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哈三中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
高一学年十月月考 语文 答案
1.【答案】B (B.“最普惠的为民生谋福祉就是保护生态环境”错误,绝对化表述。由材料一第六段“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既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可知,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满足人民需求不仅要保护生态环境,还要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
2.【答案】D (D.“只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重心,就能实现社会经济的发展”错误,过于绝对。材料一第二段提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阐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重心,就能实现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发展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3.【答案】C (A.“鼓励市民采用节能电器、合理安排用电时间”,体现了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参与绿色行动,符合材料一中“动员全社会都以实际行动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开展全民绿色行动”理念。B.“引导公众提高环保意识,形成绿色消费的健康生活习惯,选择环保交通出行”,是公众从自身行为出发践行绿色理念,符合“开展全民绿色行动”理念。C.“保持使用传统能源”不利于节能减排,与材料一中倡导的绿色发展理念不符,不属于“开展全民绿色行动”。D.“政府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和升级”,政府积极引导也是全民绿色行动的一部分,符合材料中理念。)
4.【参考答案】
①引用庄子“天地与我并生”、李白“天不言而四时行”和荀子“万物各得其和以生”的观点,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论证人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必要性。
②文章引用名言,增添了文化底蕴,使论证更具说服力。(每点2分,共4分)
5.【参考答案】
①民众参与上,沙区农牧民参与治沙产业和服务业实现脱贫,成为参与者、受益者,形成共建共享局面。
②技术上,创造领先治沙技术,摸索系统化治沙理念,建立示范中心,为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③产业发展上,挖掘沙漠植物经济价值,适度发展种植加工业、畜禽养殖,发展光伏项目,实现生态与经济良性互动。
④政策上,政府出台林权制度改革政策、颁布法律,实施奖补机制,优化资源配置,调动各方力量参与,为兼顾二者提供政策保障。(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6.【答案】B(文中没有体现出“由不理解到支持的变化过程”。)
7.【答案】 B(文中没有心理描写)
8.【参考答案】
①心直口快、泼辣直爽。如小说对她语言的描写,“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表现了她心直口快、泼辣直率的性格。②淳朴善良、热情慷慨。女孩子看到“我”没有袜子穿,主动提出替“我”做袜子表现了她淳朴善良、热情慷慨。③心灵手巧,勤劳能干。例如她主动提出买织布机并学习纺织的全套手艺:纺,拐,浆,落,经,镶,织。(每点2分,其他答案合理可以酌情给分)
9.【参考答案】
①人物形象体现“美”与“善”:文中女孩妞主动为战士做袜子等情节,表现了她身上善良朴实等诸多人性的闪光点。
②小说情节简单,不追求离奇曲折。文章没有写战争的残酷血腥,也不叙写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而是叙写饶有趣味的日常生活场景。
③小说主题彰显“真善美”。文章对于“女孩子”“大伯”为代表的乡亲们支援战争等内容的描写,展现了人民群众美好的人性与人情。
10.【答案】BDF(“安乐无事”描述燕国现状,故应在“事”后面断开,即在B处断开;“不见”为谓语,“覆军杀将”为宾语,构成动宾结构,故应在“将”后面断开,即在D处断开;“无过”为谓语,“燕”为宾语,“者”,……的国家,“大王知其所以然乎”是独立问句,需要与前文陈述部分分隔,故应在“者”后面断开,即在F处断开。故选BDF。
句意:安居乐业,没有战争,见不到将士死亡的危险,这点没有谁能比得上燕国。大王您明白这是什么原因吗?)
