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消息二则(第2课时)(课件)(共24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 消息二则(第2课时)(课件)(共24张PPT)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消息二则(第2课时)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响应研习社“解码经典消息,重现渡江风云”的活动,了解了新闻的结构“五部分”和六要素。这节课,咱们要深入挖掘这二则消息的魅力!从文字里解码红色新闻的力量,像记者一样去发现、去重现那段热血沸腾的渡江风云!
  情景设置
任务二:“通稿结构拆解——新闻骨架搭建”
任务一:“新闻线索挖掘——通稿资料溯源”
目录
任务三:“语言技法雕琢——战役场景还原”
任务四:“精神信号传递——胜利意义宣讲”
已完成
任务三:“语言技法雕琢——战役场景还原”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已经对渡江战役的新闻通稿进行了初步解读,“解码”了经典消息的骨架。现在,让我们变身新闻评论员,聚焦这二则消息,从语言“火力值”和写法“巧思点”切入,剖析文字如何还原渡江战役的磅礴场景,挖掘红色新闻的表达智慧。
请同学们精读二则消息,看看它们是否符合“时效性强、真实客观”的特征,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真实性
公开性
时效性
(1)语言“火力值”
消息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表明材料的真实性,报道的时效性。
通过电头我们得知这二则消息都是新华社长江前线关于渡江战役的报道,如果你是当时报社的编辑,你认为这二则消息内容重复吗?
第一则消息主要报道了渡江战役第一天中路军作战的基本信息、战场态势,同时对战役的未来走向做出了准确预判。
第二则消息是第一则的延续和扩展,全面报道渡江战役中、西、东路军的情况。这两则消息在时间跨度、事件广度、内容深度上均有所不同。因此,这两则消息不重复。
消息在语言表达上也有讲究,二则消息中作者遣词造句是怎样做到准确精练的?各位“评论员”不妨擦亮眼睛,在文中细细搜寻一番。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大约”表明三十万人是一个概数,不是确数。体现了消息的准确性。
“已”即“已经”,表明解放军已经渡过长江。体现了消息的准确性。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
“冲破”,突破某种状态、限制等;“突破”,集中兵力向一点进攻或反攻,打开缺口。二者在使用时存在区别。体现了消息用词的准确。
把下列这段话中的加点词换成括号里面的词,可不可以?为什么?小组代表发言补充并做好批注。
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已经)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控制)扬中、镇江、江阴诸(各)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占领)江阴要塞,封锁(切断)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已经)切断(封锁)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
·
·
·
·
·
·
·
·
·
·
·
不可以
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已经)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控制)扬中、镇江、江阴诸(各)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占领)江阴要塞,封锁(切断)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已经)切断(封锁)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
·
·
·
·
·
·
·
·
·
·
·
“已”改成“已经”,显得很拖沓,不干练!
“诸”和“业已”文言词语,用词典雅,业已仄声收束,有语气变换感!
对地区用“占领”,说明我军目前只是武装占有该地区,仍需提升影响力,对要塞用“控制”,说明江阴要塞不仅是被“占领”,而且已为我军所用。正因如此,依靠要塞炮火,长江得以被“封锁”,铁路线则用“切断”,因为铁路线可以被“切断”,长江水是切不断的。词语搭配准确有力,表明了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这二则消息都是关于渡江战役的实时报道,它们在写法上各自有什么特点?
(2)写法“巧思点”


全文没有多余的字,叙述层次清楚,一目了然。
四字短语简洁有力
叙述简洁、言简意赅
议论
东路军详写
西路军、中路军略写
叙议结合
详略得当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则消息的主体部分为什么按照“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写?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军所遇到的敌军抵抗都很微弱,东路军所遇到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两路军写在前,东路军写在后。
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的先后,也突出地揭示了战役的形势和发展的趋向。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
任务四:“精神信号传递——胜利意义宣讲”
通过对渡江战役新闻语言技法的探究,我们已领略文字还原场景的魅力。现在,让我们化身为新闻播报员,聚焦二则消息,解码字里行间作者流露的情感倾向,用适配的语调节奏传递胜利意义,领悟红色新闻的情感传播智慧。
圈一圈:文中不少词语都带有作者鲜明的感彩。圈画出文中带有作者感彩的词语,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理由。
词语 分析
我军
敌军
英勇、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写了人民解放军一往无前、所向披靡的状态。
写出了敌人不堪一击、毫无斗志的状态。
作者在写新闻时,有自己的立场和情感倾向。这些带有感彩的词语体现了作者对人民解放军的高度赞扬,也充满了对敌人的嘲讽,表现了作者的爱憎分明。
你怎样看待这种具有主观色彩的新闻语言?它是否与新闻的真实、客观性相矛盾?
不矛盾。
①完全中立的、客观的、不带主观价值判断的“事实”,是不可能存在的。主观的立场和观点,往往会渗透在事实的叙述之中。如果让敌方来报道这则消息,必然是截然不同的结果。
②新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传播。此时,解放战争还没有取得完全的胜利。这二则消息蕴含的情感态度,既能激励、鼓舞前线将士乘胜进击,又能起到动摇、打击敌人的作用。
从这二则消息中寻找有“我”出现的句子,说说反复出现“我”的作用。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反复出现“我”,体现作者强烈的自豪感、喜悦感,拉近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更有亲切感。
了解了作者的情感倾向,接下来要考验大家的诵读和播报能力了。请你选择其中一则新闻用恰当的语速和语调,将这个激动人心的新闻播报给大家吧。
  通过本课学习,我们掌握了新闻的结构与特点,习得消息写作方法,亦在字间深切感受人民解放军锐不可当的气势,体会到字里行间蕴含的喜悦与赞颂之情。新闻作为社会的眼睛与良心,指引我们洞察世事、关切民生。愿同学们由此爱上新闻,醉心写作。
请大家根据最近身边发生的一件事写一则消息,要求包含新闻的基本要素和结构,并符合新闻的特点,注意客观叙述,同时表达出自己的态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