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丹东市宽甸县第一初级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质量监测语文试卷(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辽宁省丹东市宽甸县第一初级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质量监测语文试卷(无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下学期第一初中
第一次质量监测七年级语文试卷
(时间: 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17分)
1.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音形完全正确的一项( )(2分)
A.督促(cù) 元勋(xūn) 孕育(yùn) 鲜为人知(xiān)
B.昼夜(zhòu) 哺育(bǔ) 开拓(tuò) 深恶痛绝(wù)
C.选聘(pìng) 无垠(yín) 狂澜(lán) 酣然入梦(hān)
D.殷红(yīn) 萦带(yíng) 彷徨(páng huáng) 鞠躬尽瘁(cuì)
2.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国学博大精深,历久弥新,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的文化根基。国学经典里的每则故事都会告诉我们人生的哲学和处世做人的_______,阅读国学经典书籍,在扩大我们的阅读量的同时,也在_______地_______着我们的心灵。所以,青少年应该了解和熟悉国学,让古人的思想和智慧时常充盈在心田。学习国学知识,不仅能提高理解力,_______有助于我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A.道理 耳濡目染 塑造 但是 B.原理 潜移默化 打造 但是
C.道理 潜移默化 塑造 而且 D.原理 耳濡目染 打造 而且
3.下文是小玉为游客准备的一段导游词。下列各项分析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山西运城,古称“河东”。这里有粗犷豪放的黄河,雄浑巍峨的中条山,海纳百川的盐池。这里上承刀耕火种,下启伦理教化,走过汉风唐雨,历经宋韵元风,绽放出中华文明的一路光华。这里演绎着“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浪漫,书写了“千秋凭大禹,万里下昆仑”的豪情,更记录下“非有神祖作主宰,乃缘人力代天工”的奋斗。在这里能够追寻华夏文明的滥觞,触摸历史文化的脉动。
A.语段中的加点词“豪放”“绽放”“光华”分别是形容词、动词、名词。
B.语段中画线词“雄浑巍峨”“海纳百川”“刀耕火种”的短语结构各不相同。
C.语段大量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读来朗朗上口,能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
D.这段话从自然环境、历史沿革、文化自信等方面来介绍运城,凸显了运城的魅力。
4.下面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说和做》的作者臧克家是著名诗人,诗集《烙印》是他的代表作。
B.《资治通鉴》是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孙权劝学》就选自其中。
C.《木兰诗》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选自北宋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D.〈骆驼祥子》描写了来自农村的淳朴、健壮的祥子,到北平谋生创业,买车又失去,并最终堕落的故事。
5.名著阅读(3分)
根据小说《骆驼祥子》填写下面表格,完善主人公祥子的社会关系档案。
身份 妻子 雇主 仇人
称呼 虎妞 曹先生 ③
性格 ① ② 恃强凌弱
6.名句名篇默写(6分)
(1)故园东望路漫漫, 。(岑参《逢入京使》)
(2) ,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
(3) ,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4)双兔傍地走, ?(《木兰诗》)
(5)《木兰诗》中描写行军疾速的情景,又突出木兰矫健雄姿的句子是: , 。
二、古诗文阅读(17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甲】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乙】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
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
散作乾坤万里春。
7.选出对两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3分)
A.【甲】【乙】两诗都涉及到了季节。【甲】诗题目点明了季节为晚春,【乙】诗“冰雪”一词可看出是冬季。
