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临沭第三初级中学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质量测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临沂市临沭第三初级中学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质量测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阶段学情调研
九年级语文答题纸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一) (二) (三) (四)
得分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 2. 3. 4. 5. ( 每题2分)
6.(1) , , , .(4分)
(2) ,
(3分)
7. 古诗文默写(8分)
(1) , . (1分)
(2) , .(1分)
(3) , (2分)
(4) , (1分)
(5) , .(1分)
(6) , (2分)
二、阅读与鉴赏(45分)
(一)古诗文阅读(6分)
8. , . (2分)
9.
(4分)
(二)文言文阅读(14分)
10.(1分)自 尔 遇 事 不 敢 忽 也
11.(4分)(1) (2) (3) (4)
12.(4分)(1)
(2)
13. (2分)
14.
(3分)
(三)议论性文本阅读(10分)
15.(2分)
16.(3分)
17.(2分)
18.(3分)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19.(2分)
20.(1)(3分)

(2)(3分)

21.(3分)


22.(4分)


三、作文(50分)
100
(
200
)
(
400
)
100
(
600
)
(
800
)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阶段学情调研
九年级语文试题
积累与运用(共25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2题。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冬天就像幸福常常珊珊来迟,好戏也每每最后出场。它以朔风为前导,“正是霜风飘断处,寒鸥惊起一双双”。不光寒鸥,树上的叶子也被寒风尽数吹落,光影斑驳、色彩相杂,为大地铺就柔软的地毯。也许你喜欢春的生机盎然、夏的热烈粗犷、秋的硕果累累,但我更喜欢冬的沉稳敦厚。冬天就像一副油画,近看,或许有些驳杂、粗糙,远看则浑厚、丰富。描绘它时,大自然调动了太多的艺术灵感,在超然峻拔中展现山水的雄浑,于苍劲刚毅中又穿插隽永的诗情。它的丰富与质感不同于照片定格的瞬间,仅靠眼睛观赏远远不够,要用心去慢慢领悟。过滤了春天的妩媚、夏天的热情、秋天的萧瑟,冬天带给我们的除了寒冷,还有寒冷后面的细腻、真诚与柔情。
1.文段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盎然(àng) B.粗犷(guǎng) C.粗糙(cāo) D.苍劲(jìn)
2.文段中的画线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朔风 珊珊来迟 B.一副 硕果累累 C.萧瑟 沉稳敦厚 D.细腻 超然俊拔
3.下列各项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千工易寻,一匠难求,②在如牛皮纸薄的钢板上焊接长征火箭“心脏”,不出一个漏点,把“蛟龙号”潜水器密封精度控制在头发丝的1/50。③大国工匠以久久为功的钻研和创新,成就了一个个“高光时刻”,有力托举了中国制造、中国建造、中国创造,④“千金在手不如一技傍身”,只有掌握一技之长,才能在自己的赛道上创造不凡业绩,成就出彩人生。
A.第①句运用对偶、第②句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B.第②句“漏点”后面逗号应改为分号,“1/50”后面句号应改为省略号。
C.第③句中加点的“大国工匠”“久久为功”“高光时刻”“有力托举”四个短语结构一致。
D.第④句中画线句是条件复句,强调了掌握一技之长的重要性。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1991年,邹平丁公遗址发现了一座龙山文化城址,入选“1991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在此地发现的“陶书”,将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提前了约800年左右,引起国内外轰动。
B.“世界数学泰斗”刘徽,今山东滨州人,魏晋时期数学家,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十进小数概念的人,著有《九章算术注》和《海岛算经》。
C.通过滨州市博物馆馆藏的“黄河河道变迁图”,让我们知道在古代南到博兴北到无棣都曾有过黄河故道。
D.“兵家鼻祖”孙武所著《孙子兵法》扬名海内外。在滨州,很多中小学开展了多种孙子文化校本课程。
5.依次在横线处填入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古往今来,不知多少人读过杜诗,又有多少人从中汲取了精神能量,提升了人生境界。后代就有这样一位读者,认真阅读杜诗,人生得到升华,这位读者就是文天祥。_______ 。
_______。_______ 。_______。
①文天祥说,我看到的、想到的、经受到的,杜甫都写过,我把杜诗重新组合起来,就可以表达我要诉说的一切
②这充分证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经典诗词蕴含强大的精神力量
③文天祥在监狱里读杜诗,又把这些诗句重新组装成新诗,这样的《集杜诗》足足有200首之多
④《集杜诗》告诉我们,支撑文天祥宁死不屈、舍生取义的,就有杜甫的光辉诗篇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③④①② D.③①④②
6.名著阅读: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的题。(7分)
它以难遮掩的光芒 当它来时,我听见
使生命呼吸 冬蛰的虫蛹转动于地下
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 群众在旷场上高声说话
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它去 城市从远方/用点力与钢铁召唤它
(1)这首诗歌节选自(填人名) 的《 》。1933 年他用这个笔名发表了长诗《 》。我们学过他的《 》(4 分)
(2)诗中的“它”指的是什么,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分)
7.古诗文默写(8分)
①《行路难(其一)》作者运用典故,表示自己对重回朝廷仍然抱有希望的诗句是 , 。(1分)
