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实词之通假字 课件(共41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实词之通假字 课件(共41张PPT)

资源简介

(共41张PPT)
课前回顾
(一)联想推断法-----攘“外”必先安“内”—
(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十章》)
明白,懂得(联想成语:家喻户晓、不言而喻)
(2)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2024新课标II卷)
交往(联系教材: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二)结构推断法-----近“水”楼台先得“月”
(1)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兰亭集序》)
长(相邻)
(2)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谏太宗十思疏》)
谦虚(相邻)
(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五代史伶官传序》)
安逸享乐(对称)
(三)字形推断法-----得意不可忘“形”
(1) 拔剑切而啖之。(《鸿门宴》)

(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五代史伶官传序》)
绳子,绳索
(3)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归去来兮辞》)

(四)语法推断法-----剥“茧”必由抽丝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诸之上(《赤壁赋》)
动词,捕鱼砍柴
(2)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过秦论》)
名词,险固的地方
(五)语境推断法-----望“文”才能生义
(1)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促织》)
和着
(2)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石钟山记》)
主观判断
(3)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
道歉,谢罪
(六)字音推断法-----循“声”可探本源
(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通“智”
(2)行李之往来,共其困乏。(《烛之式退泰师》)
通“供”
(3)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兰亭集序》)
通“取”
文言实词之通假字
汇报人: OfficePLUS
Green contracted powerpoint template
年份 卷别 题干表述(判断或翻译) 设题角度 命题特点
2024 全国I卷 翻译:毋令专乡贰师军。乡通“向”引申为“对付” 通假字 在选择题
或翻译中考查。
2024 全国II卷 翻译: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辟通“避” 通假字 2023 全国I卷 翻译: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从通“纵” 通假字 考情微观
01
PART ONE
什么是通假字
Analysis of the situation
通假字是什么
通假字:
通假字”中的“通”是通用之意,“假”是借用之意。
所谓“通假”,就是两个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在解释通假字时我们一般用“通、同”来表示,如“A通/同B”。
强调:通假是一种用字现象,而不是一种词义演变。这是它和古今异义最根本的区别。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B.君子生非异也
C.悟言一室之内 D.奚暇治礼义哉

A项颁同斑,花白。
B项生同性,天性。
C项悟同晤,面对。
02
PART two
通假字的形成原因
Analysis of the situation
二、成因-----为什么会有通假字
1、造字的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诸国文字各异。许慎《说文解字》:战国时期"七国言语异声,文字异形"。古人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哪个意思的思维却还在形成过程中,没有一定规律,既可以使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个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个意思。所以,时代越前的文章,通假字越多,反之。
2、书写的原因
古人在做记录时,一时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别字代替,第一个人这样写固然是前面所说的写了别字,但后人都这样效仿以后,便成了“合法”的通假字了。
二、成因-----为什么会有通假字
3、口讲手抄,以音类比,假借为之
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古书几乎都被烧光,到汉代,相当部分书籍都是凭一些读书人的背诵、记忆重新写出来。由于当时背诵者只记住个读音,未记住其字形,书写者往往会因方言的差异或其文化程度的影响导致记录时将同一个字记录成不同的形体。
4、汉字存在和允许借音表义
古人认为语言凭借声音而存在,强调既有此音,即表此义,闻者听音则知义。意思是,听者听到字音就知道汉字的含义。
通假字:本义不通,考虑通假
颁,通斑
1、完全相同
①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
要,通邀
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寡人之于国也》)
2、声母相同
①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项羽本纪》)
亡,通无
内,通纳
②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3、韵母相同
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景,通影
依据字音推断
①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冥,通溟
②举酒属客
1、增加偏旁
属,通嘱
材,通才
② 拜送于庭
庭,通廷
2、去掉偏旁
①食之不能尽其材
②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
绌,通黜
振,通赈
①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
3、更换偏旁
依据字形推断
请根据通假条件导图,分析下面文段中有无通假字。如有请找出来并解释其义。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大本p8)
(节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1) 同 ,意思:_____
(2) 同 ,意思:_____
(3) 同 ,意思:____
(4) 同 ,意思:_____
(5) 同 ,意思:_____


