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60张PPT)必修上册第八单元1.翻译《邹忌讽齐王纳谏》文段: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曰:“我与城北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翻译以上文本,你认为古今汉语词义是否完全一致?导入光看字形,现代汉语基本不用的字只有4个:昳、曰、孰、吾。从字的意义来看,真正古今一致的字,除人名、地名外,也只有12个:八、我、能、城、国、不、客、从、来、坐、谈、问。大多数的字,不是意义有所不同,就是用法有些两样。古今词义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词义,从某种角度而言,也是有生命的个体,词一产生就有了本义,在被使用的过程中,根据需要又会产生新的含义。01活动一探究一词多义比喻义假借义引申义本义1.汲取理论素养:一词多义词义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具有几个互相关联的含义,在古今汉语中都有,文言文中这种现象很普遍,也是学习文言文的一大难题,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等。①词的本义所谓本义就是一个词的本来意义,本义大都是指有文字形体可考、有文献资料可资参证的初始意义。或者说在词的若干互相关联的义项中,其中能够体现当初造字意图的而且又能在古代书面语言材料中找到引证意义的,就是词的本义。①词的本义汉字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会意象形指事形声象形用线条描画实物形状象形形声会意指事象形字 + 符号 = 新意义本刃象形指事形声会意两个或以上的独体字之和 = 新意义象形指事形声会意两个或以上的独体字之和 = 新意义林众笔本义:道路行本义:群鸟在木上集本义:器皿豆本义:土山阜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表意符号(形旁) + 表音符号(声旁) = 字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形声字的形旁有表意的功能。会意字则本身就表意。常见形旁的词义指向钅(金)、木、氵(水)、火(火)、土:与 有关。刂(刀)、弓、矛、戈、斤(斧)、殳:与 有关。马、牛、羊、犭、鸟、虫、隹:与 有关。讠(言)、辶、忄(心)、彳(行):与 有关。纟:与 有关。 贝:与 有关。尸:与 有关。 女:与 有关。毁 殁履五行兵器动物行为丝麻金钱身体妇人冖:与笼罩有关。 系:与捆绑有关。求:与毛皮有关。 旨:与美味有关。页:与首有关。 目:与眼有关。皿:与器具有关。 宀、户:与房舍有关。攴:与敲击有关。 片:与文书、文件有关。歹:与死亡有关。有些部首是某些字的变形,如:月,在左边或下边是肉,多与人的肢体、器官、骨骼或肉食有关。如:肌、腹、肢、胃、肾、股、肱(gōng 本义:上臂,手臂由肘到肩的部分)、肯(本义:骨头上附着的肉 ) ……月,在右边是月,多与月亮、光亮、时间有关。如:期、朗、朔、……爨 光虽窃托迹于侍从之臣,月俸不及数万,爨桂炊玉,晦朔不相续。(司马光《答刘蒙书》)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各自起灶烧火做饭,指分家烧柴如同烧桂木,煮饭如同煮珠玉,形容物价昂贵,生活艰难。例题展示: 讨论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的词义。利用“字形推断法”推断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1)可以独飨白粲(2)生而眇者不识日(3)俄有吏袖空牒窃印者食用 白米眼盲文件、文书不久,有个小吏袖里藏着空白文书偷盖印章。②词的引申义引申义是从基本义发展出来的,同基本义有相类似、相对立或相关联的意义。如“兵”:兵本义引申兵器引申士兵、军队军事,战争,战术由物及人→群体由具体到抽象引申用兵器刺杀……指出下面文段中“兵”字的用法和意义:朱元璋初入红巾,用兵①之道不及元之脱脱辈,而能削木为兵②,以疲惫之兵③攻元。当是时,兵④旱相乘,天下大屈,江南之地,可谓“无岁不受兵⑤”,遂灭元,改国为明。其幼时之友触其颜面,左右欲兵⑥其友,元璋舍之。吴子曰:民心向背定乾坤,胸襟开阔方为人敬。①名词,战略战术、兵法;②名词,兵器;③名词,士兵、军队;④名词,战争;⑤动词,侵略;⑥名作动,用兵器杀人②词的引申义引申义是从基本义发展出来的,同基本义有相类似、相对立或相关联的意义。如“节”:③词的比喻义比喻义也属于词的本义的一种引申,是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但因为它使用比喻,使语言风格特殊,色彩鲜明,所以跟引申义并列,成为转义的一种。它是由本义通过打比方而产生的新义。本义:兽类的爪子和牙齿(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比喻义:勇士(褒义)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比喻义:党羽,帮凶(贬)而刻深吏多为爪牙用者③词的比喻义比喻义也属于词的本义的一种引申,是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但因为它使用比喻,使语言风格特殊,色彩鲜明,所以跟引申义并列,成为转义的一种。它是由本义通过打比方而产生的新义。本义:手和脚(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比喻义:兄弟(手足情深,焉能或忘)④词的假借义古文中常常出现的通假字现象就是如此,所谓通假字,就是指本应用甲字,使用时借用与其意义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它的现象。