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导学案(含答案) 2025-2026学年历史统编版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导学案(含答案) 2025-2026学年历史统编版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1.了解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等侵略史事,增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的爱国情感。 2.知道《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从中认识侵略者的本质及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3.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增强维护国家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
一、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提出无理的 主张,被清政府拒绝。
2.主凶: 、 两国。
3.帮凶:俄、美两国。
4.借口: 和 。
5.经过:
(1)爆发: 10月,英军炮轰广州,挑起战争。
(2)签约:
条约 签订方 内容
(1858年) 清政府与俄、美、英、法 西方列强获得外国公使进驻 ,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 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
《通商章程善后条约》 清政府与英、法、美 以“洋药”进口的名义承认鸦片贸易合法
  二、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
1.火烧圆明园: 8月,英、法两国借口换约受阻,再次出兵占领天津,进逼北京。咸丰皇帝让他的弟弟奕?担任议和大臣,留守北京,自己逃往承德避暑山庄。10月, 抢劫并放火烧毁了 。
2.《北京条约》的签订:
(1)国家:中英、中法。
(2)内容:清政府除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外,又增开 为通商口岸,割 给英国,赔款额也大幅增加。
三、俄国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1.概况:从19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俄国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 平方千米领土。
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英国、法国、美国等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长江中下游地区,俄国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中国的 进一步加深。
图说历史
教材图片《圆明园大水法遗址》
大水法,是圆明园西洋楼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建于清乾隆十年至二十四年(1745—1759年)。大水法采用了西方的喷泉技术和建筑风格,同时融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如十二生肖铜像等,展现了中西文化的和谐共存与相互借鉴。英法联军侵略北京时,圆明园遭受了洗劫,并被焚毁。包括大水法在内的主要建筑被焚毁或破坏,仅剩几个大理石石柱屹立在那里。大水法遗址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于培养青少年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尊心具有重要意义。
材料探究
从1854年到1856年,英、美、法三国曾一再向清政府提出全面“修约”的要求。在清政府拒绝之后,1856年,英、法两国就组织联军发动了侵略战争,其目的在于扩大鸦片战争所获得的权益,所以也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1854年至1856年间,英、美、法三国相继向清政府提出全面“修约”的要求,实际上是西方列强看到中国市场和资源的巨大潜力,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利益的表现。材料有助于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这场战争不仅是对清政府拒绝“修约”的直接回应,更是西方列强企图通过武力手段进一步扩大在华权益的体现。战争过程中,英法联军凭借其先进的武器装备和海军优势,迅速占领了广州、天津等地,清政府虽然进行了抵抗,但未能取得胜利。总之,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国遭受西方列强侵略与压迫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扩张的野心和清政府的腐朽,也揭示了中国人民在民族危机面前的坚韧和反抗精神。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提出无理的修约主张,被清政府拒绝。1856年,英国和法国在俄、美两国支持下,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对中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
基础巩固
1.下表展示的是某著名艺术品拍卖行的拍卖清单(部分)。根据表中信息可判断这些拍卖品的来源是
日期 拍卖品的描述
1861年 7月 来自军官们的两批物品,一批8样,一批23样。其中包括“中国皇帝的大国玺”
1862年 6月 来自圆明园的3件珐琅制品,“一个大香炉……曾是皇帝书房里的炉子”
1864年 7月 36件标明来自圆明园的物品
A.合法购买所得
B.侵华战争劫掠所得
C.清政府战败赔偿所得
D.友好访问获赠的国礼
2.英、法、美等国在《通商章程善后条款》中获得的权利是
A.协定关税
B.五口通商
C.外国商船可以在长江口岸自由航行
D.鸦片贸易合法化
3.近代史上,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瑷珲条约》 D.《北京条约》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不能希望贸易立刻就发展到按照该国(指中国)人口众多,土地的富饶和人民的勤勉所可测定的那种规模……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们对华通商的扩展有限而感到的许多失望……届时我们当有权要求中英条约修订……我们可以希望,英、法、美交涉人员通力合作……更好地影响中国政府去履行对目前事情的改进。”
材料二 “但不论什么时候我们谈判条约的修订,我们都可以提出建议……我因此毫不迟疑地向你指出几件事,这就是女王陛下政府认为极应该向中国政府力行要求的。
……这些观点是:
一、争取广泛地进入中华帝国的整个内地,以及沿海各城;
