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1张PPT)辛弃疾境导入情“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词人杀敌报国的渴望和壮志难酬的无奈溢于言表。写完这首词五年之后,两鬓苍苍的词人登上京口北固亭,北望被敌人铁蹄践踏的大好河山,感慨万千,写下了著名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学习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2.理解运用典故,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3.理解词人深沉的爱国之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涵养爱国报国之心。作者简介辛弃疾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秆,山东济南人。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人称“人中之杰,词中之龙”,与苏轼并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也是南宋爱国词派的领袖和旗帜。他的词主要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谴责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辛弃疾辛弃疾的一生,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起义南归时期。辗转任职时期 。表现出非凡的军事和政治才干,但遭到主和派的打击,被罢职。被贬家居,反复起用时期 。但仍然得不到信任,最后含恨辞世。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他出生时北方久已沦陷于女真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效忠朝廷,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女真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立志报国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二十二岁的辛弃疾聚集了二千人,参加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奋起反抗。1162年 二十三岁的辛弃疾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敌营,活捉叛徒交给南宋处决。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起义南归坎坷仕途1162年至1181年,辛弃疾的23岁到42岁,是一生中游宦时期。他雄心勃勃,壮志凌云,继续坚持主战,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朝廷偏安江南,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无人采纳他的建言。在此期间,他被收了军权,由签判到知州,由提点刑狱到安抚使,宦迹无常。归居田园1181冬,辛弃疾四十二岁,因受到弹劾而被免职,归居上饶。此后二十年间,他除了有两年一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他常常一面赏玩山水田园风光和其中的恬静之趣,一面心灵深处又不停地涌起波澜,时而为一生理想而激动,时而因现实无情而灰心愤怒,时而又强自宽慰旷达,在这种感情起伏中度过了后半生。壮志难酬宋嘉泰四年(1204)正月,宋宁宗赵扩召见,65岁的辛弃疾陈述对付金人的意见,主张北伐要做充分的准备,提出应把用兵任务交给元老大臣。3月,被派任镇江知府。到镇江后积极为对金用兵作准备。没过多久,一些谏官的攻击诋毁辛弃疾,极力想让他下台,辛弃疾又被降了官,他觉得失望透顶,再也不对朝廷抱有希望了,此后朝廷安排各种官职,他都推辞不去上任了。1207年辛弃疾抑郁而终。词牌名【写作背景】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重用,后来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胄(tuōzh u)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这首诗是在镇江任知府时作,此时他已66岁。当时韩侂胄为巩固自己的地位,草率北伐,不听辛弃疾的建议,于是他满怀悲愤地写下了这首诗。地点题材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齐读全词,读准字音xièxūbì除了豪放之外,这首词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千百年来江山依然如故,却无处寻找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那时的歌舞楼台,连同那英雄业绩都被雨打风吹而去。斜阳照着荒草古树,以及平常的街巷,人们说刘裕曾在这里居住过。想当年,他大举北伐时,北伐队伍兵强马壮,气势如同猛虎一样,能吞下中原一带万里江山。翻 译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元嘉年间,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出师北伐,想要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那样的功业,结果只落得仓皇失措。四十三年过去了,遥望中原,还记得战火一直烧到扬州。过去的事哪堪回首,如今异族皇帝佛狸祠下,竟是一片乌鸦的叫声和社日的鼓声!靠谁来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翻 译解题京口北固 亭怀古京口:古城名,即今江苏镇江。北固亭:又名北顾亭,今镇江东北的北固山上。怀古:怀古题材的诗词。怀古题材的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古事——抒已怀。今昔对比用典咏史怀古诗: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怀古诗写作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怀《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写作结构:(1)临古地:(2)思古人:?(3)忆其事:?(4)抒己怀:?京口北固亭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2.人道寄奴曾住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4.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5.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孙权刘裕刘义隆拓拔焘廉颇辛弃疾登上北固亭,极目远眺,“思古人”“忆其事”。他想到哪些历史人物和他们的哪些历史故事,找出对应的词句。思古人:忆其事:抒己怀: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孙权打败了来自北方的侵略者曹操,确保国土不受侵犯。“无觅英雄孙仲谋处”,表达了对孙权的赞叹、仰慕、怀念,表现他想抗金报国、收复中原的愿望。