返回
第一个坐

座位





彩色


赈济
小题狂练
小题狂练
1.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B. 于反覆不宜卤莽
C. 振之以威怒
D. 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答案】D
【解析】A.“辨”同“辩”,分辨。句意:所以只简单的给您回信,不再逐一替自己辩护。
B.“卤”同“鲁”,莽撞,粗野。句意: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
C.“振”同“震”,威吓。句意: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
D. 无通假字。句意: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
小题狂练
2.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蒙故业,因遗策
B.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C.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答案】A
【解析】B.无:通“毋”,不要。句意:畜养鸡、猪和狗,不要错过它们的繁殖时节。
C. 从:通“纵”,合纵,联合。句意: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结为一个整体。
D. 受:通“授”,教授。句意: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小题狂练
3. 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南声函胡
B. 箱帘六七十
C. 汝识之乎
D. 悟言一室之内
【答案】C
【解析】A.句意: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函胡,同“含糊”,重浊而模糊。
B. 句意:大大小小的箱子有六七十个。帘,通“奁”,女子梳妆用的镜匣。
C. 句意:你知道那些典故吗?无通假字。
D. 句意:(有的人)在室内面对面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悟”通“晤”,意为“面对面”。
小题狂练
4.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
A.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B.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C. 官命促尔耕,勖尔植
D.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答案】C
【解析】A. 泮,通“畔”,边岸。句意:淇水滔滔终有岸,沼泽虽宽有尽头。
B. 伏,同“服”,保持。句意:保持清白,守正直之道而死,这本来是前圣先贤所赞许的。
C.没有通假字。句意:官长命令催促你们耕田,勉励你们播种。
D. 趣,通“趋”,趋向,取向。句意: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取舍各不相同。
小题狂练
5. 余贼奔九连山。山横亘数百里,陡绝不可攻。(王守仁)乃简壮士七百人衣贼衣,奔崖下,贼招之上。
译文:王守仁就挑选了七百个壮士穿上强盗的衣服,跑到山崖下,强盗招呼他们上山。(“简”“衣”“上”各1分)
6.(京)房数上疏,先言其将然,所言屡中。天子说之,数召见问。
译文:京房多次上奏折,预言这个现象将要出现,说的情况屡次相合。天子对他十分赏识,多次召见他。(“数”“疏”“说”通“悦”各1分)
03
PART three
相对稳定的通假字
Analysis of the situation
相对稳定的通假字
乡——向;详——佯;蚤——早;倍——背;禽——擒
畔——叛;卒——促;内——纳;郤——隙;责——债
说——悦;亡——无;自——只;见——现;益——溢;
那——哪;反——返;阙——缺;惠——慧;燕——宴;
距——拒;裁——才;唱——倡;适——谪;县——悬;
邪——耶;与——欤;不——否;属——嘱;得——德;
信——伸;曾——增;绌——黜;雠——仇;景——影;
离——罹;陵——凌;倔——崛;罢——疲;善——缮;
沈——沉;孰——熟;羞——馐;豫——预;趣——趋/促
04
PART four
教材中的通假字
Analysis of the situation
1.契阔谈讌(《短歌行》)
2.列缺霹雳(《梦游天姥吟留别》)
3.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
4.虽有槁暴(《劝学》)
5.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6.?以为轮(《劝学》)
7.君子生非异也(《劝学》)
8.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9.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10.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赤壁赋》)
11.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12.杯盘狼籍(《赤壁赋》)
13.须臾成五采(《登泰山记》)
1、讌,同“宴”,宴会
2、列,同“裂”,裂开
3、尊,同“樽”,一种盛酒器。这里指酒杯
4、有,同“又”,再
5、知,同“智”,见识
