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5张PPT)古代诗歌鉴赏一轮复习——分析诗歌的思想情感2025全国一卷导入新课“诗言志,词缘情”,“志”指志向、抱负、愿望、态度、情感等。“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是诗歌的根本,是诗歌的内核,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迁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能体会出诗的情感,是读诗的最大乐趣,也是高考必备的基本能力。试 卷 诗 题 试 题 题 干 分值2025年全国一卷 《元珍以诗送绿石砚所谓玉堂新样者》 16. 尾联丰富了诗歌的情感内涵,请简要赏析。 6分2025年全国二卷 《咏省壁画鹤》 《咏主人壁上画鹤寄乔主簿崔著作》 16.两首诗各自展现出了什么样的思想境界 请简要分析。 6分2024年九省联考 《临江仙·正月二十四日晚至湖上》 16.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2021新课标卷I 《寄江州白司马》 15.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6分2020新课标卷I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 15.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6分2019新课标卷I 《题许道宁画》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 6分2018新课标卷I 《野歌》 14.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不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3分高考考查情况一览边塞征战诗古代诗歌中常见的题材咏史怀古诗山水田园诗羁旅诗咏物抒怀诗赞美边塞风光、思念家乡、厌恶战争、对戍边战士的同情、建功立业、报国无门。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借古讽今、吊古伤今、昔盛今衰、物是人非、歌颂古人、壮志难酬。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寄情山水的愉悦、悠闲安适的心境、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厌恶官场)。如陶渊明《归园田居》漂泊愁绪,内心孤寂、思乡思亲、贬谪后的失意。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借物言志,抒发高洁的志趣或崇高的志向。如王磐的《朝天子·咏喇叭》送别诗惜别不舍、勉励宽慰、离别悲伤、别后思念。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闺怨诗对爱情的执着追求、离别之痛、相思之苦。如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哲理诗时光易逝、珍惜时间;赞美坚强、独立、勇敢等美好品质;对自然、生活的感悟。如何读懂诗歌的思想感情方法一:读标题——抓诗眼,判题材古诗的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通过诗歌的题目,判断诗歌的题材,初步掌握情感基调。标题 诗眼 情感王人鉴的《冬夜闲居》杜甫《春夜喜雨》李绅《悯农》张继《枫桥夜泊》王昌龄《从军行》闲喜悯泊从军表达闲适、恬淡之情表达欢愉喜爱之情表达对农民艰辛的同情表达羁旅愁思之情描述战争的诗,表现军人的豪迈之情方法二:读作者——抓背景,知风格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我们对作品情感的理解和把握。遇到熟悉的诗人,我们可以:1.迁移旧知,大概把握诗人的时代背景、人生际遇和思想。2.借助注释来了解。方法二:读作者——抓背景,知风格以李白、杜甫为例,从他的生平经历、时代背景谈谈其作品风格和常见的情感主题。盛唐时期,浪漫主义,积极乐观、豪迈奔放,追求自由和理想。安史之乱,现实主义,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思乡悲己。诗人不同,诗风各异;境遇不同,诗情有别。方法三:读注释——读懂暗示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①(唐·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②,到乡翻似③烂柯人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注释】①刘禹锡因参与“永贞革新”失败,被贬谪长达23年。此诗作于他结束贬谪生涯、返回洛阳途中与白居易(字乐天)的宴席上。②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向秀好友嵇康被司马氏杀害后,他途经故友旧居时闻笛声而作赋悼念。③“翻似”:意为“反而像”。④“烂柯人”:源自《述异记》,晋人王质入山砍柴,观童子下棋后归乡,发现斧柄已朽烂,世间已过百年。