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 ■ ■
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高二10月阶段性考试
语文测试答题卡
请在各题的答案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边框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的答案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边框区域的答案无效
选择题
1 2 3 6 7 10 11 14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 A ] [ A ] [ A ] [ A ] [ A ] [ A ] [ A ] [ A ] [ A ] [ A ] [ A ] [ A ] [ A ] [ A ] [ A ] [ A ]
[ B ] [ B ] [ B ] [ B ] [ B ] [ B ] [ B ] [ B ] [ B ] [ B ] [ B ] [ B ] [ B ] [ B ] [ B ] [ B ]
[ C ] [ C ] [ C ] [ C ] [ C ] [ C ] [ C ] [ C ] [ C ] [ C ] [ C ] [ C ] [ C ] [ C ] [ C ] [ C ]
[ D ] [ D ] [ D ] [ D ] [ D ] [ D ] [ D ] [ D ] [ D ] [ D ] [ D ] [ D ] [ D ] [ D ] [ D ] [ D ]
9 [ A ] [ B ] [ C ] [ D ] [ E ] [ F ] [ G ] [ H ] [ I ] [ J ] [ K ]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请在各题的答案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边框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的答案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边框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的答案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边框区域的答案无效
■ ■
■ ■ ■ ■
请在各题的答案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边框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的答案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边框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的答案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边框区域的答案无效
800
1000
400
请在各题的答案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边框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的答案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边框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的答案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边框区域的答案无效
■ ■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
高二10月阶段性考试语文试卷
一、阅读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文学对AI的冲击最为敏感,文学家在AI面前越来越显得无奈。中文逍遥大模型基于创作者的想法灵感,能够一键生成万字,根据一张图写出一部小说,它能大幅提升创作者的效率,也具备一次读懂100万字小说的功能。从文学创作来说,作者的个性思维是机器永远无法替代的,但是AI写的《机忆之地》已在第五届江苏省青年科普科幻作品大赛中获得二等奖——这是人类作家用3个小时,与AI平台前后对话66次、形成4万多字的稿件后,从中复制5900多字形成的作品。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2023年在《人工智能看哲学》一文中提出:“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正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没有哪门学科比人工智能更需要和哲学打交道。”2024年,日本名古屋大学团队利用生成式AI开发了一款可以与古希腊哲学家们进行对话的系统。
