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第十七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学科能力素养测试历史试题(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青岛市第十七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学科能力素养测试历史试题(无答案)

资源简介

青岛十七中2024级高二第一学期第一次学科能力素养测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在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将正确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每小题2分,合计50分)
1.湖北省随州市叶家山M111号墓出土的钺(如图),兼具兵器与礼器属性,是权力象征,呈半环形,内侧饰龙纹,龙身重环纹内铸“太保亶”铭,外刃锋利。半环形钺形制罕见,仅存于西周高等级墓葬。这说明西周( )
图1
A.兵器种类多样装饰精美 B.早期国家神权色彩浓厚
C.青铜铸造技术领先世界 D.分封制下等级秩序森严
2.据统计,秦在淮河秦岭以北设郡的数量是南方设郡数量的2.2倍。东汉在全国设置郡国约105个,其中位于南方的两广和越南北部以及荆、扬二州江南部分的25个。这一状况反映了( )
A.中央集权受到严重削弱
B.地区经济发展影响行政区划划分
C.南方经济地位更为重要
D.大一统政治局面尚未真正的实现
3.“告”与“劾”是秦代官吏在职权范围内揭发非法行径所使用的法律术语。可以使用“告”的县属吏,如里典等,由无爵者或民爵者担任;可以使用“劾”的官吏,如县令等,由官爵者担任,经君主任命。使用“劾”的官吏有权限受理“告”、处理司法案件、任命使用“告”的官吏。这说明秦朝( )
A.依据阶层的不同区分官员的等级
B.重视基层治理中监察制度的建设
C.规范官吏权责分工强化地方治理
D.实现皇权对基层社会的直接控制
4.汉简记载,基层官吏需要“能书会计治官民颇知律令文(武)”,选补要求次第而迁、牵连问责、提倡在性质相同或相近的系统之间迁转且离家距离不宜超过“一千五百里”。这体现出汉代( )
A.官僚政治建设的制度化 B.行政管理制度走向完善
C.重视对地方官吏的监察 D.强化对地方官员的控制
5.下面为两汉刺史任迁统计表。其中,县令和侍御史在汉代都是等级不高的官僚,议郎、尚书丞、中郎将等为中央官。据此可知,汉代( )
A.专制皇权空前加强 B.刺史的遴选看重基层经历
C.监察体系日益完备 D.中央不断强化对地方控制
6.南朝鉴于东晋方镇势力强大,多以寒人为典签进行牵制。典签职微权重,“一方有事,悉以委之”,州镇要事,须典签签署方能实行,故时人云“诸州惟问有签帅,不闻有刺史”。典签设置反映出当时( )
A.行政效率提升 B.中央权力重振
C.门阀势力复兴 D.官僚机构臃肿
7.贞观六年寒冬,唐太宗循例至大理寺察同狱情。当逐一询究死囚案时,“臣罪当诛,陛下断狱公允”的认罪声此起彼伏。太宗深受触动,许死囚归乡度岁,约次年秋决。至期,四百死囚皆如期还狱。该结果出现的因素是( )
①严密的邻保制度 ②成熟的选官制度
③完善的户籍制度 ④严谨的司法程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唐代宗(762--779)时,各地的节度、观察使认为广陵(今扬州)处于南北交通要冲,各类货物汇聚于此,便常借着储备军事物资的名义在此设置店铺,贩卖货物,名义是为军用,实际是谋取私利。唐德宗继位后则下令:停止由各地自主派遣水陆运使、度支巡院以及江淮转运使等到广陵。据此推断,当时( )
A.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B.地方经济特权受到限制
C.经济重心南移加速 D.政府放松对市场的管控
9.唐中央实施分层决策,第一层为尚书省六部长官和左右仆射“八座议事”;解决不了的问题报给第二层“政事堂会议”,由全体宰相集体决议;如仍有分歧,则由皇帝召集“两仪殿会议”;以上三级会议,所有谏官都参加,有文字建议权。这种做法旨在( )
A.强化尚书省的行政决策中枢地位
B.完善谏官对决策的监察权
C.提高中央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D.削弱宰相权力以加强皇权
10.唐宋时期宰相名号制度中往往加带“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集贤殿大学士”等头衔,逐渐形成“昭文相一史馆相一集贤相”的等级序列。据此可知( )
A.相权强化之后皇权受到制约
B.宰相由政治身份向学术身份转变
C.促进了唐宋文化的高度繁荣
D.皇帝通过头衔体系直接调控相权
11.据《燕翼诒谋录》记载,王安石变法时,“官榷酒酤,其来久矣……上散青苗钱于设厅,而置酒肆于谯门,民持钱而出者,诱之使饮,十费其二三矣。”由此,城乡酒肆林立,酒楼夜市通宵达旦,人人畅饮不息。该措施( )
