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1张PPT)登高“君子登高必赋”登高就是登临高处,主要指登山、登楼、登台、登塔,登高在历代诗人的笔下却是一个不老的话题,你能想到哪些关于登高的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思亲怀乡伤时悲己抒怀励志同样是登高,杜甫又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慨叹呢?1、了解杜甫生平及其作品风格;2、解析意象,体悟景中之情,体会中国古典诗歌之美;3、品味诗歌语言,领会杜诗语言凝练内涵丰富的特点;4、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学习目标登高杜甫任务一:识 “登高之人”任务二:赏 “登高之景”任务三:品 “登高之情”填写杜甫资料卡片字 自称诗风 所处年代代表作品评价子美沉郁顿挫少陵野老公元712-770,经历了“安史之乱”《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他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望岳》读书游历时期(35岁之前)七岁即能诗文,十五时在文坛初露头角,二十岁后开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再漫游齐赵。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这个时期的创作,表现了他青年时期的气概和抱负。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困守长安时期(35-44岁)满怀政治理想到长安考试求官,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落榜,困居长安10年之久。不幸的遭遇使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创作出《兵车行》《丽人行》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诗的风格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的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杜甫其人(712—770)(忧国忧民)(涉世不深)走进杜甫由于安史之乱,杜甫携家避难流亡,卷进了生活的底层,被安史叛军俘获,面对混乱的长安写成《月夜》、《春望》等诗。后潜逃到凤翔,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写诗把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不朽之作,即“三吏”、“三别”,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登高》、漂泊西南时期(49-58岁)弃官携家逃难至成都,后蜀中军阀作乱,漂流到梓州、阆州。后去投靠剑南节度使严武,严武死后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的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秋兴》等大量名作。写了240多首诗。代表作《春望》“三吏”“三别”为官流亡时期(45-48岁)(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走进杜甫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9岁去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诗人肺病、疟疾、风痹、糖尿病发作,最后耳聋齿落,百病缠身,潦倒不堪)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般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为了排遣郁闷抱病登台。写作背景沉郁顿挫“顿挫”指诗歌表情达意抑扬跌宕,声调起伏迭变。人们经常用“沉郁顿挫”来概括杜甫晚年的诗歌风格,那么,何谓沉郁顿挫?“沉郁”指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zhǔ杜甫zhuóxiàobìnliáo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你认为诗眼是哪个字?这首诗给你的整体感受是怎样的?凄楚悲伤痛苦孤独悲诗歌鉴赏之意象的作用答题模板:①这首诗(词)借……等意象,描绘了一幅……的画面。②营造了一种……的意境③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心情、心境)王国维先生曾说,独《登高》一诗,读罢犹觉悲愁,无一景不如此,无一语不如此,让人顿觉无处遁逃。首联和颔联写了哪些令人感到悲愁的景,并说说景物的组合是如何传递出悲愁的?任务一:赏 “登高之景”找出首联和颔联的意象,这些意象分别有何特点?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意象 特点风天猿啸渚沙鸟落木长江急高哀清白飞回萧萧滚滚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在俯仰之间,描绘出一幅气势磅礴、境界宏大的秋景图,营造了雄浑高远,肃杀凄凉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孤独无依,漂泊痛苦的情感。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秋气逼人,天气寒冷,内心凄凉天地高远广阔,更显人渺小孤单为景物蒙上了一层悲怆、凄凉的色彩冷色调上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在空中盘旋,急风猛烈,无处停息,诗人处境与在急风中低徊盘旋的鸟相似(孤独无依)赏 “登高之景”视听结合动静结合俯仰结合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思考:为什么用“啸”而不用“啼”?“啸”——郦道元《三峡》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岳飞《满江红》抬眼望,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啼”——李白《早发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悲中有壮,悲中有愤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叶落意味着一年将尽,会让人感到韶光易逝,人生短促(生命之短暂)长江不尽,更古如斯,会觉得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宇宙之永恒)对比意境:苍凉而雄浑,沉郁而悲壮情感: 时光易逝,壮志难酬赏 “登高之景”落叶之多落叶之声源远流长滔滔气势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林庚《说“木叶”》思考:把“落木”改成“落叶”,行不行?