在历史学研究中,AI也有广泛应用。比如,通过综合运用数据挖掘、指标评价、可视化分析等技术,研究人员可基于历代《食货志》文本研究古代中国农作物的空间分布与集聚性特征;此外,通过AI制作复原的数字人,诸多历史人物得以“复活”,从教材中走出来,穿越到现实之中。
科技进展影响考古学的两个案例令人印象深刻。一是南京师范大学吴庆龙带领的团队2016年在学术期刊《科学》上发表的《公元前1920年的洪水爆发为中国传说中的大洪水和夏朝的存在提供依据》。他通过建立黄河流域数字高程模型,在郑州至开封段发现宽达30公里的古河道遗迹,证明在公元前1920年前后20年间存在一场持续20年以上的超级洪灾,这正是大禹治水的现实背景。它不仅印证了《尚书》中“汤汤洪水方割”的记载,更意外触发了关于大禹治水技术体系的全球大辩论。另一个是2024年2月,谷歌旗下的DeepMind发布了一个根据互联网视频训练的基础世界模型——Genie(精灵),可从合成图像、照片、草图生成多种动作可控的环境。2024年底推出的新一代世界模型Genie2,则可根据一张图生成可供人类或AI智能体游玩的无限3D世界。这在考古发掘、历史场景复原方面,有极为可观的应用前景。
此外,AI在绘画、音乐、诗歌、电影、舞蹈、雕塑等艺术领域也展现出强大能力。2018年,首件AI生成作品《埃德蒙·贝拉米肖像》就被佳士得以43.25万美元拍出。
(摘编自刘钊《AI赋能千行百业,传统文科也不例外》)
材料二:
马克思说:“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正是有了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人类才会产生审美活动。同时,美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是客体的怡人属性和主体的心理愉悦的有机统一。作家艺术家拥有了真实的生命经历,获得了真切的感受、体验和情感,才会产生对时代和社会的敏锐洞察与把握,进而才能将其内化于自己的创作中,让作品散发出独特的气韵。
人工智能作为人类的造物,没有自己的社会实践,无法产生基于社会实践的感受美的能力,自然也就无法形成对美的独立判断,形成关于美的独特表达。举个简单的例子,以秋天为意象,人类既可以表达“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的愁苦,也能够抒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豪迈,而人工智能创作的作品多半会将秋天跟萧瑟、悲凉等联系到一起,而无法基于具体场景赋予秋天更独特的含义,这是因为人工智能创作是基于数学统计的计算——当人类的大多数文艺作品为秋天赋予了“萧瑟”“悲凉”的含义时,人工智能也就只能根据数据统计结果有样学样。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人类重真情,尚大义。人工智能可以根据算法逻辑模仿人类创作出文艺作品,但它无法模拟人类基于历史经验、生命体验而产生的情感与意识,更难像人类那样睹物思情、托物言志,这是人工智能更难逾越的一大障碍,也是人工智能无法创作出伟大作品的重要原因。作家南帆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人工智能具有极为强大的记忆功能,但是它不会回忆,不可能在哪一个愁绪袭人的下午,突然回忆起程序员如何写下一条关键的指令,没有哪一种动人的情景交融可以成为触动创作的机缘。所以,人工智能进行文艺创作只是对人类创作行为的一种模仿,而非一种类似于人类创作的那种独立的对美的创造。
未来,人工智能要想在文艺领域取得新的突破,就需要在深度学习等技术上进一步进化、提高、完善,甚至需要从深层逻辑上寻求结构性变革,从而产生全新形态的人工智能。这种新形态的人工智能究竟是什么样子,智能化能达到什么程度,我们现在不得而知。它即使无法拥有像人类一样的智慧,但至少也应接近人类的智力水平,比如能全方位感知外部环境、会产生情绪和感情等。这种类人的人工智能能够与自己的同类和人类发展出新的社会关系,且能在这样的社会关系中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进而在这一过程中产生自己独特的审美想象和审美表达。在此基础上,它才有可能从事像人类一样的文艺创作,才有可能创作出经典的文艺作品。
我们无法判断未来是否会出现类人的人工智能。笔者担心的是,万一哪一天人工智能真的产生了自我意识,它的情感就可能被唤醒,欲望也可能被激发,到那时,人工智能能否创作出伟大的文艺作品已经无关紧要,最可怕的是人工智能可能脱离人类的控制,甚至反仆为主。当然,这种讨论已经脱离了文艺的范畴,但很多文艺作品,如科幻电影、科幻小说,已经在广泛讨论未来的这种危险。既然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能对文化艺术产生如此大的改变和冲击,那文化艺术对科技可能带来的“恶之果”提前进行预警又何尝不可呢?
(摘编自王东昌《写诗、作画、谱曲:当文艺创作遇上人工智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德毅认为,人工智能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哲学也就更需要人工智能。
