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课件)(共3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课件)(共33张PPT)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1.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及要素,理解消息“倒金字塔结构”的特点。
2.了解本课的行文顺序和语言风格,并体会作者在消息中传递的情感。
3.感受中国航天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以此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对科学探索的热情,增强爱国情怀与建设科技强国的责任感。
学习目标
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
1

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中国航天人历经30年(1992—2022),按“三步走”战略建成天宫空间站。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航天员进驻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空间站从关键技术验证阶段转入在轨建造阶段,成为载人航天工程的关键里程碑。
现在,我们将以“航天任务指挥部媒体小组成员”的身份,聚焦神舟十二号对接成功这一事件,用专业新闻视角拆解任务、还原现场,把中国航天“三步走”的奋斗与成就,转化为向世界传递的中国航天故事。接下来,让我们开启探索,讲好这份属于中国人的太空荣耀。
6月17日9时22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三名航天员送上太空。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这是一个重大历史时刻和难忘瞬间。为此人民日报社派出3名记者组成航天报道一线团队,奔赴一线采访。
这些记者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两地进行了多天前期采访。在通宵达旦的值守中,见证和记录中国航天大事件,并第一时间精心撰写稿件,展现了新时代新闻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新闻稿筹备过程
任务一:航天新闻拆解
        ——理消息“骨架”解码新闻内核
同学们,作为“航天任务指挥部媒体小组”的一员,我们首先要像新闻解构师一样,精准剖析航天新闻的“骨架”。从标题到结构,每一处细节都藏着传递中国航天故事的密码!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神舟十二号三名航天员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
新闻的事实
焦点新闻 引人瞩目 
相互配合,传递信息和吸引读者
引题
标题解读——抓核心信息
正题
突出了中国航天克服困难、独立自主取得的成就
梳理文章——找结构“五部分”和新闻“六要素”
标题已经帮我们锁定了核心事件。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任务单,完成两项内容:一是在文本中准确标注出消息的结构“五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二是从相应结构中提取并填写事件的六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起因、事件、结果。
标题
导语
主体
结语


背景
结构“五部分” 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主标】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引标】神舟十二号三名航天员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
6月17日9时22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三名航天员送上太空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入轨后顺利完成入轨状态设置……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这是天和核心舱发射入轨后,首次与载人飞船进行的交会对接
后续,航天员乘组将按计划开展相关工作,完成……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大家已准确梳理出消息结构的“五部分”。我们再观察其内容排布:导语以最凝练的语言阐明核心事件,主体补充具体细节,背景与结语则后置。这种“重要信息前置、次要信息降序排列”的文本结构,称为“倒金字塔结构”。它如同将重要程度不同的内容按“关键信息优先呈现”的原则排布,使核心内容一目了然。
   接下来,请大家结合刚才标注的“五部分”,用箭头标注出“倒金字塔结构”的逻辑顺序。
“倒金字塔结构”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重要性
地点
人物
结果
时间
起因
事件
消息写作“六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事件
结果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
航天领域要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将三名航天员送上太空,后续按计划开展工作
航天员乘组将按计划开展相关工作
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
任务二:航天意义挖掘
        ——用关键信息解读时代价值
新闻的“骨架”已梳理清晰,接下来聚焦“血肉”挖掘——去探寻文章行文顺序的巧妙编排,品味新闻语言专业严谨的质地,捕捉记者潜藏字里行间的情感暗流。现在,让我们化身为“意义解码师”,解码这些被文字包裹的隐藏信息。