6、? ,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
7、生,同“性”,天性
8、受,同“授”,传授
9、不,同“否”,表示否定
10、冯,同“凭”,乘
11、缪,同“缭”,盘绕、围绕
12、籍,同“藉”,践踏
13、采,同“彩”,色彩
14.少圜(《登泰山记》)
15.爱而不见(《静女》)
16.说怿女美(《静女》)
17.自牧归荑(《静女》)
18.匪女之为美(《静女》)
19.毋吾以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0.鼓瑟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1.莫春者(《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2.王说(《齐桓晋文之事》)
23.为长者折枝(《齐桓晋文之事》)
24.刑于寡妻(《齐桓晋文之事》)
25.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齐桓晋文之事》)
14、圜,同“圆”,圆形
15、爱,同“薆 ”,隐藏
16、①说,同“悦”,高兴 ②女,同“汝”,第二人称代词
17、归,同“馈”,赠送
18、①匪,同“非”,表示否定判断 ②女,同“汝”,第二人称代词
19、以,同“已”,止
20、希,同“稀”,稀疏
21、莫,同“暮”,晚
22、说,同“悦”,高兴
23、枝,同“肢”,肢体
24、刑,同“型”,典范、榜样,这里用作动词,做榜样
25、采,同“彩”,绚丽的
26.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齐桓晋文之事》)
27.是罔民也(《齐桓晋文之事》)
28.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齐桓晋文之事》)
29.盖亦反其本矣(《齐桓晋文之事》)
30.砉然向然(《庖丁解牛》)
31.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32.批大郤(《庖丁解牛》)
33.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34.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35.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
36.距关(《鸿门宴》)
37.毋内诸侯(《鸿门宴》)
26、涂,同“途”,道路
27、罔,同“网”,张网捕捉,比喻陷害
28、颁,同“斑”,头发花白
29、盖,同“盍”,何不
30、向,同“响”,发出声音
31、盖,同“盍”,何、怎么
32、郤,同“隙”,空隙
33、共,同“供”,供给
34、知,同“智”,明智
35、说,同“悦”,高兴
36、距,同“拒”,据守
37、内,同“纳”,接纳
38.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
39.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40.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
41.令将军与臣有郤(《鸿门宴》)
42.遂散六国之从(《谏逐客书》)
43.河海不择细流(《谏逐客书》)
44.藉寇兵而赍盗粮(《谏逐客书》)
45.几家能彀(《与妻书》)
46.辛未三月念六夜(《与妻书》)
47.昂其直(《促织》)
48.而翁归(《促织》)
49.如被冰雪(《促织》)
50.手裁举(《促织》)
38、要,同“邀”,邀请
39、倍,同“背”,背弃
40、蚤,同“早”,在某一时间之前
41、郤,同“隙”,隔阂、嫌怨
42、从,同“纵”,合纵
43、择,同“释”,舍弃
44、藉,同“借”,借给
45、彀,同“够”,能够
46、念,同“廿”,二十
47、直,同“值”,价值
48、而,同“尔”,你的
49、被,同“披”,覆盖
50、裁,同“才”,刚刚
51.虫跃去尺有咫(《促织》)
52.翼日进宰(《促织》)
53.振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
54.不复一一自辨(《答司马谏议书》)
55.暴霜露(《六国论》)
56.谩嗟荣辱(《桂枝香·金陵怀古》)
57.知者不惑(《〈论语〉十二章》)
58.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59.若火之始然(《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60.曰余食赘行(《〈老子〉四章》)
61.其脆易泮(《〈老子〉四章》)
62.起于累土(《〈老子〉四章》)
51、有,同“又”,加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52、翼,同“翌”,次于当日的
53、振,同“震”,威吓
54、辨,同“辩”,分辩
55、暴,同“曝”,暴露
56、谩,同“漫”,徒然
57、知,同“智”,聪明
58、内,同“纳”,结交
59、然,同“燃”,燃烧
60、行,同“形”,形状
61、泮,同“判”,分离
62、累,同“蔂”,土筐
63.不龟手之药(《五石之瓠》)
64.世世以洴澼纟光为事(《五石之瓠》)
65.以说吴王(《五石之瓠》)
66.当察乱何自起(《兼爱》)
67.故不孝不慈亡(《兼爱》)
68.故盗贼有亡(《兼爱》)
69.与子同泽(《无衣》)
70.可怜楼上月裴回(《春江花月夜》)
71.犹离忧也(《屈原列传》)
7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屈原列传》)
