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5张PPT)张若虚在唐朝的众多诗人中,张若虚可能不是最出名的,但他写了一首非常美的诗——《春江花月夜》,尤其是诗中的月亮,让他名垂千古。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这首诗。课堂导入赏析本诗含蓄、隽永、景理情浑然天成的诗情画意。1把握古代诗人借助意象述志达情的主要文脉,提升诗歌鉴赏能力。2在反复朗读中把握情感,感悟人生哲理,树立正确的三观。3学习目标扬州(今属江苏)人,唐代诗人。开元初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并称“吴中四士”。诗作语言清丽,富有跌宕起伏的音乐美感,诗境优美深邃。代表作《代答闺梦还》,《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约660年-720年)一、知人论世1. 时代环境:初唐国力强盛、文化开放,诗歌创作逐渐摆脱齐梁宫体诗的浮艳风格,转向对自然、人生与宇宙的思考。2. 个人境遇:张若虚生平记载极少,但此诗展现了他客居江南时的体验,可能是在扬子江畔触景生情所作。3. 核心灵感:诗人通过春夜江景、明月孤悬的意象,融合对时空永恒与人生短暂的哲思,反映了唐代士人对生命意识的觉醒。yàn diàn xiàn tīng滟滟 芳甸 皆似霰 汀上白沙xiān pǔ piān dǎo zhēn纤尘 青枫浦 扁舟 捣衣砧xiá jié西斜 碣石二、初步感知春江花月夜:全诗紧紧围绕春、江、花、月、夜五个意像布局谋篇,层层抒写。月升——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月斜——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月落——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月悬——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月下之景:(1-8句)关于春、江、花、月、夜美景的描绘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月下之思:(9-16句)由景引发的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月下之情:(17-36句)抒写思妇游子的两地相望相思之情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思考:这几句诗描绘了什么意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三、深入探究 【答题公式】1. 点明核心意象,描绘具体画面。 (通过……等意象,描绘了一幅……的画面)2. 结合诗句分析,概括意境特点。 (营造了……的意境+具体诗句分析)3. 深入剖析情感,点明主旨内涵。 (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具体诗句分析)答案示例:通过江潮、月、潮水、芳甸、花林、流霜、白沙等意象,描绘了一副柔和的月光之下江面开阔、芳草萋萋的美丽画面。营造了清幽恬静,朦胧梦幻的意境。明月清辉洒在万顷江波上,所见之处水光粼粼、月华洒在花树上,朵朵花儿晶莹可爱。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绮丽景色的赞叹和对美好生活的怀念与向往之情。看到“江天一色”“月照花林”“流霜白沙”等美景,诗人不禁生发出慨叹。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思考:从描写景色转向观照人生,作者对宇宙和人生悟出了怎样的哲理?1. 自然永恒,人生短暂。 “江月年年望相似” 诗人发现月亮千万年来一直那样,但每个人的生命却非常有限。2. 生命虽短,传承不息。 “人生代代无穷已”,意思是我们一个人虽然会老去,但人类一代接一代,生命就像一场永不停止的接力赛。3. 景情交融,心生惆怅。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看着眼前的江月流水,诗人感到一丝迷茫和失落。从描写景色转向观照人生,作者对宇宙和人生悟出了怎样的哲理?1、一轮孤月裴回中天,像在等待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这一句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2、承上启下。既紧承上文对人生与宇宙的沉思,又引出下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句话在诗中有何作用?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谁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舟在漂荡?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这四句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使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请简要分析。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此四句总写春江花月夜中游子和思妇的两地相思之情。飘忽不定。比喻游子的行踪不定。 两水分流之所,暗示离别之意。 飘荡江湖的游子。 引发相思之情的景物,有月圆人不圆之意。思妇望月怀人之所。明月楼借指楼上的思妇。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1. 拟人。“徘徊”一词将月光人格化,形象地写出月光在思妇楼上移动流连的状态,仿佛月光也懂得怜惜,使诗句更生动有情。2. 融情于景(或情景交融)。 诗人不直接写人的徘徊,而是通过写月的“徘徊”,将思妇内心坐立不安、深夜难眠的相思愁绪,融入到景物描写之中。3. 侧面烘托。诗人不正面刻画思妇如何忧伤,而是通过描写月光为之徘徊不去的侧面景象,有力地烘托出她内心愁怨的深重。---简单记忆版(答题要点):· 拟人:月会“徘徊”,让它像人一样有感情。· 融情于景:写月的徘徊,其实是在写人心里的徘徊。· 侧面烘托:用月亮都不忍离开,来衬托人的愁苦之深。这几句诗运用了哪些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鱼龙”、“鸿雁”两词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鱼龙、鸿雁是月光下的景物,此处写出了月光的清澈。用典——“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古代书信称为“鱼雁”,此处暗含有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可见二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1、 融情于景。 诗人通过“落花”、“流水”、“斜月”、“海雾”等一系列清冷、迷蒙的意象,将游子思妇的春尽、夜尽、人未归的惆怅与无奈之情,完全融入景物描绘之中。2、虚实结合。 “昨夜闲潭梦落花”是虚写,写梦中之景;“江水流春去欲尽”是实写,写眼前之景。虚实转换,拓展了诗歌的时空,强化了梦境破灭、美好逝去的感伤。3、拟人。 “落月摇情满江树”中的“摇情” 一词,意为“牵动、摇荡情思”,这将无形的落月之光人格化,仿佛它不再是客观景物,而成了一个能够感知并主动拨弄人间离愁的精灵。这样写,使情感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富于感染力。果。这八句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游子对思妇的相思?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4、以景结情。 全诗在“落月摇情满江树”这一充满动态的画面中结束,没有直接抒发“我多么忧愁”之类的感慨,而是将纷繁复杂、挥之不散的离情别绪,融入到西沉落月的余晖和江边摇曳的树影之中。这种结尾方式,含蓄蕴藉,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5、夸张。 “春江潮水连海平”夸张地描绘了春江潮水汹涌,仿佛与大海连成一片、浑然难分的宏伟景象,极言视野之开阔,瞬间营造出全诗壮丽浩渺的意境格局。这八句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游子对思妇的相思?月色无垠 月色纯净人生无尽 宇宙永恒思妇怀远 游子思归月下之美月下之理月下之情思维导图《春江花月夜》以“月”为核心意象,通过春江、花林、流水等景物,营造出空明邈远的意境。诗人巧妙运用拟人、虚实结合及以景结情等手法,将游子思妇的相思离愁与对宇宙永恒、人生代序的深邃哲思完美交融,成就了这首“孤篇横绝”的盛唐杰作,展现了景、情、理水乳交融的至高艺术境界。课堂小结谢 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