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0张PPT)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每年的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我国政府坚持这样做的初衷是什么呢?铭记历史,捍卫和平。导入新课6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知识链接“钟声”是《人民日报》以此为笔名的国际评论,是“中国之声”的简称,把“中”字改成“钟”,取“警世钟声”的寓意。自2008年11月此笔名推出后产生了较大影响。以正面阐述中国对一些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的立场与主张为重点,在风格上以快速反应、尖锐鲜明见长。文体知识新闻评论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引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述评、编后和编者按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它以传播意见性信息为主要目的和手段,主要特征为:①导向正确;②就事论理;③新闻性强;④有的放矢;⑤科学合理;⑥便于传播。新闻性是新闻评论区别于一般议论文或理论文章的重要特征。阐述立场观点字词清单国殇 初衷 杀戮 缅怀篡改 抵赖 呓语 遁形矢志 惨绝人寰 振聋发聩shāngzhōnglùmiǎncuànlàiyìdùnshǐhuánkuì词语集注悲惨的程度人间从未有过,形容悲惨到了极点。人寰,人间。惨绝人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形容世事变化很大。国殇为国牺牲的人。文中指死难的军民。振聋发聩各种各样的丑恶样子都表现了出来。沧海桑田发出很大的声响,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聩,聋。丑态百出一以贯之泛指用一种思想理论贯穿于始终。别有用心地改动或曲解。篡改整体感知通读全文,这篇新闻评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请找出原文并进行简要概括。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我们要牢记历史,维护和平。1.文章是怎样开头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引用国家公祭鼎铭文作为文章开头。①内容上:一方面以古文形式所撰写的铭文点明文章主要内容;另一方面奠定文章庄严肃穆的感情基调,引起读者情感共鸣。②结构上:开门见山,为后文写国家公祭目的以及国家公祭在世界范围的影响作铺垫。2.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第2~3段,看看这两段分别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第2段主要列举了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以不同的方式纪念死难者。表明全世界正义之士对“南京大屠杀”历史事实的尊重和对正义的坚持。第3段主要列举了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一系列做法。揭露了日本右翼分子扭曲历史,颠倒黑白的丑态,与上文正义之士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对日本右翼分子的批判。3.结合第4段内容,说说人们对于日本顽固的右翼分子持怎样的态度,对日本有怎样的要求。日本右翼分子引起爱好和平的人们的高度警惕,人们不仅对日本右翼分子持强烈的批判态度,还要求日本“正视历史,应努力向后代讲述真实的历史”。4.南京的命运发生了怎样的变迁?这种变迁的意义是什么?变迁:南京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变迁的意义:①有利于国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从中汲取力量,珍爱和平、开创未来;②方便全世界的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热爱、追求和平的悠久历史;③证明和平的珍贵,彰显中国保卫人民和平生活、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语言品味作者用词简洁、精准、针对性强,请同学们品味下面两句话,并分析标红的表达效果。(1)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不足100位的今天,日本右翼还在不断寻找各种借口对当年的军国主义罪行百般抵赖,扭曲历史,美化战争,颠倒黑白,并企图通过修宪复活军国主义。句式整齐,节奏铿锵,具有极强的气势和力量,表达出作者对日本右翼强烈的讽刺之情。