B.没有AI对《食货志》的技术处理,研究人员就无法研究古代中国农作物的空间分布与集聚性特征。
C.《埃德蒙·贝拉米肖像》被高价拍卖,这告诉我们,只要掌握了AI技术,就可以成为著名的画家。
D.人工智能深深地影响着文化艺术,文化艺术也就有必要提前预警,思考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恶果”。
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家艺术家的作品能够散发出独特的气韵,这与他们将真切的感受、体验和情感内化于创作有关。
B.虽然人工智能的记忆功能非常强大,但是它不会回忆,因而任何动人的情景都不能促使它进行创作。
C.未来,人工智能可能也应该能全方位感知外部环境、会产生情绪和感情,并和人类建立某种社会关系。
D.人工智能要是产生了自我意识,它的欲望就可能被激发,人工智能就可能会反仆为主而威胁到人类。
3.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述和说明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详写考古学的两个案例,或许更能凸显AI赋能千行百业的发展趋势。
B.材料二运用了对比论证,在比较中清晰地阐明了文艺创作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区别。
C.两则材料都侧重于理论分析,但相较于材料一而言,材料二理性中又透出感性。
D.两则材料都用了举例论证,材料一旨在说明AI的影响,材料二则为了指出不足。
4.材料一介绍AI的《机忆之地》时,为什么说是“写”的而不是“创作”的?请根据材料分析概括。(4分)
5.就目前而言,人工智能还无法取代人类的文艺创作。请根据材料二内容,说明其理由。(6分)
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血肉筑成的滇缅路(节选)
萧乾

旅行在崭新的滇缅路上,我屏息,我微颤,为他们的伟大工程所感动。正如现代人对蜿蜒山脊的万里长城惊愕得倒吸一口冷气,终于有一天我们的子孙也将抱肘高黎贡山麓,叹止地自问:是可能的吗?九百七十三公里的汽车路,二百七十座桥梁,一百四十万立方尺的石砌工程,近两千万立方尺的土方,不曾沾过一架机器的光,不曾动用国库的巨款,只凭二千五百万民工的抢筑:铺土,铺石,也铺血肉,下畹段(下半至畹町)一九三七年一月动手,三月分段试车,五月便全路通车。
你不信,然而车沿怒江岸,沿梅子箐驶过,筑路的民工们还在屈着腰,在炽热的太阳下劳作。车驶到脚前,他们才闪开,立存那陡岩绝壁的新缺口。山上巉嶙森凛得怕人,亚热带古怪的藤蔓植物盘缠在硕大的木棉蜂桐上,宛如梁柱。汽车爬坡时,喘嘘也正如你我幼年登石级时那样吃力。而密如蚂蚁的筑路民工们:秃疮脑袋上留着小辫的,赤背戴草笠的,头上包巾颈下拖着葫芦形瘿瘤的,捧着水烟筒的,盘坐捉虱的,扶着犁耙的,一个个站在路边,或蹲住山脚,定睛地望着(嘿,悬崖上竟跑汽车了,他比坐车的高兴)。民工们老到七八十,小到六七岁,没牙的老媪,花裤脚的闺女。当西洋囝囝正该在幼稚园拍沙土玩时,这些小民工们是赤了小脚板,滴着汗粒,吃力地抱了只簸箕往这些国防大道的公路上“添土”哪。那些羞怯的小眼睛仰头望到我时,那直像是在说:“你别嫌我岁数小,在这段历史上,至少我也撮了一把土呀!”

爱听故事的,这条路上可有的是——只是每个似乎都和死亡结了不解之缘。您不怪记者太煞风景吗?令人激奋的不是没有,像龙潞段上那位老秀才张万有(梁河土司辖境的汉人),年纪已快六十了,带着儿孙三代,同来修路。放工时,老先生盘膝坐在岩石上,捋着苍白胡须,用汉话、摆夷话对路工演讲这条国防大道的重要,并引用历史上举国对抗暴力的掌故。他不吸水烟筒,但喜欢闻鼻烟。生活是那样苦,他却永远笑着。他是用一个老人的坚忍感动着后生。在动人的故事中,这是唯一不令人听完落泪的了。但到了保山,我才知道连这位老头儿也为瘴气摄去了。
沿途我访问了不下二十位“监工”,且都是当日开天辟地的先驱者。追述起他们伙伴的惨剧,时常是忍不住淌下泪来的。工作太疲倦,因昏晕而掼下江的;误踏到炮眼上,崩成粉末的。路面距山脚是那样悬高,许多人已死掉,监工还不知道,及至找另外尸首时,才发现一摊臭皮囊。
残暴无情再莫如黄色的炸药粉,它眼里没有壁立千仞的岩石,更何况万物之灵可不经一锤的人!不容埋没的是金塘子那对好夫妇。男的一天挣四毛,打炮眼,女的三毛,工作是负火药箱。规定每天打六个炮眼,刚好日落西山,双双回家。
想在一片峭岩绝壁上硬凿出九公尺宽的坦道,那不是垂手可成的。打炮眼的人是用一根皮带由腰间系住,一端绑在崖脚的树干上,然后,人如威尼斯桥上的竹篮那么垂挂下来。挂到路线上,便开始用锤斧凿眼。①仰头,重岩叠嶂,上面是衬了蓝天的乔木丛草,下面江水沸锅那么滚滔着,翻着乳白色的浪花。人便这样烤鸭般悬在大地的墙壁上。待一锤锤把炮眼打好,这才往里塞炸药。这并不是最新式的爆炸物,因而在安全上是毫无保障的。为了防止它突然爆响,须再覆上一层沙土,这才好燃,而且人要矫猿般即刻攀到崖上。“拔河”工夫慢了一步,人便与岩石同休了。
那一天,这汉子手下也许特别勤快。打竣六个炮眼,回头看看,②日头距峰尖还老高的。金黄色的阳光晒在大龙竹和粗长的茅草上,山岚发淡褐色,景色异常温柔,而江面这时浮起一层薄雾,一切都在鼓励他工作下去。
“该歇手了吧?”背着火药箱的妇人在高处催着他。她本是个强壮女人,但最近时常觉得疲倦,一箱火药的重量可也不轻呢!
