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第九中学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德州市第九中学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无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七年级第一学期语文单元评估检测题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2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答案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共35分)
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8分)
美景贮(①)蓄着无穷的力量,给人无尽的享受。学习本单元的课文,我们充分领悟了自然风光之美。这些美景有朱自清笔下描摹的朗润的春山、破土而出的小草、热闹争春的繁花、呼朋引伴唱出宛转曲子的鸟儿,以及那些舒活筋骨、抖擞精神的人们;这些美景有老舍笔下描摹的响晴的济南的冬天,山水全在蓝天下暖和安适地睡着,让人觉得有了着(②)落;这些美景有刘湛秋笔下描摹的美丽而娇媚的春雨,热烈而粗guǎng (③)的夏雨,使人静mì(④)、使人怀想的秋雨,吝啬的淅淅沥沥的冬雨,让人产生了悠远的情思。
(1)给①②两处画线字注音。(4分)
(2)根据③④两处拼音填写汉字。(4分)
2.下列选项中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宛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
B.响晴:响亮的声音,晴朗的天空。
C.吝啬: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舍不得给别人。
D.淅淅沥沥:形容轻微的风声、雨声、落叶声等。
3.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3分)
A.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B.也许,到冬天来临,人们会讨厌雨吧!雨已经化妆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
C.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更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D.山坡上的小村庄是张小水墨画。
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济南的冬天》作者是现代作家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茶馆》,话剧《四世同堂》《龙须沟》等。
B.左迁在古代指被贬职或者流放,类似的还有罢、黜、谪,除等词语。
C.《春》的作者朱自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代表作有《匆匆》《背影》等。
D.重阳节是我们的传统节日,习俗有登高,插茱萸,喝雄黄酒。
5.请根据提示,默写古诗文名句。(8分)
(1)曹操在《观沧海》中,通过山岛的耸立来衬托大海汹涌澎湃的诗句是:
(2)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中把大漠比作雪,把月光比作霜来渲染冷清的氛围的诗句是:
(3) ,小桥流水人家。
(4)夜发清溪向三峡, 。
(5)《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通过虚写来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6.《朝花夕拾》名著阅读小组开展有奖竞答活动。(10分)
(1)请你根据图片和提示,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写出相应的人物名字。(6分)
温馨提示 人 名
保姆,一字不识 ①
日本人,鲁迅的解剖学老师 ②
鲁迅的朋友,也曾经留学日本 ③
假如鲁迅先生及《朝花夕拾》中的人物有机会来到现代。为了庆祝新中国80周年华诞,鲁迅先生打算与朋友一起去天安门广场看升旗仪式。请你帮助鲁迅先生从以上三个人物中选择一位同行者,并结合名著相关内容,阐述理由。(4分)
阅读与鉴赏(共55 分)
(一)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7-8题。(7分)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旅夜书怀
唐]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7.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两首诗都是诗人旅途中所作,都涉及“舟”的意象,但诗人处境和心境有所不同。
B.王诗颔联“潮平两岸阔”与杜诗颔联“星垂平野阔”都描绘了旷远开阔的景象,气象宏大。
C.王诗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蕴含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杜诗颈联则转向对自身际遇的感慨。
D.两首诗尾联都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王湾借归雁传递乡愁,杜甫以沙鸥自况,都表达了欢快愉悦的心情。
