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联盟学校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联盟学校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 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语文学科课堂作业答案
满分120分(含书写3分)
一、“寻觅诗意”研学活动(18分)
1.(2分)B
2.(2分)淌;煌
3.(2分)
选A聆听,理由:“聆听”强调用心倾听,适用于诗词歌赋带来的听觉美感,如诗句的韵、吟诵的刚响,能体现江南文化的悠远意境。
选B抚摸,理由:“抚摸”从触觉的角度强调与诗词歌赋亲近,生动表现通过诗词歌赋与千年文化产生直接接触的体验感,有画面感和互动性。
(10分)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鸡声茅店月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5.(2分)A
二、“走近名家”文学作品鉴赏活动(20分)
6.(2分)(1)①小时候,被母亲送去幼儿园;②冬夜里,在墙下听老人吹奏《苏武牧羊》。
(2分)(2)本文叙事上“形散”体现在时空跨越童年与成年,场景从幼儿园切换至古园; “神聚”体现在始终以“墙”为线索,情感上面对“墙”呈现从恐惧、愤怒到接受的成长轨迹。
7.(2分)(1)作者反复使用“寂静”强化压抑、孤独的氛围,用“膨胀和盛开”突出“我”双腿瘫痪后内心的绝望与痛苦。
(2分)(2)不可以,短句短促有力,强化了他逐步“接受”的过程,更显内心的庄重与坚定。
8.(4分)箫声悠沉之音恰好碰住“我”的心绪,老人盘腿端坐的淡定悠然的状态,给面对生命困境时的“我”带来强烈的心灵震撼;《苏武牧羊》象征“坚守不屈”精神,让“我”领悟到学会接纳残缺的生命真谛。
9.(4分)
A 见证者。“墙”记录了作者的生命历程,见证童年入园的恐惧,残疾后的挣扎,更见证了作者接受命运的磨难、与自我和解的过程,“墙”是作者人生历程与成长蜕变的见证者。
B 对话者。作者将“墙”视为情感宣泄对象,如“用拳头打墙,用石头砍它,对着它落泪、 喃喃咒骂”,展现了作者将“墙”视为唯一能承受其愤怒与绝望的对象。但在与“墙”的反复对话中,作者最终领悟到接受命运的真谛,可见“墙”是作者心灵上最重要的对话者。
C 启示者。在墙下聆听老人吹奏《苏武牧羊》,让作者领悟“接受残缺”的生命哲理。从反抗到接受的转变中,揭示“真正的勇敢是与困境和解”,是作者生命的启示者。
10.(4分)
A. 紧箍(孙悟空)。紧箍象征规则约束,从大闹天宫时的肆意妄为,到取经路上逐渐接受约束、修成正果,紧箍见证了孙悟空从野性到修心的成长蜕变。
B.《暴风雨所诞生的》(保尔)。书稿是保尔坚韧不屈精神延续的载体,保尔在双目失明、 全身瘫痪后,通过文学创作突破身体限制,实现生命价值,最终成长为一名钢铁战士。
C. 鹦鹉螺号(尼摩)。鹦鹉螺号象征自由与抗争,尼摩用它逃离陆地压迫,在深海建立理 想国,展现对压迫的反抗与对新生活的追求,成为了一名正直勇敢的海上斗士。
D. 五星红旗(江姐)。红旗象征革命信仰,江姐在狱中绣红旗,展现共产党人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精神传承,使她的信念更加坚定。
三、“坚持长期主义”综合实践活动(13分)
11.(2分)(1)B;(2分)(2)坚持就是胜利。
12.(4分)选B。B图的意思是在坚持长期主义的过程中,往往会经历一些波折。导演饺子制作《哪吒2》耗时5年半,共4000多人参与,反复打磨每一个细节,甚至“岩浆流体”场景打磨了六七十遍,经历很多困难后,终于在5年后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梁文峰创业时没有走捷径,即使经历了亏损、核心成员出走、产品商业化慢等困境,也没有放弃,最终一鸣惊人。可见,坚持长期主义的实践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但终会实现目标,与B图形相符合。
