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七年级语文月考试题 2025.10 考场: 座号: 班级: 姓名:七年级语文月考试题一、积累与运用(28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酝酿(niàng) 窠巢(kē) 黄晕(yūn) 发髻(jì)B. 棱镜(léng) 粗犷(guǎng) 莅临(wèi) 吝啬(lìn)C. 静谧(mì) 高邈(miǎo) 憔悴(qiáo) 确凿(záo)D. 匿笑(nì) 菡萏(dàn) 攲斜(qī) 攒成(zǎn)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朗润 烘托 喉龙 呼朋引伴B. 抖擞 宽敞 骄媚 花枝招展C. 淅沥 澄清 干涩 迫不急待D. 瘫痪 烂漫 絮叨 各得其所3.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3分)A. 春天来了,公园里花团锦簇,美不胜收。B. 他性格内向,不善于和别人交流,在人群中总是显得鹤立鸡群。C. 经过老师的耐心指导,我对这道题的解法豁然开朗。D. 周末,我和妈妈兴高采烈地去超市采购生活用品。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A. 通过这次班会,使同学们明白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B. 能否坚持做好“两操”,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关键。C. 语文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要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就能学好语文。D. 他的作文不但在全校冒尖,而且常常居全班之冠。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A. 《春》的作者朱自清,是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代表作有《背影》《荷塘月色》等。B. 《济南的冬天》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作家,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C.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怪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D. 《金色花》的作者泰戈尔,是印度作家、诗人,曾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飞鸟集》《园丁集》等。6.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①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②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③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④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A. ③④②① B. ④③①② C. ①③④② D. ③①④②7.古诗文默写(8分)(1) 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2)夕阳西下,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3)《观沧海》中表现诗人博大胸襟的句子是: , ; , 。(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表达诗人对友人牵挂之情的句子是: , 。8. 名著阅读(2分)《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原名《 》,其中《 》一文记述了作者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二、阅读理解(42分)(一)课内文言文阅读(14分)阅读《世说新语》两则,完成9-12题。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9.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A. 与儿女讲论文义(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B. 俄而雪骤(不久,一会儿)C. 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 D. 元方入门不顾(照顾)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下车引之B. 俄而雪骤 相委而去C. 公欣然曰 然数年恒不一见D. 与儿女讲论文义 君与家君期日中11.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4分)A. 《咏雪》中“公大笑乐”,既表现了谢太傅对兄女回答的赞赏,也暗含着对兄子回答的认可。B. 《咏雪》结尾点明兄女的身份,暗示作者更赞赏兄女的才气。C. 《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友人“惭”是因为他意识到自己既无信又无礼。D. 《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元方“入门不顾”,表现出元方对友人无礼行为的不满,也体现了他的天真直率。