甲字是本字,乙字是甲字的通假字。这里的乙字就含有了假借义。语言中产生了某个新词,不替它造字,而是依照它的声音,借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词,来寄托新词的意义。由此,这个被借用的词,除了它原来的意义以外,又被赋予新的意义,这个新的意义,就是假借义。通“薆”。隐蔽,隐藏。《静女》“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吝惜,舍不得。《过秦论》“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喜爱。《阿房宫赋》“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爱安安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风雨不动安如山”安身。《曹刿论战》“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怎么,哪里。《鸿门宴》“卮酒安足辞”一词多义类别小结词的本来意义(即这个词最初的那个意义)。本义比喻义由本义引申出来的词义。它和本义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比喻义该词在比喻的基础上产生的意义。假借义这个词借用了另外一个同音字的意义。“道”的本义是“道路,路途”,后来又由此演变出了多个引申义。在古代汉语中,“道”常见的义项见下表,请体会“道”从本义到引申义的演变特点,指出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对应上表中的哪一个义项,并把序号填写在后面的括号内。针对训练①道路(本义)②取道,经过(引申义)⑦道义 ⑧风尚(引申义)③途径,方法(引申义)④道理,规律(引申义)⑤说(引申义)⑥主张,学说(引申义)1.道皆砌石为磴 (《登泰山记》)2.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鸿门宴》)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5.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6.于是废先王之道 (《过秦论》)7.伐无道,诛暴秦 (《陈涉世家》)8.何可胜道也哉 (《游褒禅山记》)( )( )( )( )( )( )( )(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魏征《谏太宗十思疏》):______齐师伐我(《左传·曹刿论战》):___________此丈夫所当履其道,免笔诛口伐于荜门闺窦之间(陈亮《畏羞于君子》):_____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司马迁《魏公子列传》):____________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司马迁《屈原列传》):___________先解释下列句子中“伐”的义项,然后画出其词义引义表。小试牛刀砍伐攻打,进攻声讨功劳,功业自夸,炫耀小试牛刀本义引申义砍攻打,进攻功劳声讨相 关夸耀相 关课内回顾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②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③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④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苏武传》)假①借助 ②假装 ③借给 ④临时的 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吾师道也③吾从而师之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⑤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⑥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刿论战》)①名词,老师 ②动词,学习 ③意动用法,以……为师 ④动词,尊师学习 ⑤名词,掌握一定技艺的人 ⑥名词,军队课内回顾东①顺流而东②东望武昌①七月既望②望晚日照城郭③先达德隆望尊望①纵一苇之所如 ②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①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②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下如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东名词用作动词,攻占;向东进发攻占下方农历每月十五日 眺望往 像声望,名望绝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陶渊明《桃花源记》)③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吴均《与朱元思书》)④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郦道元《三峡》)⑤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⑥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张岱《湖心亭看雪》)绝:横渡绝:僻远绝:独一无二绝:阻断,隔绝绝:极绝:断绝解释课本第127页“绝”“信”在各例句中的含义。