13.(5分)我们应该做一个长期主义者。①中国自古以来崇尚长期主义,有长期主义的文化积淀与氛围。②坚持长期主义,可以对未来产生有利影响,比如制作出优秀的作品,增强竞争力(实现技术突破,为社会的长远发展贡献力量)。③如果不坚持长期主义,急功近利,就会造成很大危害,如煤炭企业为了经济发展而破坏生态环境(学校开设专业五年就停招、大学生为了打游戏带来的当下快乐而被退学可能毁了一辈子),可见要有长期主义的意识。④生活中有些学生为了获得高分而作弊抄袭,或者过分焦虑,忽视了学习的本质。
四、“文化家园”古诗文阅读活动(16分)
14.(2分)都以拟人手法移情入景,通过物态传达诗人的情感。
15.(4分)A.② B.给人看或使人知道 C.已经 D.(名词作动词)闻名
16.(3分)童子开樊放鹤/纵入云霄/盘旋良久/逋必棹艇遄归
17.(3分)“乎”字在句中可译为“呢”,兼有递进和反问的语气,有力地表达自己对外在名声的不屑。
18.(4分)示例:林逋隐居孤山,征召不就(乙文);醉情于湖光山色,恬淡自适(甲诗);不趋荣利,不求名声(丙文);是一位甘于隐逸、孤高自好的文人。
译文:
【甲】我躺在船舷上,枕着归家的思绪,心境分外清宁。抬眼望去,湖光山色美不胜收,恍惚间竟以为置身于蓬莱仙境。横跨水面的桥梁与两岸的树木,已染上秋日的色彩;倚靠云雾缭绕山峰的寺庙,正沐浴在傍晚的晴光之中。翠绿的羽毛被水珠打湿,鸟儿仿佛在躲避着什么;红色的荷花散发出袅袅清香,似乎在热情地迎接我。渐渐地,我依稀看见那片简陋的茅舍就在前方,林间藤萝深处,隐约传来鸡犬的叫声。
【乙】《水经注》中记载:“水色深黑称为卢,水流不畅称为奴;山势不与丘陵相连称为孤。梅花屿位于两湖之间,四周都是岩石山峦,与任何地方都不相连,因此得名孤山。这里水面清澈明亮,波光粼粼,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地矗立着,两湖的倒影在水中交相辉映,宛如三座仙山倒映在水中。山脚下有许多梅花树,这里是林和靖放鹤的地方。林逋隐居在孤山,宋真宗征召他入朝做官,他没有答应,真宗便赐给他和靖处士的称号。他常常饲养两只鹤,关在笼子里。每当林逋划着小船在湖中游览各个寺庙时,如果有客人来访,童子就会打开笼子放出鹤,鹤飞入云霄,盘旋许久,林逋看到后必定会划船迅速返回,原来他是把鹤飞起来作为客人到来的信号。林逋临终前留下绝句:“我在湖边青山旁建造了简陋的房屋,坟前修长的竹子也显得萧疏。将来茂陵皇帝寻找我的遗稿时,我庆幸自己从未写过封禅书那样的文章。”
【丙】林逋擅长行书,喜欢写诗,他的诗文清新深远,峭拔独特,多有奇句。他写完诗稿后,就随手丢弃。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抄录下来留给后世呢?”林逋说:“我正隐居山林沟壑之间,尚且不想以诗闻名一时,何况是后世呢!”然而,喜欢他诗作的人常常偷偷记下来,如今流传下来的还有三百多篇。
五、“精神家园”表达交流活动(50分)
19.作文略2025 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语文学科课堂作业试题卷
满分120分(含书写3分)
一、“寻觅诗意”研学活动(18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我打江南走过,于烟雨中漫行:看堤岸桃红柳绿,闻古寺晨钟暮鼓,①____。指尖掠过汝窑天青的温润,眼前闪现勾栏瓦舍的热闹。瘦金体的锋芒在宣纸上流tǎng ②____,交子的墨香诉说着商贸的辉huáng③____。文化记忆源远流长,正等待着我们细细珍藏——在青绿山水间读懂江南风韵,在诗词歌赋中④____千年回响。
1.从下列选项中为①处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句子。(  )(2分)
A.描绘浓墨重彩远山 B.赏深巷杏花微雨 C.访小桥流水人家
2.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流tǎng     辉huáng   
语段④处应填入哪个词语 请从下列选择正确的一项并说明理由。(2分)
A.聆听 B.抚摸
4.根据表格提示整理诗文名句,领会诗意理趣。(10分)
诗歌之美 诗文名句
