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课件(共34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单元《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课件(共34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4张PPT)
理论本身并无用处
除非它能使我们相信事实之间的联系
——歌德
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
发现文学中的理性之美
01
丹江口市一中 王莹莹
教学目标
1、掌握基本的推理形式
4、提升理性思维能力
2、辨别文学作品中运用的推理形式
3、运用推理形式解读文本、解决问题
推 理 认 知
趣味推理
歌德是18世纪德国的一位著名的文艺大师。有一位与其文艺思想相左的文艺批评家,生性古怪,态度傲慢.—天,歌德与他“狭路相逢”,不期而遇。这位文艺批评家见歌德迎面走来,不仅没有有礼貌地打招呼,反而目中无人,高傲地往前直走,并卖弄聪明地大声说:“我从来不给傻子让路!”面对这十分尴尬的情景,歌德镇定自若、笑容可掬,谦恭地闪到一旁,并机智而礼貌地答道:“ ”故作聪明的文艺批评家顿时怔然,讨了个没趣,只得默然离去。
我从来不给傻子让路
你是傻子
我从来都给傻子让路
你是傻子
文艺批评家
歌 德
我给你让路
我不给你让路
歌德的回答是:呵呵,我可恰恰相反。
这是三段论最基本的一种有效形式,但并不是所有符合三段论定义的推理形式都是有效的。
例如:《十五贯》中过于执的推理过程为:
大前提:杀死尤葫芦的罪犯有十五贯钱
小前提:熊友兰有十五贯钱
结论:熊友兰是杀死尤葫芦的罪犯。
大前提应该改成——有十五贯钱的是杀死尤葫芦的罪犯
(大前提本身是错误的)
有效的推理形式指:“形式正确”的推理,强调逻辑结构的可靠性而非内容的事实性。
前提1:所有的鸟都会飞
前提2:企鹅是鸟
结 论:企鹅会飞
只要推理形式正确,即便前提是假的,推理任然是有效的
无效的推理形式
无效的推理形式指:逻辑结构存在缺陷的推理方式,即使前提为真结论也未必为真。
前提1:有些猫是黑色的。
前提2:有些狗是黑色的。
结 论:有些猫是狗。
有效的推理形式
有效性:仅保证前提与结论的逻辑关系,不保证前提本身为真。
前提1:所有人都是会死的。
前提2:苏格拉底是人。
结 论:苏格拉底会死。
一个推理要既有效又真实,需满足: 1. 推理形式有效
2. 所有前提为真
有效 ≠ “正确”或“真实”
该推理既有效(形式正确)又真实(前提为真)。
推理形式分类 常见逻辑推理形式 前提和结论的关系 前提与结论
是否有必然联系
演绎推理
归纳推理 归纳推理
类比推理 类比推理
三段论、充分条件推理、必要条件推理、排除法、二难推理
从一般到个别
从个别到一般
从个别到另一个别
常见的三种推理形式
必然推理
或然推理
或然推理
(除完全归纳推理外)
在教材中,除了专门的逻辑单元,同学们学过的课文中也蕴含着丰富的逻辑推理内容,这些事例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逻辑知识,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推 理 辨 析
三段论推理
1、《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大前提:博学且每日反省,能让人明智且行为无失
小前提:君子广泛学习且每日参省自己
结论:君子知明而行无过矣
大前提是“博学且每日反省能让人明智且行为无错” ,小前提是“君子做到了博学且日参省乎己”,结论为“君子知明而行无过矣”。此推理从一般性的道理(大前提)出发,结合“君子”这一特定对象(小前提),得出相应结论,符合三段论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形式。
文学中的推理运用
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推导即“演绎”,得出具体陈述或个别结论的过程。
演绎推理前提为真则结论一定为真,所以被称作“必然性推理”。
演绎推理
前提:只有杂种水稻的第二代,才会出现分离现象 (大前提)
它的后代发生分离 (小前提)
结论:它的后代是杂种水稻第二代
(它本身是杂种水稻第一代)
从遗传学的分离律观点看,纯种水稻品种的第二代是不会有分离的,只有杂种第二代才会出现分离现象。今年它的后代既然发生分离,那么可以断定去年发现的性状优异稻株是一株“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解析:在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中,袁隆平的这一则推理就是典型的必要条件肯定后件式推理,推理过程如下:
2、《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必要条件假言推理
基本原则是:小前提肯定大前提的后件,结论就要肯定大前提的前件;小前提否定大前提的前件,结论就要否定大前提的后件。
①只有肥料足,菜才长得好。这块地的菜长得好,所以,这块地肥料足。
②育种时,只有达到一定的温度,种子才能发芽。这次育种没有达到一定的温度,所以种子没有发芽。
肯定后件
否定前件
(无之必不然)
3、《河中石兽》中的老河兵凭借自己的丰富经验,判断楚石兽在上游。但有人认为老河兵即使没有相应的河道经验,也能够通过已知的情况推理出同样的结论,因为课文第1段交代了:“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如果这段话语序无误的话,说明一开始就在原地找过了,然后又到下游找,都没有找到,那石兽还能在哪儿呢?