B.两首诗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甲】诗赋予花草以人的思维、情感、动作;【乙】诗赋予了白梅以人的形象和精神。
C.【乙】诗除歌颂白梅的品性之外,还运用了衬托的手法,赞扬了桃李的美好品质。
D.【甲】诗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留恋之情,【乙】诗表现了诗人对白梅品质的赞美。
(二)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14分)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紫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
师川外甥奉议①:别来无一日不奉思②。春风喧暖,想侍奉之余,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前承示谕③:“自当用十年之功,养心探道。”每咏叹此语,诚能如是,足以追配古人。然学有要道,读书须一言一句,自求己事,方见古人用心处,如此则不虚用功;又欲进道,须谢去外慕④,乃得全功。读书先净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则言下理会。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⑤,功必倍之。甥性识颍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节选自黄庭坚《与徐甥师川》)
【注】①奉议:官名,即奉议郎。②奉思:思念。③前承示谕:先前你告知我。④外蔡:学习之外的各种贪恋。⑤半古之人:花费古人一半的工夫。
8.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B.但当涉猎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C.少年志气方强 赏赐百千强
D.前承示谕 狼不敢前
9.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5分)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2分)
(2)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3分)
10.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甥性识颍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11.甲乙两文都强调了学习的益处,甲文中孙权认为吕蒙学习的必要性是A ;从乙文中可以看出学习的益处是:B (A.B两处用原文回答)。两文都谈到了学习方法,但侧重点各有不同,甲文强调的方法是:C ,乙文强调的方法是:D 。(CD两处用自己的语言概括)(4分)
三、现代文阅读(36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8分)
【材料一】
①中国龙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龙或作为开天辟地的创世之神,齐名盘古:或参与了伏羲女娲的婚配,繁衍人类;或帮助黄帝打败蚩尤,一统天下;或协同大禹治理江河,泽及后世。鉴于我国神话传说与历史起源难以隔离的关系,可以说,所有的炎黄子孙、华夏儿女,都蒙受过龙的福祉。
②龙的历史在中华大地更是遍及南北。在北方内蒙古的三星他拉于1971年发现了玉雕的猪龙,据专家考证大约距今6000-7000年前;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有陶壶龙纹;远隔千里之外的江苏吴县良渚文化出土的器物上,刻有一种似蛇非蛇的勾连花纹,即是古越人的龙图腾崇拜的象征。这说明,至少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就有了关于龙的图腾崇拜。
③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制作的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红山玉龙——寻龙玦》中,龙被描绘为几种动物复合而成的神兽,海阔天空中,仿佛万物同源。这样的形态,也与中华多民族大融合相呼应。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是龙的传人,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组成了龙的鳞片,舞动出中华文明的姿态。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标志性符号。
(节选自《如果国宝会说话》,有改动)
【材料二】
①龙在历史上,经过商、周的发展,到秦汉时便基本成形,脱离自然界中的具体动物形象,成为集诸种动物灵性与特长于一身的特殊动物。到唐代,龙成了天子的专利。龙纹只能用于皇帝的衣服器物,龙成为皇权的象征。宋之后,关于龙的历史与家族有了更多的传说。龙在其形象形成过程中,曾海纳百川的汇集了多种怪异的兽形象。到后来,这些怪异兽像在龙形象发展的同时糅合了龙的某一种特征,形成了龙生九子各不相同的说法。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往往以九来表示极多,而且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九是个虚数,又是个贵数,所以用来描述龙子。
