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二年级上学期第一次素养测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材料一:文章的地位与影响,往往不在于其篇幅的长短,而在于其对思想史的价值与贡献,在于它是否揭示了人类思维发展、思想探索的轨迹,是否为后人留下了足够的发挥与阐释的空间。《大学》以不足两千字的篇幅,却成为中国儒学史、思想史上的经典,原因正在于此。《大学》在儒学史上的定位及其学派归属,一直是个颇有争议的问题。依传统看法,孔子之后儒学分化出孟子、荀子两派,呈现出不同的思想性格与发展理路。孟子重心,谓之内在论;荀子隆礼,谓之外在论。宋之学者多以《大学》为内在一系,属于思孟学派。在宋儒建构的道统谱系中,《大学》归于曾子,与子思《中庸》、孟轲《孟子》承续一脉。朱熹以《大学》归于思孟一派。理学中陆、王一派虽然也以《大学》为内在一系,但其对《大学》的理解与程朱颇有差异,《四书》中《大学》也一直是两派争论的焦点。近代以来,受新的学术思潮影响,不少学者认为《大学》晚出,于是对于《大学》之思想性格及其学派归属也有了新的看法。冯友兰先生著《<大学>为荀学说》,以为《大学》成于秦汉之间,自然应该归于荀学一派。徐复观先生表达了不同看法。他说:“孟荀同言礼义;但孟子多就心上言;而荀子则多就法数上言。《大学》乃属于孟子以心为主宰的系统,而非属于荀子以法数为主宰的系统。知乎此,则《大学》虽亦有受荀子的影响,但这是副次的、枝节的。其主要的立足点,当在孟学而不在荀学。”徐氏虽然也认为《大学》晚出,但认为其受孟学一派影响为大。那么,《大学》思想性格究竟更接近于荀学,还是与《中庸》《孟子》一脉相承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还是要回到《大学》本身,具体分析其思想内涵与成书时代的精神状况。就《大学》之思想主旨说,我们以为其为先秦儒学修身思想的理论总结与系统阐述。就其成书年代看,我们认为《大学》成书较早,所以既不可能受孟子思想的影响,也不可能受荀子思想的影响,考虑到战国早期儒家思想尚未明显分化的特点及其《大学》本身之思想内涵,我们以为纠结于孟学、荀学的归属对思想史的研究并无多大意义。我们所要关注的是《大学》的思想内涵及其对先秦儒学思想发展的影响。作为先秦儒学修身思想理论总结与系统阐释,《大学》在儒学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与意义。然而作为战国早期儒学的一篇经典,《大学》的一些论述已经蕴含了后世心性之学的某些端绪,对其后思孟学派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大学》之“明德”“正心”“诚意”,虽然并不是以心性之学的角度来论述的,其“德”“心”“意”也并不具有先天的道德善性,但其中一些论述的确具有了孟子心性之学的萌芽,开启了心性之学的大门。《大学》之“心”并非道德之心,与孟子所论之心显然不同,但《大学》论“正心”已经突出了心在修身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心性之学开了端绪。修身之所以要正心,因为心之作用重大,所谓“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这种对“心”之作用的强调,在以前的儒家思想中从未见到,开启了战国心性之学对“心”之探讨。然而,由于受外界物欲的干扰与遮蔽,“心”又往往偏离其正,所以修身必以正心为先。这又开启了战国儒家“正心”“养心”“求放心”之思想主张。以此而论,《大学》似乎与思孟学派更为接近。然而,作为战国早期的著作,其思想往往呈现出过渡性,往往蕴含了其后某种或某几种思想学说的因素或者端绪,往往表现出兼容性、模糊性。以其同者观之则见其同,以其异者观之则见其异,所以冯友兰先生在《〈大学〉为荀学说》中发现了其与《荀子》思想的一致性,并列举大量的证据来论证《大学》为荀学一系。而徐复观先生则看到了《大学》与孟子思想的相通之处,以其为孟学一系。这种思想性格的二元性甚至多元性,是战国儒学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正是这种思想的二元性或多元性,开启了其后儒家思想多元多样的发展,孟、荀之学由此而来。(摘编自梁振杰《从诸子之学到官方经学:儒学由先秦至汉的转变研究》)材料二:就《大学》的时代而言,此书要早于《荀子》甚至《孟子》。此书为较简短的议论体,而非长篇大论。其文风,亦十分古朴。此书首章为全书纲要,先列全篇纲要,然后再作具体论述,乃先秦时期的著书习惯。除《大学》等外,郭店简《老子》《五行》《成之闻之》等莫不如此。王力先生说:“汉语构词法的发展是循着单音词到复音词的道路前进的。”有些概念在《大学》尚为单音词,而在《孟子》《荀子》已成为复合词了。如“仁”“义”二词在《大学》曾多次出现,甚至相对举,如“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但“仁义”一词一直没有出现过。这一点是与《论语》相同的。但《孟子》和《荀子》的情况就不同了,在此二书中,“仁”“义”不但单独出现,而且多次使用“仁义”一词(“仁义”连用在郭店简《老子》中只一见,还很难说就是复合词)。这说明《大学》要早于《孟》《荀》。