如果确定石兽还在河中,要么在原地,要么在下游,要么在上游。原地和下游都没有,那就只能在上游了。
选言推理(排除法)
所谓选言推理,就是前提中有一个是选言判断,并且根据选言判断的逻辑性质而推出结论的推理。
分为相容选言推理和不相容选言推理两种。
选言推理:是断定几种事物情况至少有一种事物情况存在的推理。
A、相容选言判断(可以同真)
如:工作没有做好,或者是由于主观原因,或者是由于客观原因。
一般形式为:P或者q
B、不相容选言判断(不可同真)
如:要么你是冠军,要么你是亚军。
一般形式为:要么p,要么q。
1.注意前提中有没有穷尽所有可能,否则容易犯“假二择一”
(虚假两分逻辑谬误)的错误。
2.注意前提中列出的可能,彼此之间是否相容。
选言推理注意事项:
4、《红楼梦》第六十四回中,贾宝玉得知林黛玉在私室内用瓜果私祭时想:“但我此刻走去,见他伤感,必极力劝解,又怕他烦恼郁结于心,若不去,又恐他过于伤感,无人劝止。两件皆足致疾。”
解析:分析案例中宝玉的推理过程,有以下体现:
→若去劝解,黛玉会烦恼郁结于心而致疾
→若不去劝解,黛玉会过于伤感而致疾
→或者去劝解,或者不去劝解
→总之,黛玉会致疾。
这段文字推理严密,把宝玉因爱至深至切而矛盾纠结的两难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难推理适用于一件事情有诸种可能,而诸种可能都会导致同一种情况的情形。
二难推理
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
——(姚燧《凭阑人·寄征衣》)
案例
大前提
小前提
结论
如果寄征衣,你就不会回家,非我所愿;如果不寄,你会受寒,非我所愿
或者寄征衣,或者不寄征衣
总之,不能如愿。
推 理 判 断
推理判断
1、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 ;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藤野先生》)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3、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
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 ;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藤野先生》)
案例 推理形式
前提
结论
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因稀缺被尊“胶菜”
福建野生的芦荟因稀缺美其名“龙舌兰”
事物因稀缺而珍贵
S1是P,S2是P,
……Sn是P
所有S是P
归纳推理
列举多个事例,从不同方面展示事物经过一定变化后能超越自身或发生本质改变,进而归纳出“学不可以已”的一般性结论,体现了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推理过程 。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归纳推理
邹忌A 齐王B 概括推理形式
我身边的人和我有情感利害关系c
妻→私妾→畏 客→有求
他们没有告诉我关于我和徐公孰美的真相d
结果:受蒙蔽
大王身边的乃至普天下的人和大王都有情感或利害关系c
他们也不会告诉大王一些事情的真相d
结果:受蒙蔽
A对象具有c、d属性
B对象也具有d属性
B对象具有c属性
类比推理
由两个事物一个(一些)方面相似而推出它们另一方面也相似的推理。注意:结论与前提分属不同的范畴。
推 理 应 用
1.阅读《烛之武退秦师》片段,联系文章语境,思考晋侯在秦伯与郑结盟,并退兵不辞而别后的表现。指出晋侯的逻辑推理形式,并概括其推理过程。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逻辑推理形式:_______
(2)概括推理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段论是演绎推理中的一种简单推理判断,它包含一个一般性原则的大前提,一个附属于大前提的小前提,一个由此引申出的符合一般性原则的结论。请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两句话。要求:大前提必须引用名言,语言简明、连贯,句式不要求完全一致。
示例:“机遇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我们是有准备的人,所以最终我们将获得机遇。
(1)仿写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仿写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阅读《烛之武退秦师》片段,联系文章语境,思考晋侯在秦伯与郑结盟,并退兵不辞而别后的表现。指出晋侯的逻辑推理形式,并概括其推理过程。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逻辑推理形式:_______
(2)概括推理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排除法(选言推理)
秦伯已与郑结盟,并退兵;晋国要么击秦,要么退兵→如果击秦,“不仁”“不智”“不武”→所以,只好退兵回晋。
2.三段论是演绎推理中的一种简单推理判断,它包含一个一般性原则的大前提,一个附属于大前提的小前提,一个由此引申出的符合一般性原则的结论。请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两句话。要求:大前提必须引用名言,语言简明、连贯,句式不要求完全一致。
示例:“机遇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我们是有准备的人,所以最终我们将获得机遇。
(1)仿写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仿写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狭路相逢勇者胜”,我们是勇者,所以最终我们将取得胜利。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们要努力做时代的君子,所以我们要努力奋斗、自强不息。
不忍离去——落脚在“合”选 1
3、还是那只白鹭,守着那一方寒塘,不肯离去,也不忍离去,想是见过劫难,也见过复兴,故而徘徊不已,把一双钢翅________。
1、合了又张,张了又合
2、张了又合,合了又张
推 理 意 义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推理?
逻辑能帮助我们突破表象,直抵事物本质。
规避认知误区与盲目从众
逻辑既是批判工具,也是创新手段。
提升表达与创新能力
逻辑让我们理解世界的复杂,让我们在相信科学规律的同时敬畏未知。
实现精神成长与担当
,推理让文学人物的抉择有了理性轨迹,让我们读懂《红楼梦》的纠结、《劝学》的智慧——这是理性与文学的双重魅力。
推理是逻辑的应用过程
有两样东西永远是光辉灿烂的
一个是头顶的星空
一个是我们内心的
道德准则和逻辑!
——康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