他啐了口吐沫,沉吟一阵。来,再打一个吧!
这“规定”外的一个炮眼表现了什么呢?没有报偿,没有额外酬劳,甚而没人知道。这是并没读过书、知过大义的一个滇西农民,基于对国家赤诚的一份圣洁贡献了。
但每个人的体力和神经毕竟有限,而自然律原本无情,赤诚也不能改变物理因果。
这一回,他凿完了眼,塞完了药,却忘记敷上沙。
訇的一声,没等这个好人爬远,爆炸了,人碎了。而更不幸的,火星触着女人的药箱,女人也炸得倒在崖边了。
③江水还浩荡滚流着,太阳这时已没山了,峰尖烘起一片红光,艳于玫瑰而淡于火。
妇人被担到十公里外工程分段的茅屋里,她居然还有点残息。血如江水般由她的胸脯肋缝间淌着,头发为血浸过,已凝成为稍黏的饼子。
过好一阵,而且就在这妇人和世界永别的前一刻,她用搭在胸脯上的手指指腹部,嗄声地说:
“救救——救救这小的……”随后,一个痉挛,这孕妇仅剩一缝的黑眼珠也翻过去了。
④这时,天已黑了。滇西高原的风在旷古森林中呼啸着,江水依然翻着白浪,宛如用尖尖牙齿嚼啃着这悲哀的夜,宇宙的黑袍。
有一天你也许要旅行这条血肉筑成的公路。你剥橘子糖果,你对美景吭歌,你可也别忘记听听车轮下面喀吱喀吱的声响,那是建筑一段光荣历史不可少的原料。
一九三九年三月
(有删改)
【编者按】
1938年,抗战物资命脉被截断,滇西民众以血肉之躯抢筑滇缅公路。这是一条穿越高黎贡山、怒江峡谷的“抗战输血管”,全程无机械施工,仅凭锄凿肩扛完成。萧乾亲历筑路现场,以零度叙事再现九百七十三公里坦途的建设历程。这条用生命标刻坐标的公路,既是中华民族脊梁的具象,亦是人类意志对抗绝境的史诗。
6.下列对文中筑路民工形象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秃疮脑袋”“葫芦形瘿瘤”等描写,以细节凸显民工的地域特征与生存境况,暗示贫困与疾病的侵蚀,为后文死难埋下伏笔。
B.六七岁孩童“滴着汗粒”“吃力地抱簸箕”等细节,与西洋囝囝形成对比,表现战时无法保障儿童的权益,缺失了人道主义精神。
C.老秀才张万有用坚忍感动后生们,却在后文交代其死于瘴气,这种意外暗示个体信念在战争洪流中的无力感,深化历史悲剧意识。
D.金塘子那对虽没读过书却知晓大义的夫妇不计报酬,额外多打炮眼,却不幸双双丧命,令人扼腕痛惜,对国家的赤诚令人难忘。
7.下列对文中划线处景物描写作用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句描写头顶的重岩叠嶂,脚下的江水滚滔,表现修路环境之艰险,突出筑路民工赤诚的家国情怀,暗示为筑路付出的生命代价。
B.②句描写温柔的日落景色,阳光山岚、江面薄雾莫不鼓励着民工主动增加工作量,推动了事件的进展,结果却是夫妇双亡的悲剧。
C.③句描写浩荡滚流的江水和峰尖的晚霞,将两种景物描写置于夫妇二人遇难之时,揭示筑路民工为国捐躯的无私品格和民族情怀。
D.④句描写天黑风啸,江水翻涌,如尖牙嚼啃黑夜,渲染了浓重的悲怆凄苦气氛,寓情于景,抒发了对筑路死难民工的哀痛之情。
8.作家萧乾在谈到新闻特写创作时说,“信”与“美”完全可以和谐共存。请结合本文谈谈作者是如何体现这一观点的。(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晋献公将杀其世子申生,公子重耳谓之曰:“子盍言子之志于公乎?”世子曰:“不可,君安骊姬,是我伤公之心也。”曰:“然则盍行乎?”世子曰:“不可,君谓我欲弑君也,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吾何行如之?”使人辞于狐突曰:“申生有罪,不念伯氏之言也,以至于死,申生不敢爱其死;虽然,吾君老矣,子少,国家多难,伯氏不出而图吾君,伯氏苟出而图吾君,申生受赐而死。”再拜稽首,乃卒。是以为“恭世子”也。
晋献公之丧,秦穆公使人吊公子重耳,且曰:“寡人闻之,亡国恒于斯,得国恒于斯。虽吾子俨然在忧服之中,丧亦不可久也,时亦不可失也,孺子其图之!”
