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4.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教学设计课题 4.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单元 第四章 光的世界 学科 物理 年级 8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时是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 5 节内容,是光的折射知识的延伸与应用。教材先介绍透镜的种类、相关概念(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及透镜对光的作用,再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最后结合规律讲解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等实际应用。内容逻辑清晰,从基础概念到实验探究,再到生活应用,符合八年级学生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同时注重实验操作与理论结合,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将物理知识联系生活的意识。2022新课标要求 2.3.5 了解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探究并了解凸透 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4.2.8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首先,要明晰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则是发散作用,这是光学中透镜的基础光学特性,是理解后续成像等知识的前提。其次,“探究并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被多次强调,这体现出对实验探究与规律掌握的重视。通过实验,能发现物距、像距和焦距之间的关系,比如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等。最后,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也很关键,像照相机利用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实像的规律,投影仪利用物距在一倍到二倍焦距间成倒立放大实像的规律,放大镜则利用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成正立放大虚像的规律,将光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让知识更具实用性与生命力。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物理观念1.了解透镜的种类,凸透镜 “中间厚、边缘薄” 和凹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 的特点。2.掌握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物距、像距的概念。3.理解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记住凸透镜成像规律。科学思维1.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归纳凸透镜成像规律,培养逻辑推理和数据处理能力。2.能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的工作原理,提升知识迁移能力。科学探究1.参与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实验,学会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操作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论的完整探究流程。2.掌握实验中 “调节凸透镜、光屏、光源中心在同一高度” 等操作技巧,提高实验能力。科学态度与责任1.通过了解我国古代 “削冰取火” 的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对物理学科的兴趣。2.认识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学习光的反射、折射等基础光学知识,对生活中的透镜应用(如放大镜、照相机)有一定感性认识,但缺乏对透镜成像规律的理性认知。学生具备初步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在实验设计的严谨性、数据的分析归纳以及抽象规律的理解上仍存在不足。此外,“实像”“虚像”“焦距” 等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容易混淆,需要通过直观实验和实例讲解帮助理解。重点 1. 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2. 凸透镜成像规律。3. 凸透镜成像规律在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中的应用。难点 1.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操作。2. 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中 “实像与虚像的分界点(u=f)”“放大与缩小像的分界点(u=2f)” 以及像距、像的大小随物距变化的规律。3. 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实际应用中的现象。材料准备 1. 实验器材:光具座、凸透镜(焦距已知,如 f=10cm)、光源(或蜡烛)、光屏、火柴(若用蜡烛)。2. 教学道具:凸透镜、凹透镜实物,透镜对光作用的演示装置(平行光源、光屏),放大镜、照相机(或模型)、投影仪(或模型)。3. 多媒体资源:透镜种类及概念的图片、透镜对光作用的视频、凸透镜成像实验的操作视频、“削冰取火” 的史料图片或动画。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1.展示 “削冰取火” 的史料图片,引用《博物志》中 “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于后承其影,则得火” 的记载,提问:“古人用冰能取火,大家知道其中的原理吗?冰制成的‘镜子’和我们平时用的镜子有什么不同?”2.引导学生观察桌上的凸透镜和凹透镜实物,初步感知两种透镜的外形差异,引出本节课主题 —— 透镜及其成像规律。 观察图片,聆听史料,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尝试发表自己的猜想。. 触摸、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实物,对比两种透镜的外形特点,记录自己的发现。 