为什么?相比较“落叶”,“落木”更加沉重,木给人干枯之感,树叶早已没有生命,颜色是枯黄衰败的。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何况是无边无际的落叶从空中飘零,营造出更加悲凉的氛围。这样自然让人联想到诗人飘零的身世、颠沛流离的生活。对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生命短暂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壮志未酬雄浑、壮阔、辽远、沉郁、悲凉、绵邈。意境诗人既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颔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篇》不尽长江滚滚来——此句写江景。永不停息的江水,不能不让人联想到时间的永恒。短暂的人生,在永恒的时间面前越显得短暂。关于“江水”任务二:品 “登高之情”1、宋代的罗大经指出《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试做分析。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称:此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请结合杜甫写这首诗的背景,具体分析这八层悲意。品 “登高之情”1.这首诗是作者流落夔州时写的。好友李白、 高适、严武相继去世,此时恰逢九月初九,杜甫登高写下这首诗。2.此时的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3.从48岁开始,又遭受“安史之乱”,常年漂泊流浪,直到58岁去世。4.这首诗写后三年,杜甫客死舟中,无人知晓。5. 他年轻的时候,曾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却又一生坎坷、终身失意,无法实现报国的理想。背景介绍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万里,地之远也思考:宋代罗大经曾说颈联中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迟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离乡万里、时值悲秋、作客他乡、长久漂泊、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国家多事悲八重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作客悲秋多病登台作客常作客悲秋常作客万里悲秋常作客登台独登台百年多病独登台多病独登台一悲:羁旅之苦二悲:常年漂泊三悲:荒凉悲苦四悲:远离故土五悲:渺小无助六悲:孤独无依七悲:多病缠身八悲:身已衰老品 “登高之情”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尾联中“艰难”形容的是国家艰难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艰难”兼指国家命运和自身命运。国家动乱(安史之乱),诗人年事已高,漂泊在外,人生艰难,壮志难酬。“苦恨”恨国家动荡不安,恨自己人到暮年,不能为国家效力,恨自己壮志难酬!更多是遗憾。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尾联展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境界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人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生计潦倒,时事艰难,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杜甫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忠君爱国、关心民生疾苦是他思想的核心。“诗圣”杜甫无论穷达,都心怀天下,忧国忧民。“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人生艰难时局艰难“国家动荡不安;自己人到暮年,壮志难酬。”苦恨本联“艰难苦恨”四字连用,突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和郁闷程度之深,悲秋之情,愁苦之绪,绵延不绝。想为国尽力而不能,想借酒浇愁而不得。郁结不能排遣,悲上加悲。艰难:既指国家,也指个人。——战争带来的国难家愁。——常年做客他乡的羁旅之愁;年华逝去壮志未酬的无奈之感;晚年多病缠身的孤独之感;3.“艰、难、苦、恨”这四字顿挫起伏,浓缩了诗人一生的困顿潦倒,请你就尾联分析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特点。品 “登高之情”“沉”即“深”,指内容的深刻、深广、深厚。“郁”即“积”,指内容的真实、凝重、含蓄“沉郁”一指遣词造句的停顿与转折,声调的起伏迭变。二指情感的千回百转,节奏的徐疾相间、音调的抑扬顿挫、旋律的跌宕起落,形成了顿挫的音乐美。“顿挫”①艰难、潦倒:兼指国家和自身命运。国家动乱,诗人漂泊在外,生活艰难。品 “登高之情”③新停:杜甫是一个爱喝酒的人。昔日的他,喜时喝酒,今日的他,想借酒消愁,却因贫病交加,不得不戒酒。如此,愁何以解?无解!只能郁结于胸。苍老的杜甫久久不能释怀,一直积郁到3年后生命的终结。②苦恨:“苦”:极度;“恨”:遗憾。杜甫此时年事已高,疾病缠身,虽忧国忧民,却无能为力。④浊酒:“浊酒”与“清酒”相对。清酒,乃酒中之冠,冬酿夏熟,属于好酒系列。浊酒,未提酒糟,酒色浑浊,属于不太好的酒,价钱也便宜。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忠君爱国、关心民生疾苦是他思想的核心。“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杜甫无论穷达,都心怀天下,忧国忧民。不愧为“诗圣”4.尾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悲国家之秋国国运之秋己生命之秋景自然之秋通过登高望远,描绘了一幅苍凉壮阔的长江秋景图,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结合,抒发了思乡之情、孤独之感、羁旅之愁、多病之哀,表达了人生迟暮,壮志未酬的悲愤。