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八年级语文答题卡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一)(二) (三) (四)(五)得分一、积累运用(26分)1. 2. 3. 4. 5 6 (每小题2分)7.① , (2分)② , (2分)③ , (2分)④ , (2分)⑤ , (2分)8.(1) (2分)(2) (4分)二.阅读理解(一) 9.(1) (2)(3) (3分)10. (2分 )11.(2分)(二)12..① ② ③ (3分) 13. (1) (2分)(2分)14. (2分)15. (3分) 16.(1)(3分)(2).(3分)(三)17.(1) (2分)(2) (2分)(3分)18..(3分)19..(3分)20.(3分)(四)21. (1)(4分).(2) A. B (2分)(3) (2分)三.作文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次学情调研一.积累运用:(26分)阅读下面一段话,完成1-2题。人生,是一段长途bá shè的旅程。转眼间,我们的初中生活已悄然过半。在老师孜孜不倦的jiào huì中,我们成长了许多。在学习上,老师对我们的教导,我们要聆听并接受。种种美好,juān kè在我们的脑海里,意味悠长。在课堂上,我们丰富了亲情、友情的情感体验。不仅如此,在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解中,我们还感受到家国情怀。彼方尚有荣光在,少年何惧日月长。在初中这一段美好年华里,我们心怀锐不可当的志气。虽然jīn pí lì jié,也要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切忌轻薄浮躁,整天无所事事。努力学习,我们的能力才会潜滋暗长。最终,我们定能创造辉煌。1.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A. qiǎo líng dāng qián B. qiǎo líng dǎng qiānC. qiāo líng dāng qiān D. qiāo líng dǎng qián2. 文中拼音处所填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2分)A. 拨涉 教诲 隽刻 筋疲力竭 B. 拨涉 教侮 镌刻 筋疲力竭C. 跋涉 教诲 镌刻 筋疲力竭 D. 跋涉 教侮 隽刻 筋疲力竭3.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2分)A. 大家正襟危坐地端坐在看台上,静心聆听美妙的音乐。B. 电影《八佰》以抑扬顿挫的画面掀起了全民观影热潮。C. 小王同学的发言断章取义,赢得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D. 鲁迅先生的文章思想深刻,现在读来仍振聋发聩。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A. 截至目前,全球累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已超过3500万以上。B. 经过新闻采访活动,让同学们进一步掌握了新闻这一应用文体。C. 为避免游客过多产生安全隐患,各景区采取了多项限流措施。D. 如今中学生近视情况日益严重,原因是他们过度看手机造成的。5.下列句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A.在这种分工下,玛丽选了“男子的职务”,做的是壮工的工作。B.高尔基对他们恰如其分的描述,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100只眼珠”。C.在这条路上,我越来越认识到:只有这种知识, 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D.因为要开同级会,干事便在黑板上写广告,末一句是“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漏”字旁边加了一个圈。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文学名著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A.消息是迅速,简要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的一种新闻体裁,其最大特点是时效性强和真实客观。消息既要有一个恰当的标题,也要合理安排正文结构。消息正文一般包括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四部分。B.新闻特写与消息都是新闻体裁。两者差异在于,新闻特写往往描绘新闻事件中的片段,消息则主要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C.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相等,每句五字或七字,简称五律或七律。每首八句,每两句为一联,二、三两联的上下句须对仗。刘桢的《赠从弟(其二)》即为五律。D.《记承天寺夜游》节选自《苏轼文集》。苏轼,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宋代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7.某班决定通过朗读的方式与同学感悟古韵风采,请帮其补充完整。(10分)(1)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人崔颗在《黄鹤楼》中表达眺望故乡而不见,心生无限愁思的诗句是: ? 。(3)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将对早春景象的喜爱之情融于莺歌燕舞之中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使至塞上》中描写塞外雄奇壮美风光的千古名句是:, 。《渡荆门送别》中描写长江两岸特有的景色,表现江水奔腾气势的句子是:, 。8.开卷有益,读书让我们关注社会和时代的信息,把握时代脉搏,打开了解世界、获得知识的窗口。(1)给下面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15字)(2分)中国青年报5月15日电 为鼓励广大青少年编创、制作、传播优秀微电影作品,积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青团中央启动2014“向上 向善”中国青少年微电影大赛活动。