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喜看稻菽千重浪》课件(共54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喜看稻菽千重浪》课件(共54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54张PPT)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薄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这是 2004 年度感动中国获奖者之一袁隆平的颁奖词。
袁隆平为什么能够获此殊荣呢 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篇关于袁隆平的人物通讯,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写袁隆平这个人物的。
喜看稻菽千重浪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六十年代以来,袁隆平的科研成果使中国在矮杆水稻、杂交水稻育种和超级杂交水稻育种上三次领先世界水平。前两阶段的研究成果在中国推广后,中国的水稻单产从四百公斤左右提高到六百公斤左右,近二十年内为全国增产粮食三千多亿公斤。
七十年代初,袁隆平发表了水稻有杂交优势的观点,打破了世界性的自花授粉作物育种的禁区。国际上的同行们称袁隆平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为我国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杂交水稻的研究成果获得我国迄今为止唯一的发明特等奖。
袁隆平(1930-2021),大学文化,1954年4月参加工作。历任湖南省安江农校教师,省农科院讲师,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他发起的“第二次绿色革命”,给整个人类带来了福音。
走近人物
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责任制),二靠袁隆平(杂交稻)。西方世界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他的成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袁隆平是个神话。“袁隆平”品牌被评估为1000亿元人民币。1976至1987年间,袁隆平让中国多长出1000亿公斤的水稻,而他正在研究的“超级稻”将能够让中国每年多养活几亿人口。 袁隆平获得国际“拯救饥饿奖”,他的杂交水稻也将向全球推广,解决人类吃饱肚子这件头等大事。
确立起一种正确的人生哲学,于每个人乃是生死攸关的需要。失去了人生目标的人,是最不幸的人。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成功的利器之一。没有它,天才也会在矛盾无定的迷途中徒劳无功。没有一定的目标,智慧就会丧失;哪儿都是目标,哪儿就都没有目标。
人物格言
我6岁时在武汉参观了一个园艺场,满园里郁郁葱葱,到处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鲜艳的果实。我觉得那一切简直太美丽了!我当时就想,将来我一定要去学农。
人生经历
我从没有想过豪华的生活,对物质上的享受也看得很淡,因为我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想这些东西。
我做过一个梦,梦见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梁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得一串串,我和我的助手们一块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面乘凉。
我在有生之年还有两大心愿:一是要把超级杂交水稻培育成功,这样,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就解决了;再一个是把杂交水稻推向世界,造福全人类。
学习目标
1.了解人并掌握人物通讯相关知识,了解作者及人物相关知识
2.能概括地选取典型事例。
3.理解细节描写和运用数据的作用。
4.学习袁隆平为科技献身的精神.
沈英甲,1948年出生于重庆,是一位中国著名的作家、高级记者。他曾在北京101中学就读,并有过从军和做工的经历。沈英甲的职业生涯丰富多彩,他曾任《世界知识》、《世界博览》杂志记者,《科技日报》副刊部主任、机动记者部主任。在从事新闻工作的同时,他还积极参与科学考察,踏足太平洋、神农架、青藏高原、西部大漠等地区。
走近作者
沈英甲从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并于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他的文学作品涵盖纪实文学、长篇小说和人物传记等多个领域。其中,他的纪实文学:《走近神农架》、《采访死亡手记》、《生存方式》、《我穷,故我在》等作品均受到读者的喜爱。
在长篇小说方面,沈英甲创作了《前尘》、《贼风》《墨祠》、《间接打击》《居京不易》等作品。此外,他还著有人物传记:《沧桑回眸》等,并翻译了十多种外国著作。沈英甲的作品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全国征文奖和优秀读物奖等荣誉。
作品简介
联合国粮农组织日前公布的一份报告称,世界上36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内战或气候恶劣等原因,面临严重的粮食短缺问题。在发展中国家,有1/5的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全世界每年有600万学龄前儿童因饥饿而夭折。在解决粮食紧缺问题的过程中,科技进步无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率先培育成功的增产20%的超级水稻必将造福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因此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尊敬。
2001年2月22日,《科技日报》发表了这篇人物通讯。
解 题
标题引用了谁的诗句,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毛泽东《七律·到韶山》
喜看:高兴地看到。菽:豆类的总称。千重浪:一层层波浪,喻指随风起伏的大片庄稼。
引用毛泽东诗句,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贡献的赞叹。
喜看稻菽千重浪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正标题:突出了袁隆平的贡献
副标题:点明报道的中心人物袁隆平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于2000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设立,是中国五个国家科学技术奖中最高等级的奖项,授予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科学技术工作者。
全文共四个部分,快速浏览课文,分析每个部分所写内容。
整体感知
主要内容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
不仅写袁隆平在杂交水稻起始阶段的欣喜、期待、失望、思索及发现,而且表现了他敏于发现、勇于探索的科学素养。
袁隆平面对“水稻杂种优势利用”这道世界性难题所表现出的勇于挑战的勇气和信心,突出他勇于创新的精神品格。
不仅写袁隆平作为科学家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捍卫真理的科学精神,还写出了他在论辩中表现出的平和个性。
表现袁隆平不断进取的精神,以及他培育“超级杂交稻”,让杂交水稻走向世界的远大目标。
思考:作者如何把这些典型事例贯穿起来的?