8.两首诗的颔联在写景方面都极为传神,但营造的意境和蕴含的情感却有差异。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3题。(17分)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
魏文侯与虞人①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 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魏于是乎始强。
(节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注释】:①虞 (yú)人:掌管山林的官。
9.解释文中画线词语的意思。(4分)
(1) 太丘舍去 (2) 下车引之 (3) 是日 (4)身自罢之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2)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11.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分)
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
12.下列对两则选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期行”是指陈太丘与他的朋友约好一起出行,交代了故事的起因。
8.陈元方小小年纪却能驳倒父亲的朋友,“友人”致歉后,陈元方喜不自禁,头也不回地走进屋内。
C.战国初期,魏文侯能受到各国的普遍敬重,从“期猎”这件事上,就可以看出他的为人之道了。
D.魏文侯之所以下雨天出门,是为了遵守和虞人的约定。
13.两则选文共同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分)
(三)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 14-17 题。(16分)
济南的秋天 (节选)
老舍
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
诗的境界中必须有山有水。那么,请看济南吧。那颜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中便越发的不同了。以颜色说吧,山腰中的松树是青黑的,加上秋阳的斜射,那片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把旁边的黄草盖成一层灰中透黄的阴影。山脚是镶着各色条子的,一层层的,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儿。山顶的色儿也随着太阳的转移而不同。山顶的颜色不同还不重要,山腰中的颜色不同才真叫人想作几句诗。山腰中的颜色是永远在那儿变动,特别是在秋天,那阳光能够忽然清凉一会儿,忽然又温暖一会儿,这个变动并不激烈,可是山上的颜色觉得出这个变化,而立刻随着变换。忽然黄色更真了一些,忽然又暗了一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流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合着彩色,轻轻的抹上一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有这样的山,再配上那蓝的天,晴暖的阳光;蓝得像要由蓝变绿了,可又没完全绿了;晴暖得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凉风,正像诗一样的温柔;这便是济南的秋。况且因为颜色的不同,那山的高低也更显然了。高的更高了些,低的更低了些,山的棱角曲线在晴空中更真了,更分明了,更瘦硬了。看山顶上那个塔!
14.选文主要从哪个角度描写了济南秋天的山 突出了山的什么特点 (4分)
15.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忽然黄色更真了一些,忽然又暗了一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流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合着彩色,轻轻的抹上一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
16.作者为什么说“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 (4分)
17.比较阅读《济南的冬天》和本文,说说老舍笔下的济南的冬天和秋天在景物特点上有何不同。如果将写作对象换成我们德州的秋天或冬天,你认为最突出的景物特点会是什么 请简要说明。(4分)
(四)
起航朗诵社举办“朗读者”节目,小航和小舟深情朗诵了下面这篇文章,请你完成18-21题任务。(15分)
合欢,合欢
李晓东
①很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是合欢。
②小城况味,多是从悠长悠长的小巷里荡漾出的,这是九岁的我就已经能感受得到的。所以,当母亲牵着我的手慢慢走进不知名的巷道时,一种淡淡的情绪笼上我的心头。后来,我学会了描摹那种情绪:忧伤。
③事实上,九岁的我,和忧伤是不搭界的。三十八岁的母亲,似乎也看不出忧伤的样子。天生的好皮肤让她显得比同龄人年轻十岁,同样一件的确良白衬衣穿在她身上,就有了时装的味道。母亲齐耳的短发,刚刚遮住耳朵,当她俯下身子给我整理衣服的时候,我看见清晨的阳光投在她的脖颈上,让她的耳朵有了透明的质感。母亲笑一笑,随手拂过脸颊的发梢,一段白皙的脖颈上也落下一片阳光。
④我九岁那年七月,母亲去小城开会,带上了我,这是我第一次出远门。我们住在一个一眼看不到头的大院子里,一开门,隐隐的露味儿裹挟着热浪扑面而来。母亲推开浅绿色的木窗,我来到窗前,一棵大树正对着窗口。那是一种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树,开着我从来没有见过的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地缀满枝头。树冠在十几米高处平平地铺开,将七月骄阳隔在树外,树下形成天然绿荫。