情感美 (1)刘长卿的诗句“    ,   ”把自己与贾谊屈原两位先哲的遭遇联系在一起,深化了咏叹的主题。《长沙过贾谊宅》 (2)艾青用热血书写对苦难祖国的深情: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我爱这土地》)
意境美 (3)温庭筠在《商山早行》中的诗句“   ,人迹板桥霜”,意象叠加,让我们在霜月中体悟游子羁旅的艰辛。 (4)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    ,   ”,诗句寓情于景,浸润着强烈的主观感受。
人格美 (5)范仲淹吟唱“    ,   ”,抒发了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岳阳楼记》) (6)韩愈“ ,   ”,足见诗人虽年老体衰,但忠君之志弥坚。(《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5.班级准备邀请家长到校参加研学总结活动。下列拟用于邀请函中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诚邀各位莅临我校,共话研学收获。
B.家校协同工作,务必准时参加。
C.活动丰富多彩,恳请不吝赐教。
二、“走近名家”文学作品鉴赏活动(20分)
墙下短记
史铁生
①几年前,有一天傍晚“散步”,我摇着轮椅走进童年时常于其间玩耍的一片胡同。那条小巷依旧,或者是更旧了。忽然一面青灰色的墙叫我怦然心动,我知道,再往前去就是我的幼儿园了。到幼儿园去必要经过这墙下,一俟见了这面高墙,退步回家的希望即告断灭。 那青灰色几近一种严酷的信号,令童年分泌恐怖。
②这样的“条件反射”确立于一个盛夏的午后,那个下午母亲要出长差。我最高的希望是她不去出差,最低的希望是我可以不去幼儿园。但两份提案均遭否决,据哭力争亦不奏效。 哭声不停,母亲无奈说带我出去走走。“不去幼儿园!”出门时我再次申明立场。母亲领我在街上走,沿途买些好吃的东西给我,形势虽然可疑,但看看走了这么久又不像是去幼儿园的路,牵着母亲的长裙心里略略地松坦。可是!好吃的东西刚在嘴里有了味道,迎头又来了那面青灰色高墙,才知道条条小路相通。虽立刻大哭,料已无济于事。但一迈进幼儿园的门槛,哭喊即自行停止,心里明白没了依靠,惟规规矩矩做个好孩子是得救的方略。
③三年前我搬了家,隔窗相望就是一所幼儿园,常在清晨的懒睡中就听见孩子进园前的 嘶嚎。我特意去那园门前看过,抗拒进园的孩子其壮烈都像宁死不屈,但一落入园墙便立刻 吞下哭声,恐惧变成冤屈,泪眼望天,抱紧着对晚霞的期待。不见得有谁比我更能理解他们, 但早早地对墙有一点儿感受,不是坏事。我最记得母亲消失在那面青灰色高墙里的情景。她 当然是绕过那面墙走上了远途的,但在我的印象里,她是走进那面墙里去了。
④坐在窗前,看远近峭壁一般林立的高墙和矮墙。我现在有很多时间看它们。有人的地方一定有墙。我们都在墙里。
⑤不要熄灭破墙而出的欲望,但要接受墙。
⑥为了逃开墙,我曾走到过一面墙下。我家附近有一座荒废的古园,围墙残败但仍坚固,失魂落魄的那些岁月里我摇着轮椅走到它跟前。四处无人,寂静悠久,寂静的我和寂静的墙之间,膨胀和盛开着野花,膨胀和盛开着冤屈。我用拳头打墙,用石头砍它,对着它落泪、 喃喃咒骂,但是它轻轻掉落一点儿灰尘再无所动。我转而祈求墙,求它给我死,要么还给我能走的腿……睁开眼,伟大的墙还是伟大地矗立,墙下呆坐一个不被神明过问的人。
⑦在这墙下,某个冬夜,我见过一个老人。这么走着,听见一缕悠沉的箫声远远传来,在老柏树摇落的雪雾中似有似无,尚不能识别那曲调时已觉其悠沉之音恰好碰住我的心绪。 侧耳屏息,听出是《苏武牧羊》①。曲终,心里正有些凄怆,忽觉墙影里一动,才发现一个老人背壁盘腿端坐在石凳上,黑衣白发,有些玄虚。雪地和月光,安静得也似非凡。竹箫又响,还是那首流放绝地、哀而不死的咏颂。原来箫声并不传自远处,就在那老人唇边。也许是气力不济,也许是这古曲一路至今光阴坎坷,箫声若断若续并不高亢,老人颤颤的吐纳之声亦可悉闻。我惊诧而至感激,一遍遍听那箫声和箫声断处的空寂,以为是天谕或是神来引领 。
⑧那夜的箫声和老人,多年在我心上,但猜不透其引领指向何处。仅仅让我活下去似乎用不着这样神秘。直到有一天我又跟那墙说话,才听出那夜箫声是唱着“接受”,接受天命的限制。接受残缺。接受苦难。接受墙的存在。哭和喊都是要逃离它,怒和骂都是要逃离它, 恭维和跪拜还是想逃离它。我常常去跟那墙谈话,对,说出声,默想不能逃离它时就出声地责问,也出声地请求、商量,所谓软硬兼施。但毫无作用,谈判必至破裂,我的一切条件它都不答应。墙,要你接受它,就这么一个意思反复申明,不卑不亢,直到你听见。