以下诗歌的注解蕴含了哪些信息?①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②④介绍典故:暗示本诗的用典③介绍疑难词语、地名、人物:帮助读懂诗句。注释分类 暗示内容介绍写作背景 暗示诗人的创作动机、本诗的思想情感介绍作者 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生平、际遇介绍相关诗句 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介绍疑难词语或人名、地名 帮助读懂诗句与诗歌内容方法三:读注释——读懂暗示隐性情语—意象:一切景语皆情语,意象是诗人内在思想感情与外在客观物象的有机统一,我们可以利用诗歌情景交融这一特点来体悟诗人情感。例如,陶渊明在《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借“东篱”“菊花”这一意象来表达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方法四:读情语——抓显性情语与隐性情语显性情语—情感词:有些诗歌,作者会有意识地用一两个关键词来点明感情基调,直接抒情。如: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柳树月亮(明月)松梅竹菊夕阳杜鹃(子规)鸿雁惜别之情坚贞高洁哀怨悲凉思乡怀人人生暮年/沧桑感慨思想怀亲/书信传递常见意象涵义知识连线:方法四:读关键词——抓显性情语与隐性情语方法五:读题干——抓选项、悟情感诗歌鉴赏中,通常会安排有选择题,在有把握确定某些选项正确的情况下可恰当地借助其去了解诗歌内容与情感,让题目也为己所用。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二句,以“远谪”对“初归”,远谪时的年轻人,归来时已变成了鬓发苍苍的老人,反映诗人这些年来仕途的坎坷与人生的悲辛。B.第五句以“不见”写出诗人一直难遇好事的失意,第六句以“欺”字写出诗人身形佝偻、行动不便的窘况,这两句表现了诗人的落魄、衰老。C.第七句反用毛遂自荐的典故,说自己才学疏浅、未能“脱颖而出”,这是自卑、自责之语;第八句用难以吹走的严寒,暗示内心的悲凉。D.全诗紧扣题目展开,先由“罢郡归洛阳”之事起笔,接着写自己归来后的真实境况和切身感受以“寄友人”,于娓娓倾诉中贯注了真情。1.点出感情:什么感情?用四个字或两个字的词。2.具体分析:联系诗歌的事物、景物来回答,也可以理解为对于诗歌内容的概括或翻译。3.指明手法:直抒胸臆、委婉含蓄、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衬托等。参考句式:情感+这首诗(词)通过对( )的描写(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诗歌的内容),表达(或“抒发”)了作者( )的情感。思想情感的答题步骤不引诗不答题送乔施州苏轼恨无负郭田二顷,空有载行书五车。江上青山横绝壁,云间细路蹑飞蛇。鸡号黑暗通蛮货,蜂闹黄连采蜜花。共怪河南门下客,不应万里向长沙。2.本诗是诗人送别友人所作,但蕴含着多种情感,请简要分析。练习巩固(一)【注】①乔施州:乔叙,于此前不久以太常博士换左藏知钦州,未成行而改知施州。②黑暗:波斯谓象牙为白暗,犀角为黑暗。传说鸡见犀角则惊骇。③《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贾谊“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后荐于朝,文帝召以为博士,议以任公卿之位。绛侯周勃等尽害之,乃以谊为长沙王太傅。送乔施州①苏轼恨无负郭田二顷,空有载行书五车。江上青山横绝壁,云间细路蹑飞蛇。鸡号黑暗②通蛮货,蜂闹黄连采蜜花。共怪河南门下客,不应万里向长沙③。【注】①乔施州:乔叙,于此前不久以太常博士换左藏知钦州,未成行而改知施州。②黑暗:波斯谓象牙为白暗,犀角为黑暗。传说鸡见犀角则惊骇。③《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贾谊“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后荐于朝,文帝召以为博士,议以任公卿之位。绛侯周勃等尽害之,乃以谊为长沙王太傅。1.读标题:送别诗、对象、地点2.读作者:北宋、豪放、多次被贬3.读注释:(1)点明送别的对象及其身份,说明友人要远行到施州;(2)友人所到之处的境况:有稀有昂贵的犀角和丰富的蜂蜜;(3)借典故,抒发对“河南门下客”有才能却未能施展的惋惜。练习巩固(一)送乔施州苏轼恨无负郭田二顷,空有载行书五车。江上青山横绝壁,云间细路蹑飞蛇。鸡号黑暗通蛮货,蜂闹黄连采蜜花。共怪河南门下客,不应万里向长沙。4.读情语:抓意象与情感词4.遗憾友人家中没有大片的土地说明友人生活清贫4.表达了对友人遭贬的愤愤不平。4.说明友人才学超群4.说明道路艰险4.说明物产丰富【注】①乔施州:乔叙,于此前不久以太常博士换左藏知钦州,未成行而改知施州。②黑暗:波斯谓象牙为白暗,犀角为黑暗。传说鸡见犀角则惊骇。③《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贾谊“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后荐于朝,文帝召以为博士,议以任公卿之位。绛侯周勃等尽害之,乃以谊为长沙王太傅。