来的,牛皮纸信封上印着 "XX 乡小学"。我捏着信封在操场转圈,看天上的云飘得飞快,像极了我没来得及说出口的远方。那所小学在县地图的角落,用个小点标着,离我家二十多里山路。
第一天上班,我穿着读师范时买的蓝的确良衬衫,骑着父亲那辆除了铃铛不响哪儿都响的自行车。山路像拧在一起的麻绳,车链子掉了三次,等我推着车到学校,身上的衬衫都能拧出水。校门是两扇掉漆的木门,门楣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漆皮卷着边,像晒蔫的豆角。教室更糟。窗户没玻璃,糊着塑料布,被秋风撕得哗啦啦响。黑板是用墨汁刷的木板,边角翘起来,露出里面的麻筋。三十多个学生坐在长条木凳上,眼神亮得像山涧的水,见我进来,齐刷刷地低下头——有个扎羊角辫的女生,辫梢还沾着麦糠。“同…… 同学们好,我……我是你们的语文老师。”我的声音抖得像被风吹的塑料布。底下忽然爆发出一阵笑,不是嘲弄,是那种山里孩子特有的、带着好奇的哄笑。坐在第一排的胖小子捂着嘴,肩膀一耸一耸的;最后排那个留着锅盖头的男生,把铅笔叼在嘴里,眼睛弯成了月牙。我攥着粉笔的手心里全是汗,粉笔在黑板上打滑,“李”字的竖钩歪歪扭扭,像条没睡醒的蛇。那节课讲的是《桂林山水》,我念“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时,窗外的风正好撞进来,把塑料布吹得贴在我脸上。放学后,我蹲在操场边哭。哭自己没走出大山,哭那些被风吹散的诗句,哭黑板上那个歪掉的“李”字。老校长背着一捆柴从旁边过,把烟袋锅在鞋底磕了磕:“丫头,山高挡不住云彩,水浅养得出大鱼。”我没懂。那时我只知道,我的风筝线,被这张调令死死拽在了山里。
学校宿舍在教室后头,一间十平米的瓦房,墙皮掉得像斑秃。最让我受不了的是孤独。同事家都在附近,放学后只有我留在空荡荡的校园。山里的夜来得早,天一黑,我把板凳抵着门,缩在被窝里看书,看累了就数房梁上的蜘蛛结网——那些网结了又破,破了又结,像极了我心里那些没说出口的挣扎。
冬天来得猝不及防。一场大雪把山路封了,我被困在宿舍里,没菜没煤。老校长踩着雪来,背篓里装着劈好的柴,还有一棵裹着泥的白菜。雪下了三天三夜,山像盖了床白棉被。我缩在被窝里改作业,听见门被推开的吱呀声,以为是风,没在意。直到有个怯生生的声音响起:“老师,您醒着吗?”掀开门帘,我愣住了。两个女生站在雪地里,头发上落着雪,像顶着两朵白绒花。她们身后跟着三个男生,手里提着篮子、布袋,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屋里挪。那个锅盖头男生,裤脚全湿了,冻得直跺脚;胖小子把布袋往地上一放,呼哧呼哧喘气,布袋口滚出几个红皮萝卜。“俺们看雪太大,怕您没菜吃。”扎羊角辫的女生从篮子里掏出一把青菜,叶子上还沾着雪,“这是俺娘种的,说炒着吃香。”锅盖头男生摸着头笑:“俺家的萝卜甜,生吃都脆。”胖小子忽然从怀里掏出个纸包,小心翼翼地打开,是半包晒干的山蘑菇:“俺爷说,炖萝卜放这个,香得能招蝴蝶。”我看着墙角堆起的青菜、萝卜、蘑菇,忽然说不出话。他们的手冻得通红,像冬天里熟透的山楂;睫毛上的雪化成水,顺着脸颊往下淌,在下巴尖凝成小水珠。我这才想起,从学校到他们家,最近的也得走三里山路,这雪天里,怕是摔了不少跤。“老师,俺爹说您教俺们写作文,比镇上的先生教得好。”扎羊角辫的女生忽然说,“俺上次写的《山里的春天》,俺爹拿给全村人看了。”锅盖头男生接话:“俺娘说,等开春了,让俺跟您学写家书,给在新疆打工的俺哥寄去。”我转身往灶房走,眼泪掉在雪地里,砸出个小小的坑。那天的萝卜炖蘑菇,我放了两勺猪油,香味飘出老远。五个孩子围坐在炕桌旁,吃得嘴唇油亮,说这是他们吃过最好的菜。我看着他们,忽然明白:我总想着走出山,可山里的孩子,正盼着我把山外的光,引进来。夜里,我把那些青菜码在窗台上,雪光映着菜叶子,绿得发亮。我翻开教案本,在扉页上写:“山月照讲台,亦照归人路。”
日子像学校门口的溪水,哗啦啦地流。我在山里待了一年又一年,看着瓦房换成了砖房,塑料布窗户装上了玻璃,长条木凳变成了带靠背的椅子。每年春天,我都会带着学生去山里踏青。我们在溪边背古诗,在树下认植物,在石头上写作文。锅盖头男生后来考上了县一中,成了他们村第一个高中生;胖小子没读大学,开了家山货网店,把山里的核桃、花椒卖到了南方;扎羊角辫的女生最出息,考上了师范,毕业后来信说:“老师,我想回咱乡教书,像您一样。”