以古代科技史料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民族自豪感,营造探究氛围。 通过实物观察,让学生对透镜形成直观认识。讲授新课 一、认识透镜1. 讲解透镜的定义:利用折射改变光线传播方向的透明光学元件,折射面为两个球面或一个球面与一个平面。2. 结合图片和实物,介绍透镜的分类: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展示其符号(中间有凸起的线段)。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展示其符号(中间有凹陷的线段)。3. 介绍透镜的相关概念: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用课件图示标注。 光心(O):透镜的几何中心,强调 “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可通过简单演示验证。焦点(F)与焦距(f):① 演示平行光源照射凸透镜,在主光轴上形成亮斑,指出该亮斑为凸透镜的实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为焦距。② 演示平行光源照射凹透镜,光线发散,将发散光线反向延长交于主光轴上一点,指出该点为凹透镜的虚焦点,同样介绍焦距概念。 ③ 提问:“凸透镜焦距越小,对光的偏折能力越强还是越弱?” 引导学生结合演示现象思考。二、透镜对光的作用1.播放 “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作用” 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凸透镜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会聚到焦点(会聚作用)。凹透镜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发散,反向延长线交于虚焦点(发散作用)。2. 用图示总结:“会聚” 是光线向主光轴靠拢,“发散” 是光线远离主光轴,帮助学生区分两种作用。三、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1. 提出问题与猜想假设:提问:“凸透镜所成的像有正倒、大小、虚实之分,这些成像特点与什么因素有关?”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如放大镜看近处和远处物体的不同)猜想:可能与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透镜的焦距有关。明确概念:物距(u)是物体到光心的距离,像距(v)是像到光心的距离。2. 设计实验:介绍实验器材:光具座、凸透镜(f=10cm)、光源、光屏,说明实验思路:保持焦距不变,改变物距,观察像的性质(正倒、大小、虚实)并测量像距。强调实验操作要点: ① 安装器材:发光物和光屏分别置于凸透镜两侧。② 调节 “三心等高”:使凸透镜中心、光屏中心、发光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让像成在光屏中央。3. 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分 5 种情况改变物距(u>2f、u=2f、f<u<2f、u=f、u<f),观察并记录: ① 光屏上是否成像(判断实像 / 虚像)。② 像的正倒、大小。 ③ 测量像距(若成像)。教师巡视各组实验,及时纠正操作错误(如光屏未调至清晰像的位置、数据测量偏差)。4. 分析数据与得出结论:展示各组实验数据,引导学生共同归纳凸透镜成像规律(结合表格):强调关键分界点:① u=f:实像与虚像的分界点(u>f 成实像,u<f 成虚像)。 ② u=2f:放大与缩小像的分界点(u>2f 成缩小像,f<u<2f 成放大像)。补充规律: ① 实像均为倒立、异侧,虚像均为正立、同侧。 ② 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物近像远像变大”)。 ③ 成虚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减小→像变小。四、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1. 放大镜:展示放大镜实物,提问:“用放大镜看书本上的字,看到的像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结合规律回答(u<f,正立、放大的虚像)。演示 “放大镜看远处物体”(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强化 “物距影响成像性质” 的认知。2. 照相机:展示照相机模型或图片,指出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感光元件相当于光屏。 - 讲解成像原理: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f<v<2f)。 提问:“想让照片中的像变大,该如何调节相机?” 引导学生结合 “物近像远像变大” 规律回答(物体靠近相机,拉长暗箱(增大像距))。3. 投影仪:展示投影仪模型或图片,指出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投影片相当于物体,屏幕相当于光屏。讲解成像原理: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说明投影片需 “倒放” 才能在屏幕上成正立的像。 认真聆听透镜定义,结合实物理解 “透明光学元件”“折射面” 的特点。对比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外形,牢记 “中间厚边缘薄为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为凹透镜”,识别两种透镜的符号。观察教师演示,理解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的概念,记录:凸透镜有实焦点,凹透镜有虚焦点。 思考并回答教师关于 “焦距与偏折能力” 的问题。观看视频,对比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平行光的作用,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会聚” 和 “发散” 的特点。结合图示,明确 “光线向主光轴靠拢是会聚,远离主光轴是发散”,避免概念混淆。结合生活经验(如放大镜的使用),提出自己的猜想,明确物距、像距的定义。聆听实验器材介绍和操作要点,重点记住 “三心等高” 的调节方法及目的。分组进行实验,按要求改变物距,仔细观察光屏上的像(或通过透镜直接观察虚像),准确记录实验数据(填入表格),遇到问题及时向教师请教。参与数据分享与分析,结合各组数据归纳凸透镜成像规律,重点记忆 “两个分界点” 和 “实像、虚像的特点”,理解 “物近像远像变大” 的规律观察放大镜的使用,结合规律说出其成像原理,对比 “看近处” 和 “看远处” 的成像差异,加深对物距影响的理解。 观察照相机模型,聆听成像原理讲解,思考并回答 “调节像大小” 的问题,学会运用 “物近像远像变大” 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了解投影仪的结构,理解其成像原理,明白投影片 “倒放” 的原因,将规律与实际应用结合。 