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0张PPT)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词人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他胸中的忧愁绝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报国无门之愁。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创作时间在公元1181年至1192年间辛弃疾(1140— 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词人、将领。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他主张收复中原,二十多岁便投身抗金,所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爱国热情。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42岁被弹劾落职,退居江西信州(今江西上饶)。辛弃疾一生壮志未酬,一腔忠烈之气化为慷慨豪放的诗词。辛弃疾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有“词中之龙”之称,其作品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他善用比、兴等手法,大量用典,风格多样,把词的容量和表现力发挥到了极致。代表作品有《青玉案·元夕》《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美芹十论》(序,审势第一,察情第二,观衅第三,自治第四,守淮第五,屯田第六,致勇第七,防微第八,久任第九,详战第十),从第一论以至第十论,无一不是精辟之论。同时,也是一部很好的军事论著,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美芹十论》也成了辛弃疾的代名词,郭沫若先生为辛弃疾墓写过一副挽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上联);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下联)"。“铁板铜琶” :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如何 ”对曰:“柳郎中词,只好于十七八女孩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臣闻事未至而预图,则处之常有余;事既至而后计,则应之常不足。虏人凭陵中夏,臣子思酬国耻,普天率土,此心未尝一日忘。臣之家世,受廛chán济南,代膺阃寄,荷国厚恩。大父臣赞,以族众,拙于脱身,被污虏官,留京师,历宿、亳,涉沂、海,非其志也。每退食,辄引臣辈登高望远,指画山河,思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常令臣两随计吏抵燕山,谛观形势,谋未及遂,大父臣赞下世。粤辛巳岁,逆亮南寇,中原之民屯聚蜂起,臣常鸠众二千,隶耿京为掌书记,与图恢复,共籍兵二十五万,纳款于朝。不幸变生肘腋,事乃大谬。负抱愚忠,填郁肠肺。官闲心定,窃伏思念:今日之事,朝廷一于持重以为成谋,虏人利于尝试以为得计,故和战之权常出于敌,而我特从而应之。是以燕山之和未几而京城之围急,城下之盟方成而两宫之狩远。秦桧之和,反以滋逆亮之狂。彼利则战,倦则和,诡谲狙诈,我实何有。惟是张浚符离之师粗有生气,虽胜不虑败,事非十全,然计其所丧,方诸既和之后,投闲蹂躏,由未若是之酷。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而不识兵者,徒见胜不可保之为害,而不悟夫和而不可恃为膏肓之大病,亟遂[齿乍]舌以为深戒。臣窃谓恢复自有定谋,非符离小胜负之可惩,而朝廷公卿过虑,不言兵之可惜也。古人言:"不以小挫而沮吾大计",正以此耳。恭惟皇帝陛下,聪明神武,灼见事几,虽光武明谟,宪宗果断,所难比拟。一介丑虏尚劳宵旰,此正天下之士献谋效命之秋。臣虽至愚至陋,何能有知,徒以忠愤所激,不能自已,以为今日虏人实有弊之可乘,而朝廷上策惟预备乃为无患。故罄竭精恳,不自忖量,撰成御戎十论,名曰美芹:其三言虏人之弊,其七言朝廷之所当行。先审其势,次察其情,复观其衅,则敌人之虚实吾既详之矣;然后以其七说次第而用之,虏故在吾目中。惟陛下留乙夜之神,沈先物之机,志在必行,无惑群议,庶乎"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之烈无逊于唐太宗。典冠举衣以复韩侯,虽越职之罪难逃;野人美芹而献于君,亦爱主之诚可取。惟陛下赦其狂僭而怜其愚忠,斧锧余生,实不胜万幸万幸之至。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早年经历: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就已沦陷于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能够拿起武器和金人决一死战,因为辛弃疾的先辈和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 ,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起义反金: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二十一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两千人,参加了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几万人的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南下地方:辛弃疾初到南宋任职时期,写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如著名的《美芹十论》、《九议》等。