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归园田居(其一)》课件(共52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2《归园田居(其一)》课件(共52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52张PPT)
田居
归园
陶渊明
人类的本质,就是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 德国-海德格尔
导 入
假如你现在穿越回到了东晋,你的身份是一个出身名门望族,但家道中落的知识分子,摆在你面前有两条路可以选:
A 做官,争取光大门楣,恢复家族往日荣光。
B 做农民,粗茶淡饭,平平淡淡。
你会选择哪一条?
陶渊明选择的又是哪一条路?
同为魏晋时期人,陶渊明与曹操展现的是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曹操积极进去,治世安天下,而陶渊明急流勇退,安居田园,得心灵自由。
壹·知人论世
一、相关知识——「作者介绍」
田园诗派之鼻祖
隐逸诗人之宗
五柳先生
谥号靖节先生
(开创田园诗)
(41岁归隐田园)
(自号,门前五棵柳)
(私谥“靖节”)
《归园田居》共五首,描绘了田园风光及农村生活,抒发了归隐后的愉悦心情。
陶渊明(365—427年)字元亮,又名潜,浔阳柴桑人。东晋诗人、文学家。
东晋(时代)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情感真实,诗味醇厚,风格平淡,语言清新自然。
早年: “大济苍生”
中年:“误入歧途”
晚年:“归隐田园”
早年
28岁前
“大济苍生”
陶渊明的仕隐经历
陶渊明少年时期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大志。
一起一落:29岁江州祭酒,因厌恶官场污浊而辞职归家,后被召为江州主簿,不就。
二起二落:36岁江陵,任荆州刺史桓玄的幕僚,但桓玄阴谋篡权,陶再度失望,次年,借陶母去世,丁忧归家,闲居3年,田园避世。
三起三落:39岁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又改任建威将军刘敬宜的参军。但因时局动荡,再度辞官。
四起四落:40岁(公元405年8月)为彭泽令,11月弃官归隐,只做80天县令。
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归隐田园共20多年,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44岁时家遭火灾,急剧贫困,427年秋,深感不久于人世,写三首《挽歌诗》,一篇《自祭文》。“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乃窘迫之写照。
中年
29 — 41岁
“误入歧途”
晚年
41岁后
“归隐田园”
时代与陶渊明
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历史上最纷乱的时期:
19 岁, 遭遇淝水之战;
21 岁, 司马父子擅权;
35 岁, 司马暴政引起孙恩十余万农民大起义;
38 岁, 桓玄杀司马篡位自立;
40 岁,刘裕杀桓玄, 弑晋安帝, 立恭帝;
56岁, 刘裕逼恭帝禅位, 篡而代之。
各路人马无不是打着拥主护国的旗号,干的却是打家劫舍的勾当, 真是“ 乱看惯了, 篡也看惯了”。而且身在官场之中, 更需在纷乱的政局中见风使舵, 相机而动, 委曲求全, 这对于生性洒脱崇尚自由的渊明而言, 的确是一张压抑心志的大网。
一、相关知识——「背景介绍」
1.社会动荡、时局不稳(东晋末至南朝宋期经历三个朝代、十个皇帝)。
2.社会黑暗、门阀森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3.官场结党营私、勾心斗角。
时代背景
陶少年时大有“大济苍生”之壮志。但是反动门阀制度却对他不利。陶曾祖是高官,尚被当时之人讥骂为“小人”、“溪狗”。到了陶渊明时,家世没落,自然更得不到社会的重视。陶到29岁时才出仕,不久又归隐。后又时隐时仕。为彭泽县令时,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
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他便解职而归。
贰·整体感知
诵读感知
ài
zhuō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yìn
《归园田居(其一 ) 》/陶渊明
荫:
[ yìn ]
1.没有阳光;又凉又潮:地窖很~。
2.遮蔽:~覆。
3.古指因父祖有功,子孙得到官爵或特权。
4.庇护:~庇。
[ yīn ]
1.月亮:太~。
2.天空有云不见阳光或星、月:~天。
3.暗。4.阳光不能直接照到的地方:背~。
5.不露出来的;凹进的。与“阳”相对:~沟。~文。
6.不光明的;诡诈的:~谋。~险。
7.跟死人或鬼神有关的:~间。
8.中国古代哲学概念。与“阳”相对。