现在的我,还住在学校的宿舍里。夕阳西下时,我总爱在操场散步。山月悄悄爬上来,把我的影子拉得很长,一直铺到教室门口。教室里亮着灯,年轻老师正在讲课,声音脆生生的,像山涧的水。我站在门口听着,忽然笑了。原来所谓远方,从不是地理上的坐标,而是心里的那片天——我没能走出大山,却让山月,照亮了更远的天。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立志走出大山,但师范毕业后愿望落空,被分配到偏远的乡村小学,这使“我”一度灰心丧气。
B.“我”第一天上班就遭受了现实的打击,学校环境非常糟糕,并且“我”第一次在课堂上讲课的表现不佳。
C.文中没有出现学生的姓名,而是以“锅盖头男生”“胖小子”“扎羊角辫的女生”来指称,让人印象深刻。
D.老校长冒着大雪给我送柴送菜,又给予“我”心灵上的安慰,他相信“我”一定能够展翅高飞,走出大山。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多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山路像拧在一起的麻绳”一句形象地写出了山路的盘旋曲折。
B.文中将过去破烂不堪与现在已得到极大改善的学校环境作对比,旨在说明乡村教育逐渐获得重视。
C.本文选材精当,主要记叙了“我”与锅盖头男生、胖小子、扎羊角辫的女生之间的故事,传递了爱和温暖。
D.本文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展开叙事,真实再现了“我”的从教经历和内心感受,情感真挚而动人。
8.促使“我”由最初的心有不甘到后来安心扎根山村的因素有哪些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标题“山月照讲台”的内涵。(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节选自朱熹《补格物致知传》)
材料二:“致知”云者,非若后儒所谓充扩其知识之谓也,致吾心之良知焉耳。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是乃天命之性,吾心之本体,自然灵昭明觉者也。故虽小人之为不善,既已无所不至,然其见君子,则必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者,是亦可以见其良知之有不容于自昧者也。今于良知之善恶者,无不诚好而诚恶之,则不自欺其良知而意可诚也已。然欲致其良知,亦岂影响恍惚而悬空无实之谓乎?是必实有其事矣。故致知必在于格物。物者,事也,凡意之所发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谓之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夫是之谓格。
(节选自王阳明《〈大学〉问》)
材料三:先生(王阳明)承绝学于词章训诂之后,一反求诸心,而得其所性之觉,曰“良知”。因示人以求端用力之要,曰致良知。良知为知,见知不囿于闻见;致良知为行,见行不滞于方隅。即知即行,即心即物,即动即静,即体即用,即工夫即本体,即下即上,无之不一,以救学者支离眩鹜、务华而绝根之病,可谓震霆启寐,烈耀破迷,自孔孟以来,未有若此之深切著明者也。至其与朱子抵牾处,总在《大学》一书。朱子之解《大学》也,先格致,而后授之以诚意。先生之解《大学》也,即格致为诚意。其于工夫似有分合之不同,然详二先生所最吃紧处,皆不越慎独一关,则所谓因明至诚,以进于圣人之道,一也。
(节选自黄宗羲《明儒学案》)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盖人心之灵A莫不有知B而天下之物C莫不有理D惟于理E有未穷F故G其知H有不尽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始,开始,与《庖丁解牛》中“始臣之解牛之时”的“始”意思相同。