尽管这些建议书在当时深受人们称赞,广为传诵,但已经不愿意再打仗的朝廷却反应冷淡,只是对辛弃疾在建议书中所表现出的实际才干很感兴趣,于是先后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一类重要的地方官职,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他虽有出色的才干,但他的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及“归正人”的尴尬身份也阻拦了他仕途的发展。官职最高为从四品龙图阁待制。中年被罢:淳熙七年(1180年),四十一岁的辛弃疾拟在上饶建园林式的庄园,亲自设计了“高处建舍,低处辟田”的庄园格局,并对家人说:“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因此,他把带湖庄园取名为“稼轩”,并以此自号“稼轩居士”。并且他也意识到自己“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 ,所以早已做好了归隐的准备。果然,同年十一月受弹劾,官职被罢,辛弃疾回到上饶,开始了闲居生活。此后二十年间,他除了有两年一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福建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壮志未酬:嘉泰三年(1203年),主张北伐的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已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任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年迈的辛弃疾精神为之一振。他先后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等职。次年,他晋见宋宁宗,认为金国“必乱必亡” 被加为宝谟阁待制、提举佑神观,并奉朝请。不久后,被任命为知镇江府,获赐金带。不过辛弃疾与急功冒进的韩侂胄政见不合被撤换。1206年北伐拉开序幕但主力会战之时准备不足的宋军溃败不堪,形势急转直下,韩侂胄才想起辛弃疾准备起用他为枢密都承旨,但诏令到铅山时,辛弃疾已病重卧床不起,1207年九月初十,辛弃疾带着忧愤的心情和爱国之心离开人世,享年六十八岁。辛弃疾的去世让所有有志之士恢复中原的希望幻灭,爱国志士谢枋得说“公没,西北忠义始绝望”朝廷闻讯后,赐对衣、金带,视其以守龙图阁待制之职致仕,特赠四官。绍定六年(1233年),追赠光禄大夫。德祐元年(1275年),经谢枋得申请,宋恭帝追赠辛弃疾为少师,谥号“忠敏”。陆游: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送辛幼安殿撰造朝》)刘宰:命世大才,济时远略。挺特中流之砥柱,清明寒露之玉壶。十载倦游,饱看带湖之风月;一麾出镇,迥临越峤之烟霞。上方为克复神州之图,公雅有誓清中原之志。(《上安抚辛待制》)刘克庄:公所作,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辛稼轩集序》)谢枋得:以此比来,忠义第一人,生不得行其志,没无一人明其心。全躯保妻子之臣,乘时抵瞒之辈,乃苟富贵者,资天下之疑,此朝廷一大过,天地间一大冤,志士仁人所深悲至痛也。公精忠大义,不在张忠献、岳武穆下。一少年书生,不忘本朝,痛二圣之不归,闵八陵之不祀,哀中原子民之不行王化,结豪杰,志斩虏馘[guó] ,挈[qiè]中原还君父,公之志亦大矣。耿京死,公家比者无位,犹能擒张安国,归之京师,有人心天理者,闻此事莫不流涕。后世评价使公生于艺祖、太宗时,必旬日取宰相。入仕五十年,在朝不过老从官,在外不过江南一连帅。公没,西北忠义始绝望,大雠chóu必不复,大耻必不雪,国势远在东晋下。五十年为宰相者,皆不明君臣之大义,无责焉耳。(《宋辛稼轩先生墓记》)爱新觉罗·玄烨:君子观弃疾之事,不可谓宋无人矣,特患高宗不能驾驭之耳。使其得周宣王、汉光武,其功业悉止是哉!(《御批通鉴纲目》)钱基博:苏轼抗首高歌,以诗之歌行为词;弃疾则横放杰出,直以文之议论为词。苏轼之词,雄矫而臻浑成,其笔圆;弃疾之词,恣肆而为槎[chá]丫,其势横。词之弃疾学苏,犹诗之昌黎学杜也。周邦彦隐栝唐诗入词,弃疾则隐栝经子语、史语、文语入词,纵横跳荡,如勒新驹,如捕长蛇,不可捉摸。《中国文学史》后世评价写作背景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五岁了,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这期间,1203年再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tuō)胄(zhòu)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1204年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下的。永遇乐 :词牌名京口:古城名,即今江苏镇江北固亭:又名北固楼,在今镇江东北的北固山上怀古:追念古代的事情,多用作有关古迹的诗题。标题解读素养目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当时的处境及其所处时代的特点。2.把握这首词中所用典故的由来和深层含意,理解词人的思想感情,探究作品的丰富意蕴。3.体味辛弃疾词的苍凉、悲壮的意境及其豪放的语言风格。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师生朗诵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金戈铁马·元嘉草草·赢得仓皇北顾·可堪回首·寻常巷陌英雄无觅(英雄业绩)(精锐部队)(草率)(落得)(不堪 哪堪)解释下列词语(普通)(寻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用孙权典故孙权,幼承父兄之业,胸怀统一中原的大志,据守江东,建都京口(后迁建康),占据江东。赤壁之战联合刘备大破曹操,遂使天下鼎足三分,后又数拒曹操于江北,使曹操发“生子当如孙仲谋”之叹!终为吴侯。表达对英雄的仰慕、自己建功立业的决心及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借古抒怀总:全,都草草:草率,轻率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用刘裕典刘裕,南朝宋武帝,小字寄奴,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削平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他曾两次北伐,先后征讨南燕和后秦,生擒燕王和秦王,收复洛阳、长安等地,成就了北伐之功业。