(1)采用小标题(按照人物的品质事迹分类)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实践——工作态度、方法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创新——学术精神、品格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实事求是——道德操守、准则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引领“绿色革命”——个人理想、志向
特点:条理清晰明白,重点突出;
语句精妙、结构工整;内容深刻、形式灵动。
如写袁隆平发现真理的过程,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追述了袁隆平科学实践的过程。“2001年春节过后的第二天”“那是1960年7月的一天”
开头
—— 顺叙
(2)灵活的表达方式
记叙为主,夹以描写、议论、抒情。
如:“有人说,袁隆平具有敢于挑战的勇气和信心……以科学家的胆识和眼光断定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光辉的前景,他决心义无反顾地坚持研究。”这段议论高度赞美了袁隆平有胆识有眼光、坚持真理的创新精神,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的崇敬之情。
文章大体以第三人称记述,但作者时不时以“我”的身份出场,写出自己的印象、感受。
这样的文字更有“在场”感,亲切而真实,也更容易表现出作者的立场和情感态度;
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3)“我”的视角
分析手法
一篇好的人物通讯,通过对人物一言一行的描写,使得人物仿佛“立”在我们面前,使读者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效果。本文作者是怎样使袁隆平“立”在我们面前的?
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1.正面描写:
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肖像(细节描写)
2.侧面描写:环境描写;他人评价……
3.具体典型事例
1.本文作者是怎样使袁隆平“立”在我们面前的?
第一部分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①第1段:2001年春节过后的第二天,湖南长沙马坡岭笼罩在薄雾之中,空中不时飘下雨点。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
①环境描写,交代人物活动场景,烘托人物忘我工作的精神。
②“跨”“迈”“蹲”“翻”等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袁隆平在试验田工作的情形,表现了他工作时的认真严谨、一丝不苟。
②第2段:我跟随在他身后不禁产生了瞬间的错觉:这难道就是几天后就要赴京,领取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的国家最高科技将的科学家?
①错觉原因:袁隆平呈现的形象与他所获得的的至高荣誉落差很大。
②侧面刻画出袁隆平的朴实和对名利的淡泊。
追述了袁隆平科学实践的过程:
1.采用了怎样的手法?
第一部分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倒叙
先说现在,然后说1961年7月的一天
表现了袁隆平对科学的严谨、一丝不苟和敢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欣喜
满怀希望
失望
自信
收获
第二部分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共有七个自然段,分几个层次?
①前五个自然段都是写袁隆平的研究情况,围绕挑战权威、自创新说来展开。
②后两个自然段写袁隆平的独特发现和介绍他的创新成果。
写袁隆平在研究杂交稻的过程中,遇到的三点困难是:
①权威论断的否定:杂交无优势。
②有些人的嘲笑:对遗传学的无知。
③有些学者认为:杂交制种无法应用于生产。
以上三点都是袁隆平在研究中遇到的困难,但他并不迷信权威,而是认真分析,勇于创新,大胆试验,用事实证明了他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是科学的,是切实可行的。
袁隆平在研究杂交稻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么解决的?
论断的否定——杂交“无优势论”(第3段)
有些人的嘲笑——对遗传学的无知(第1、2段)
有些学者认为杂交制种困难,无法应用于生产(第4段)
写学术精神和品格,不迷信权威,勇于创新。
袁隆平在研究中遇到很多困难,但他并不迷信权威(3段),而是认真分析,勇于创新,大胆试验,用事实证明了他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是科学的,是切实可行的。
第二部分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第三部分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
主要围绕什么来写的?这部分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这部分是说明袁隆平是“真理的捍卫者,是事实的追随者。”表现他坚持真理,捍卫真理,不计个人风险得失的道德操守。
主要围绕“三不稻”这个情节来写的。
这部分在选材上的特点有两个:
一是有个性,突出了袁隆平对于杂交水稻的认知的与众不同。
二是选材精,不庞杂。
这部分是说明袁隆平“是真理的侍者(捍卫者),是事实的追随者”。 主要围绕“三不稻”来写的。
写他的道德操守、准则,坚持事实,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 是他的立场和态度
1992年6月18日,针对杂交稻是“三不稻”的贬斥文章,袁隆平用事实说明杂交稻既能高产,又能优质。(第3段)
第三部分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
第四部分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
“梦”说明了什么?