(2)“那些人以丑态百出的表演,妄图辱没人类的良知。”“丑态百出的表演”讽刺了日本右翼分子否定南京大屠杀历史、歪曲事实的恶劣行径,揭露了他们的险恶用心。“妄图”的意思是狂妄地谋划,这里指日本右翼企图进行辱没人类良知的行为。该词表现了作者对日本右翼所作所为的批判。深入探究本文体现了新闻评论的哪些主要特征?主要特征导向性强,就事论理,科学合理。本文体现了中国政府、中国人民寄寓在国家公祭仪式中的立场和情感:牢记历史,怒斥谎言;放下仇恨,珍爱和平。立场鲜明而论述客观,用语犀利又以理服人。陈述的事实和观点也经得住推敲。新闻性强。新闻性是新闻评论区别于一般议论文或理论文章的重要特征。本文如果不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当天刊发,文中的道理仍然成立,但无法切中社会关注的焦点,其传播效果必然大打折扣。有的放矢,有针对性。本文花较大篇幅揭露、抨击日本右翼,点明了设立国家公祭日的重要原因,就是新闻评论针对性的体现。同时,本文在批判之余,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向对和平的祈愿和坚守,体现了国家公祭日的主旨,较好地调整、引导了读者的心态与情绪。精辟简短,通俗生动。本文的阐述过程清晰简洁,对大量新闻事实的概述精短而重点突出;文章语言比较朴实,而议论性的句子经过锤炼,有些句式整齐易读,有些则带有格言的味道,也有一些句子化抽象为形象,颇耐咀嚼。本文的体裁属于新闻评论,与本单元已学的几篇新闻报道相比有何不同?本文具有什么鲜明的特点?新闻报道传播事实信息,新闻评论发表意见信息;新闻报道以叙述为主,新闻评论以议论为主;新闻报道的主要作用是告知信息、传播信息,新闻评论则旨在针砭时弊、引导舆论,具有引导、监督、表态、深化的作用。本文观点鲜明、议论精当、论证严谨,表明了中国对日本右翼分子强烈的批判态度,同时也表明了中国维护人民和平生活及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言辞透彻、稳重而蕴含磅礴的气势与力量,十分具有针对性和引导性。拓展延伸本文作者针对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提出了自己“牢记历史,维护和平”的观点。对此,你有什么话要说?请说说自己的看法。【示例】我非常赞同作者的观点,只有牢记南京大屠杀屈辱的历史,以史为鉴,才能奋发图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但牢记历史并不是制造仇恨,而是要汲取教训,面向未来,实现长久的和平。主旨归纳这则新闻评论通过写在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前后全世界正义之士和日本右翼分子的不同态度,一方面提醒我们作为中国人应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国行公祭的必要性以及中国捍卫世界和平的决心。语言运用撰写新闻评论面对个别人侮辱、诽谤、抹黑英烈的错误言行,强烈谴责并且绳之以法是否小题大做?请你以此为话题,为本期校报写一篇新闻评论。写作策略①观点鲜明。紧扣新闻事件,注意导向的正确性、积极性,态度鲜明地表明立场或观点。②思路清晰。分角度、分层次、有逻辑地进行阐述分析,举例适当,叙议结合,注意说理要有深度。写作实践我们看到,仍然存在一些声音为那些诋毁英烈者叫屈,认为对他们的批评和惩处是“上纲上线”,实在没有必要。我们认为,不论是对诋毁英烈者的严厉惩处,还是对上述言论的严词批驳,都非常有必要。“我们的身后就是祖国,为了祖国人民的和平,我们不能后退一步!” 回望历史,无数英烈用智慧和汗水乃至鲜血和生命,为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他们的血性令敌人胆寒,他们的精神让天地动容。身处和平年代,我们崇尚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就是在坚守国家和民族的共有价值,凝聚发展前行的力量。英烈的不朽,属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英烈事迹彰显伟大,英烈精神诠释崇高。它们浇筑着民族的精神基因,搭建着社会的信仰基石。倘若任由英烈事迹被抹黑、英烈精神被歪曲,民族基因就会变异,信仰大厦也会崩塌。试想,如果没有了精神引领,一旦国家和民族面对生死存亡,还有谁能舍生忘死、挺身而出?观点鲜明…………尊重英烈,对诋毁英烈者坚决说“不”,既是尊重一个个鲜活的、可敬的灵魂,更是在尊重我们自己,照亮人性中最善良的那束光。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希望的民族更不能放任诋毁英雄。时代不可缺崇高,历史不能断血脉。让英烈们的英名万古流芳,保护英烈,应成为我们每个人的价值自觉。(节选自《人民网三评“英烈保护”之一:伟大崇高,不容消解》)开篇表明观点,后阐述英烈们的精神,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阐述崇尚英雄的必要性,最后重申观点。思路清晰,导向正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