②传说明孝宗因弄不清九子的名字,就令中管去问内阁。当时的内阁大学士李东阳,接到皇帝的“御书小帖”,下问“龙生九子名目”,仿佛记得少年时曾在“杂书中”见过,但仓促之间又答不上来,就问编修罗玘,罗玘说曾听老师说过,只记得其中五六个名目;于是又问吏部刘绩。刘绩说家中有一本旧册子,“册面上备录此语”,取来一看上面果然记有“九子”之名,但却未记出自何书,无从查考。
③皇帝的垂询不能拖延太久,李东阳无奈,只得凑合“据以复命”回答说:“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老大囚牛,龙种,平生好音乐,今胡琴头上刻善是其遗像。老二睚眦(yá zì),平生好杀,今刀柄上龙吞口是其遗像。老三嘲风,平生好险又好望,今殿角走兽是其遗像。老四蒲牢,平生好鸣好吼,今洪钟上龙形兽纽是其遗像。老五狻猊(suān ní),平生喜静好坐又喜烟火,今佛座和香炉脚下狮子是其遗像。老六霸下,平生好负重,今碑座兽足是其遗像。老七狴犴(bì,àn),平生好讼,今狱门上狮子头是其遗像。老八负顾(xì),平生好文,今碑两旁龙是其遗像。老九蚺吻(chī wěn),平生好吞,今殿脊兽头是其遗像。”
(节选自《一麓堂后稿》卷十二,有改动)
【材料三】
①2024年春节期间,老北市国家AAAA级景区延续古时风雅文化民俗,将沈阳本地文化、民俗文化、非遗文化、时潮元素、社交体验、IP化沉浸式演艺相融合,正式开启“龙年八部”系列文旅活动:在实胜寺,经能工巧匠之手复原的白骆献宝历史画面,向游客们讲述北市由来;在锡伯家庙,精心打造的锡伯勇士、锡伯瑞兽、萨满舞等独有IP,以家庙夜演形式展现锡伯族独有文化之美;在辽宁地方特色饮食“辽宴”中,将为游客推出满汉全席中的“节令宴”“廷臣宴”“万寿宴”三大宴席,并以首创、首演行进式、沉浸式的演艺方式,打造全国首家餐演剧场:在瓦库场景里,以仿唐宴为基础设立的表演式文人宴,让游客们体验中国传统文化之文脉兴盛;在令人垂涎的“鸡架龙虾城”,集合着百余口味鸡架、龙虾,还有特色喊麦、直播等极具沈阳地域特色的风物人情:在“真有贺”文旅项目南区,以观民风、遇传统、知沈阳、见民族等九个贯穿全场的微节目、微游戏表演组合,撬动沉浸式的串烧演艺体验。
②值得一提的是,春节前夕,老北市景区对此前在全国火爆出圈的强IP项目——“凤舞九天”进行升级,结合30米长实体巨龙——安康龙,以“龙行龘龘(dá)(龙腾飞的样子)”之姿,以首创、首演、首飞之势,打造“龙凤呈祥”演艺奇观。龙凤是文化与智慧的象征,是祥瑞与吉兆的象征,是坚韧与顽强的象征。
(选自人民网,有删改)
12.对以上三则材料内容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所有的炎黄子孙、华夏儿女,都蒙受过龙的福祉,可以参考我国神话传说与历史起源难以隔离的关系。
B.海纳百川的汇集了多种怪异兽像的龙形象,糅合了龙的所有特征,形成了龙生九子各不相同的说法。
C.2024年春节期间老北市景区既宣传了沈阳本地文化、民俗文化、非遗文化,同时与时俱进,将时潮元素、社交体验、IP化沉浸式演艺与其进行融合。
D.安康龙在老北市景区,首创、首演、首飞,打造“龙风呈祥”演艺奇观。
13.根据材料一、二内容,至少写出三方面“龙”文化在现实中的体现。(3分)
14.老北市决定选取下图设计活动海报,请你结合材料三,填写下表。(2分)
项目名称:(1) 文化内涵:(2)
(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5-17题(17分)
开在心灵深处的荞麦花
张西武
①盛夏的阳光,火一样炙烤着大地。荒芜的山坡上,因春旱而大片缺苗,原来的良田竟然变成了荒地。我汗流浃背地在前面刨地开垄,母亲在后面撒播荞麦种补苗。
②七月的天空像个大火炉,把我十七岁的青春曝晒成村夫般的沧桑,我的心情就像这暴热的天气一样暴怒无常。请原谅一个刚刚得知以三分之差名落孙山的少年,在生命之初沉重的打击下,没有人安慰和鼓励,却要像个农夫一样在农田里拼命劳作。我心情烦乱地嚷道:“这都什么时候了,还来补种荞麦,不是白来遭这个罪吗?你看这满地的草,将来荞麦还不荒死!”
③母亲直起腰,擦一把头上的汗水,望着荒的田地说:“浪费了这片地多可惜,只要下半年雨水调和,荞麦会很快长起来,等冬天给你做饸饹面吃哈。”在那个贫穷的旧时光里,能吃上一顿面食多么令人向往啊,我似乎闻到了荞麦面的香味,也看到满地荞麦花开,在微风中荡漾。我又有了力气,继续在烈日下挥汗如雨继续劳作。
④傍晚时分,荒芜的山坡都种完了,我和母亲已累得筋疲力尽,但我却看到母亲欣慰地笑了。下山的路上,母亲看着狼狈的我心疼地说:“你看种地的活又苦又累,一辈子也别指望有出息了。你还是去复读吧,你一直学习那么好,放弃可惜了,我和你爹再累也能供你上完学。”
⑤我心灰意冷,摇摇头说:“不上了,我还是在家帮你们种地吧,不能再拖累你们了。”母亲絮絮叨叨说了农村的苦,和盼望我能有出息的决心。但我没有听母亲的劝,决意留在家中务农。
⑥一个多月后,到了秋季开学的日子,我的心里也长了草。失魂落魄的我整天跟着父母亲在农田里辛苦劳作,我企图用劳累驱逐心灵的空虚,但是没有用,我的心里仍然杂草丛生。
⑦一天傍晚,回家后发现母亲没回来。趁着月色,我在荞麦地里找到了母亲。月光下,荞麦花一片雪白,晚风轻拂,淡淡的花香在空气中氤氲。我微醉于如此静好的月夜,此时我忽然想起一句诗“月明荞麦花如雪”,真的好美啊!
⑧月光下,母亲弯腰弓背,在地里拔草。看着辛苦的母亲,刚才欣赏美景的兴致荡然无存,我心酸得几乎要落泪。母亲为了这点荞麦的收成,为了给我吃一顿美味的饸饹面,竟然在月下坚持劳作!
⑨母亲发现了我,直起腰兴奋地对我说:“你不是说怕种晚了荞麦熟不了吗,你看现在已经开满了花,有的已经结籽,我们就等着收荞麦了!”母亲的自信,让我感动,她在如此艰苦的生活中,仍然能够坚定信念,充满希望地生活,在这片面临绝收的土地上,播种了希望,让荞麦花开遍了田野。而我年纪轻轻怎么就轻言放弃了呢?
