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山水画的意境 课件(20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4山水画的意境 课件(20张ppt)

资源简介

(共20张PPT)
李可染
山水画的意境
第四单元
■语言运用
品读文章,把握文章核心概念,理解作者的观点。
■思维能力
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重点)
■审美鉴赏
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文化自信
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兴趣,使学生理解山水画不是模仿、复制自然,而是画家内心世界的呈现,以激发学生对传统艺术的热爱。(难点)
导入形式(情境导入):
同学们,想象一下,你身处一个宁静的清晨,阳光透过薄雾,洒在远处的山脉上,给它们披上了一层金色的轻纱。你站在一片翠绿的竹林旁,微风轻轻吹过,竹叶沙沙作响,仿佛在低语。你的眼前是一幅生动的山水画,仿佛是大自然亲手绘制的一般。在这幅画中,你可以看到山峦起伏,云雾缭绕,水流潺潺。你可以感受到那种宁静与和谐,仿佛置身于一个与世隔绝的仙境。这种意境,正是中国山水画所要追求的。
今天,我们就将一起走进《山水画的意境》这篇课文。
作者介绍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中国现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代表画作:《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
字词学习——字音字形
惆怅( ) 真挚( ) 暮霭( )
朝朝暮暮( ) 浮光掠影( ) 渲染( )
夔门( ) 颐和园( ) 惨淡( )
chóu hàng
zhì
ǎi
zhāo
lüè
xuàn
kuí

cǎn
( )图解
( )押解
( )浑身解数

( )柏树
( )柏林

jiě
jiè
xiè
bǎi

字词学习——词义
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真挚:真诚恳切(多指感情)。
渲染: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比喻夸大地形容。
身临其境:形容自己仿佛亲自到了那个境地中去了。
胸有成竹: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 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
朝朝暮暮:指每天的早晨和黄昏,比喻从早到晚,天天如此。
富丽堂皇:形容场面、建筑或陈设等宏伟华丽、气势盛大。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等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任务一:了解作者
有同学质疑:阅读李可染的《山水画的意境》来策划展览,是否准确?请搜集作者资料,制作介绍卡,为大家解惑。
小结:李可染是国画大师,尤其擅长山水画。本文是孙美兰根据李可染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的讲课笔记整理的,专业性很强。
活动二:阅读与讨论
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
(1)将你前面勾画的内容梳理归纳,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的,并以此为依据,划分文章的层次。
合作探究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目的。
第二层:(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味同嚼蜡矣”)阐述读书的态度和方法。
第三层:(从“读书使人充实”到结尾)阐述读书的作用——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才智上的缺陷。
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提出主要观点。
第二部分(2~4):从理论上阐述了什么是意境及为什么画山水最重要的是意境,并以诗词为例展开了具体的论述。
第三部分(5~8):以写诗、作画为例,阐述了想获得意境就要深刻认识对象,就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第四部分(9、10):论述山水画是意境和意匠紧密结合的产物。
任务二:梳理结构,确定展览内容
小结:本文首先提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接着从山水画和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的不同入手,指出山水画是要表现人对自然的感情的。然后以李白的诗和毛主席的词富有意境,论证了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接下来指明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而后列举齐白石画虾和荆浩画松的故事,具有权威性,更有说服力。最后谈画画不但要有意境,还要有意匠,这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
展板一:什么是意境?山水画的定义是什么?为什么山水画要讲究意境
展板二:如何获得意境
展板三:什么是意匠?意匠与意境是什么关系
任务三:展览内容确定:
(一)设置展板一的内容
在文中找出作者原话,找出什么是“意境”。
2.网上搜集资料,概括何为“山水画”?
中国山水画简称“山水画”,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绘对象的中国画。山水画的特征是有景有情,山水画是作者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大自然的美景,并通过艺术的手法表达出来的艺术。有意境是山水画的特色。
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3.为什么山水画要讲究意境
4.为展板一配上合适的图片。有同学认为可以像文中一样给图片配上诗词,请说说你的看法。
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更重要的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画风景如果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己就不曾感动,当然更感动不了别人。
明确:可放李可染的《井冈山》,配毛泽东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这样可以像文中一样,阐释诗画要写景与写情相结合才会更有意境。
(二)设置展板二的内容
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请你结合课文做简要概括。
2.展板二的主题为“如何获得意境”。在符合这一主题的前提下,还可放入什么内容?
首先,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而产生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将这种思想感情与画作结合在一起,把对象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意境。
(1)可放李可染的《北国风光》,可以放《沁园春.雪》,这样更能表现绘景是为了写情(2)放入有关松树的国画,配上文字:中国画不强调“光”,而是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
(三)设置展板三的内容
什么是意匠?意匠与意境是什么关系
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为了传达思想感情,要千方百计想办法,这就需要意匠。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两者相互依存、相得益彰。
2.李可染的作品《万山红遍》是否可以作为意境与意匠兼备的作品放在展板上呢 请赏析山水画,品味意境,分析意匠,进行判断。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毛泽东词作《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描绘了深秋时分湘江之滨的岳麓山漫山古树皆红的壮丽奇景。《万山红遍》意境与意匠兼备。《万山红遍》以浓烈的红色渲染秋山,展现出壮阔的自然之美。画中,作者的热烈情感与壮丽山川相互交融,仿佛能听见山间红叶的低语,感受到画家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意匠上,李可染运用强烈的色彩对比和丰富的墨色层次,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深远的空间感。此作无疑意境深远,意匠精湛,二者完美融合,展现出中国山水画的独特魅力。
任务四:学以致用
苏东坡曾题诗:“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通过制作展板,我们发现中国古典的诗与画,在意境的表达、意匠的经营上,有许多相似之处,请欣赏诗画,感悟意境。
请结合本文关于意境的论述,试分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所体现的意境。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作者选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和西下的夕阳等景物,构成一幅苍凉寂寥的秋郊晚景图,营造出孤寂凄凉的意境,将漂泊异乡的游子的思乡之情巧妙地融于这幅凄凉的秋景图中。
2.通过阅读本文,制作展板,你得到了哪些关于绘画和写作的启示?
绘画方面的启示:①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②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盲目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③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④有的画家,没有深刻的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画法,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
写作方面的启示:①尽量熟悉我们写作的对象,把握它们的精神实质。②写作要在客观事物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感受,这样才能创造出美好的意境。③对所写景物有强烈、真挚的感情,这样才能认识深刻、全面,才能打动人心。④要思考和感悟生活,写出有个性的文章。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山水画所表现的意境美,结合诗词的意境美,感受山水画独特的艺术美感。希望同学们能读得万卷书,行得万里山水,在诗书和山水之间深情流连,领略生命的无穷意趣。
作业本作业:1.请完成本课中对应练习。
2.观察课本的《漓江胜境图》,写一段鉴赏推荐语,100字左右。(从景和情的角度思考)
3.选择一首古诗或一幅山水画,运用文中意境理论写一段赏析文字,80字左右。(从景和情的角度思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