A.源于经济作物广泛种植与改良
B.违背了礼、法结合的治国理念
C.表明集镇出现细致的专业分工
D.一定程度增加王朝的财政收入
12.北宋嘉祐三年,包拯被提升为右谏议大夫,同时兼任权御史中丞。他在择长官、严考核、复封驳、精贡举、惩贪官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合理的改革意见,同时也勇于对不法官吏纠察、打击,曾6次弹劾利用裙带关系无耻求进的三司使张尧佐。这说明当时( )
A.中枢机构相互制衡 B.官僚机构臃肿影响行政效率
C.出现台谏合一趋势 D.中枢机构调整实现皇权制约
13.宋朝在地方行政中推行通判制度,其设置与职权因州府情况不同而有所差异。以下为《宋史·职官志》中关于通判的部分记载,据此可知,宋朝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
州府类型 通判设置情况 主要职权
大州、重要府 设1-2名通判 与知州共议政务,联署公文,监督财政收支
小州、民户少者 可不设通判 ——
武官任知州者 必须设置通判 参与军事决策,负责粮草调度与账目核查
A.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解决武将专权问题
C.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D.平衡地方财政收支
14.1048—1053年,陕西转运使李参认为当地“多戍兵,苦食少”,允许农户在青黄不接时根据自己预期的产量向政府借贷一定数量的货币,“俟谷熟还之官,号青苗钱。经数年,廪有羡粮”。这一做法( )
A.反映出王安石变法成效初步显现
B.体现了利用金融调节经济的尝试
C.遏制了地方豪强土地兼并的势头
D.根本上扭转了国家财政困难局面
15.《元史·百官志》载:“元世祖设行省,总揽一省之政,凡赋税征调、刑狱诉讼、农田水利、驿站往来,皆可裁决。然行省所掌军权,须禀命于枢密院;重要政务决策,须咨请中书省;官吏迁调,则由吏部铨选。”这一制度设计反映了元朝( )
A.行省拥有独立的行政管辖权
B.中央对地方的节制与分权
C.地方权力被过度削弱
D.中枢机构相互牵制
16.有学者研究指出,明朝内阁在运行机制上存在诸多困境。内阁票拟往往受到司礼监批红的制约,而司礼监权力的膨胀又与皇权的有意引导相关。如明神宗时期,张居正改革依赖冯保在司礼监的配合,却也使得司礼监权力进一步扩大。据此可推知,明朝中后期( )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中枢权力实现有效制衡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专权导致政治腐败
17.1908年东京《朝日新闻》在对清政府官制改革的评论中说到:“此等内阁组织,其各国所无有。军机处与各部自为别个之机关,视各国内阁大臣,入则参划国家之机务,出则总辖各部之行政,不可并论……然此次新发表之官制,不免声大而实小矣。”该评论从侧面反映出( )
A.日本对中国改革的干涉 B.新闻传媒影响政策抉择
C.清政府自我革新的决心 D.推翻清王朝具有必要性
18.1898年,康有为提出设立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的制度局,其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最终由皇帝裁决,据此推知,该制度局( )
A.触犯守旧势力的利益 B.具有近代议会的性质
C.践行中体西用的理念 D.体现社会转型的特征
19.1941年11月《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组织条例》规定,各级边区政府由各级议会选举产生,议会议员大多数为工农出身,他们“忠实于抗日的事业和抗日人民的利益,坚决为抗日与民主的政纲而斗争”。这一局面有助于( )
A.改革边区社会制度 B.推动国共合作全面深化
C.团结动员抗战力量 D.扩大敌后游击武装规模
20.下图是某一时期华北行政区的区划结构示意图,该行政区的政府名称是( )
A.苏维埃政府 B.边区政府 C.人民政府 D.工农民主政府
21.人大代表视察制度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创设,建立于一届全国人大,经历了70多年的发展历程,成为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缩影。下表为人大代表视察制度的历史发展进程。由此可知,坚持和发展人大代表视察制度( )
时间 特征 表现
1955年 初步建立 视察主体扩展到省级人大代表,统一组织集中视察
1985年 恢复发展 县级以上视察有法可依,视察重点了解宪法实施情况
2005年 常态化建设 代表视察与专题调研结合,形成报告转交、处理和反馈的闭环