B.通,通晓,与《蜀道难》中“不与秦塞通人烟”的“通”意思不同。
C.厌,满足,与《烛之武退秦师》中“何厌之有”的“厌”意思相同。
D.病,弊病,与《登高》中“百年多病独登台”的“病”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朱熹认为《大学》教导学者在接触天下事物时,要凭借已知的道理进行深入的探究,以追求达到极致。
B.王阳明主张良知是与生俱来的内心本体,然而要想践行良知就必须落实到具体的事物中去。
C.黄宗羲用“震霆启寐,烈耀破迷”八字来评价王阳明学说的作用,可见王阳明的思想影响深远。
D.三则材料均围绕“格物致知”展开,其中朱熹重“理”,王阳明重“心”,而黄宗羲则融和了二者的观点。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
(2)则所谓因明至诚,以进于圣人之道,一也。
14.《大学》中提到“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朱熹与王阳明对这一说法理解认知上的异同。(5分)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念奴娇·登多景楼①
陈亮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
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
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②!
【注】①多景楼:在江苏镇江市北固山上,北面长江,为登临圣地。②强对:强敌。
15.下列对这首宋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两句,打破俗套,不写登临感怀之作常写的望中景物,而是直抒胸臆;而心中所感又不止一端,故先将“此意”虚提,总摄下文。
B.“一水横陈”三句写镇江的山川形势足以北向争雄;“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转而批判统治者的苟安政策,词锋犀利,入木三分。
C.“因笑”三句,既承上片对六朝统治者的批判,使上下片浑然一体;又引出下文要“学英雄”祖逖中流击水、谢玄“破贼”,收复中原。
D.本词笔力纵横驰骋,时而激愤沉郁、怒陈笔端,时而慷慨激昂、抱负满怀,亦讽亦慨之中,显示出词人非凡的才气和胸襟气度。
16.刘熙载曾在《艺概》中评价陈亮“与稼轩为友,其人才相若,词亦相似”,请结合本词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具体分析二人的词作有哪些相似之处。(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古人非常重视家族传承和对后辈的激励,《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晋王以三矢赐庄宗,说“ ”希望儿子能完成他的心愿;《项脊轩志》中祖母拿着象笏对归有光说“ ”对后辈上朝为官寄予厚望。
(2)古人善写夜景,或绘动态之壮阔,如黄庭坚《送吕知常赴太和丞》中“观山千尺夜泉落”;或描静中之生趣,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便以“ , ”两句,借桂影随风轻摇衬庭院夜色之清幽。
(3)《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面对阻挠,以盘庚的事例来勉励自己,其中“ , ”写出了盘庚迁都受阻的情况。