通过定义 + 实物 + 图示的结合,帮助学生建立透镜的基本认知,避免抽象化。 聚焦 “焦点”“焦距” 等核心概念,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降低理解难度。视频演示比单纯讲解更直观,能让学生清晰观察到光线的传播变化,准确区分会聚和发散作用。遵循 “提出问题 — 猜想假设 — 设计实验 — 进行实验 — 分析结论” 的科学探究流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强调实验操作要点,帮助学生规范实验步骤,提高实验成功率;分组实验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归纳规律,而非直接灌输,培养逻辑推理和数据处理能力;重点强调 “分界点” 和 “变化规律”,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从学生熟悉的器材(放大镜、照相机)入手,将抽象规律与生活实例结合,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的实用性,提升知识迁移能力。课堂练习 1.某同学让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用光屏在透镜的另一侧观察太阳光通过凸透镜后的现象,移动光屏使光斑最小、最亮,此时光斑离凸透镜16cm.据此,我们可确定此透镜的焦距为( ) A.8 cm B.16cm C.32cm D.无法确定2.如图所示是光线通过透镜的光路图,其中正确的是( )3.如图所示,当用眼睛去观察镜子时,光束似乎是从M处发散开来的,则透镜的焦距是( ) A.0.1m B.0.2m C.0.3m D.0.5m4.测绘人员绘制地图,需从飞机上向地面拍照,称为航空摄影,如照相机镜头焦距为5cm,则所成清晰像与镜头距离为 ( ) A.约10cm B.略大于5cm C.略小于5cm D.等于5cm5.某校学生进行“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法制教育时放映幻灯片,发现屏幕上的画面小了点,应怎样调节( ) A.放映机离屏幕远些,胶片离镜头远些 B.放映机离屏幕远些,胶片离镜头近些 C.放映机离屏幕近些,胶片离镜头远些 D.放映机离屏幕近些,胶片离镜头近些6.老奶奶用放大镜看报纸时,为了看到更大的清晰的像,应 ( ) A.报纸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远些 B.报纸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近些 C.报纸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纸近些 D.报纸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纸远些7.下列透镜中属于凸透镜的有________,属于凹透镜的有________。8.在“小小镜头,展家乡风貌”的活动中,某中学摄影小组的新新同学,在拍摄镜泊湖瀑布的时候,发现照相机底片上所成的像太小了,他应将照相机____________ (选填“靠近”或“远离”)瀑布,同时将暗箱____________ (选填“拉长”或“缩短”)。9.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 (1)小明发现所用的凸透镜没有标明焦距,于是他让太阳光平行于主光轴照射在凸透镜上,在透镜另一侧10cm得到一个最小的亮点,则凸透镜的焦距f=__________cm。 (2)小明将该凸透镜放在光具座上进行实验,蜡烛、凸透镜、白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其中明显还需要调整的是 。调整后,在白屏上恰好得到一个清晰的蜡烛的像,请你详尽地描述这个像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时,小明用一张白纸将凸透镜上半部挡住,成像性质将________ (选填“变化”或“不变化”);像的亮度____________(选填“变亮”、“变暗”或“不变化”)。课堂小结板书 4.5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一、认识透镜1. 定义:透明光学元件(折射面:球面 / 球面 + 平面)2. 分类: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符号:凸线段)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符号:凹线段)3. 概念:主光轴:过两球面球心的直线光心(O):几何中心,光线过 O 方向不变焦点(F):凸透镜(实焦点)、凹透镜(虚焦点)焦距(f):焦点到光心的距离二、透镜对光的作用凸透镜:会聚(平行光→焦点)凹透镜:发散(平行光→反向延长线交虚焦点)三、凸透镜成像规律(f=10cm)关键:① u=f 分虚实;② u=2f 分大小;③ 实像倒立异侧,虚像正立同侧四、应用1. 放大镜:u<f(正立、放大虚像)2. 照相机:u>2f(倒立、缩小实像)3. 投影仪:f<u<2f(倒立、放大实像)课外拓展/课外阅读内容 1. 拓展实验:“自制针孔相机与凸透镜相机对比”,引导学生用硬纸板、凸透镜、半透明膜自制简易相机,观察成像特点,对比针孔相机(小孔成像,倒立实像)与凸透镜相机的差异。2. 课外阅读:《透镜的发展简史》,了解从古代 “冰透镜” 到现代光学仪器(显微镜、望远镜)的发展历程,拓展光学知识视野。特色资源分析和技术手段说明 1. 特色资源: 古代 “削冰取火” 史料:增强文化底蕴,激发学习兴趣。分组实验器材: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究过程,提升动手能力。 透镜应用实物 / 模型:将抽象规律与具体器材结合,降低理解难度。2. 技术手段: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视频,直观呈现透镜概念、对光作用及实验操作,弥补传统演示的局限性。视频演示:播放凸透镜成像实验操作视频,规范学生实验步骤,帮助实验操作困难的小组理解流程。教学反思 1. 成功之处:以史料导入,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实验探究环节注重学生自主操作,符合新课标 “探究式学习” 的要求。结合生活实例讲解应用,让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提升知识应用能力。2. 不足与改进:部分学生在实验中对 “三心等高” 的调节不够熟练,导致像不成在光屏中央,下次教学可增加课前演示 “调节方法” 的环节,或提供简易调节口诀(如 “先调高低,再移光屏”)。对 “虚像” 的理解仍是难点,部分学生难以区分 “实像(能呈现在光屏)” 和 “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需通过透镜观察)”,下次教学可增加 “直接观察虚像” 的体验环节(如用凸透镜近距离看手指),并对比实像和虚像的呈现方式。3. 后续计划:布置课后实践作业(如自制放大镜、观察投影仪成像),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下节课可简要介绍凹透镜的应用(如近视眼镜),为后续 “眼睛与眼镜” 的学习铺垫。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