二、争取扬子江的自由航行,并进入沿江两岸直到南京为止(包括南京在内)的各城以及浙江沿海人烟稠密的各大城市;
三、实行鸦片贸易合法化;
四、争取英国国王得有一位代表长久而光明正大地驻节北京朝廷。”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1854年2月13日
英国《克勒拉德恩伯爵致包令博士函》
(1)根据材料一,指出“自从条约缔结以来”的条约的名字,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要求修订条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英法等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是否得到满足,简述理由。
素养达标
5.“园内珍品大多为法英所得。为解决‘劫掠机会不均等’的矛盾,联军成立了战利品委员会,并进行了分配和拍卖。”与材料直接相关的事件是
A.英军强占香港岛
B.增开汉口为商埠
C.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D.英法联军攻陷广州
6.小林同学在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制作了如下资料卡片。以下选项中可以补充进来的一项是
A.战争原因:虎门销烟
B.签订条约:《南京条约》
C.英雄人物:葛云飞、陈化成、海龄等
D.战争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7.历史学家蒋廷黻在谈到《北京条约》时说:“条款虽很多,主要的是北京驻使和长江通商。历史上的意义不外从此中国与西洋的关系更加密切了。这种关系固可以为祸,亦可以为福,看我们振作与否。”下列对“为福”理解正确的是
A.加速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进程
B.加强了中国与西方各国的联系
C.加快了中国融入世界市场的进程
D.提高了清政府的国际地位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口开放之初,弥漫于英、美等侵略者头脑中的是一片按捺不住的狂想。特别是英国侵略者“兴奋若狂”,他们“一想到和三万万或四万万人开放贸易,大家好像全都发了疯似的”。……中国这个新世界是如此的广阔,以至“倾兰开夏全部工厂的出产,也不够供给他一省的衣料”……然而,英、美列强的商品倾销中国市场美梦,在实际的中西贸易中却破碎了。……于是它又露出了强盗的面目,准备把问题放到炮口上来解决了。
——摘编自黄家信《论五口通商时期
的中西贸易》
材料二 
一场绅士的洗劫,
一把文明的大火,
早夺去你的美丽,
也在我的脸上,
烙下了耻辱的印记。
我,
没有到过圆明园。

我感到灼伤的痛楚,
我听见你在低泣。
……
——摘编自张晋松《我没有到过圆明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美列强“准备把问题放到炮口上来解决”的原因是什么,采取了什么行动。
(2)根据材料二,指出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1.了解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等侵略史事,增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的爱国情感。 2.知道《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从中认识侵略者的本质及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3.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增强维护国家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
一、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提出无理的修约主张,被清政府拒绝。
2.主凶:英、法两国。
3.帮凶:俄、美两国。
4.借口:“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
5.经过:
(1)爆发: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挑起战争。
(2)签约:
条约 签订方 内容
《天津条约》(1858年) 清政府与俄、美、英、法 西方列强获得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
《通商章程善后条约》 清政府与英、法、美 以“洋药”进口的名义承认鸦片贸易合法
  二、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
1.火烧圆明园:1860年8月,英、法两国借口换约受阻,再次出兵占领天津,进逼北京。咸丰皇帝让他的弟弟奕?担任议和大臣,留守北京,自己逃往承德避暑山庄。10月,英法联军抢劫并放火烧毁了圆明园。
2.《北京条约》的签订:
(1)国家:中英、中法。
(2)内容:清政府除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外,又增开天津为通商口岸,割九龙半岛南端给英国,赔款额也大幅增加。
三、俄国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1.概况:从19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俄国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英国、法国、美国等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长江中下游地区,俄国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图说历史
教材图片《圆明园大水法遗址》
大水法,是圆明园西洋楼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建于清乾隆十年至二十四年(1745—1759年)。大水法采用了西方的喷泉技术和建筑风格,同时融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如十二生肖铜像等,展现了中西文化的和谐共存与相互借鉴。英法联军侵略北京时,圆明园遭受了洗劫,并被焚毁。包括大水法在内的主要建筑被焚毁或破坏,仅剩几个大理石石柱屹立在那里。大水法遗址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于培养青少年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尊心具有重要意义。
材料探究
