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荷塘月色》课件(共35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4.2《荷塘月色》课件(共35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5张PPT)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情境导入——清华大学的荷塘名不副实?
学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之后,张同学专程从武汉前往清华大学,想现场领略一下这梦境般的美景。但最后他大失所望,现实当中的荷塘美则美矣,但与朱自清的描写相差甚远,缺少了朱自清笔下的梦幻和神韵。他觉得朱自清写得太不真实了,害他白跑一趟。
为什么张同学看到的荷塘没有《荷塘月色》中的美?如果你是张同学的朋友,你会跟他说什么?
情境导入——清华大学的荷塘名不副实?
朱自清
张同学
人不同:不是每个人都有发现美的眼睛
时间不同:有没有月光加持
地点不同:张同学跑错地方了
纯属朱自清的主观滤镜加持
张同学和朱自清去的是
同一个荷塘吗?
学习任务一:搜集线索,辨别真假荷塘
链接资料
在清华园中,有两处著名的荷塘,一处是近春园荷塘,另一处则是工字厅后的“水木清华”。而且,两片荷塘都与朱自清先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黄延复、贾金悦:《清华园风物志》,清华大学出版社
链接资料
今天的清华园内,俨然有一处别具一格的“园中之园”,是为近春园。近春园构造别致,曲径通幽,一片水塘环抱着池中一岛,花草与水波相映成趣。
近春园历史悠久,相传它曾是咸丰皇帝做皇子时的居所,彼时园中繁荷似锦。不幸的是,近春园在清朝同治年间因重修圆明园而被拆毁。荷池因无人管理遂积满淤洉,荷丛也逐渐荒芜。清华建校早期,近春园仍然荒凉,人迹罕至,故在清华老校友口中有“荒岛”之名。
链接资料
若是列举清华园内人文气息最浓郁的地方,工字厅后的“水木清华”一定榜上有名。自清华建校以来,工字厅一直是校园内的核心区域。作为工字厅的后园,“水木清华”的设计独具匠心。主体是遍布荷花的池塘。林山四时变换,环拢一汪秀水。在清华老校友的记忆中,“水木清华”才是名副其实的“荷花池”,无论是优美的景色还是热闹的环境,都远非近春园荷塘所能媲美。
链接资料
1978年,为纪念朱自清先生逝世30周年,清华大学将水木清华荷塘东侧的迤东亭改名为自清亭,与纪念闻一多先生的闻亭遥相呼应;在荷塘西北侧则立起一尊朱自清先生的塑像,先生的目光凝望着自清亭,见证着新时代清华传承的厚重人文底蕴。
学习任务一:搜集线索,辨别真假荷塘
如果你是一位有心人,想要找寻“荷塘月色”的原址。朱自清先生的文章中可能暗含了不少线索。让我们一起回到先生漫步的那夜: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没有月光的晚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近春园、荷塘月色
西院:朱自清住所所在地
水木清华、
自清亭
三院:朱自清任教文学院所在地
链接资料——朱自清先生的亲友同事也有相关的回忆
陈竹隐(朱自清先生夫人)
“就是那个地方嘛(指近春园荷塘)……我和佩弦(朱自清)没结婚时,就相识,我常到他家里去玩,那个池子里种着白荷,这是我亲眼看到的。文章里写的不是白花吗?”
王力(北大中文系教授,曾为朱自清先生同事)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我也记得写的是荒岛北围一带。但荒岛的名称不雅,现在应该改一改……”
汪瑞华(清华大学中文系1948届毕业生)
“就是荒岛,我们当年听朱先生说过,所以草亭才建在那里的……”
揭示真相
清华园内有大小两座池塘,塘内皆植有荷花。小池塘在“水木清华”,旁有一座“自清亭”的雕像,还有一尊朱自清塑像,很多人就因此把这座池塘附会为《荷塘月色》中的荷塘。其实,荷塘漫步的故事发生在海淀区清华大学的园中园——近春园内,也是朱自清先生的故居。
——内容节选自《北京名人故居(海淀卷)》
情境导入——清华大学的荷塘名不副实?
朱自清
张同学
人不同:不是每个人都有发现美的眼睛
时间不同:有没有月光加持
地点不同:张同学跑错地方了
纯属朱自清的主观滤镜加持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奥古斯特·罗丹(法国雕塑艺术家)
《荷塘月色》中写道:“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会有另一番样子吧。”既然作者日日走过荷塘,为什么却没有发现另一番样子——荷塘之美,而唯独在今晚发现了呢?
学习任务二:快速阅读,发现特殊之处
缺少发现的根源,其实不是因为缺少发现的眼睛,而是缺少能够发现的心境。
作者今晚心境与平日的心境有何不同呢?尝试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学习任务二:快速阅读,发现特殊之处
作者今晚心境与平日的心境有何不同呢?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学习任务二:快速阅读,发现特殊之处
情境导入——清华大学的荷塘名不副实?