以告舅犯。舅犯曰:“孺子其辞焉。丧人无宝,仁亲以为宝。父死之谓何?又因以为利,而天下其孰能说之?孺子其辞焉!”公子重耳对客曰:“君惠吊亡臣重耳。身丧父死,不得与于哭泣之哀,以为君忧。父死之谓何 或敢有他志,以辱君义。”稽颡而不拜,哭而起,起而不私。
子显以致命于穆公。穆公曰:“仁夫公子重耳夫稽颡而不拜则未为后也故不成拜。哭而起,则爱父也。起而不私,则远利也。”
(选自《礼记·公子重耳对秦客》,有删改)
材料二: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选自《礼记·大学之道》,有删改)
9.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写出相应的答案。(3分)
仁夫公子A重耳B夫C稽颡而不拜D则未为E后也F故不G成拜
1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然则盍行乎”与“世间行乐亦如此”(《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中的“行”意思不同。
B.稽首,指古代跪拜礼,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常为臣子拜见君主时所用。
C.“明明德于天下”与“明明如月”(《短歌行》)两句中的“明明”意思不同。
D.“此谓知之至也”与“必知乱之所自起”(《兼爱》)两句中的“知”意思相同。
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晋献公将要杀害他的世子申生,重耳劝申生说明情况或者逃亡,但申生出于孝道和国家大义,最终选择了自杀。
B.晋献公去世后,秦国使者暗示重耳趁机夺取君位,子犯认为应当遣返秦国使者,重耳最终遵守丧礼,一心治丧。
C.知道应当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进而能够内心安定,思虑周详,处事合宜,最终更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
D.无论是天子还是平民都应以修养品德为根本。修养好品性,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再治理好国家,再平定天下。
12.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丧亦不可久也,时亦不可失也,孺子其图之!
(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13.秦穆公是如何评价重耳在父丧中的表现的?请简要说明。(3分)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新竹①
陆游
插棘编篱谨护持,养成寒碧映涟漪。
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
解箨②时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叶离离。
官闲我欲频来此,枕簟仍教到处随。
【注】①此诗题一作《东湖新竹》。②箨,tuò,笋壳。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想象竹子成林后的竹影与波光交融,“寒碧”融合视觉与触觉,增强了诗句的画面感。
B.颔联“清风”与“赤日”形成鲜明的反差,“午不知”则借人的感受来表现竹林的清凉。
C.“簌簌”与“离离”一动一静,巧借风吹动竹叶时的细微声响来衬托竹林的清幽,笔触细腻。
D.本诗叙事抒情时运用平淡朴实的语言,写景状物则用语凝练精准,于清新自然中显真趣。
15.诗中寄寓了作者多种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二、课内基础知识(30分)
16.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1分)
A.未成一蒉(kuì) 迩(ěr)之事父 怵(chù)惕 庶(sh)人
B.无羞恶(è)之心 车榖(gǔ) 埏(shān)埴 户牖 (yǒu) 
C.自见(jiàn)者不明 强(qiǎng)行者有志 几(jī)成而败 瓠(hù)落
D.呺(xiāo)然 恶(wū)施不慈 鬻(yù)技百金 掊(pǒu)之
17.下列句子中通假字最多的一项是(1分)
A.君子食无求饱 知者不惑 士不可以不弘毅
B.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在止于至善 曰余食赘行
C.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若火之始然 其脆易泮
D.当察乱何自起 起于累土 故盗贼有亡
1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相同的一组是(1分)
A.见贤思齐焉 可以群,可以怨
B.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譬如平地
C.不失其所者久 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D.故亏臣而自利 故贼人以利其身
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1分)
①朝闻道 ②远之事君 ③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④先齐其家 ⑤无是非之心
⑥贼其君者也⑦我树之成而实五石⑧故亏兄而自利⑨兄之不慈弟⑩犹有大夫之相乱家