通过一个梦提出的战略设想来说明袁隆平的理想。表现他心怀天下、情系世界,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理想志向。
袁隆平的两个梦
禾下乘凉梦
源自2019年袁隆平在《人民日报》自述
水稻覆盖全球梦
请找到文中的细节描写,并分析从中你看到了人物怎样的形象特点?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
细节描写1:
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P32,1)
细节描写:动作描写
人物形象:工作认真
一丝不苟
在试验田工作的情形
细节描写2:
挽起裤腿走下稻田,是人们从播种到收获季节见到的袁隆平最标准的“形象”。(P32,3)
挽起裤腿
细节描写:动作描写
人物形象:亲力亲为
细节描写:动作、神态、心理描写
人物形象:对农业研究的热爱
认真专注
观察严谨细致
细节描写3:
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P32,6)
发现雄性不育植株时的激动
三个极富感染力的形容词,准确无误地抓住了袁隆平在发现雄性不育植株时的心情。
三个动词更是详尽地突出了他工作认真专注、观察严谨细致、科研一丝不苟的个性。
详尽的数据,悉心照顾稻田
细节描写4:
这是一株奇特的稻禾,株形优异,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每穗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袁隆平用布条扎上记号,从此格外精心地照顾这蔸稻禾。收获季节他得到了一把金灿灿的稻种。(P33,7)
细节描写:动作描写
人物形象:科学严谨
熟悉热爱稻田
从细节描写我们能够看出袁隆平对待植物科学、农业技术研究的科学严谨的态度,和对稻田如数家珍般的熟悉与热爱。
细节描写:动作描写
人物形象:坚持不懈
投身科研
不辞辛劳
细节描写5:
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去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已是第14天了。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棵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P35,17)
寻找天然雄性不育株
2001年春节过后的第二天,湖南长沙马坡岭笼罩在薄雾之中,空中不时飘下雨点。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几百亩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
细节描写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袁隆平在试验田工作的情形,表现了他工作时的认真严谨、一丝不苟。
环境描写
浓郁自然气息的环境描写,交代了人物活动的场景,烘托出人物忘我工作的精神。
效果:具有生动的画面感,增强了人物的形象性与报道的真实性。
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
概括事迹,归纳品质
热爱并献身农业科研事业
袁隆平
1960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
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
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让杂交稻走向世界和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
坚持真理
实事求是
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做贡献
解放思想 敢于创新
勇于实践 敢于探索
袁老形象小结:
袁隆平是一位扎根农田,挥洒汗水,专注敬业,严谨认真的实践者。
袁隆平是一位不迷信权威,不动摇,不退却,极具韧性的研究者。
袁隆平是一位勇于担当,坚持实事求是,不计个人风险的捍卫者。
袁隆平是一位心怀天下,情系世界,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寻梦者。
这篇人物通讯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科学家袁隆平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宣战,大胆创新的精神,也表现了他引领“绿色革命”的宏愿。高度评价了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的重大意义: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了“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都具有重大意义。
明晰主旨
袁老虽逝,但精神长存。他播撒下的每一粒种子在海内外努力的生长、结穗、增产,人们对袁老的思念也有增无减。袁老,您一生守望稻田,把稻谷送给全世界。每年的风吹稻香,我们都会想起您!
【颁奖词】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适用主题】梦想、脚踏实地、创新、专注
写作素材积累
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发,即使中途遇到再多困难也从不放弃。袁老这一辈子就做了杂交水稻这件事,他说“人一生只需要做一件事,并把它做到极限,那就是成功。”
从1961年首次发现“天然杂交稻”,到1964年找到首株“天然雄性不育株”,再到1970年在海南找到“野败”,袁隆平的科研之路充满了艰辛。国家国际战略学会高级顾问陈明山先生曾经经这样评价袁隆平:“从来没有消极过,也没有抱怨过,即使有再多困难也难不倒的人。摈弃“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平庸思想不当“差不多先生”,始终保持“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定力,“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狠劲,全身心做好重复的事,不浮躁,不急躁。
【适用主题】扎实做事,追求卓越
写作素材积累
写作素材积累
我带研究生有一个要求:你下不下田 你不下田我就不带。”袁老年轻的时候是赤脚下田,经常被虫子、蚂叮咬。作为农业科学家,田间地头是他们科学研究的主阵地,靠想象干不出杂交水稻,他们的科学成果必须写在大地上,长在土壤里,书本知识很重要,但是书本里面长不出水稻,只有田里面才长得出水稻,要实践!