本则消息写法相对自由,它的行文顺序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时间
事件
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
2021年6月17日15时54分
2021年6月17日18时48分
后续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升空、入轨
与天和核心舱交会对接成功
航天员乘组进驻天和核心舱
按计划开展相关工作
探“行文顺序”
   消息按时间顺序展开,依次介绍新闻事件的始末。这样的结构脉络清楚,方便读者对事件的过程获得清晰、完整的印象。
品“新闻语言”
   理清了文章独特的时间顺序,顺着这条脉络,接下来让我们聚焦新闻的 “语言密码”。读完课文,我们发现这则新闻中有很多的数字。请你找出有数字的句子,品一品句子的妙处,体会新闻语言的特点。
6月17日9时22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三名航天员送上太空。
   体现真实性:“6月17日9时22分”精准到时、分,“三名”明确人数,用具体数字确凿地记录事件发生的时间和规模,增强内容的可信度。
   突出准确性:数字精确界定了发射时间、地点和人员数量,让读者能清晰、准确地获取信息,符合新闻语言“准确无误”的特点。
   强化时效性:具体时间点凸显事件的即时性,让读者感受到新闻的“新”,体现消息对时效性的高度要求。
   除了数字外,课文还有哪些句子能体会新闻语言的特点?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这句话向读者交代消息来源。别看这句话只有16个字,写与不写那是不一样的。报道重大新闻事件必须要写清楚消息的来源,以增强消息的权威性、可靠性、准确性。
记者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
   这句话写明了这次活动的性质。其中“首次”,点明了这次活动的意义,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新闻语言的准确性,与客观事实一致。
这是天和核心舱发射入轨后,首次与载人飞船进行的交会对接。
   我们透过数字的严谨表述,读懂了新闻语言“真实准确”的“硬逻辑”,但新闻不只是冷冰冰的事实记录。字里行间,其实还藏着记者的“软情感。”你从这则消息中能体会到记者的哪些主观情感?结合具体语句说一说。
析“记者情感”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三名航天员送上太空。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入轨后顺利完成入轨状态设置……
  “准确”聚焦飞船入轨环节,精准呈现轨道进入的高精度,凸显航天技术的精湛可靠;“顺利”贯穿发射、送航天员、状态设置等流程,强调各环节推进无阻,体现任务执行的高效流畅,从不同维度彰显中国航天实力与成就,传递自信与自豪。
【主标】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引标】神舟十二号三名航天员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
  强调这是中国人进入自主空间站的开创性时刻,具有里程碑意义,凸显事件的历史价值与独特性,激发民族自豪感。
  强调空间站的“中国属性”,突出自主产权与建设成果,强化民族认同感,彰显中国航天自主创新的成就,让国人更具归属感。
  突出过程顺畅,体现任务执行高效、稳定,传递成功的确定性,给读者以安心、振奋之感,展现航天任务推进的良好态势。
任务三:航天故事传播
        ——以新闻为载体传递航天精神
我们从语言和情感里感受到了航天事件的力量。这些力量的内核,正是航天精神。接下来就让我们以这则新闻为载体,提炼并读懂它所传递的航天精神。
   回顾新闻中航天任务的核心行动,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行动背后,体现了航天人怎样的做事态度?
从“做了什么”,看精神底色
6月17日9时22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三名航天员送上太空。
   高效协同:“发射升空→入轨→送航天员” 连贯完成,背后是火箭研制、测控通信、人员保障等多团队无缝协作,彰显 “大协作、一盘棋” 的系统思维。
  精准严谨:“9时22分” 精确到分,“准确进入预定轨道” 强调轨道精度,体现航天人对技术参数、执行细节的极致把控,容不得半点误差。
这是天和核心舱发射入轨后,首次与载人飞船进行的交会对接。
   开拓创新:“首次”意味着“从零到一”的突破,航天人敢挑战全新技术场景,在无人验证过的“核心舱 + 载人飞船对接”中探索路径,体现“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风险担当:“首次”也暗藏未知风险,但航天人仍坚定执行,背后是对国家航天事业的责任担当——为空间站建设踏出关键一步,哪怕直面挑战。
从新闻到生活,精神照进现实
   我们从航天人的行动中,提炼出了 “严谨、协作、创新……” 这些珍贵的航天精神。但精神不该只停在新闻里,更要照进我们的生活。接下来,咱们就聊聊: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航天精神该如何体现并践行?
  严谨:做数学证明题时,每一步推导都严格依据公式、定理,不跳步骤、不凭 “感觉” 下结论,像航天人把控轨道参数一样,对知识逻辑 “精准负责”。
  协作:小组做项目时,明确分工又相互补位:有人查资料、有人做设计、有人统筹,像航天多团队协作保障发射,让集体成果更出彩。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以新闻的视角展现了发射过程、交会对接和航天员进驻等环节,不仅体现了中国航天技术的成熟和先进,也展示了中国航天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团结协作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尝试以校园新近发生的事(如运动会、社团活动、科技竞赛等)为素材,运用“倒金字塔结构”写一则简短新闻,包含六要素,体现新闻语言特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