二、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苏轼从未过度美化被贬黄州的农耕生活,因为他深知那其实与“何不食肉糜”无异。真正的力量,是他身处蛮荒之地,也能将一颗有趣灵魂的审美价值发挥到极致。这种力量甚至超越了劳做本身,冰与火的粹炼优化了生命,让他能轻易地与云云众生得以区分。春暖花开时,他给朋友写信,分享在穷苦寂冷的环境中自得其乐的心态,以及布衣蔬食、男耕女织的优闲时光。在信中,他开始自称东坡,也喜欢听人喊他东坡。在这里,他每日随着“之”字形山路盘旋,泥泞与峭拔与他相伴。他只是一个与山川、草木打交道的人,只是苏东坡,一生功业在黄州之人。当李定以“正大堂皇”的态度法办一心为国为民的苏轼时,苏轼只好把自己隐藏在东坡之下,远离官场的是非,进而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立的人格。
他也并非是( )就给自己起了个新的称号,苏东坡这个名字随着黄州的日升月落,一点点地渗入他的生命,见证他远离官场,化苦难为疏旷的年岁。在他乐呵呵的笑容下面,看似是自娱,实际上更像是一种不失体面的自嘲,和一种无可奈何的自卫。
当然,这个时候的他还不知道,有一天,苏东坡这个名字会家喻户晓,远胜本名。因为这个名字,不再只是一个符号,更象征着一个士大夫“百折不挠”、浩然于天地的精气神……
18.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四处错别字,请找出并做修改。(4分)
19.请根据下面表格的提示,梳理文中引号的用法,填写下面的表格。(4分)
引号的作用 在材料中举例
否定或讽刺 ①
② “何不食肉糜”
强调突出 ③
特殊含义 ④
20.填入文中第二段括号内的词语,最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情急智生 B.心血来潮 C.突发奇想 D.即兴而为
21.下列句子与文中加点词所在的句子使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沉重的往事如一把钝刀,在他的心头反复切割,不见鲜血,只余钝痛。
B.长久的沉默在空气中弥散,最终不声不响地燃尽在彼此释然的目光中。
C.那顶泛黄的草帽在田埂上起起伏伏,用汗水浇灌出金秋最丰硕的果实。
D.母亲的唠叨是故乡袅袅的炊烟,归家时的微风柔柔地拂去我衣上尘土。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写到苏东坡的笑是“自娱 ”“自嘲”和“自卫”,三者的顺序不能颠倒,请简要分析原因。(4分)
三、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常怀远虑、居安思危,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致广大而尽精微。——习近平
“致广大而尽精微”这句话,出自《中庸》,意思是达到宽广博大的宏观境界,同时又深入到精细详尽的微观之处。“致广大”,可理解为“要登高望远,要深谋远虑,有胸怀天下的格局”;“尽精微”,可理解为“要关注细节,要从小事做起,有格物致知的态度”。
这句古语对我们当代青年在求学、做人、做事等方面都有启示,请结合你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语文10月月考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0.10)
1.B(3分)“‘这种观点’指的是羽衣甘蓝作为蔬菜,本身热量低,减肥时可适量食用”错误。材料一原文:但如果认为在不改变其他生活习惯的情况下,仅靠食用羽衣甘蓝即可实现减重目标,这种观点并不科学。因此,“这种观点”指“在不改变其他生活习惯的情况下,仅靠食用羽衣甘蓝即可实现减重目标”。
2.C(3分)原文明确指出:只有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采取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且经过有机食品认证机构鉴定认证的产品,才能称为有机食品。C项以偏概全。