向往英雄业绩 表达抗金决心,对南宋主和派的讽刺——借古讽今‘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此处用典,用意何在?警告韩侂胄切勿草率出兵,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借古讽今宋文帝刘义隆(刘裕之子),他曾三次北伐,均失败,特别是元嘉27年(450年)第二次北伐败得更惨,他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反而招致北魏拓跋焘(dào )大举南侵,吓得宋文帝登上建康幕府山向北观望形势,后写诗“北顾涕交流”“封狼居胥”:汉朝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封:积土为坛于山上进行祭天,以示胜利)。宋文帝听信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赢得:落得可堪:哪堪,怎堪。堪:经得住,忍得住“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佛狸祠:佛狸,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字,他击败宋文帝,率军追到瓜埠山,即今天江苏六合县东南,在山上建立行宫,后改为祠庙,称佛狸祠。神鸦社鼓:吃祭品的乌鸦和社日祭神的鼓声。说明中原人们已经忘却战败的耻辱,竟在佛狸祠前频繁地祭祀。入侵者却受到后世百姓祭祀对南宋统治者一直未能振作收复中原的不满——借古讽今词人先写“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又写“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把回忆中扬州一带的战火与眼前佛狸祠下前的热闹场景放在一起的意图是什么?“四十三年”三句是说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参加抗金斗争,后来南下,原想凭借国力收复中原,没想到南宋统治者昏聩无能,使他无用武之地,四十三年过去了,如今自己已到老年,追忆往事,不由感慨万千。“佛狸祠下”两句由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攻至长江北岸在瓜埠山留下的行宫,当地的老百姓却在他族皇帝留下的佛狸祠迎神塞社,词人用这个典故告诉统治者如不迅速收复中原,沦陷已久的江北各地老百姓就会安于异族统治,忘记自己是宋朝子民了。这两种场景形成鲜明对比,说明人们已经忘了国耻,统治者苟且偷安已无心收复中原,也强烈地抒发了词人对个人命运、国家前途的忧虑及对南宋统治者腐败无能的不满。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用廉颇典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借古抒怀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陷害跑到魏国,后来秦兵攻打赵国,赵王有意启用,遣使问讯,廉颇一饭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马,以示能战,使者受廉颇政敌郭开贿赂,回来谎报赵王:“与臣坐,顷之三遗矢”,赵王以为老,遂罢。廉颇极力表现本词主旨句是哪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人们通常认为,词中的廉颇,是词人自身的写照。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说说你的理由。答:观点一:同意。①他们都年岁已老,赋闲在家,不得重用;②他们都勇猛而持重,壮心不已,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③词人希望自己能像廉颇那样被朝廷起用,实现自己报效国家的壮志。观点二:不同意。①这是词人运用的对比手法:廉颇虽老,赵王尚有起用之意,词人却被朝廷弃用,空怀报国之心;②在鲜明的对比中,突出表现词人报国无门的苦闷、怨愤之情。思接千古:上片写英雄盛事,表明自己抗金救国的雄心壮志;下片写衰败的历史,借古讽今,表达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并抒发自己功业未成、报国无门的感慨。在京口北固亭,词人都想到了些什么?在京口北固亭,词人都想到了些什么?孙仲谋刘 裕舞榭歌台 风流业绩元嘉草草 仓皇北顾刘义隆拓跋焘金戈铁马 万里如虎佛狸祠下 神鸦社鼓廉 颇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赞叹惋惜 )(赞叹之情)(警告当局 )(怒斥偏安)(壮志未已)借 古 讽 今上 片下 片用典典故指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有出处的词句。在怀古咏史诗中,不少篇章在吟咏主要的人和事之外,还会引用一些典故。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使诗文言简意赅,含蓄隽永。对于这些典故,我们一定要有所了解,并要很好地体会作者用典的目的。至于用典的方式,有明用的,也有暗用的,有正面用的,也有反其意而用的。讨论用典对比的作用对比英雄业绩——可悲现实(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刘裕——刘义隆“气吞万里如虎” “赢得仓皇北顾”(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扬州路——佛狸祠(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廉颇——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辛弃疾借古讽今,通过对比,江山本应代有英雄出,当时却没有孙权这样的英雄,抒发了对屈辱苟安的南宋统治的不满;辛弃疾追怀刘裕驰骋疆场,而刘义隆草率北伐、溃不成军的史实痛感山河沦陷;南宋统治者无北伐复国之志,有苟且偷安、弄权谋实;英雄无用武之地,自己报国无门。