从1854年到1856年,英、美、法三国曾一再向清政府提出全面“修约”的要求。在清政府拒绝之后,1856年,英、法两国就组织联军发动了侵略战争,其目的在于扩大鸦片战争所获得的权益,所以也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1854年至1856年间,英、美、法三国相继向清政府提出全面“修约”的要求,实际上是西方列强看到中国市场和资源的巨大潜力,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利益的表现。材料有助于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这场战争不仅是对清政府拒绝“修约”的直接回应,更是西方列强企图通过武力手段进一步扩大在华权益的体现。战争过程中,英法联军凭借其先进的武器装备和海军优势,迅速占领了广州、天津等地,清政府虽然进行了抵抗,但未能取得胜利。总之,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国遭受西方列强侵略与压迫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扩张的野心和清政府的腐朽,也揭示了中国人民在民族危机面前的坚韧和反抗精神。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提出无理的修约主张,被清政府拒绝。1856年,英国和法国在俄、美两国支持下,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对中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
【答案】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权益。
基础巩固
1.下表展示的是某著名艺术品拍卖行的拍卖清单(部分)。根据表中信息可判断这些拍卖品的来源是( B )
日期 拍卖品的描述
1861年 7月 来自军官们的两批物品,一批8样,一批23样。其中包括“中国皇帝的大国玺”
1862年 6月 来自圆明园的3件珐琅制品,“一个大香炉……曾是皇帝书房里的炉子”
1864年 7月 36件标明来自圆明园的物品
A.合法购买所得
B.侵华战争劫掠所得
C.清政府战败赔偿所得
D.友好访问获赠的国礼
2.英、法、美等国在《通商章程善后条款》中获得的权利是( D )
A.协定关税
B.五口通商
C.外国商船可以在长江口岸自由航行
D.鸦片贸易合法化
3.近代史上,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条约是( C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瑷珲条约》 D.《北京条约》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不能希望贸易立刻就发展到按照该国(指中国)人口众多,土地的富饶和人民的勤勉所可测定的那种规模……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们对华通商的扩展有限而感到的许多失望……届时我们当有权要求中英条约修订……我们可以希望,英、法、美交涉人员通力合作……更好地影响中国政府去履行对目前事情的改进。”
材料二 “但不论什么时候我们谈判条约的修订,我们都可以提出建议……我因此毫不迟疑地向你指出几件事,这就是女王陛下政府认为极应该向中国政府力行要求的。
……这些观点是:
一、争取广泛地进入中华帝国的整个内地,以及沿海各城;
二、争取扬子江的自由航行,并进入沿江两岸直到南京为止(包括南京在内)的各城以及浙江沿海人烟稠密的各大城市;
三、实行鸦片贸易合法化;
四、争取英国国王得有一位代表长久而光明正大地驻节北京朝廷。”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1854年2月13日
英国《克勒拉德恩伯爵致包令博士函》
(1)根据材料一,指出“自从条约缔结以来”的条约的名字,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要求修订条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英法等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是否得到满足,简述理由。
【答案】(1)中英《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英国要求修订条约的原因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
(2)得到了满足。因为通过《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增加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素养达标
5.“园内珍品大多为法英所得。为解决‘劫掠机会不均等’的矛盾,联军成立了战利品委员会,并进行了分配和拍卖。”与材料直接相关的事件是( C )
A.英军强占香港岛
B.增开汉口为商埠
C.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D.英法联军攻陷广州
6.小林同学在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制作了如下资料卡片。以下选项中可以补充进来的一项是( D )
A.战争原因:虎门销烟
B.签订条约:《南京条约》
C.英雄人物:葛云飞、陈化成、海龄等
D.战争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7.历史学家蒋廷黻在谈到《北京条约》时说:“条款虽很多,主要的是北京驻使和长江通商。历史上的意义不外从此中国与西洋的关系更加密切了。这种关系固可以为祸,亦可以为福,看我们振作与否。”下列对“为福”理解正确的是( C )
A.加速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进程
B.加强了中国与西方各国的联系
C.加快了中国融入世界市场的进程
D.提高了清政府的国际地位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口开放之初,弥漫于英、美等侵略者头脑中的是一片按捺不住的狂想。特别是英国侵略者“兴奋若狂”,他们“一想到和三万万或四万万人开放贸易,大家好像全都发了疯似的”。……中国这个新世界是如此的广阔,以至“倾兰开夏全部工厂的出产,也不够供给他一省的衣料”……然而,英、美列强的商品倾销中国市场美梦,在实际的中西贸易中却破碎了。……于是它又露出了强盗的面目,准备把问题放到炮口上来解决了。
——摘编自黄家信《论五口通商时期
的中西贸易》
材料二 
一场绅士的洗劫,
一把文明的大火,
早夺去你的美丽,
也在我的脸上,
烙下了耻辱的印记。
我,
没有到过圆明园。

我感到灼伤的痛楚,
我听见你在低泣。
……
——摘编自张晋松《我没有到过圆明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美列强“准备把问题放到炮口上来解决”的原因是什么,采取了什么行动。
(2)根据材料二,指出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1)原因: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阻碍了英美等列强的商品倾销。
行动: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2)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3)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英国、法国、美国等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长江中下游地区,俄国占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中国半殖民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