练习巩固(一)①赞美友人:“负郭田二顷”写友人生活清贫,表明其为官清廉;“空有书”说明友人才学超群,表达了对其为官清廉与才学超群的赞扬。②担心友人:“青山横绝壁”“细路蹑飞蛇”生动形象地写出友人赴任途中山高路窄、道路艰险,表达了对友人前途命运的关心。③宽慰友人:“鸡号黑暗”“通蛮货”“采蜜花”说明友人前往的施州物产十分丰富,有本土之物也有外来之物,表达了对友人的安慰。④为友人鸣不平:“河南门下客”“不应万里向长沙”,借典故说明有才华而受人陷害被贬荒蛮之地,将友人比为被贬长沙的贾谊,表达了对友人遭贬的愤愤不平。不引诗不答题练习巩固(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元珍以诗送绿石砚所谓玉堂①新样者王安石玉堂新样世争传,况以蛮溪②绿石镌。嗟我长来无异物,愧君持赠有佳篇。久埋瘴雾看犹湿,一取春波洗更鲜。还与故人袍色③似,论心于此亦同坚。【注】①玉堂:宋代称翰林院为玉堂。②蛮溪:指南方的溪流。③袍色:官袍的颜色。古时低级官员袍服为青绿色。高考真题——2025年全国一卷1.读标题:借物咏怀诗2.读作者:北宋,推行变法,两度罢相3.读注释:(1)解释疑难字词的含义,方便理解诗歌内容;(2)明确友人当下境况:低级官员。4.读情语:抓情感词、抒情议论句16.①尾联两句以砚喻人。②对友人怀才不遇的惋惜。“还与故人袍色似”中由石砚的绿色联想到友人官位低微,暗含惋惜;③对友人高洁节操的赞美。“论心于此亦同坚”中表达友人的品质如石砚般质地坚硬纯正,赞美友人的节操坚贞不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元珍以诗送绿石砚所谓玉堂①新样者王安石玉堂新样世争传,况以蛮溪②绿石镌。嗟我长来无异物,愧君持赠有佳篇。久埋瘴雾看犹湿,一取春波洗更鲜。还与故人袍色③似,论心于此亦同坚。【注】①玉堂:宋代称翰林院为玉堂。②蛮溪:指南方的溪流。③袍色:官袍的颜色。古时低级官员袍服为青绿色。16. 尾联丰富了诗歌的情感内涵,请简要赏析。①从诗歌本身出发,逐句分析。一句一种感情,一句几种感情,几句一种感情,皆有可能。回答时要分点,一种感情一个要点。②对感情的概括尽量有具体内容,即给感情加上具体的修饰成分(这种修饰成分实际就是“情由”,情感的由来、原因)。比如“伤感”这种感情,就有很多具体表现:仕途失意的伤感、才华埋没的伤感、理想落空的伤感、国破家亡的伤感、友人离别的伤感、久戍不归的伤感、羁旅奔波的伤感、思念家乡的伤感、怀念家人的伤感等。小结:答题注意事项尝试用今日所学诗歌情感分析法完成《高考领航》P74“典题领航”的《清平乐》与“边练边悟”的《罢郡归洛阳寄友人》课后作业满江红·中秋①辛弃疾美景良辰,算只是、可人风月。况素节扬辉,长是十分清澈。着意登楼瞻玉兔,何人张幕遮银阙。倩飞廉、得得②为吹开,凭谁说。 弦与望,从圆缺。今与昨,何区别。羡夜来手把,桂花堪折。安得便登天柱③上,从容陪伴酬佳节。更如今、不听麈谈④清,愁如发。【注】①此词作于宋孝宗乾道中期(1169年前后),辛弃疾进奏朝廷,论议抗金方略,反对议和偏安,但是权奸当道,辛弃疾的进奏未被采纳,反遭排挤打压。②飞廉:神话中的风伯。得得:特地。③天柱:山名,在今安徽省潜山市西北。④麈谈:魏晋人好执鏖尾清谈。麈尾,谈玄时所执的拂子。练习巩固(一)1.读标题:时间、团圆、思念2.读作者:南宋(外患深重,统治者偏安一隅)、作者一生以恢复为志,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3.读注释:①壮志难酬,遭人排挤、缺少知音②统治者空谈玄理,无所作为满江红·中秋①辛弃疾美景良辰,算只是、可人风月。况素节扬辉,长是十分清澈。着意登楼瞻玉兔,何人张幕遮银阙。倩飞廉、得得②为吹开,凭谁说。 弦与望,从圆缺。今与昨,何区别。羡夜来手把,桂花堪折。安得便登天柱③上,从容陪伴酬佳节。更如今、不听麈谈④清,愁如发。【注】①此词作于宋孝宗乾道中期(1169年前后),辛弃疾进奏朝廷,论议抗金方略,反对议和偏安,但是权奸当道,辛弃疾的进奏未被采纳,反遭排挤打压。②飞廉:神话中的风伯。得得:特地。③天柱:山名,在今安徽省潜山市西北。④麈谈:魏晋人好执鏖尾清谈。麈尾,谈玄时所执的拂子。中秋节给人的美好感受写不得赏月的无奈,表现出了缺乏知音的内心愁苦。以超旷的态度消释无月可赏的憾恨桂月堪赏,令人羡慕(以乐景衬哀情)既有期望,又含失望,表明美好的愿望难以实现。当今主和派清谈误国比无月可赏更让人发愁4.读情语:抓意象与情感词练习巩固(一)满江红·中秋①辛弃疾美景良辰,算只是、可人风月。况素节扬辉,长是十分清澈。着意登楼瞻玉兔,何人张幕遮银阙。倩飞廉、得得②为吹开,凭谁说。 弦与望,从圆缺。今与昨,何区别。羡夜来手把,桂花堪折。安得便登天柱③上,从容陪伴酬佳节。更如今、不听麈谈④清,愁如发。①知音难觅。这首词上阙起笔泛言中秋美景良辰,正是赏月的好时节,接写有心赏月而不得的惋惜、无奈之情,表达了作者缺少知音的悲愁。②旷达坦然。下阙接上文以超旷的态度消解无月可赏的憾恨。③理想难以实现的失望。接写昨夜桂月堪赏而幻想冲出云幕,登高赏月,与客共酬佳节而不得的失望。④中原难复的忧愁。结句由不能赏月联想到主和派清谈误国,表达了南归以来收复中原的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悲愁。这首诗(词)通过( )的描写(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诗歌的内容)表达(或“抒发”)了作者( )的情感。练习巩固(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