因此,辛弃疾的怀古之情更多表现为悲愤不平和忧心如焚。对比作用1.用典贴切,寄意深远。词人借助典故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2.善用对比,词丰意曲。以古代英雄业绩与可悲的现实对比,用刘裕的“气吞万里如虎”与其子“赢得仓皇北顾”对比,用“四十三年”“烽火扬州路”与眼下“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对比,用廉颇尚有赵王派人来看与自己被冷落的处境对比,这些对比交互重叠,使词的内容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深沉。3.感情跌宕起伏。4.悲愤之情溢于言表。艺术特色比较阅读据《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试分析苏辛二词的异同:相同点: A结构:“地点+怀古” B意境:雄浑壮阔 C主旨:托古喻今,追慕古代英雄,抒发内心忧愤之情。不同点: A抒情方式:苏词:多直抒胸臆; 辛词:多典故结合,蕴藏在其中。B风格上:苏词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显得含蓄蕴藉,激愤沉郁。词到苏轼手里进一步扩大了题材和意境,开创了豪放词风。但豪放词到辛弃疾手里才臻于完善而达到高潮。 苏轼的词:具有豪迈奔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襟,形成了豪放而飘逸的风格。 辛弃疾的词:既表现出慷慨激昂的感情,跃跃欲试的雄心,又表现出深沉的苦闷和报国无门的悲愤,形成了豪放而沉郁的风格。苏辛词比较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1174年)上阕写元宵节灯火辉煌的热闹景象;下阕写经过反复寻找,终于在“灯火阑珊处”发现了意中人的惊喜感情。而这位意中人是厌恶繁华、自甘寂寞的美人。这正是词人虽政治失意,却不与那些庸人同流合污的品格的反映。故梁启超评之为“别有怀抱”。此词乃辛弃疾婉约词之代表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qìng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1174年)空荡的秋空虽火红似火,可是我心中却千里冷落凄凉,冷清的江水只能伴随着天空流去,这秋天无边无际。无奈的眺望远处的山岭,为何,报国又比登天难,为何,国家又如此腐败,那群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难道说,这王朝只剩下花天酒地了吗?斜下的太阳照着这亭子,在长空远飞离群。孤雁伴着它那凄惨绝望声从天空划过,或许是映照着我这流落江南思乡游子。我看着这宝刀,却不曾沾染着敌人的鲜血,我狠狠地把亭上的栏杆都拍遍了,也没有人领会我现在登楼的心意,天下知我者,还能有谁呢?。我可不会像张翰那样,为家乡之景而归。那刘备天下为怀,斥责许氾fàn,辞气激扬,令人佩服。只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我真担心着风雨飘荡中的国家,时间如白驹过隙!连一拭英雄泪的红巾翠袖也无人唤取了。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1181年)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个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1188年)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里听见军营的号角声响成一片。把熟牛肉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完成君王统一国家的大业,博得天下身前死后的美名。可惜已成了白发人。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扩展阅读:南乡子·登京口北固楼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móu) ,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203年)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统帅。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要是能有个孙权那样的儿子就好了!"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之子若豚犬耳!"能力提升:摸鱼儿(辛弃疾)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近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娥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1179年)1、作者写陈皇后与汉武帝的故事,其用意是什么?2、试分析下阕所使用的写作手法?①表明自己遭妒失宠的苦闷。②辛弃疾虽怀才不遇,却仍然对君主寄托着殷切的希望。使用典故。用汉武帝陈皇后失宠的典故,比拟自己的失意;用杨玉环和赵飞燕死于非命的典故来警告那些奸佞小人,语言精辟,用意深刻。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清平乐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溪头卧剥莲蓬”中“卧”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一字用得恰到好处,给全句或全词增辉)。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卧”字确实使用最妙,(1分) 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2分) 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3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