1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未若柳絮因风起。(2)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二)课内现代文阅读(14分)阅读《春》选段,完成13-16题。“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13. 下列对选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A. 第一段从触觉、嗅觉、听觉等角度描写春风,突出了春风温暖、柔和、芳香的特点。B. “卖弄”一词在这里是贬义词,写出了鸟儿故意炫耀自己的叫声,表现了作者对鸟儿的不满。C. 第二段中“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雨细密、闪亮、绵长的特点。D. 选段通过对春风、春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1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A.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抚摸”一词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风的温暖、柔和。B.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酝酿”一词形象地写出了各种气息在空气中逐渐浓郁的过程。C. “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笼”字写出了春雨笼罩屋顶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氛围。D. “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逼”字写出了小草颜色暗淡,不能引起人的注意。15. 下列对选段写作手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4分)A. 选段运用了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将对春风、春雨的描写与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B. 第一段通过描写鸟儿、牧童的短笛,从侧面烘托出春风的柔和、悦耳。C. 第二段通过描写屋顶、树叶子、小草、行人、农夫等,从正面描写春雨的特点。D. 选段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体现了朱自清散文的语言风格。16. 选段中作者抓住了春风、春雨的哪些特点进行描写?(4分)(三)课外阅读(14分)阅读下文,完成17-20题。冬日暖阳周海亮冬天风大,摇着树的影子。我看见了三十年前的我,和母亲走在乡下的路上。母亲去镇上买东西,我跟在后面。冬天的阳光,隔着街对面的屋顶照过来,照在母亲的头发上。母亲那时头发乌黑,梳着一条很长的辫子,穿着一件旧棉袄,棉袄的领口和袖口都磨出了边。母亲走路很快,我小跑着才能跟上她。路上,有几只麻雀在地上啄食,母亲停下脚步,从口袋里掏出一把米,撒在地上。麻雀们呼啦一下围过来,叽叽喳喳地吃着。母亲看着它们,脸上露出了微笑。我问母亲:“娘,我们为什么要喂它们?”母亲说:“天这么冷,它们也饿呀。”到了镇上,母亲先去了一家杂货店。店里的老板是个中年人,看见母亲,笑着说:“大姐,又来了?”母亲点点头,说:“给我称二斤白糖,再要一块肥皂。”老板麻利地称好白糖,包好肥皂,递给母亲。母亲接过东西,从口袋里掏出钱,仔细地数了数,递给老板。走出杂货店,母亲又去了一家布店。布店的老板娘和母亲很熟,看见母亲,热情地打招呼:“妹子,想买点布做衣裳?”母亲说:“嗯,给孩子做件棉袄。”老板娘给母亲推荐了几种布,母亲摸了摸,选了一种蓝色的粗布。老板娘量好布,剪下来,递给母亲。母亲付了钱,接过布,小心地叠好,放进包里。回家的路上,母亲走得慢了一些。我看见母亲的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我说:“娘,我帮你拿点东西吧。”母亲说:“不用,你还小,拿不动。”我执意要拿,母亲只好把布包递给了我。布包很沉,我走了一会儿,胳膊就酸了。母亲看见,又把布包拿了回去,说:“还是我来拿吧。”快到家的时候,母亲忽然停下脚步,从包里拿出一块糖,递给我。那是一块水果糖,用透明的糖纸包着,糖纸上印着好看的图案。我接过糖,剥开糖纸,放进嘴里,甜丝丝的。母亲看着我,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三十年后的今天,我也成了一位母亲。冬天的阳光,依然隔着街对面的屋顶照过来,照在我的头发上。我的头发已经有了几根白发,也梳着一条辫子,穿着一件新棉袄。我牵着女儿的手,走在乡下的路上。女儿看见地上的麻雀,问我:“妈妈,我们为什么不喂它们呢?”我说:“天这么冷,它们也饿呀。”我从口袋里掏出一把米,撒在地上。麻雀们呼啦一下围过来,叽叽喳喳地吃着。女儿看着它们,脸上露出了微笑。17.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A. 文章通过回忆三十年前母亲带“我”去镇上的经历,以及现在“我”带女儿走在乡下路上的情景,表达了亲情的传承。B. 文中描写母亲“头发乌黑,梳着一条很长的辫子,穿着一件旧棉袄”,既写出了母亲当时的外貌特点,也暗示了家庭条件的艰苦。C. 母亲在杂货店买白糖和肥皂,在布店给孩子买布做棉袄,体现了母亲对家庭的负责和对孩子的关爱。D. 文章结尾写“我”像母亲当年一样喂麻雀,说明“我”完全模仿母亲的行为,没有自己的想法。18. 下列对句子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A. “冬天风大,摇着树的影子。”环境描写,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季节和天气特点,也为下文描写母亲和“我”的经历做铺垫。B. “母亲看着它们,脸上露出了微笑。”