②《水调歌头》中表达对人世间遭受离别之苦的人的美好祝愿的句子是 , 。(1分)
③寂寂江山摇落处, 。(刘长卿《 》)(2分)
④《湖心亭看雪》中与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意境相近的句子是 , 。(1分)
⑤《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表明韩愈效忠朝廷的态度和决心的诗句是: , 。(1分)
⑥因思杜陵梦, 。(作者: 《商山早行》)(2分)
阅读与鉴赏(45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9题(6分)
【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醉赠刘二十八①使君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8.这是一组赠答诗,【甲】诗中的首联与【乙】诗中的“ , ”相应和。(2分)
9.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甲】【乙】两诗抒发的情感。(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14分)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修始在滁洲,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天资刚劲①,见义勇为。虽机阱②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
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复观之,见其枉直乖错③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
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④,政事可以及物。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⑤而不扰,故所至民便⑥之,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 ”曰:“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
【注】①天资刚劲:生性刚直。②机阱:陷阱。③枉直乖错:冤假错案 。④润身:修身养性。⑤宽简:宽松简易。⑥便:安逸,安适。
10.请用“/”为【乙】文划线处断句。(只划一处)(1分)
自 尔 遇 事 不 敢 忽 也
11.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泉香而酒洌 (2)树林阴翳 (3)而民受其弊 (4)未尝及文章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2)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
13.下列对两个选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文质兼美,多用骈偶句,语言简洁流畅,富有音韵之美。
B.甲文以“乐”字贯穿全文,乐中带忧,流露出作者被贬此地愁苦悲凉的心境。
C.乙文欧阳修为人正直,治理有方,所到之处政绩斐然,人民生活都很安逸,因而他深受百姓喜爱。
D.乙文欧阳修被贬夷陵后,他看到以前官吏渎职所致错案,决心更加谨慎办案。
14.欧阳修勤政爱民,甲乙两文中他为官理念的不同点是什么 请你写出一位当代和欧阳修一样把人民放在心中的好官的名字。(3分)
(三)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18题。(10分)
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铁 凝
①如今,网络阅读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但我觉得,人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②20 世纪 70 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记得扉页的题记是这样的两句话:“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使我深深感动,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儿什么的冲动。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量。
③我的一位亲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在从城市到乡村劳动之余,倚靠在田野的草垛上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问他当时为什么读这些书,他说只是因为喜欢。
④今天想来,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性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打击你,既甜蜜又酣畅。
⑤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这“轻”,不是轻浮,而是一种无用之用,是阅读心境的解放。
⑥今天,我们的阅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诸多变化。市场上卖的好书往往是更靠近生活实用的书: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已经“茫茫”。各取所需的阅读看上去已经不再承裁精神的重负,而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
⑦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更多的是缓慢
绵密,恒久的渗透。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它的“无用”本身便是更大的作用。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呢 这种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或许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吧。
15、本文作者想表达一种怎样的阅读观点 (2分)
16、作者认为怎样才是“有重量”的阅读 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3分)