诗人面对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国家之秋,独自在重阳登高。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中,倾诉了诗人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和抱负无成的怅恨,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伤时叹己的情怀。总结全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诗歌小结仰望:云天秋风俯视:江水洲渚仰望:无边落木俯视:不尽长江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写景抒情近景远景忧国伤时自古逢秋多寂寥,中国文人多悲秋。请谈谈你对杜甫“悲秋”的理解。景:自然之秋己:人生之秋国:国家之秋杜甫的悲秋,融入了羁旅的愁思、身世的感慨、家国的忧伤,显得沉郁厚重。即使人生潦倒,销愁无途,仍忧国伤时;即使国事艰难,壮志未酬,仍心系家国。杜甫的悲是悲自然,是悲人生,悲国家,悲天下苍生。俄国别林斯基说过:“任何一个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杜甫这种心忧天下的情怀,是每一个时代都需要的。有关“悲秋”的诗词1.抒发离别之苦,思念之情。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2.表现处境悲凉,命运多舛。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3.悲叹英雄迟暮,人生短暂。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少壮几时兮奈老何!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将军白发征夫泪。自古逢秋多寂寥,中国文人多悲秋。链接高考《登高》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 。《登高》道出郁积诗人心中自身苦和国运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登高》中 两句从空间角度描绘出一幅壮阔、萧索的夔州秋景图,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登高》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链接高考杜甫在《登高》中发出:“ , 。 ”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 , 。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 , 。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发刘郎浦①杜甫挂帆早发刘郎浦,疾风飒飒昏亭午。舟中无日不沙尘,岸上空村尽豺虎。十日北风风未回,客行岁晚晚相催。白头厌伴渔人宿,黄帽青鞋②归去来。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扣题,写诗人一早就从刘郎浦张帆航行,劲吹的大风让中午日色变得昏暗,渲染出旅途之艰。B.颔联写船上整天都沾满沙尘,而岸上盗贼如豺虎般横行,村庄空无人烟,暗示出时局的动荡。C.颈联分别叠用“风”“晚”二词,表达了诗人因北风阻隔而延误归家行程的焦急心情,更添愁绪。D.尾联直抒胸臆,诗人直言不想再长年伴着渔翁过水上漂泊的生活,而是去过山野村夫的躬耕生活。C【注】①大历三年,诗人携家由公安(今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出发南行,到达岳阳,船行至刘郎浦时,诗人看到荆州多乱而农村凋敝,有感而作此诗。②黄帽青鞋:仇兆鳌说:“黄帽,锋冠;青鞋,芒鞋。”穿着竹笋皮制成的帽子,穿着青布鞋,这是古时山野村夫的打扮。课堂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发刘郎浦①杜甫挂帆早发刘郎浦,疾风飒飒昏亭午。舟中无日不沙尘,岸上空村尽豺虎。十日北风风未回,客行岁晚晚相催。白头厌伴渔人宿,黄帽青鞋②归去来。2.本诗和《登高》均创作于杜甫晚年漂泊时期,但两诗在情感基调、意象选择上既有相同之处,又各有侧重。请结合两诗内容任选一个角度简要分析。【注】①大历三年,诗人携家由公安(今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出发南行,到达岳阳,船行至刘郎浦时,诗人看到荆州多乱而农村凋敝,有感而作此诗。②黄帽青鞋:仇兆鳌说:“黄帽,锋冠;青鞋,芒鞋。”穿着竹笋皮制成的帽子,穿着青布鞋,这是古时山野村夫的打扮。(示例一)情感基调:(1)相同点:都抒发了漂泊无依的悲苦与对时局动荡的忧虑之情。(2)不同点:①《登高》写“百年多病独登台”,聚焦个体生命的孤寂与老病之痛,情感沉郁内敛;②《发刘郎浦》写“黄帽青鞋归去来”,流露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情感更为复杂。课堂练习课堂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发刘郎浦①杜甫挂帆早发刘郎浦,疾风飒飒昏亭午。舟中无日不沙尘,岸上空村尽豺虎。十日北风风未回,客行岁晚晚相催。白头厌伴渔人宿,黄帽青鞋②归去来。2.本诗和《登高》均创作于杜甫晚年漂泊时期,但两诗在情感基调、意象选择上既有相同之处,又各有侧重。请结合两诗内容任选一个角度简要分析。【注】①大历三年,诗人携家由公安(今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出发南行,到达岳阳,船行至刘郎浦时,诗人看到荆州多乱而农村凋敝,有感而作此诗。②黄帽青鞋:仇兆鳌说:“黄帽,锋冠;青鞋,芒鞋。”穿着竹笋皮制成的帽子,穿着青布鞋,这是古时山野村夫的打扮。(示例二)意象选择:(1)相同点:都借助自然意象表达动荡心境。(2)不同点:①《登高》以“落木、长江”等意象隐喻宇宙永恒与人生短暂,富有哲理;②《发刘郎浦》以“沙尘、豺虎”等意象直写乱世凋敝,批判性强。1.看标题——初判题材,把握标题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心情、诗歌意境、诗歌类型等。2.看作者、诗(词)序、注释——知人论世,了解背景,提取信息,深入理解。3.看诗句——联想、调整语序后准确翻译,理解意象。4.看情感——抓住意象、意境及表情词语,晓情明旨。5.看手法——分析手法,如修辞、抒情方式、表现手法、表达技巧等。诗歌鉴赏方法(“五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