袁老在节目中说,他对年轻人的忠告是八个字:知识、汗水、灵感、机遇实践方能检验真理,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年轻一代要坚实“干”的作风,永“闯’的精神,拿出“拼”的劲头,不图虚名,不做表面文章从小事细处做起。
【适用主题】深入实际,脚踏实地
袁隆平常说,自己有两个梦想,一是禾下乘凉梦,一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他的一生,以奉献祖国为目标,一辈子躬耕田野,书写下了励志的好样本。穿梭在田间垄亩,凝视着子孙千秋,在精明的世界甘愿做一个“顽愚的痴者,把一生奉献给人类温饱,在贪闲的世界甘愿做一个永恒的“行者”,用一生追逐科技前沿。
袁隆平就是这样的一位耕耘者,在稻谷飘香中,让自己成为一个传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们这一代人,生逢盛世,重任在身,于人生定向之时,当立鸿鹄之志,让青春之花绽放在我们热爱的这片土地之上。
【适用主题】为国为民,无私奉献
写作素材积累
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指出: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我从没有想过豪华的生活,对物质上的享受也看得很淡,因为我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想这些东西。”
“我做过一个梦,梦见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梁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得一串串,我和我的助手们一块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面乘凉。”
“我在有生之年还有两大心愿:一是要把超级杂交水稻培育成功,这样,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就解决了;再一个是把杂交水稻推向世界,造福全人类。”
他进入了梦乡,那里的稻穗比高粱还高,穗粒比花生还大。风轻轻吹过,他戴着草帽,就坐在稻穗下乘凉。
——《人民日报》
小时候我们词不达意,长大后我们心不由衷,真正的离别,不是桃花潭水,也不是长亭古道,而是在同样洒满阳光的早晨,有的人永远留在了昨天。袁爷爷,那天中午的饭,我吃的很干净。
——网友评论
袁老虽逝,但精神长存。他播撒下的每一粒种子在海内外努力地生长、结穗、增产,人们对袁老的思念也有增无减。袁老,您一生守望稻田,把稻香送给全世界。每年的风吹稻香,我们都会想起您!
文学常识补充
新闻
狭义——消息
通讯
①人物通讯
②事件通讯
③工作通讯
④风貌通讯
新闻最主要的特征是:
真:所述内容必须真实
短:篇幅要求短
快:时效性要强
活:要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强:有思想性和指导性
广义
消息
报告文学
知识链接
新闻的结构
不一定有
缺一不可
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倒金字塔结构
六要素
特点
时效性
真实性
简明性
何时 when
何故 why
何地 where
何事 what
何人 who
如何 how
标 题 可分为引题、主题和副题。
导 语 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
主 体 是新闻的主干、核心。要求围绕导语具体介绍新闻事实。
背 景 对新闻事实进行解释的事实材料
结 语 用来小结、展望、评价、激励等。
新闻的结构
新闻标题(消息)
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其字号一般大于正文,它通常被用来借代整篇消息。
新闻的标题可分为:主标题、引标题、副标题。


主标题
主标题在整个标题中所用的字号最大,居于最显著的位置,起到了核心的作用。
引标题
副标题
位于主标题之前,主要作用是引出主标题。文字较短,不超过一行。
位于主标题之后,主要是用事实对主标题作些补充和解释。
主体:是消息的主要部分。新闻的主体部分自然要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五要素。有时还插入有关的背景材料。
压缩主体时,自然要删去那些插叙、补叙部分的背景材料及其他相关内容
导语
就是消息的开头。形式上为消息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 。一般为简明扼要地概括一下新闻事实或点出消息中的新闻事实。
▲人民日报2021。05。26
导语
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等。
其作用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


背景(根据需要交代)
结语(有时可无)
是整个消息的结束语,一般是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最后一段文字。
它用于对报道内容作概括小结;也可以用激励启发性的语言给人希望,发人深思,催人振作,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通讯的特点: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除消息外最常用的新闻体裁和新闻报道形式。
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
生动性、完整性、评论性。
通讯的类别:
(新闻性 文学性)
人物通讯
以反映新闻人物为对象的通讯,以人物为中心报道对象,通过一个人物或一组人物新近的行动来反映时代特点和社会面貌的一种通讯形式。
通讯
1.传记式
特征:
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迹;
篇幅较长,内容丰富。
2.特写式
侧重于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虽然比一般的特写涉及范围大得多,但属于集中于一事、一个侧面的写法;真正写一时一事的人物通讯,现在也很常见。
3.群像式
特点是报道对象不止一个,而是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人,或是同一时空范围内的几个同类人。
根据基本结构形态的不同,人物通讯有以下三种类型:
通讯 消息
报道对象
内容
表达方式
时效性
通讯与消息相比:
侧重写人
侧重写事
详细完整
简要概括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灵活)
以记叙为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