例2: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学而》) 信:诚信,守信愿陛下亲之信之(诸葛亮《出师表》) 信:信任,相信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信:确实,的确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白居易《琵琶行》)信:任凭,随意02活动二把握古今词义的不同1.汲取理论素养:古今异义词何为古今异义?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词辨明这些词语“古”“今”意思和用法,有助于增强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古义和今义不相同的词叫古今异义词。概括起来,古今异义词主要有以下几种:1.汲取理论素养:古今异义词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感彩发生变化词义程度轻重发生变化①词义扩大即词义从古义发展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随之扩大,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狭窄到宽泛,使古义成为今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体”。体:古义是肢体,身体的某一部分。如,“五体投地”是指头和四肢这身体的五个部分都接触地面,而绝对不可以理解为五个身体接触地面。后来词义范围扩大,指整个身体。①词义扩大即词义从古义发展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随之扩大,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狭窄到宽泛,使古义成为今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文言文:带毛兽皮——皮;不带毛兽皮——革;人皮——肤江 古义:指长江。 今义:泛指一般的江。河 古义:指黄河。 今义:泛指一般的河皮 古义:兽皮。 今义:一切动植物的表皮组织②词义缩小即词义从古义发展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随之缩小,由整体到部分,由一般到个别,由宽泛到狭窄,使今义成为古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 如:“臭”。臭:古义指气味,包括香气和难闻的气味。 后来词义范围缩小,专指难闻的气味,即今天所说的臭气。 成语“乳臭未干”“无声无臭”中的“臭”,指的都是气味。②词义缩小即词义从古义发展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随之缩小,由整体到部分,由一般到个别,由宽泛到狭窄,使今义成为古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 如:金 (金就砺则利)古义:泛指金属。 今义:专指黄金池 (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公孙丑下》古义:池塘/护城河 今义:指池塘。③词义转移词的意义由一个范围移动到另一个范围,这种现象更是大量存在于成语中。如:“烈士”。烈士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义: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今义: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④感彩变化有些词的词义包含有感彩,感彩表明说话人的态度。 有表示肯定满意的,这就是褒义;有表示不满贬斥的,这就是贬义。 一些词的感彩古今也有变化,这在成语中也有所体现。如:“危”。危:古义端正,引申为正直,是褒义词;而今义是危险,是个贬义词,从褒义变贬义。危言正色:指刚直的言论和严正的态度。危言危行: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危言逆耳:意为正直的规劝听起来不顺耳。④感彩变化有些词的词义包含有感彩,感彩表明说话人的态度。 有表示肯定满意的,这就是褒义;有表示不满贬斥的,这就是贬义。 一些词的感彩古今也有变化,这在成语中也有所体现。如:卑鄙 古义:地位低,见识短浅(中)今义:品德低下(贬)先帝不以臣卑鄙。 ——《出师表》乖 古义:偏执,不驯顺 (贬)今义:形容人听话,安顺(褒)“行为偏僻性乖张,哪管世人诽谤”——《林黛玉进贾府》古褒今贬古贬今褒⑤程度轻重变化有些词意义所表示的程度古今也存在差异,表现是古义轻今义重或古义重今义轻。如:“诛”。诛:古义是责备、谴责;今义词义加重,引申为惩罚,再引申为杀死,如诛杀。口诛笔伐:指从口头和书面上对坏人坏事进行揭露和声讨。 这里的“诛”,程度较轻,保留古义。(1)下列句子中,加颜色的部分是一个词还是两个词?如何理解?2.课堂练习(1)蚓无爪牙之利(《劝学》):___________________(2)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_________________(3)用心一也(《劝学》):_____________________(4)石苍黑色,多平方(《登泰山记》):___________________(5)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_________________(6)学不可以已(《劝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词,爪子和牙齿两个词,求学的人两个词,因为心两个词,方方正正的两个词,于是写作一个词,同今天的“可以”碰到与现代同形的双音节词时应该格外留心。