17、下列对文章内容和结构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第⑤段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指出阅读的“重”甜蜜酣畅,阅读的“轻”直奔主题
B、第②③段采用了举例子的论证方法,以自己和亲人阅读的经历论证阅读的重量。
C、文章的最后一段对“无用”的阅读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D、笛卡尔的“读好书就是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可以作为本文的论据。
18、读完全文,请你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谈谈对“无用”阅读的看法。(3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5分)
泰山之春
①这天早上,整座泰山,变成了一座通体深红的山。空气的明净通透,使得深红没有一点杂质,就像覆盖上了一层釉彩。
②泰安人说,这景象一年也见不到几回,太阳不知怎样投入,才会在泰山做成一篇好文章。
③《诗经》有赞:“泰山岩岩,鲁邦所詹。”泰山处于东方。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所以泰山那雄重盘礴的山体,有着直达心灵的神秘色彩,有着安定、康泰的丰厚内蕴。泰山也便承载着“国泰民安”的美好祝愿。
④已经立春。阳光照耀天空和大地。一只鹰飞过,像一个舞者划过冰面。我似乎从来没有听到鹰的叫声。鹰一声不吭,就那么轻轻地划过山巅,向前冲去,和阳光一个方向,在泰山之穹拉出一缕丝滑的弧线。
⑤泰山上的植物在云雾中发育,逐渐挺直自己的腰杆,实际上是挺直了自己的个性。这些植物,有些是独立的个体,有些是以群体的形象出现,有的甚至开出了小小的花朵。还有,那些历经无数岁月的松柏,或在石缝中直立,或在山崖边斜逸,将一些葛藤也拉了上去。
⑥泰山展现的不光是岩石,也有另一种生命的渲染。我虽然叫不全它们的名字,但我知道,它们悄悄汇集、增添着泰山的风采。
⑦四下里流淌的泉溪,将大山深处的信息传递出去。鸟儿有使不完的劲,它们飞来飞去,叫来叫去。从这个山头飞到那个山头,从那个山头再飞向另一个山头。风这里摇那里晃,没有一时消停,把崖间的野青茅一会儿翻过来,一会儿翻过去。
⑧随着时间变化,那些植物更不一样了,为山体染了浓浓的一层墨绿。就此知道,泰山的春天真的来了,泰山的春天不仅如此,各种各样的色彩都会呈现。
⑨天上的云一大块一大块的,而且压得很低。暗蓝的云与白色的云交叠着,在风中翻来覆去地滚动。这个时候望向泰山,也就看到了云海奇观。
⑩泰山从浓重的云团中奋然而出,那些“五岳独尊”“昂头天外”的石刻格外亮眼。难怪大诗人李白站在山顶狂啸:千峰争攒聚,万壑绝凌历。
泰山,以它的宏大深沉、雄壮威严屹立于天地间。正如哲人所言,是一部宏大的人文与自然的教科书!
渐渐地,一个动人的景象显露出来,通往岱顶的山道上,那么多的人在攀登。他们一个紧随着一个,层层叠叠,如同在激情满怀地踏浪而行。他们知道,只要攀登,就能到达心中的那个顶点。
俗话讲,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春天是一年的开端,春天攀登一回泰山,就好似人生拥有了一个新的起点。
在泰山,从红门到山顶都会看到“登高必自”“惟天在上”的各种启示。人说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人说“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人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泰山给人以无限的精神。登山一如人生,需要刻苦与勤奋,需要决心和勇气。登泰山,也等于是对自己的一次挑战与超越。
看,登山的队伍中,有老人有孩子,还有挑山工。无论雨雪风霜,泰山挑山工始终与攀登的人们一路相伴。多少年来,他们凭着坚忍与毅力,将人们所需挑上山顶,装饰了泰山,丰厚了泰山,也成为泰山上活的山岩和脊梁。登山者看到他们,立时就有了参照,有了鼓舞,有了劲头。
朝晖洒满了泰山,亦洒满了中华大地,在这片土地上,朴实而又勤劳的民族,谱写着一页又一页华章,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
春天来了,春天的泰山迎接着登泰山的人们。登山道上,人们或者都会想起一句话: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按照游览顺序,移步换景,描绘了春季生机勃勃的泰山,由景及人,抒发作者对泰山和攀登者的赞美之情。
B.第①段使用“通体深红”“釉彩”等词语,描写早晨阳光照耀下的泰山,用词形象,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C.第 段引用名句,指出泰山给人的深刻启示和带来的无限精神,并转入对人生的思考,增添了文章的厚重感。
D.文章紧扣“泰山之春”,使用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将景、情、理融为一体,读来意趣盎然。
20.读完文章,根据要求品析画线语句。(6分)
(1)第②段“太阳不知怎样投入,才会在泰山做成一篇好文章”,这句话与“造化钟神秀”在修辞手法上有一致的地方,请赏析一下。(3分)
(2)第④段“鹰一声不吭,就那么轻轻地划过山巅,向前冲去,和阳光一个方向,在泰山之穹拉出一缕丝滑的弧线”中“划”“冲”“拉”三个词用得很好,请说说好在哪里。(3分)
21.第 段说挑山工“装饰了泰山,丰厚了泰山,也成为泰山上活的山岩和脊梁”,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3分)

22.你们小组想以“泰山之春”为题拍摄短视频,参加“奋进中国”作品展示活动。你想在短视频中使用下面哪个场景?请结合文章说明理由。(4分)
场景一:那些历经无数岁月的松柏,或在石缝中直立,或在山崖边斜逸,将一些葛藤也拉了上去。
场景二:通往岱顶的山道上,那么多的人在攀登。他们一个紧随着一个,层层叠叠,如同在激情满怀地踏浪而行。
三、写作(50分)
23.请从下面两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写一篇作文。
任务一:《月夜》中说,“我与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在人生的成长中,机遇与挑战并存,每个人都会面临着不同的选择和思考,每个人亦应有不同的应对姿态。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哪些联想和思考?请结合自身经历作文,任选角度立意,题目自拟。
任务二:平常生活中流淌着的亲情滋养着我的心灵,给我前行的力量。亲情总是蕴藏于细微之处:一个电话,一声叮嘱,一丝笑容……请以“亲情”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
要求:(1)内容具体充实,情感真实;(2)书写工整,卷面整洁;(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4)不少于800字,最多写满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