大赛突出“向上 向善”的活动主题。“向上”即心系祖国、追求梦想,勤奋学习、提高本领,开拓进取、创新创业,艰苦奋斗、攻坚克难,“向善”即正直善良、诚实守信,爱岗勤勉、敬业奉献,敬老爱幼、睦亲敦邻,助人为乐、热心公益。参赛作品分为微电影成片和微电影项目书两类,获奖者将得到荣誉证书和奖金,获奖作品将推荐至中央、省市电视台和知名网络媒体进行展播。(2)在古代,“信”是立身之本,交友之道,经商之魂,为政之要;在现代,“信”还是公民的第二张身份证。(2分)周末刚一见面,好朋友李良就兴奋地对你说:“中午请你吃饭!我昨天在超市买书包,收银员多找了50元钱,这回可赚大了。”作为李良的好友,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二.阅读理解(44分)(一)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下面小题。(7分)野望唐 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9.首联“望”字点题,“东皋”交代____________;“薄暮”交代____________;“徙倚”表现诗人____________的心情。(3分)10.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2分)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2分)(二)文言文阅读。(16分)【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诗夜游》)【乙】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①。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节选自苏轼《后赤壁赋》)注释:①临皋:亭名,在黄风南长江边上。1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1)念无与为乐者( )(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庭下如积水空明(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A.是岁十月之望/实是欲界之仙都 B.步自雪堂/自三峡七百里中C.今者薄暮/日薄西山 D.顾安所得酒乎/顾野有麦场,元方入门不顾15.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画3处)(3分)有 客 无 酒 有 酒 无 肴 月 白 风 清 如 此 良 夜 何16.苏轼被贬黄州,却写出了若干流传千古的名篇,其中就有《记承天寺夜游》和《后赤壁赋》,请阅读【甲】【乙】两篇选文完成下面题目。【甲】文中“闲人”这一复杂情感,在【乙】文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3分)现代文阅读(13分)古老“天梯”上的守护者新华社成都电 “以前上山下山要一整天,现在坐索道只要几分钟。”站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悬崖村”——阿土列尔村的悬崖边,村民某色拉博感慨万千。他身后,一架缆车正沿着钢索缓缓上行,将游客和物资安全送达。“悬崖村”曾因村民进出需要攀爬800米长的藤梯而被外界熟知。如今,藤梯已成为历史遗迹,取而代之的是2556级坚固的钢梯和现代化的观光索道。这些改变,离不开一群默默无闻的“天梯”守护者——索道检修工。每天清晨,天还没亮,45岁的检修工班长阿牛史体就要带领团队开始一天的工作。他们的任务是确保索道每一个部件都安全无虞。“这不仅是一条交通线,更是村民的致富路、游客的生命线,容不得半点马虎。”阿牛史体说。他们的工作,常常要在几十米甚至上百米的高空进行。脚下是万丈深渊,头顶是烈日或寒风,但他们神情专注,每一个螺丝、每一段钢缆都仔细检查。索道建成后,“悬崖村”的旅游业蓬勃发展。村民们开起了民宿、卖起了土特产,日子越过越红火。游客们乘坐索道,惊叹于大凉山的壮美风光,也对这些“云端守护者”充满了敬意。“我们的工作虽然辛苦,但看到村子一天天变好,游客们玩得开心,就觉得一切都值了。”阿牛史体黝黑的脸上露出了质朴的笑容。对他和他的团队来说,守护这条“天梯”,就是守护着家乡的希望和未来。17. 根据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4分)(1) 蓬勃发展:(2)质朴:18. 这篇新闻报道的主人公是谁?报道的核心事件是什么?(3分)19. 文章第三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20. 这篇新闻稿充满了正能量。请你谈谈,这篇报道最让你感动的一点是什么?并简述理由。(3分)(四)名著阅读(8分)21.阅读《红星照耀中国》中的片段,回答问题。我到后不久,就见到了A,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我在一霎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可是在好几天里面,我总没有证实这一点机会。我第二次看见他是傍晚的时候,他光着头在街上走,一边和两个年轻的农民谈着话,一边认真地在做着手势。我起先认不出是他,后来等到别人指出才知道。南京虽然悬赏25万元要他的首级,可是他却毫不介意地和旁的行人一起在走。(1)选文中的“A”是____________,结合选文内容,谈谈对他的认识。(4分)(2)《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是____________,该书在上海发行的中文版却更名为《____________》。(2分)(3)斯诺在书中这样评价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言。”“大迁移”指的是:____________。(2分)三、作文(50分)22.按要求作文春花灿烂是漫长冬日的隐忍,果实累累是辛勤农人的浇灌;泪水涟涟或许是难言酸苦的交织,掌声雷鸣或许是多舛挫折的砥砺……成长,就是这样一个渐渐丰盈的过程。请以“这就是成长”为题目,写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八年级语文答题纸.docx 山东省临沂市临沭石门初级中学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质量测试语文试题.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