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对麻雀的喜爱之情。C. “母亲接过东西,从口袋里掏出钱,仔细地数了数,递给老板。”细节描写,体现了母亲做事认真、节俭的特点。D. “那是一块水果糖,用透明的糖纸包着,糖纸上印着好看的图案。”外貌描写,写出了水果糖的精致,也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疼爱。19. 下列对文章主题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4分)A. 文章歌颂了母爱的伟大,母亲对孩子的关爱体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B. 文章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三十年前的母亲年轻,三十年后的“我”也有了白发。C. 文章体现了亲情的传承,“我”从母亲那里学会了关爱他人、关爱小动物,现在又将这种品质传递给女儿。D. 文章主要表达了“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母亲当年艰苦生活的同情。20. 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三、写作(50分)21. 请以“那一刻,我感受到了________”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横线上可填“温暖”“幸福”“感动”“母爱”等;②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出真情实感;③不少于5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七年级 语文 月考试题参考答案一、积累与运用(28分)1. C(A项“黄晕”的“晕”应读“yùn”;B项“莅临”的“莅”应读“lì”;D项“攒成”的“攒”应读“cuán”)2. D(A项“喉龙”应为“喉咙”;B项“骄媚”应为“娇媚”;C项“迫不急待”应为“迫不及待”)3. B(“鹤立鸡群”指像鹤站在鸡群中一样,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用在此处与“性格内向,不善于和别人交流”语境不符)4. C(A项缺少主语,可删去“通过”或“使”;B项两面对一面,可删去“能否”;D项语序不当,应改为“他的作文不但常常居全班之冠,而且在全校冒尖”)5. C(《世说新语》是志人小说集,不是志怪小说集)6. A7. (1)潮平两岸阔 (2)断肠人在天涯 (3)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4)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每空1分,有错别字不得分)8. 《旧事重提》 《阿长与<山海经>》(每空1分)二、阅读理解(42分)(一)课内文言文阅读(14分)9. D(“顾”是“回头看”的意思)10. D(A项第一个“之”是人名后缀,无实义;第二个“之”是代词,指元方。B项第一个“而”是助词,与“俄”组成“俄而”,表时间不久;第二个“而”是连词,表顺承。C项第一个“然”是形容词词尾,……的样子;第二个“然”是连词,表转折,然而。D项两个“与”都是介词,和)11. A(“公大笑乐”主要表现对兄女回答的赞赏,并未暗含对兄子回答的认可)12. (1)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未若”“因”各1分,句意通顺1分)(2)过了正午(友人)还没到,陈太丘丢下(他)离开,(陈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至”“舍”“乃”各0.5分,句意通顺1分)(二)课内现代文阅读(14分)13. B(“卖弄”在这里是贬词褒用,写出鸟儿尽情歌唱的欢快,表现作者对鸟儿的喜爱)14. D(“逼”字突出小草颜色的鲜亮,让人视线无法离开,并非“颜色暗淡,不能引起人的注意”)15. C(第二段通过描写屋顶、树叶子、小草、行人、农夫等,是从侧面烘托春雨的特点,不是正面描写)16. 春风:温暖、柔和、芳香、悦耳(2分,答出两点即可);春雨:寻常、细密、闪亮、绵长、朦胧(2分,答出两点即可)(三)课外阅读(14分)17. D(“我”喂麻雀不是“完全模仿母亲”,而是传承母亲关爱他人、关爱小动物的品质,有自己对这种品质的认同)18. B(“脸上露出了微笑”是神态描写,不是动作描写)19. D(文章主要表达的是母爱传承和对母爱的赞颂,“对母亲当年艰苦生活的同情”不是核心主题)20. ①善良慈爱:喂饥饿的麻雀,给“我”买水果糖,体现对小动物和孩子的关爱;②勤劳节俭:走路去镇上买生活用品,付钱时仔细数钱,穿着旧棉袄,体现生活节俭、为家庭操劳;③关爱孩子:给孩子做新棉袄,不让年幼的“我”拿重的布包,体现对孩子的疼爱(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需结合内容分析)三、写作(50分)评分标准1. 一类文(45-50分):补题恰当,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情感真挚,结构完整,语言流畅生动,符合记叙文要求,字数达标。2. 二类文(38-44分):补题恰当,中心较明确,内容较具体,情感真实,结构较完整,语言流畅,符合记叙文要求,字数达标。3. 三类文(30-37分):补题基本恰当,中心基本明确,内容不够具体,情感不够真实,结构不够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基本符合记叙文要求,字数基本达标。4. 四类文(29分以下):补题不当,中心不明确,内容空洞,情感虚假,结构混乱,语言不通顺,不符合记叙文要求,字数不足。5. 文中出现真实人名、校名、地名,酌情扣1-3分;有错别字,每3个扣1分,重复不计,最多扣3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