11.【答案】A(A.错误,用法不同。“以”,连词,来;/介词,把。句意:来弥补自身的不足。/我诚恳地把国家托付给您。)
12.【答案】C (苏秦认为“秦四塞之国……此天府也”,地理位置属于秦的优势。)
13.【参考答案】
(1)周显王的近臣们平素就熟悉了解苏秦,都轻视他。他们不肯相信他。
(采分点:“左右”,身边的近臣;“素”,素来、平素;“少”,轻视;“弗”,表否定。)
(2)这时秦国刚杀了商鞅,痛恨那些游说之士,不愿任用。于是苏秦往东到了赵国。
(采分点:“方”,刚刚;“疾”,痛恨;“之”,到、去;补全主语“苏秦”。)
14.【参考答案】
为己:①苏秦大困而归之后,自誓发奋读书是要获取尊荣。
②他劝秦不成,转而游说各诸侯国,说明他是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得到重用。
为人:①劝说秦国实行“连横”,以此实现天下统一。
②苏秦的主张没有被秦国采纳后,他又去游说燕赵等合纵抗秦,以此安定天下。(每点1分。)
【答案】A.(并非是设问,首联诗人先用一问句表达感慨:这升起我心中诗的旋律的“萧萧数百竿”是谁种的呢?随即指出它们如今伴“我”这“闲官”轻吟,是多么相称。)
16.【参考答案】
①“拂”,拂动,竹声拂过,与琴声相和,为诗人的弹奏增添了雅致的意趣;(2分)② “侵”,侵占,竹影映上棋局,随时光暗移,似乎在为诗人下棋助兴。(2分)③这两个字将竹声、竹影人格化,凸显了竹子的灵动可爱,也借此抒发了诗人在贬谪生活中坚守节操、苦中作乐的高雅情趣。(2分,拟人1分,情感1分)
17. 【答案】B(“厌恶之情”理解错误。)
【答案】
(1)山不厌高 海不厌深
(2)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3)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4)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5)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6)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7)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8)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9)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10)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19.【答案】C (A.砺,磨刀石。B.暴,晒。D.彰,清楚。)
20.【答案】B (疾,劲疾。)
21.【答案】B
(A.①兼词,相当于“于之”;②句末语气词,无实义;B.①②均是连词,表修饰;C.①介词,比;②介词,引进动词的对象。D.①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②助词,的。)
22.【答案】
(1)“差强人意”;(2)“瓜田李下”; (3)“不忍卒读”。
【答案】
③修改为:使之瘫软甚至休克序号
⑥修改为:为防止这种情况再次出现
(每指出并修改正确一处,给1分)
24.【答案】
①“据”和“显示”保留一个;④句末加“等问题”;⑧“拓宽渠道”或者“增加机会”。
(3分。每指出并修改正确一处,给1分)
25.作文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古代求学的人学习是为了充实自己,来弥补自身的不足;现在求学的人是为了向别人炫耀,只能夸夸其谈。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推行自己的主张以造福社会;现在求学的人是为了自身需要,涵养德性以求做官。学习就像种果树一样,春天可以赏玩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摘取它的果实;讲论文章,就好比赏玩春花;修身利行,就好比摘取秋果。
材料二:
苏秦,东周洛阳人。他往东去到齐国从师,曾在鬼谷先生那儿研习学问。他出外游历了好几年,非常狼狈地回到家里。他的哥哥、弟弟、嫂子、妹妹、妻子、侍妾暗地里都讥笑他,苏秦听到后,心里感到惭愧而暗自伤心,就关门不出,把他的书都取出来,再次发愤阅读,说:“一个读书人已经埋头接受书本知识,却不能用它获得尊贵地位和荣耀,即使学识再多,又有什么用呢?”于是,他从这些书中找出一本周书《阴符》,伏案攻读。读了一年,他从书中找出了许多揣摩国君心意的诀窍,说道:“凭借这些知识,我可以去游说当代的国君了。”他打算去游说周显王。周显王的近臣们平素就熟悉苏秦,都轻视他。他们不肯相信他。
于是苏秦向西到了秦国,这时秦孝公已死,苏秦刚开始打算用连横策略,他便游说秦惠王道:“秦国是个四面都有险塞的国家,群山环抱,渭水萦绕,东面有函谷、蒲津等关口与黄河,西面有汉中,南面有巴、蜀之地,北面有代地和马邑,这真是天然的府库啊。凭着秦国百姓的众多,军事上的严格训练,足可以吞并各国,建帝号统治天下。”秦惠王说:“鸟的羽毛还没有长成时,绝不可以高飞;我们国家的大政方针还不明确,这是谈不到兼并别国的。”这时秦国刚杀了商鞅,痛恨那些游说之士,不愿任用。于是苏秦往东到了赵国。赵肃侯用他的弟弟做相,号为奉阳君。奉阳君不喜欢苏秦。
苏秦离赵又游历到燕国,经过一年多才见到燕文侯。苏秦进言道:“安居乐业,没有战争,见不到将士死亡的危险,这点没有谁能比得上燕国。大王您明白这是什么原因吗?燕国之所以没有遭受侵犯,不受战争摧残,是因为赵国做了它南方的屏障。因而我希望大王能和赵国联合,天下联为一气,那么燕国一定没有祸患了。”
燕文侯说:“你的话虽然很对,但我们的国家弱小,西边靠近强大的赵国,南边接近齐国,齐、赵都是强国。你一定打算要用合纵的策略使燕国获得安定,我愿把国家交给你安排。”于是,燕文侯供给苏秦许多车马和金帛,让他到赵国去。这时,奉阳君已经死掉。苏秦趁机劝说赵肃侯:“我听说贤明的君主善于决断疑难,排除谗言,我私下为您考虑,最好是团结韩、魏、齐、楚、燕、赵等国合纵亲善,来一道反抗秦国。使各国的将相在洹水上结盟,互相交换人质,宰杀白马,举行盟誓。六国如果能合纵相亲,共同抗秦,那么秦军一定不敢出函谷关来危害崤山以东的国家了。这样,您的霸王之业也就成功了。”
赵肃侯回答道:“我年纪轻,治理国家的时间很短,从未有人告诉过我治国的长远之计。如今您有意为各国谋生存,使诸侯得以安定,我诚恳地把国家付托给您。”于是装饰车子一百辆,加上黄金一千镒,白璧一百双,锦绣一千匹,用来邀约其他诸侯结盟。
试卷第1页,共3页哈三中2025一2026学年度上学期