(借古抒怀)孙权思古人:忆其事:抒己怀: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帝王刘裕为了恢复中原,率兵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表达了作者对刘裕的赞叹,对英雄业绩的向往,体现了他力主抗金和收复中原的伟大抱负。刘裕孙权和刘裕两人的共同点是什么?他们都是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业绩都在京口起步建立。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京口建立了吴国的首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孙权刘裕生于寻常百姓人家,虽出生低微,但并不妨碍他建功立业,一句“想当年”,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军队,驰骋中原,收复失地。刘裕以上两位都是帝王,而南宋王朝又是怎样的现实呢?进一步请思考其典故内涵。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置千百万中原百姓于不顾,依旧歌舞作乐,不思复国还乡,忘记了国恨家仇,哪里能与建功立业的孙权、刘裕相比!——讽刺统治阶级昏庸无能。(借古讽今)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题临安邸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思古人:忆其事:抒己怀: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在元嘉年间草率出师北伐,想要建立像霍去病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绩,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仓皇失措。借古讽今,借鉴刘义隆草率北伐惨败,委婉劝诫韩侂胄不能草率行事,北伐必须作好准备。刘义隆开禧元年:作此词。开禧二年:北伐失利,被逼议和。开禧三年:主战派将领韩侂胄被刺杀。辛弃疾去世。思古人:忆其事: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烽火扬州路”写四十三年前,扬州一带抵抗金兵,战火纷飞,肯定是惨不忍睹的。佛狸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当年他率兵击败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挥师攻入宋,在至长江北岸瓜步山上建立行宫,后称“佛狸祠”。后佛狸祠成为异族侵略者武功的象征。拓跋焘(1)“烽火扬州路”指什么?思考:诗人写佛狸祠下的迎神赛会的一幕景象,是什么心情?(抒己怀)“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是写现在沦陷区人民安于异族统治,忘了国耻。今昔对照,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体现了他对国运的担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如不迅速恢复失地,百姓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令人痛心。表达了对南宋政权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思古人:忆其事: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免职后,跑到魏国。后来,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者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屎)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廉颇抒己怀:以廉颇自况,自己虽已年老,但仍想为国效力;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1)临古地:(2)思古人:(3)忆其事:(4)抒己怀京口北固亭孙权 刘裕 刘义隆拓跋焘 廉颇孙权抗曹卫国刘裕北伐建功刘义隆北伐失败拓跋焘挥师入宋廉颇老而被弃抒己志:主旨:3、辛弃疾这首北固亭怀古词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感情?(4)抒己怀(全词主旨)这首词通过怀古,表现了词人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不善用人、苟且偷安、不图恢复的愤懑。理清思路,指导背诵怀古孙权刘裕刘义隆思今南宋伤己廉颇建功立业担忧、痛斥壮心不已京口北固亭怀古无处觅英雄孙仲谋寻常巷陌寄奴曾住元嘉草草仓皇北顾烽火扬州路佛狸祠神鸦社鼓尚能饭否思考01:本词用典有何好处?对比勾连(1)言简意丰(如“元嘉草草”十四字概括历史教训);(2)含蓄深远(借典故讽喻现实,避免直白获罪);(3)增强感染力(英雄典故激发爱国情怀)。(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2)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雅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4)廉颇的遭谗尚有赵王派人聘问与自己的冷落处境相比——突出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思考02:请赏析本首词的对比手法①宏大的历史视野,聚焦英雄壮事。词人立足京口(今镇江)北固亭 —— 这一历代兵家必争的 “英雄之地”,开篇便以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直指历史,将目光投向孙权(割据江东、抗衡曹操)、刘裕(北伐灭秦、气吞万里)等 “定天下” 的英雄人物。②鲜明的报国立场,暗含激昂的抗金之志。辛弃疾一生以 “收复中原” 为志,词作始终贯穿着强烈的家国情怀。词中对孙权、刘裕的追慕,本质是借历史英雄的 “建功立业”,反衬南宋朝廷 “偏安江南” 的怯懦,暗含对 “挥师北伐、收复失地” 的迫切渴望。思考03:为什么说这首词是“豪放中见沉郁”?③今昔对比的悲凉:英雄不再,时局堪忧。词人追慕历史英雄,却在现实中看到 “英雄无觅” 的荒芜 —— 孙权的 “舞榭歌台” 早已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曾经的战场豪情,如今只剩断壁残垣。④沦陷区的麻木:山河破碎,民心渐忘。“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是全词最沉郁的一笔。佛狸祠本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曾南侵至京口)的行宫,如今却成了江南百姓祭祀的场所 —— 百姓早已忘记这里曾是异族入侵的耻辱之地,反而 “神鸦社鼓”,一派安于现状的景象。⑤英雄迟暮的无奈:壮志难酬,报国无门。词的结尾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以战国名将廉颇(年老仍想为国效力却不被重用)自比,道尽辛弃疾的个人困境。当时他已 66 岁,虽任职镇江知府,却被朝廷猜忌,难以获得真正的兵权实现抗金抱负。思考03:为什么说这首词是“豪放中见沉郁”?壮怀激烈铮铮英雄骨慷慨悲愤拳拳爱国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