3.D(3分)要判断最适合支撑材料二第四段观点的选项,需先明确该段观点:“超级蔬菜”本身含对人体有益的元素,但科学营养与流量生意结合时,需在健康与商业间进行衡量,暗指商家可能借“健康”营销夸大其功效。D项中,国家高级食品检验师指出“纤体”等宣传语无科学依据,是商家偷换概念,直接戳破商家将“科学营养”转化为“流量生意”的营销手段,与该段对商业营销和科学营养关系的探讨高度契合。A项仅体现了商家营销手段及饮品受消费者青睐,未涉及“科学营养与流量生意的矛盾”。B项是消费者的个人体验,未关联商业营销对“健康”的夸大。C项侧重添加物导致热量升高,与该段“科学营养遇上流量生意”的核心观点关联较弱。
4.①营养价值突出,有益健康;②名称有一定美感和专业性,吸引消费者;③商家大力宣传,甚至夸大其健康价值、瘦身作用;④现代都市人希望高效摄人营养的消费心理。(每点1分,共4分)
5.①引用营养学家的观点;②针对商家和大众对羽衣甘蓝的追捧,做出合理的解释;③用都市人对有机食品的推崇进行类比推理,得出羽衣甘蓝在营养价值上“名大于实”的结论。(每点2分,共6分)
6.D(3分)D项,“他相信‘我’一定能够展翅高飞,走出大山”错误。文中“山高挡不住云彩,水浅养得出大鱼”一句是老校长对“我”的安慰和鼓励,他认为优秀的人不应该被环境左右,而应适应各种环境,在艰难的环境下也可以成长成才。
7.B(3分)B项,“旨在说明乡村教育逐渐获得重视”错误,文中学校环境的改善确实能够体现乡村教育受到了重视,但作者将过去与现在的学校环境进行对比只是客观地记叙,并非有意说明乡村教育获得重视。
8.①老校长和学生们冒着大雪来学校给“我”送菜,他们对“我”的关心让“我”十分感动。②孩子们的变化、成长,让“我”意识到自己被山里的孩子们需要,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每点2分,共4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9.①“山月”是现实生活中照耀着“我”和讲台的月亮,“山月照讲台”蕴含着山村的淳朴美好对“我”内心的关照。②“山月照讲台”是“我”自比山中的月亮,给山里的孩子带来知识,照亮他们的成长之路。③“山月照讲台”也是“我”的一种决心和理想:自己会像山中的月亮那样普照大地,坚守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让山里的孩子们走向更广阔的世界。(每点2分,共6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10.BDF(3分)
11.C(3分)“厌”在文中为“压住”,“厌然”引申为遮掩、躲闪的情态,与“何厌之有”的“厌”意思不同。
12.D(3分)黄宗羲未融和二者的观点,而是指出二人虽有分歧,但核心都在“慎独”。
13.(1)纠正那些不正确的,说的就是去除恶行;回归到正确的(地方),说的就是行善。(关键词“正”及“之谓”句式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共4分)
(2)那么所说的由明达到诚,进而达到圣人之道,是一致的。(关键词“因”“一”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共4分)
14.同:均认为“格物”才能“致知”,重视“慎独”修养。(2分)
异:朱熹主张先讲格物致知,然后才讲诚意,王阳明主张把格物致知等同于诚意。(2分)
15.C(3分)C.“又引出下文”错误,“因笑”三句没有引出下文的作用,“学英雄涕”是用新亭对泣的故事,讽刺南宋统治者中有些人空有慷慨激昂的言
辞,而无北伐的行动。
16.①手法相似,均是善用典故。本词用了六朝、祖逖、谢玄等典故,《永遇乐》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等典故,将历史与现实结合,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②主题相似,均含爱国愤世之情。两首词情感真挚,既有对北向伐金、收复中原的迫切期望,又有对统治者苟安一隅、不思进取的愤慨。③风格相似,均呈豪迈之势。本词和《永遇乐》都是视野广阔,气魄宏大,纵论时弊,慷慨激昂,充满豪情壮志,显示出雄视一世的英雄气概和超拔气度。(每点2分,共6分)