2015年 守正创新 视察主体覆盖到乡镇人大代表,推动视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①保障了民主政治的平稳运行 ②增强民主党派的参政作用
③丰富了基层民主的表达方式 ④秉持人民当家作主的初心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2.在罗马帝国初期,一些被释奴及其后代成功地跻身政坛和上流社会。史载,在皇帝尼禄的元老院发生的一次争论中,有人抱怨说,当时大多数的骑士和许多元老都是被释奴的后代。从公元1世纪开始,皇室的被释奴已占据政府的财政、司法、枢机等重要职位。这反映出罗马帝国初期( )
A.出现政治腐败现象 B.被释奴威胁皇权统治
C.权力结构发生变化 D.元老院不满专制体制
23.中古时期,英格兰郡守作为王权在地方利益的代表,一般由国王任命。1225年,德汶郡愿意花200马克获得三年内自己选举郡守的权利;1300年,爱德华一世批准只要职位不世袭,郡有权选举自己的郡守。这说明,当时英格兰( )
A.王室严格控制地方官僚系统 B.专制王权不断加强
C.呈现出一定的地方自治色彩 D.基层治理趋于规范
24.爱德华一世召开的52次议会中,有骑士出席的14次,有市民参加的11次。1295年,骑士和市民出席议会得到普遍认可,本届议会被后世称之为“模范议会”。1297年,议会获得了财政权,“无代表权不纳税”观念开始形成。这些变化有利于推动( )
①议会君主制的形成 ②民族国家观念的发展
③封建王权空前强化 ④市民参加议会固定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5.1829年美国杰克逊总统就职当日,求职者蜂拥进白宫,抓起蛋糕和点心,要求邮政、海关和财政部的职位。1841年哈里森总统就职时,近4万人带着求职信,驻扎在白宫的求职点,甚至有些人自带寝具,睡在白宫的走廊上。这些现象表明美国( )
A.三权分立原则被破坏 B.选官制度亟需改革
C.民主范围得到了扩大 D.民权运动蓬勃发展
二、非选择题(第26题20分,第27题15分,第28题15分,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合计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摘编自郭睿君等《中国古代文书行政与国家治理》
(1)根据材料,概括秦汉至唐宋时期中国文书行政发展的特点。(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秦汉至唐宋时期文书行政发展的意义。(8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考察传统中国社会的众多变法运动,虽然不同的变法运动的推进程度和实际成效不一,历史学家对同一场变法运动褒贬不一,但从主流上看,变法无疑是政治家们破解社会困局的基本策略,也是推进中国历史进步的重要机制。在诸多变法中,商鞅变法的历史成效已得到普遍公认,在推动秦国由弱到强并最终统一六国上发挥了关键性作用。王安石变法、张居正变法虽然半途而废,但也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成效。例如,王安石新法推行后,北宋王朝出现了国库充盈、大兴水利、熙河之役等局面,这表明变法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成果。张居正变法增加了明王朝的财政收入,推动形成“万历中兴”局面,延缓了明王朝衰败的历史进程。
——黄文艺《改革、变法与中国式现代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法学解读》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围绕“改革”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古往今来,有很多地区出现过辉煌的文明,大部分却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唯有东亚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绵延不绝,令世人惊叹。许倬云先生在《经纬华夏》中认为世界其他地区“内部的充实和一致性,以及面临外部重压下的调节能力,都无法和中国历史上呈现的弹性相比”。戴蒙德在《枪炮、病菌与钢铁》中认为地理环境与资源禀赋对文明的延续非常关键,例如西亚、北非、恒河流域虽然地势较为平坦肥沃,却屡遭外族入侵而毁灭。中南美洲先是封闭导致落后,之后毁灭于西方殖民者入侵,等等。图3是依据相关著作绘制的“影响文明延续相关要素”示意图:
图4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外历史知识,以“文明的延续”为主题,任选一个或多个要素进行论述(要求:明确写出所选要素,论题明确,中外结合,逻辑严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