⑩几天后,我终于下定决心重返校园,临走前,母亲竟然激动而自豪地说:“我就说我儿子不会窝在这个山沟里,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那一刻我也一样激动万分,暗暗下决心发奋读书。后来终于在第二年榜上有名,满足了母亲的心愿,也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从此,每当生命中再遇到挫折和痛苦时,我都会想起那个“月明荞麦花如雪”的夜晚,那一片开在心灵深处的荞麦花,和在荞麦地辛苦劳作的母亲。
那一片带着清香的荞麦花,把坚定的信念深植于我的心田,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____________
(选自《思维与智慧》)
15.请结合全文内容,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文字,补全“我”的情感变化过程。(2分)
名落孙山,暴怒无常→① →拒绝复读,心灰意冷→见母劳作,心酸落泪→②
16.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4分)
七月的天空像个大火炉,把我十七岁的青春曝晒成村夫般的沧桑,我的心情就像这暴热的天气一样暴怒无常。
17.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我企图用劳累驱逐心灵的空虚,但是没有用,我的心里仍然杂草丛生。
18.根据你的理解,谈谈“荞麦花”在文中的作用。(4分)
19.结合全文内容,在结尾段横线处补写句子,使之能点明文章主旨(3分)
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11分)
“你走啊,你自己走啊!”
李普
①有一年,我父亲为一件事在安庆住旅馆。他有一帮子湖南同乡朋友,其中有一位常常吹他自己的字写得多么好。每逢他们那帮朋友中有人要写一封求职的信或一幅对联什么的,他一定要抢着说“那容易,交给我好了,我的字有功夫,马上给你写好。”有一天我对父亲说,他的字比我的好不了多少,他怎么好意思那么吹呢?那时候我在青岛念高中一年级,因病回湖南老家,路过安庆找父亲,也住在他那旅馆里。
②父亲以悲天悯人的神情很深沉地说:“这个人,你叫他不吹这个,他还有什么好吹的呢?”,说完他意味深长地凝视我许久。我父亲向来面无表情,这一次特别,说这句话时显得很凝重。
③我常常想起这个镜头,特别是当我自我膨胀,对自己很满意,要自吹什么的时候。那时候,我就觉得要感谢我父亲。也想起他那个朋友,瘦个子,穿一件蓝布长衫,一个很不叫人看重的人,一个特别显得渺小的人。
④我一生很爱我的母亲,在她的子女中,她也最爱我。对父亲,却不怎么样。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我要埋怨三个人》,其中之一就是我父亲。埋怨的是他送我上小学的时候叫我从初小二年级念起,只因为我在家里已经认识了一些字。初小二年级的数学课学乘法,我跟不上,从此见不得数目字,一碰到数目字,一碰到要计算的事,就紧张,害怕。每逢想起这一点我就要埋怨我父亲。
⑤其实,更多的是我应当感谢他,应当感谢的至少还有两件事。
⑥一件是,刚上初小他就叫我住校,我大概还没满六岁。别人都是走读,住校的只有我一个。这一点,也是现在想起来的,当时小孩子糊里糊涂,很可能没在意。那个学校叫横塘小学,在湖南湘乡县南城。我家在城郊名叫新塘的地方,离城里这个横塘小学大约七八华里,也许十华里,只有周末才能回家。另一件是,我不记得每个周末是怎样回家的,记得的是每次从家里回学校,我父亲送我,他只送一半路。走到一半的时候,他就停下来说道:“我只送到这里了,现在你自己一个人走。”
⑦我拗不过他,流眼泪抱着他蛮缠也不行。我独自磨磨蹭蹭走了一小段路就停下来,回头看他,等他再送我。他站在那里,喊道:“你走啊,你自己走啊。”这样走走停停回头看望好几次,直到看不见他了,我才跟泪汪汪独自往前走。湖南多雨,下雨的时候怎么办?我只记得,有一天下毛毛雨,我父亲照样送我,照样让我流着眼泪,独自走那一半路回学校。
⑧每次这样回学校,向母亲诉过苦没有,现在记不得了,想来她不可能不知道。我不满六岁就住校,当然也是她同意的。
⑨“你走啊,你自己走啊!”
⑩我至今记得这句话。
这句话可能管了我大半生。
(摘自《活出生命的本真》)
20.根据本文将下列表格填写完整。(3分)
情感 事件
埋怨 ①
② 父亲带着悲悯的神情评价同乡人的吹牛
刚上初小父亲就叫我住校

21.第②段画线句使用什么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22.选文第③段中为什么写“我”常常想起父亲说话的镜头,特别是自我膨胀,要自吹的时候?(3分)
23.试分析本文的标题有什么含义?
四、作文(50分)
24.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1)请以“______的样子,真美”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将题目补充完整并抄写在答题卡上;②结合生活实际,自选角度,自定立意;③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字数600字以上;④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⑤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试题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
(2)梦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梦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梦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梦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梦想是永恒的信念,梦想是拼搏的精神,梦想是炽热的追求。
请以“追梦不停步”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将题目完整抄写在作文纸上;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等:③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字数600字以上;④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姓名、班级、校区:⑤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试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试卷第1页,共3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