朱自清
张同学
人不同:不是每个人都有发现美的眼睛
时间不同:有没有月光加持
地点不同:张同学跑错地方了
纯属朱自清的主观滤镜加持
匪女之为美,手法之美。
文章哪些段落主要是写景的?作者又是如何写景的?请看资料链接并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学习任务三:深入探究,解读多重滤镜——写景方法
资料链接
……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
(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
朱自清的所谓把描写对象“剥开来看,拆穿来看”,其实也就是说要分解剖析,把描写对象解剖为一个一个组成部分,然后一部分一部分地去观察描写,并且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角度去表现描写对象的形状、色彩、质地、大小、数量、气味、声音,以及它们的运动和变化。
(杨昌江《朱自清的散文艺术》)
月光温柔流动的情态
泻:
写景方法1:精妙生动的字词——动词
浮:
笼:
画:
青雾轻轻升腾、慢慢扩散的朦胧、轻飘的状态
月光轻、透,有朦胧美
灵动感、生命力
灵动美
突出强调荷叶的密度大。
写景方法1:精妙生动的字词——叠词
田田:
层层:
曲曲折折:
淡淡:
突出强调荷叶的深度深。
突出强调荷塘的广度大
突出强调云的浓淡程度浅。
音韵美
形象美
蓊蓊郁郁、远远近近、隐隐约约、亭亭玉立、缕缕、静静、薄薄
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
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
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
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
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
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写景方法1:精妙生动的字词——数量短语
一片、几段、一团、一带、一两点
简约美
例如:亭亭的舞女的裙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 的美人。
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它不同于明喻、暗喻、借喻等等各种比喻。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博喻能将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内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
(比喻) 博喻:
写景方法2:丰富的手法、多情的想象
例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通感:
写景方法2:丰富的手法、多情的想象
灌木的黑影和杨柳的倩影明暗掩映、错落有致,衬托月光轻盈荡漾。
蝉声和蛙声衬托荷塘的静谧
一两点路灯光和月光对比
……
衬托和对比:
写景方法2:丰富的手法、多情的想象
远近、高低、动静、虚实、疏密……
呈现出复杂而又和谐的状态
写景方法3:多角度、多层次的描摹
荷塘与月色常有,片刻自由的心境更为难得!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本文的双线环形结构,作者因为心里颇不宁静而夜游荷塘寻找宁静,那么作者为何感到心里不宁静呢?
学习任务三:深入探究,解读多重滤镜——情感滤镜
到底是什么造成了作者的不宁静昵 请结合文本和你对写作背景的了解,谈谈看法。
知人论世
本文写于1927年7月。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这时,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但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
到底是什么造成了作者如此的不宁静昵 请结合文本和你对写作背景的了解,谈谈看法。
知人论世
朱自清家道中落,生活拮据,教务繁杂,杂事众多,自家孩子也多。
在个人生活和时代命运的双重夹击下,很难纯粹地按照理想去生活。他有许多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不可躲避的烦恼。他是受约束的、被压抑的。
思考探究
作者最终回到了家中,那么这一次“审美之旅”是否还有意义?
作者已经在荷塘月色中汲取了直面现实世界的生命力量,找到了前行的动力。
其他滤镜
除此之外,是否还有其他滤镜呢?
例如:荷花和月亮都是重要的文学意象。荷花象征着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境界,月又象征着美好纯净的理想追求。
其实,我们不一定非要对荷塘的原址和荷塘美不美追根究底,因为朱自清先生的荷塘已经成为一种意象,是我们人文精神中一抹独特的颜色。
今天的我们再去赏荷,无论是到近春园,还是到水木清华,弥望的都是田田的叶子。
不妨让脚步慢下来,到自然当中去寻找片刻的宁静与自由,汲取直面现实世界的生命力量,找到前行的动力。
练习一:作为一个中学生,能让你享受片刻轻松自由的是什么地方呢?请写一段150—200字左右的短文,建议借鉴本文使用的写景方法。
练习二:自选角度,就《荷塘月色》写一篇文学短评,字数不限。
写作练习
就凭了这样的一二十篇散文,朱自清能称为散文大家吗?我的判断是否定的……他的观察颇为精细,宜于静态的描述,可是想象不够充沛,所以写景之文近于工笔,欠缺开阖吞吐之势。他的节奏慢,调门平,情绪稳,境界是和风细雨,不是苏(轼)海韩(愈)潮。他的章法有条不紊,堪称扎实,可是大致平起平落,顺序发展,很少采用逆序和旁敲侧击柳暗花明的手法。他的句法变化少,有时嫌太俚俗繁琐,且带点欧化。他的譬喻过分明显,形象的取材过分狭隘,至于感性,则仍停留在农业时代,太软太旧。他的创作岁月,无论写诗或是散文,都很短暂,产量不丰,变化不多。
(余光中《论朱自清的散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