高一学年十月月考语女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3.本次试卷考试时间为150分钟,分值为150分。
一、阅读(76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好以下原则。
一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
不觉,失之难存。庄子云“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李白也说“天不言而四
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当人类合理利用、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常常是慷慨
的;当人类无序开发、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必然是无情的。人类对大自然的伤
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正如荀子所说,“万物各得其和以生,
各得其养以成”。
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我们都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不
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不能只讲发展不讲保护,不能只讲利用不讲修复,要像保护眼睛
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多谋打基础、利长远的善事,多干
保护自然、修复生态的实事,多做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好事,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
见水、记得住乡愁,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二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重要的发展理念,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
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阐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揭示了保护生态
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
同共生的新路径。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保护
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使绿
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
高一语文
第1页
共12页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必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
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
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
三是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环境就是
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
了民生。既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
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
全体人民自觉行动。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没有哪个人是旁
观者、局外人、批评家,谁也不能只说不做、置身事外。要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
识、生态意识,培育生态道德和行为准则,开展全民绿色行动,动员全社会都以实际行
动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为生态环境保护作出贡献。
六是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
共同梦想,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需要世界各国同舟共济、共同努力,任何一国
都无法置身事外、独善其身。我国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
领者,主张加快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要深度参
与全球环境治理,增强我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积极引导国际秩
序变革方向,形成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让生态文明的理念和实践造福沿线各国人民。
(摘自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有删改)
材料二:
库布齐沙漠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是中国第七大沙漠,是距离北京最近的沙漠,
曾是京津冀地区三大风沙源之一。30年前,库布齐风沙肆虐,缺水,无电,无路,缺乏
基础设施。农牧民在沙漠里靠着一点沙生植物,艰辛游牧,生活极端贫困。
这些年来,中国政府先后出台林权制度的改革政策,颁布了《防沙治沙法》。内蒙
古坚持以社会化的方式推进沙漠治理,加强政策引导,实施奖补机制,优化资源配置,
充分调动企业、群众等各方面力量参与荒漠化治理,实现了防沙治沙主体由国家和集体
为主向全社会参与、多元化投资的转变。
高一语文
第2页
共1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