A. ①/②⑦/③⑤⑥/④⑨/⑧⑩
B. ①/②⑥⑦/③⑤/④⑨/⑧⑩
C. ①/②⑥⑦/③⑤⑨/④⑧⑩
D. ①/②⑦/③⑤⑥⑨/④⑧⑩
2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都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1分)
A.一日克己复礼 强行者有志
B.跨者不行 民之从事
C.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剖之以为瓢
D.子自爱,不爱父 贼爱其身,不爱人
2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1分)
A.人而不仁,如礼何 聚族而谋之曰
B.其“恕”乎 欲修其身者
C.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所以谓人有不忍人之心者
D.大学之道 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22.对下列各句的文言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1分)
①仁以为己任 ②克己复礼为仁 ③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④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⑤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⑥凿户牖以为室 ⑦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⑧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⑨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⑩察此何自起
A.①⑦⑩/②③⑨/④⑤/⑥/⑧ B.①⑥⑦⑩/②③⑨/④⑤/⑧
C.①⑦⑩/②③⑧⑨/④⑤/⑥ D.①⑥⑦⑩/②③/④⑤/⑧⑨
23.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读,正确的一项是(1分)
A.《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合称“五经”。
B.《礼记》是汉代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儒、道、墨诸家的哲学、教育、政治、美学思想。
C.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其存世作品为《道德经》。该书文意深奥,被誉为“万经之王”,思想结构是:德是道的“用”,道是德的“体”。
D.墨子,名翟,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其主要观点为“兼爱”“非攻”。《墨子》一书内容广博,逻辑严密,语言华美,
24、默写(12分)
(1)《<论语>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
“ , 。”
(2)《<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做人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自己都不愿意承受的,就不要施加给别人的句子是“ , ”。
(3)《<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君子在吃饭、居住的方面提出了要求以后,还要求君子“ , ”,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好学的表现。
(4)《大学之道》中,写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的句子是:“ , 。”
(5)《〈老子〉四章》中写到,器物实体的“有”,只是提供了便利条件;器物中空的“无”才是其发挥作用的关键,从而得出“ , ”的辩证观点。
(6)老子以事物脆弱时容易分离、事物细小时容易散失的现象为例,说明解决问题要做到:“ , ”。
(7)《〈老子〉四章》中,老子认为战胜他人与战胜自己的结果不尽相同的句子是“ , ”。
(8)《无衣》每章开头都采用问答式的句法,一句“岂曰无衣”,以强烈情感在人们的心灵上点燃火把,于是得到无数战士同声应和“ ”“ ”“与子同裳”。
(9)《春江花月夜》中借典故含蓄地表达书信不能往来,暗含相思之苦的句子是:“ , 。”
(10)诗者,根情,苗言。从《将进酒》中“ , ”两句,我们分明可以见出作者对富贵生活的不屑和怀才不遇的郁愤。
(11)《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中,表现词人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形的两句是“ , ”。
(12)古人对生命易衰极其敏感,他们常从鬓发的细微变化中生出年老体衰、饱经风霜等深沉感喟,在古诗词中就有很多描写鬓发斑白的诗句,如“ , ”。
25.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含义(10分)
①质胜文则野 ②天下归仁焉 ③迩之事父 ④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⑤辞让之心