17.(每空1分,共6分)
(1)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他日汝当用之
(2)桂影斑驳 风移影动
(3)胥怨者民也 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18.①把“劳做”改为“劳作”;②把“云云众生”改为“芸芸众生”;③把“粹炼”改为“淬炼”;④把“优闲”改为“悠闲”。(每处1分,共4分)
19.①“正大堂皇”;②表引用;③“百折不挠”;④“之”字形(每处1分,共4分)
20.A(3分)A指在情况紧急时想出应变的好办法。情况紧急与本文不符。
21.B(3分)原文中“渗入”使用了比拟的修辞。A为比喻,B为比拟,“燃尽”一词将“沉默”比作“秋叶”一样可以燃烧的实物,C为借代,D为拟人和暗喻。
22.①“自娱”是表层的行为,是苏轼苦中作乐的直接表现(或:用“自娱”和“自嘲”的方式来实现“自卫”的目的);②“自嘲”是更深层的心理,是他清醒认识自身处境后的幽默化解;③而“自卫”则是核心和本质,是巨大苦难下对自我独立人格的保全;④三者是层层递进的关系。(每点1分,共4分)
23.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60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所谓“致知在格物”,说的是想要把我们心中的知识推究到极点,就需接触事物并探究其中的道理。人心的灵明(本就具备认知能力,)没有什么东西不可以知道,而天下万物没有不蕴含着各自规律的,只是因为对这些规律尚未穷尽探究,所以认知才会有不全面之处。因此《大学》开始教导,必定要让学者接触天下所有事物,都能凭借已知晓的道理进一步深入探究,以追求达到极致。等到下功夫持续很久,有朝一日突然融会贯通,那么万物的外表与内里、精细与粗浅之处都能洞察,而我们心中的全部智慧和功能也都能通达明了。这就叫“物格”,这就叫“知之至”。
材料二:
所谓“致知”,并非像后世儒者所说的那样是要扩充知识,而是要把我们内心的良知推到极致。良知,就是孟子所说的“是非之心,人人都有”。这种辨别是非的本心,不用思考就能知道,不用学习就能具备,所以称为良知。这是上天赋予的本性,是我们内心的本体,是自然就明觉灵透的。所以即便是小人做坏事,已经到了无所不为的地步,但当他们见到君子时,必定会羞愧地掩饰自己的恶行,而显露自己的善处,这也可以看出他们的良知是不容许自己去蒙蔽的。如今对于良知所分辨出的善与恶,没有不真心喜好善、真心厌恶恶的,那么就不会欺骗自己的良知,意念也就可以真诚了。然而,想要把自己的良知推到极致,又岂能是模糊不清、虚无缥缈而没有实际内容的呢 这必定要有实实在在的事情才行。所以致知必须在于格物。“物”就是“事”,凡是意念所产生的地方,必定有具体的事情,意念所专注的事情就称为“物”。“格”就是“正”,是纠正那些不正确的(意念),使它们回归到正确(的状态)的意思。纠正那些不正确的,说的就是去除恶行;回归到正确的(地方),说的就是行善。这就叫作“格”。
材料三:
先生在(世人沉迷于)词章训诂之学后继承了孔孟断绝的学问,反而向内心探求,从而领悟到天赋的本然觉悟,称之为“良知”。并以此向世人指明探求根本、努力实践的关键,即“致良知”。良知作为“知”,可见这种知不局限于见闻;致良知作为“行”,可见这种行不滞碍于局部。知与行合一,心与物合一,动与静合一,本体与作用合一,工夫与本体合一,下位与上位合一,没有不统一的,以此来挽救学者(学问)支离破碎、迷惑杂乱、追求浮华而断绝根本的弊病,真可以说是像惊雷唤醒沉睡,像烈日破除迷雾,自孔孟以来,没有像这样深刻切实、清晰明白的。至于他与朱子相抵触的地方,主要在《大学》一书。朱子解释《大学》,是先讲格物致知,而后才讲诚意。先生解释《大学》,则把格物致知等同于诚意。他们在工夫上似乎有分与合的不同,然而仔细考察两位先生最要紧的地方,都离不开“慎独”这一关,那么所说的由明达到诚,进而达到圣人之道,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