少数是与今天相同的,多数是与今天不同的,即现代是一个词,而古代是两个词,必须拆开翻译。②博学:今义:学问广博精深古义:广泛地学习例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2.学以致用①非常:今义:很,大古义:意外事故(名词);不同寻常的(形容词)例句: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游褒禅山记》)提示:④风流:今义:生活浪漫放荡;男女关系不正当古义:杰出、英俊;繁华的景象,流风余韵例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③市:今义:集中买卖货物的固定场古义:买例句:愿为市鞍马(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注意和现代汉语的区别。搜集容易理解错误的成语,④久假不归①百读不厌②爱莫能助③奔走相告⑤不赞一词⑥吊民伐罪⑦登高自卑⑧具体而微⑨形容枯槁············满足怜爱,同情跑借添加、参与安慰从低处大体具备形体容貌明日黄花不刊之论不足为训不名一文明确①厌,古义为满足,今义为讨厌、厌恶。②爱,古义为同情、怜惜,今义为喜爱。③走,古义为跑,今义为行走。④假,古义为借,今义为假期或不真。⑤点,古义为涂上一点,表示删去,今义为标点。⑥吊,古义为慰问,今义为凭吊。⑦自卑,古义为从低处,今义为轻视自己、认为不如别人。⑧具体,古义为各部分已大体具备,今义为细节方面很明确的、不抽象的、不笼统的。⑨形容,古义为形体容貌,今义为描述。(2)解释下列词语①望其项背:还可以看得见别人的颈项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这个词一般多用为否定意义的句子,如“不能望其项背”“难以望其项背”“非……所能望其项背”。常误解成赶不上或比不上。②叹为观止:好到了极点,常误当贬义词用。③明日黄花:比喻为过时的事物,但总被写成“昨日黄花”。④不刊之论:指不能被删改的文字,还被引申为“不可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常被误说成是“不能刊载的言论”。⑤不足为训:不能当作典范或法则。不能误解成“不足以成为教训”。⑥焉:不能一味地当作句末语气助词来翻译,有时可能是兼词。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焉:在其中。⑦凯旋:是“胜利归来”的意思,不能画蛇添足,在前面加上“胜利”,或者在后面加个“归来”。⑧滥觞:比喻事物的起源、发端。这是最常见的一种。⑨七月流火:不是指七月份的天气热得像流火,而是指天气日渐转凉。03活动三归纳总结古今异义现象在文言文阅读中常会遇到。只有准确辨析出这个词是否古今异义,才能正确理解其表达的意思,顺畅地翻译文意。在学习过程中,考生要重视掌握辨析古今异义词的几种有效方法。 ◎ 熟悉书中常见的古今异义字,注意课内所学知识的迁移◎树立一种意识:在语境中判别区分单双避免以今律古、望文生义而误用不要把文言文中两个单音节词误认为是一个双音节词,如“妻/子”“祖/父”“学/者”等不要把文言文中的双音节(很少)拆成单音节词来理解,如“社稷”“朝堂”“布衣”等03活动四链接高考0102考点阐释古今异义词,既指单音节词古今词义不同,又指双音节词古今词义不同。它也是文言实词学习的重点与难点之一。文言文翻译考查方式单选题中比较词语古今义的异同(2022年新高考Ⅱ卷)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衔枚指在口中横衔着枚。枚的形状像筷子,是古代行军时用以禁止喧哗的器具。B.差强人意,文中指表现较差,不能令人满意,后来的意思转变为勉强令人满意。C.尊重,文中是尊贵显要的意思,现在一般表示敬重、重视,二者的意思不同。D.车驾,文中以帝王所乘车马代指帝王,与古诗文中“丝竹”代指音乐用法相同。B.兵有不利,军营不完,汉(吴汉)常独缮檠(qíng)其弓戟,阅其兵马,激扬吏士。上时令人视吴公何为,还言方作战攻具,上常曰:“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封汉广平侯。C.吴汉爵位奉赐最尊重,然但治宅,不起巷第。夫人先死,薄葬小坟,不作祠堂,恭俭如此。B(2021年全国甲卷)翻译句子。……冬十月,遣曹利用诣契丹军。十二月庚辰,契丹使韩杞持书与曹利用俱来,请盟。利用言契丹欲得关南地。帝曰:“所言归地事极无名,若必邀求,朕当决战!若欲货财,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宜许之。”契丹犹觊关南,遣其监门卫大将军姚东之持书复议,帝不许而去。利用竟以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成约而还。……——《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评分参考】货财:货物钱财。故事:先例,旧例。宜:应该。许:答应。(共5分;译出大意1分,“欲”“货财”“故事”“宜”各1分;意思对即可)【参考答案】如果想要货物钱财,汉朝曾赐给匈奴单于玉帛,有先例,应当答应他们。本义比喻义引申义假借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感彩发生变化词义程度轻重发生变化课堂小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避免以今律古注意单、双音节依据具体语境结合感彩课后作业整理必修上册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和一词多义,制作成学习档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