⑥自伐者无功 ⑦复众人之所过 ⑧今一朝而鬻技百金 ⑨焉能治之 ⑩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
三、作文(60分)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王尔德说: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
孟子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作为生活在社会群体中的个人,对于爱自己和爱他人,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
1.D【解析】A“哲学也就更需要人工智能”错,据材料一第二段“没有哪门学科比人工智能更需要和哲学打交道”,可知是人工智能更需要哲学,而不是“哲学也就更需要人工智能”。B“研究人员就无法研究古代中国农作物的空间分布与集聚性特征”错,据材料一第三段“通过综合运用数据挖掘、指标评价、可视化分析等技术,研究人员可基于历代《食货志》文本研究古代中国农作物的空间分布与集聚性特征”可知,研究人员借助AI技术,可以更简便地进行相关研究,而不是“无法”研究。C“只要掌握了AI技术,就可以成为著名的画家”错,据材料一最后一段“2018年,首件AI生成作品《埃德蒙·贝拉米肖像》就被佳士得以43.25万美元拍出”,只是举了个例子,并没有谈及如何成为一个画家,又第一段“从文学创作来说,作者的个性思维是机器永远无法替代的”,可知要成为“著名的画家”,也和文学创作一样,画家必须有自己的“个性思维”。
2.A【解析】 A“这与他们将真切的感受、体验和情感内化于创作有关”错。材料二第一段说“作家艺术家拥有了真实的生命经历,……让作品散发出独特的气韵”,可知是将“对时代和社会的敏锐洞察与把握”“内化于创作”,而“真切的感受、体验和情感”只是形成“对时代和社会的敏锐洞察与把握”的前提基础。
3.C【解析】“两则材料都侧重于理论分析”错,材料一大部分内容都是举例子,以具体事例来说明AI对文学、哲学、历史学、考古学等的影响,说明传统文科也是AI赋能的对象,也就不能说是“侧重于理论分析”了。
4.①《机忆之地》是AI基于与人类作家的对话内容复制而成的,不是“创作”出来的作品;
②AI的“写”需要基于创作者的想法灵感,因此AI缺乏人类作家的个性思维,其作品只能说是“写”的,而不能说是“创作”的。
5.①文艺创作是人类基于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而产生的审美活动,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②人工智能没有自己的社会实践,无法产生感受美的能力,不能形成关于美的独特表达;
③人工智能可以根据算法逻辑模仿人类创作,却无法模拟人类基于历史经验、生命体验而产生的情感与意识。
6.D【解析】A“为后文死难埋下伏笔”错误,死难的主要原因是筑路的艰难,缺乏安全保障等,而不是贫困与疾病。
B“缺失了人道主义精神”错误。原文强调小民工“在这段历史上,至少我也撮了一把土”,旨在突显全民抗战的团结与悲壮。C“这种意外暗示个体信念在战争洪流中的无力感,深化历史悲剧意识”错误,死于瘴气,表明自然环境的恶劣,不能理解为“个体信念在战争洪流中的无力感”,偏离主题。
7.C【解析】“揭示筑路民工为国捐躯的无私品格和民族情怀”错误。“峰尖烘起一片红光,艳于玫瑰而淡于火”此处是景物描写,寓情于景,“艳”暗示这一对夫妇为了公路献出了生命的壮烈,“淡”又体现出他们只是千千万万奉献者之一,暗示生命的渺小与卑微,体现了作者对他们的赞美和惋惜哀伤之情,体现了文章的情与志。
8.示例:(1)信,即新闻的真实性。体现在:①数据的精确性,例如“二百七十座桥梁”“一百四十万立方尺石砌工程”用真实的数据来印证血肉的代价;②信源的可靠性,例如采访不下二十位“监工”,追述的惨剧增强实证性;③第一人称的亲历性,例如“我屏息,我微颤”,“我访问”表明所见所闻为亲身经历,体现真实性;④细节的真实性,例如对民工外貌的写实再现,表现民工身体的惨状;⑤零度叙述的克制性,例如金塘子汉子“爆炸了,人碎了”的冷静描述,减少悲情加工。
(2)美,即新闻的文学性。体现在:①丰富的细节描写,例如孕妇“血浸头发凝为黏饼”,带来视觉和触觉的冲击力;②生动的场面描写,例如金塘子汉子“如烤鸭悬于崖壁打炮眼”,以动态画面呈现高危劳作;③多种修辞的运用,例如“黄色炸药粉”拟人化的表达,写出了其威力以及无情;再如“烤鸭般”形象的比喻,写出了人挂在悬崖上的危险和艰难。
(3)“信”与“美”的和谐共存即真实性与文学性相融合,体现在:①既增强新闻可信度,又能吸引读者,唤起共鸣;②突破新闻时效性局限,赋予文本持久生命力,今天读来仍感震撼;③本文语言既克制冷静又富有文采,感染力强,提升传播效果;④揭示深层意义,歌颂筑路民工为国奉献的赤诚之心。
9.BDF
10.D 【解析】A正确。行动,这里指逃走/享受。句意:那么为什么不逃往他国呢。/世间享受欢乐也是像梦中的幻境这样。B正确。C正确。彰明美好的/明亮的。句意:在天下彰明美好的品德。/明亮的月亮。D错误。意思不同。认知/知道。句意:这就是认知的最高境界。/必须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
11.B【解析】B“子犯认为应当遣返秦国使者”错误。根据材料一“孺子其辞焉。丧人无宝,仁亲以为宝。父死之谓何?又因以为利,而天下其孰能说之?孺子其辞焉”可知,子犯让重耳推辞这件事,并向重耳阐明了仁爱和亲情的重要性,认为如果因父丧图利益,最终难以服众。没有提到“遣返秦国使者”。
12.(1)居丧也不可太久,时机也不可失去啊,年轻人,请考虑一下吧!