73.屈平既绌(《屈原列传》)
74.齐与楚从亲(《屈原列传》)
75.乃令张仪详去秦(《屈原列传》)
63、龟,同“皲”,皮肤冻裂
64、纟光,同“纩”,丝绵絮
65、说,同“悦”,取悦
66、当,同“尝”,尝试
67、亡,同“无”,没有
68、有,同“又”,表示进一层
69、泽,同“襗”,贴身穿的衣服
70、裴回,同“徘徊”,往返回旋,来回地走
71、离,同“罹”,遭受
72、指,同“旨”,意旨
73、绌,同“黜”,指被罢免官职
74、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
75、详,同“佯”,假装
76.厚币委质事楚(《屈原列传》)
77.人穷则反本(《屈原列传》)
78.靡不毕见(《屈原列传》)
79.亡走赵,赵不内(《屈原列传》)
80.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
81.蹈其背以出血(《苏武传》)
82.畔主背亲(《苏武传》)
83.与旃毛并咽之(《苏武传》)
84.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苏武传》)
85.空自苦亡人之地(《苏武传》)
86.信义安所见乎(《苏武传》)
87.与武决去(《苏武传》)
88.前以降及物故(《苏武传》)
76、质,同“贽”,见面礼
77、反,同“返”,返回
78、见,同“现”,显现
79、内,同“纳”,接纳
80、被,同“披”,披着
81、蹈,同“搯”,叩击,拍打
82、畔,同“叛”,背叛
83、旃,同“毡”,毛织的毡毯
84、去,同“弆”,收藏
85、亡,同“无”,没有
86、见,同“现”,显示
87、决,同“诀”,辞别,告别
88、以,同“已”,已经
89.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90.非及乡时之士也(《过秦论》)
91.边庭飘飖那可度(《燕歌行并序》)
92.早岁那知世事艰(《书愤》)
93.犹可说也(《氓》)
94.无食桑葚(《氓》)
95.隰则有泮(《氓》)
96.扈江离与辟芷兮[《离骚》(节选)]
97.来吾道夫先路[《离骚》(节选)]
98.何方圜之能周兮[《离骚》(节选)]
99.偭规矩而改错[《离骚》(节选)]
100.伏清白以死直兮[《离骚》(节选)]
89、景,同“影”,影子,这里指像影子一样
90、乡,同“向”,从前
91、那,同“哪”,怎么
92、那,同“哪”,哪里
93、说,同“脱”,摆脱、脱身
94、无,同“毋”,不要
95、泮,同“畔”,边、岸
96、辟,同“僻”,僻静,幽静
97、道,同“导”,引导
98、圜,同“圆”,圆凿
99、错,同“措”,举措
100、伏,同“服”,保持
101.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骚》(节选)]
102.芳菲菲其弥章[《离骚》(节选)]
103.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并序》)
104.箱帘六七十(《孔雀东南飞并序》)
105.蒲苇纫如丝(《孔雀东南飞并序》)
106.摧藏马悲哀(《孔雀东南飞并序》)
107.臣密今年四十有四(《陈情表》)
108.悟言一室之内(《兰亭集序》)
109.虽趣舍万殊(《兰亭集序》)
110.乃瞻衡宇(《归去来兮辞并序》)
111.南声函胡(《石钟山记》)
101、离,同“罹”,遭受
102、章,同“彰”,显著
103、报,同“赴”,前往
104、帘,同“奁”,女子梳妆用的镜匣
105、纫,同“韧”,坚韧
106、藏,同“脏”,脏腑
107、有,同“又”,加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108、悟,同“晤”,面对
109、趣,同“取”,取得
110、衡,同“横”,横木
111、函胡,同“含糊”,发音不清楚
小题狂练
4.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
A.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B.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C. 官命促尔耕,勖尔植
D.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答案】C
【解析】A. 泮,通“畔”,边岸。句意:淇水滔滔终有岸,沼泽虽宽有尽头。
B. 伏,同“服”,保持。句意:保持清白,守正直之道而死,这本来是前圣先贤所赞许的。
C.没有通假字。句意:官长命令催促你们耕田,勉励你们播种。
D. 趣,通“趋”,趋向,取向。句意: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取舍各不相同。
小题狂练
7. .我辈读书人,入则孝,出则弟,守先待后。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译文:我们这些读书人,在家孝敬父母,出外尊敬兄长,守住先人的家业,等待传给后人来继承发扬,达成心愿时(或“做官得志时”),把恩泽施与百姓;不能达到心愿时(或“做不成官”),就修养身心,在社会上显现美德。(“弟”通“悌”,尊敬兄长)译为“攻克,打败”,各一分)
小题狂练
8. 宋义日:“不然。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泰矣。”
译文:如今泰国攻打赵国,打胜了,士卒也会疲惫,我们就利用他们的疲惫;打败了,我们就率领军队擂鼓西进,一定能攻克秦军。(“罢”通“疲”,疲劳;“敝”译为“困乏、疲惫”,’,“西”名词作动词,“向西进军”;“举”译为“攻克,打败”,各一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