(选自《我与地坛》,有删减)
【注释】①苏武牧羊:西汉使臣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19年,期间宁死不降,在北海(今贝加尔湖)牧羊,最终归汉。
6.阅读文章,完成梳理探究。(4分)
(1)上图是同学对文章内容的梳理,请补充完整。(2分)
(2)本文能否体现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请结合上图进行分析。 (2分)
7.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4分)
(1)四处无人,寂静悠久,寂静的我和寂静的墙之间,膨胀和盛开着野花,膨胀和盛开着冤屈。 ( 句中加点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接受天命的限制。接受残缺。接受苦难。接受墙的存在。 ( 是否可以将前三个句号改成逗号?为什么?)
第⑦段中的箫声为何能引发作者深刻共鸣?请简要分析。(4分)
9.于史铁生而言,“墙”扮演着什么角色?请任选一项,结合文章内容阐述理由。(4分)
A.见证者 B. 对话者 C.启示者 D.其他
10.特定的物象往往承载着人物的成长或蜕变。请从下列选项中任选一项,结合名著中人物的经历进行分析。(4分)
A.紧箍(孙悟空) B.《暴风雨所诞生的》(保尔)
C.鹦鹉螺号(尼摩) D.五星红旗(江姐) E.其他
三、“坚持长期主义”综合实践活动(13分)
“长期主义”是近年来最热门的词语之一,我们是否应该做一个长期主义者?下面是同学们搜集到的相关材料,请研读后一起完成学习任务。
【材料一】
①长期主义指在决策和行动中优先考虑长期利益和可持续性,而不是短期得失。当然,长期主义不是否定“着眼当下”,而是更强调,一旦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哪怕当下无利可图,慢一点、难一点也值得。
②对长期主义,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有自己的表达——【甲】。作为农耕民族,中国人向来相信时间的馈赠。愚公移山、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神话故事也承载着这一价值观,让人相信连神力都会眷顾长期主义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这些金句,早已穿越时空,成为一代代国人的座右铭。
(节选自京报网,有删改)
【材料二】
①热点一:据网络平台数据,今晚(3月3日),《哪吒之魔童闹海》累计票房(含预售)超148.10亿,进入全球票房榜前7.《哪吒2》耗时5年半,超4000人参与制作,特效镜头接近2000个。片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岩浆流体”场景,需模拟8层不同材质、不同速度的流体效果,团队反复打磨六七十遍才通过。海浪中鱼群流动、山间飘着的云雾、天上飞着的鸟群,来自一家动画公司160人次长达26个月的日夜奋战。出现在《哪吒2》片尾字幕的近140家中国动画公司,共同努力“托举”了“吒儿”。《哪吒之魔童闹海》证明了“认真做事”的意义,彰显了坚持长期主义的价值。
②热点二:2018年,梁文峰创立DeepSeek时,AI赛道已经挤满了巨头和资本宠儿。但他选择了一条最难的路:不做短期变现,专注底层技术突破。第一年,团队亏损3000万;第二年,核心成员出走;第三年,产品仍未商业化。但梁文峰坚持了下来。2022年,DeepSeek的开源模型引爆全球开发者社区,成为AI领域的一匹黑马。2024年年底,DeepSeek横空出世,风靡全球。连大洋彼岸的AI创业者们也竖起了大拇指,啧啧称赞。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在技术创新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只有长期主义的坚持才能穿越周期。