(2)所看重的疏远了,所疏远的却厚待于他,没有过这样的事情。
13.秦穆公认为重耳是一个仁德的人:重耳叩拜但不拜谢,不以晋献公的继承人自居;哭着起身,十分敬爱父亲;起身但不与人私谈,远离个人利益。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晋献公要杀死他的世子申生,公子重耳对申生说:“你怎么不把心中的委屈向父亲表明呢 ”世子说:“不行。君王要有骊姬才舒服,(我要是揭发她对我的诬陷,)那就太伤老人家的心了。”重耳又说:“既然这样,那么你何不逃走呢 ”世子说:“不行。君王认准我要谋害他。天下哪有没有父亲的国家呢 (谁会收留背着弑父罪名的人,)我能逃到哪里去呢 ”于是申生派人去向师傅狐突诀别说:“申生有罪,没有听从您的教导,以至难免一死。申生不敢贪生怕死。然而,我的国君老了,他的爱子奚齐还年幼,国家将会多灾多难。您不出来为国君谋划政事也就罢了,如果您出来为国君筹划政事,申生虽死也蒙受您的恩惠。”于是拜了两拜,叩了头,就自杀了。因此他的谥号为“恭世子”。
晋献公的丧期,秦穆公派人慰问公子重耳,并且传达自己的话说:“寡人听说,失去国家(君主权)常常在这个时候,得到国家(君主权)也常常在这个时候。虽然您恭敬严肃,在忧伤的服丧期间,居丧也不可太久,时机也不可失去啊,年轻人,请考虑一下吧!”
(重耳)将这事告诉舅舅子犯。舅舅子犯说:“年轻人还是推辞吧。居丧之人没有值得宝贵的东西,可珍贵的只有仁爱和亲情。父亲死去这是何等重大的事情啊?还要用这事来谋利,那么天下谁能说清(我们无罪过)啊?年轻人还是推辞吧!”公子重耳(便)对(秦国的)客人说:“君王赏脸吊唁流亡的我重耳。(我)在父亲死去居丧(的时候),不能参与到哭泣悲哀的丧礼中去,而让您操心了。父亲死去这是何等重大的事情啊?(我)我怎敢有其他念头,有辱国君待我的厚义呢?”(重耳)行稽颡之礼但不拜谢(秦国来的客人),哭着起身,起身后不(跟秦国来的客人)私下交谈。
子显复命将事情告诉穆公。穆公说:“公子重耳是有仁德的人啊!叩拜但不拜谢,是他没以晋献公的继承人自居,所以没有拜谢。哭着起身,就表示敬爱父亲。起身但不私谈,就表示远离个人利益啊。”
材料二: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使内心安定,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处事合宜。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至天子下至平民百姓,都应该以修养自身的品德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所看重的疏远了,所疏远的却厚待于他,没有这样的事情。这就叫知道了根本,这就是认知的最高境界。
14.C【解析】C“衬托竹林的清幽”错,颈联“解箨时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叶离离”中,“簌簌”是笋壳脱落的细微声响(动态),“离离”是新竹枝叶舒展的样子(静态),二者虽为“一动一静”,但作用是展现新竹生长的动态过程,而非“衬托竹林的清幽”。
15.①首联写插棘护竹,显对新竹的珍视与悉心培育的喜爱之情。
②颔联赞竹荫清凉,寄寓对竹子遮阳避暑功效的赞赏。
③颈联描新竹生长,流露对新竹蓬勃生机的欣喜之感。
④尾联抒频来赏竹愿,暗含官闲时享受闲适生活的惬意。
答案D 17.答案D 18.答案B 19.答案C 20.答案C 21.答案D 22.答案A 23.答案C
24.
(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4)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5)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6)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7)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8)与子同袍 与子同泽
(9)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10)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11)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12)尘满面,鬓如霜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25①粗野、鄙俗②称赞、赞许③近④一概、一律⑤谦逊、推让⑥夸耀⑦弥补、补救⑧卖⑨于是⑩治疗
【立意】1.懂得爱自己的人才能更好地爱他人;
2.懂得爱他人的人才能更好地爱自
己;
3.爱自己是开端,爱他人是发展;
4.爱他人是一种更高层面的爱自己;
5.爱,让人生完美,让世界浪漫;等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