⑤我雀跃而出,跑到屋后,见十来棵一般模样的大树肩并肩默立着,树叶间缀满了粉红色棉絮一样的绒花,远远望去,如雾一般。从那红雾里,飘出丝丝缕缕清甜的香气。我站在树下,感觉那香气正倾泻而下,从我的头顶、发梢,直到我的肩膀、我的手、我的脚下;然后那香气蓬勃而起,又从我的脚下蒸腾,沿着我的手、我的肩膀、我的发梢,直到我的头顶,重重叠叠。我在那香气里静悄悄的,不敢发出一点声音。但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澡的堎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
粉色映照的缘故,像抹了胭脂一样。她从那香气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
⑥又五年,我读到了史铁生的《合欢树》[注],这个名字让我喜欢,但是文章始终没有描摹过合欢树的样子。“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可是,史铁生终究没有走近那棵树。“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待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史铁生的悲伤我那时并不理解,让我失望的是,合欢在哪里呢
⑦我真正认识合欢树,是在羊城,那时我十九岁,还是七月。我走得大汗淋漓,而在头顶,却是一棵大树,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地缀满枝头。蓦然间,感觉十年前的那树回来了。树干上挂着小牌子:“合欢,又名……”合欢,合欢,原来,史铁生笔下那棵始终未曾露面的合欢,我早在九岁的时候就已经遇到了。
⑧那是一次仓促的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为什么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下一站在哪里。我茫然地站在羊城街头,看衣着光鲜的人流开开合合,我知道,这里不是我的世界。在这里邂逅的合欢,与十年前小城的合欢相比,是傲慢的。虽然树是一样的树,花是一样的花,但是,那香气里已然有了本土的居高临下、不屑一顾。
⑨又是七月,我已是母亲当年的年纪,依然在小城,依然有合欢,然而母亲再也站不起来了。她整日躺在病床上,医院的颜色,除了白,还是白。但窗外是有颜色的,是有花树的,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地缀满枝头。我站在窗前,窗外是合欢,床上是母亲。
⑩……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澡的堟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像抹了胭脂一样。她从那香气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惊回首,病床上的丹亲静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
我知道了,史铁生为什么终究没有走近合欢树。
(选自《读者》2017年第2期,文章有删改)
【注】《合欢树》讲述了史铁生十岁那年作文获奖、二十岁时母亲为他治病和鼓励他写小说以及三十岁以后出名,母亲却己离世七年,从而引出史铁生母亲生前种合欢树、细致照顾合欢树的故事。史铁生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再见一眼那棵合欢树,造成终身遗憾。
【学会梳理,把握文本行文脉络】
18.文章写到我不同年纪与“合欢树”相遇的经历,默读文章,请你帮小航梳理在不同时期与“合欢树”相遇时“我”情感的变化。(4分)
作者年纪 九岁那年 十四岁 十九岁 做母亲的年纪
作者心情 欢喜 (1) (2) 悲伤
【注重品读,表达情感波折】
19.小舟完成了朗读设计,请你帮小航完成朗读设计。(4分)
小舟朗读卡
(1)树叶间缀满了粉红色棉絮一样的绒花,远远望去,如雾一般。从那红雾里,飘出丝丝缕缕清甜的香气。
朗读设计:这句话的语速要慢,“丝丝缕缕”要重音轻读,
理由:突出合欢淡雅悠长的芬芳,表达了作者对合欢的喜爱。
小航朗读卡
(2)惊回首,病床上的母亲静悄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
(从语速、语气和轻重音中任意选择两个角度进行设计,并说明理由。)
朗读设计:
理由:
【品味细节,触碰情感脉搏】
20.小航和小舟就文章的语言和写法进行讨论,帮助他们完成对话。(3分)
小航:第⑤段和第⑩段中画横线处用了相同的笔墨写母亲的头发与脸颊,能否删去一处?小舟:当然不能,。(结合上下文分析作用)
【形成联结,挖掘主旨深脉】
21.小舟:这篇文章题为《合欢,合欢》,通过“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表达了作者对合欢的喜爱之情。
小航:我不这样认为。文章就是通过(具体文章内容),表达了。(4分)
三、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初中生活的画卷徐徐打开。在这里,一切都是崭新的:新的校园、新的朋友、新的老师、新的课堂……在这里,充满着无尽的可能和未知的挑战,也充满着无限的快乐和美好的希冀。
请以“新的九月”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文中不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学校名称。(2)字数不少于800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