fán
这首诗歌中的诗眼是哪个字?
诗眼:诗眼是一首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字。
找诗眼:
1.体现作者强烈情感的字词。
2.抓描写事物准确、生动、形象的字词。
3.抓巧用修辞的词。
4.抓词类活用的词。
5.抓富有表现力的数词、虚词。
文本研读
这首诗歌中的诗眼是哪个字?

文本研读
为何而归?
归向何处?
归去如何?
从何而归?
归园田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文意疏通
少年时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气质,天性原本热爱山林。误落在世俗的种种束缚中,一转眼就是三十年。被关在笼中的鸟留恋生活过的树林,养在池里的鱼思念遨游过的深潭。我在南面的田野边开垦荒地,持守愚拙的本性,回乡过田园生活。
适应世俗
气质,情致
山林
世俗的种种束缚
被关在笼中的鸟
南面的田野
守着愚拙的本性,即不学巧伪,不争名利
一:从何而归?
尘网、樊笼比喻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比喻庸俗污浊的官场生活。
(2)误落、久在,是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生活的厌恶。
(3)“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用夸大的数字,说明误入时间之长、痛苦之深,是作者对前半生的摇摆、痴迷表示深沉的悔恨。
一:从何而归?
思考:试赏析“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两句。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明确: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表明诗人误落在世俗的种种束缚中,一转眼就是三十年,“误”字显示了诗人的悔恨之深,“三十年”写时间之久,夸大了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极度厌倦。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思考:开头两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开头两句一个“无”字,一个“爱”字,展现了本性与官场作风之间的矛盾,表露了诗人的爱憎感情和清高孤傲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二:为何而归?
文本研读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运用了什么修辞?
①比喻(主要):羁鸟 池鱼喻仕宦生活,旧林 故渊喻田园生活,诗人以鸟、鱼作比,写自己的思归之情。
②拟人:“恋”“思”是人的眷恋之情,将鱼和鸟拟人化。表达了诗人渴望摆脱官场束缚,向往回归田园的急迫心情,以及对自由的向往。
文本研读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1)“守拙”是和官场中权谋机诈的“取巧”相对而言的,指远离官场中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守拙:守住自然而然的生活状态、不造作的自然本性
(2)诗人拒绝官场上那些钻营取巧、争名逐利的做派,保持自己自然的天性,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1.诗人守的是什么“拙”?为何要“守拙”?
“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
清高孤傲,与世不合
本性使然
明确:这两句是过渡句。“守拙归园田”点明了题目,是全诗的主旨句。“守拙”是对“适俗”而言的,从中反映了诗人对尔虞我诈的官场生活的厌恶。
①养家糊口
②大济苍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
2.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还要出仕?
3.“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文意疏通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宅子四周围绕十几亩地,还有茅草小屋八九间。榆树柳树遮盖着后檐,桃树李树排列在堂前。隐隐可见远处的村庄,依稀可见村落轻柔飘升的炊烟。狗在深巷中叫,鸡在桑树上打鸣。
四周围绕
大树树枝遮蔽阳光
迷蒙隐约的样子
指村落
顶端
隐约的样子
文本研读
三:归向何处?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思考:
1.诗人描写田园风光选取了哪些景物(意象)?
这些景物有何特点?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
2.景物(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归向田园
或 思考:作者是怎样描写田园生活的?
考手法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白描
所见
所闻
以动衬静
视听结合