(节选自《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等,有删改)
【材料三】
11.阅读【材料一】,完成任务。(4分)
(1)【材料一】插图中第几象限最有可能代表“长期主义”?请选择。(  )(2分)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2)请根据画线句,补全【甲】处观点 (不多于10个字)(2分)
12.下面哪一图示适合表示坚持长期主义的实践过程?请结合【材料二】阐明理由。(4分)
作为中学生,我们是否应该做一个长期主义者?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和你的学习生活说明理由。(5分)
四、“文化家园”古诗文阅读活动(16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学习任务。
【甲】
湖上晚归
宋 林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①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②,鸡犬林萝隐隐声。
【乙】
《水经注》曰:“水黑曰卢,不流曰奴;山不连陵曰孤。梅花屿介于两湖之间,四面岩峦,一无所丽,故曰孤也。是地水望澄明,缴③焉冲照,亭观绣峙,两湖反景,若三山之倒水下。山麓多梅,为林和靖④放鹤之地。林逋隐居孤山,宋真宗征之不就,赐号和靖处士。常畜双鹤,豢之樊中。逋每泛小艇,游湖中诸寺,有客来,童子开樊放鹤纵入云霄盘旋良久逋必棹艇遄⑤归,盖以鹤起为客至之验也。临终留绝句曰:“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前修竹亦萧疏。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
(节选自张岱《西湖梦寻 孤山)
【丙】
逋善行书,喜为诗,其词澄泱峭特,多奇句。既就稿,随辄弃之。或谓:“何不录以示后世?”逋曰:“吾方晦迹⑥林壑,且不欲以诗名一时,况后世乎!”然好事者往往窃记之,今所传尚三百余篇。
(节选自《宋史 林逋传)
【注释】①红蕖,红莲。②诛茅地:源自屈原“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指隐逸之地。③缴:同“皎”,明亮。④林和靖:林逋,字君复,北宋诗人,下文的林处士是其别称。⑤遄:疾速。⑥晦迹:隐居。
14. 林逋的《长相思》词中写道:“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这与《湖上晚归》的颈联在写法上有何异曲同工之妙?(2分)
15. 根据学习方法,解释句中加点词。(4分)
文言语句 学习方法 范例或义项 释义
宋真宗征之不就 义项释义法 ①接近,靠近。②就职,就任。③归于,趋向。④成,成功。(《古代汉语词典》)   (填序号)
何不录以示后世 词语释义法 昭示天下 B.   
既就稿,随辄弃之 课内迁移法 既出,得其船。 C.   
且不欲以诗名一时 词类活用法 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D.   
16. 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三处,(3分)
童子开樊放鹤纵入云霄盘旋良久逋必棹艇遄归
17. 下面句子中的虚词“乎”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逋曰:“吾方晦迹林壑,且不欲以诗名一时,况后世乎!”
18. 结合甲、乙、丙三则材料,谈谈你对林逋的认识。(4分)
五、“精神家园”表达交流活动(50分)
19.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间没有永恒的夜晚,世界没有永恒的冬天。
——艾青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500字;不得出现含考生个人真实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