营造意境:清雅优美
和谐宁静
情感: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寓情于景
用农村最平常的景物勾画田园风光
不愿意与世俗同流合污,想保持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闲适恬淡、宁静平和,安居乐业
景语
情语
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方宅、草屋
(近景)
村落、炊烟
(远景)
榆柳、桃李
狗吠、鸡鸣
(声音)
宁静、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


景物描写的角度、方法
①时空
——远近、俯仰、早晚、四季等
②感官
——嗅觉、触觉、听觉、味觉、视觉
③动静
——动态、静态、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④虚实
——虚写、实写、虚实相生、化虚为实
⑤色彩
——色彩鲜艳、明丽、斑斓、色彩暗淡、柔和
⑥修辞
——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用典等等
知识补充

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品中的客观物象
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融合,形成意象。
意 境
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为什么看起来普通常见的乡村风光,在陶渊明的眼中显得那么美好?(表现手法)
(1)“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白描手法,简笔勾勒。
一方面说明诗人生活俭朴,一方面体现出诗人对自己的生活环境的满足感。
“十余亩”“八九间”,乍看就是几个约数的集合,其实这正是乡里人散淡心情的写真,充满乡居生活的独特情趣,反映出诗人的洒脱率真。
张岱的《湖心亭看雪》的描写:“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
这样寥寥几笔,是简约的画,梦幻般的诗,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只是利用白描手法对景物进行了排列,却达到了一种千古绝唱的效果。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huì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它源于古代的“白画”。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白描
工笔
工笔指对事物进行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在文学作品中,工笔通常是用整细密的笔法来描绘事物,使人或景物的形象逼真
文意疏通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门户庭院里没有世俗的繁琐杂事,静室里自有余暇。长久困守在束缚本性的俗世里的我啊,又能返回自然了。
门户庭院
关鸟兽的笼子。这里指束缚本性的俗世。
指世俗的繁杂琐事
静室
余暇空闲
明确:“ 樊笼”在这里比喻官场生活,即上文的“尘网”。这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呼应了开头,表现了诗人脱离官场后的愉悦和欢喜之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思考: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了什么情感?
如何理解“自然”?
表层含义:自然环境
深层含义:顺应本性的生活,返璞归真,怡然自得的心情。
四:归去如何?
四:归去如何?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结构上:首尾相应,结构巧妙
结尾两句抒发了回归园田的乐趣,与开头两句“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抒写自己的本性遥相呼应,使全诗有击首尾应,击尾首应之妙。
情感上:自由、悠闲、安逸、喜悦
比喻
双关:指田园,又指自然本性。
双重意思
文本研读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从中可以见出作者怎样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
厌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闲适。
如释重负
点题之笔
尘网
樊笼
田园:
方宅 草屋
榆柳 桃李
村庄 炊烟
狗吠 鸡鸣
宁静、优美、和谐


黑暗
官场:


诗人归后与归前心情的对比:
归前------无奈、后悔
归后------愉悦、豁达、自然、悠闲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弃官场
归园田
返自然
爱丘山
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厌恶官场、不同流合污
热爱田园生活
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清高孤傲、超凡脱俗
固守纯真、洁身自好
叁·拓展延伸
讨论:进取与超脱,曹操与陶渊明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你更欣赏哪一种?说说理由。
观点:我赞成曹操的处世态度。积极入世,尽力而为,是让人生更有价值的誓言与态度,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奋发有为,知不足而奋进,是锤炼和造就自我的关键。韶光易逝,我们才更应做一个先驱者,一个拓荒者,增加生命的厚度和深度。“老骥伏枥”尚“志在千里”,作为新时代“后浪”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将汗水挥洒在奋斗中?只有积极进取,改变应改变的,才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拓展探究
名家见解
袁行霈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
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陶渊明舍弃了为“五斗米折腰”,得到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舍弃了功名利禄,得到了精神上的独立和个性的自由。
人的一生总是在不断的追求,当这追求如夜空中的星斗可望而不可即的时候,会有烦恼和痛苦,你要做的不是在困苦中消沉,而是要学会舍得。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课堂小练
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 _____ __ _两句,采用对仗句式,连用两个比喻,表达诗人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田园的向往。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2.《归园田居》中表明作者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回乡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4.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 , 两句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与南朝诗人王籍《入若邪溪》中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3.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使用叠字,增添了乡村远景的平静安详之感。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文学知识
田园诗
陶渊明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是田园诗的开创者。他的田园诗表现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借以表达对黑暗现实的厌恶,突显诗人守正不阿的高尚节操。
晋 陶渊明 田园诗派
南朝·宋 谢灵运 山水诗派
唐 王维、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派
山水田园诗派发展脉络
1.热爱山水,倾心自然,向往自由;
2.对归隐生活、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
3.对官场仕途的厌倦;
4.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怀才不遇的苦闷;
5.寄托寂寞、感伤的人生感慨或羁旅愁思;
6.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7.禅意的寄托,寄寓孤高、幽独的情怀。
文学知识
山水田园诗
文学知识
山水田园诗
常见意象与意境:
1.① 意象:炊烟、桑麻、桑榆、桃李、麦苗、豆苗、菊花、鸡、犬、禽雀、眠蚕
②意境特点: 清新优美、宁静和谐、富有生活气息。
③情感:表现对闲适恬淡的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及悠闲自在、轻松愉悦的心情。
2. ①意象:野径、古木、荆扉、柴门、空林、空山、鸾鹤、孤云、禅房、古寺、暮钟、五柳、接舆、伯夷、叔齐 、林叟、幽人、樵夫、寺僧、道人
②意境特点:远离尘俗,清幽静谧、清冷荒僻.
③情感:表达希望归隐山林、超然世外、宁静淡泊或自甘寂寞的情怀。
纵观不同时代,悟光辉人格
篇目 诗眼 手法 语言风格 诗人形象 诗人影响
短歌行 忧 比喻 用典 比兴 高昂激越 慷慨悲凉 胸怀天下,渴望建功立业,求贤若渴。 开创并繁荣建安文学者
归园 田居 归 比喻 视听 动静 远近 白描 清新质朴 平淡自然 厌恶官场, 热爱田园,追求精神独立。 隐逸的田园诗人
渴望建功立业的志士
守拙归园田的隐士
对比阅读
对比阅读
二人为何会有不同的选择?
曹操
陶渊明
雄心的志者
真诚的隐者
性格耿直,喜爱田园。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汉末军阀,曹魏政权的缔造者,
是创造历史的英雄人物。
分析曹操和陶渊明二人不同的人生态度产生的原因
有胆识,权谋极高,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一般官宦家庭,家境一般,
无法与黑暗现实抗衡。
入世与出世,历来都是一个相互矛盾却又相辅相成的命题。这是不同的人生志趣,但说到底,出世与入世只不过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而已。曹操和陶渊明,一个是一世之雄,一个是隐逸之宗;一个具有一统天下的宏大气魄,一个则有崇尚自由的隐逸情怀。
入世与出世
“学而优则仕”?
“学而优则隐”?
李子柒:曾在城里卖过汉服,做过音乐人,最终,还是回到了绵阳老家,把归隐田园的情愫付诸行动。独自躬耕于山村之中。
著名餐厅“外婆家”创始人吴国平6000万租下破败古村,打造绝美世外桃源。
80后夫妻归隐终南山“青山、绿水、蓝瓦,品茶读书;布衫、草帽、小铲,采药看病。
90后年轻人代表:很多人都有一个梦想:等我们老了,就归隐山林吧!把日子过成诗!而一个90后小姑娘茹萍,现在已经做到了。在深山建了一个小屋,做起了隐居的花房姑娘。每天采集花草、制作干花、读书、生活好不惬意!
《向往的生活》
由湖南卫视、浙江合心传媒联合推出的生活服务纪实节目。节目中主人公一起守拙归田园,为观众带来一幅“自力更生、自给自足、温情待客、完美生态”的生活画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