(摘编自郭沂《先秦文献探源》)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程、朱一派和陆、王一派以及徐复观都将《大学》归于思孟派,冯友兰对此有不同看法,但他们在《大学》成书年代上都持相近看法。B. 材料一先指出《大学》的地位和影响,分析它能够不断被解读、阐释,能够揭示人类思维发展、思想探索的轨迹,具有思想史的价值。C. 冯友兰认为《大学》为荀学一系的观点,比徐复观所持的“《大学》受孟学一派影响为大”的观点更有说服力,因有大量的证据支持。D. 对《大学》的研究,应更关注《大学》的思想内涵及其对先秦儒学思想发展的作用,强调孟学、荀学的归属对思想史的研究没有价值。1.B. A.“他们在《大学》成书年代上都持相近看法”错。材料一提到“近代以来,受新的学术思潮影响,不少学者认为《大学》晚出,于是对于《大学》之思想性格及其学派归属也有了新的看法。冯友兰先生著《<大学>为荀学说》,以为《大学》成于秦汉之间”“徐复观先生……认为《大学》虽亦有受荀子的影响,但这是副次的、枝节的。其主要的立足点,当在孟学而不在荀学。徐氏虽然也认为《大学》晚出”,但程朱一派和陆王一派在原文中未提及对《大学》成书年代的看法。C.“比徐复观所持的‘《大学》受孟学一派影响为大’的观点更有说服力”错。材料一只是分别阐述了冯友兰和徐复观的观点及理由,并没有对二者观点的说服力进行比较,且“因有大量的证据支持”的推断也不成立。D.“强调孟学、荀学的归属对思想史的研究没有价值”错。材料一“考虑到战国早期儒家思想尚未明显分化的特点及其《大学》本身之思想内涵,我们以为纠结于孟学、荀学的归属对思想史的研究并无多大意义”,是“纠结于”孟学、荀学的归属意义不大。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孔子之后儒学分化出孟、荀两派,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理路,这与儒学内容的丰富有关,也反映了他们对儒学理解不同。B. 解读《大学》归属的不同,体现了思想史研究的主体多元和方法多样,丰富了对儒学的理解,促进了研究的深入发展。C. 认为《大学》接近于思孟派,理由是《大学》与孟子思想有相通之处,虽然《大学》与孟子所谈的“心”指代内容不同。D. 文章从战国早期著作特点出发,论证出《大学》的思想可能具有二元性或多元性,这是一种从特殊到一般的论证方法。2.D. “从特殊到一般”错,“战国早期著作的特点”属于一般性,而“《大学》的思想”则属于特殊性,这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论证方法。3. 根据材料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8个字。(3分)这两则材料围绕《大学》的学派归属与成书年代展开学术对话。材料一以思想史视角切入,通过梳理程朱、陆王、冯友兰、徐复观等学者的争议,揭示《大学》思想的过渡性与多元性,强调其在① 方面的特殊地位;材料二则从语言学与文献学角度,通过分析② 、文本结构等实证方法,论证了③ 。两则材料形成互补:前者重思想脉络的辩证,后者重文本特征的考据,共同构成对《大学》的立体研究范式。3.①先秦儒学修身理论 ②单复音词使用 ③《大学》早于《孟》《荀》(一空1分,标点符号不算字数)材料一论述了《大学》对先秦儒学思想发展的重要意义,请简要概括。(4分)4.①《大学》是先秦儒学修身思想的理论总结与系统阐述,在儒学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与意义。②《大学》蕴含了后世心性之学的某些端绪,对思孟学派的发展影响深远,开启了心性之学的大门。③《大学》强调修身必以正心为先,开启了心性之学“正心”“养心”“求放心”的思想主张。④《大学》思想的二元性或多元性,促进了儒家思想多元多样发展,孟、荀之学受其影响而产生。(每点1分)如何对《大学》的学派归属和成书年代分别进行考辨研究,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5.学派归属:①分析思想内涵,对比《大学》修身思想中“心”“德”“意”等概念与孟学、荀学的异同,判断倾向。②考察学术传承,梳理道统谱系及学者观点,综合考量。成书年代:①研究文本体裁与文风,对比同时期古籍,看是否符合先秦著书习惯。②分析词汇运用特点,依据汉语构词规律,对比《大学》与《孟子》《荀子》中词汇使用情况推断顺序。(学派归属和成书年代各3分,如有其它说法言之成理,酌情给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黎明的河边(节选)峻青雷在西北方向隆隆地滚动着,旷野里一片黑暗,天地溶合在一起,什么也看不见,雨果然就来了。在这样暴风雨的夜里,走路与其说是用眼找,还不如说用本能感觉到的。走了一会儿,我和老杨都迷失方向了,而小陈却什么都不说,老是沉默地然而却异常坚定地在前面走着,偶尔回过头来招呼一声。“喂!当心前面是小沟!”“喂!右转弯,左面是据点。”我心里想:幸亏有这样一个好向导,要不,那才糟了哩!每当闪电亮起的一刹那,我看见他那矮小的身形在大雨中吃力地走着时,心里就不禁泛滥起一种怜惜和感动的情绪。说起来可真凑巧,我们正在庆幸不会遭遇敌人的时候,却偏偏就遭遇上了。二三十个还乡团①人马押着十多个村干部迎面走来。在闪电中我们都看清了双方,惊愕片刻之后枪就响起来了……遭遇战很快停止了。我和老杨、小陈却失去联系了,按照事先约定的信号找到他们,继续往前走。天依然很黑,我们三人走进一片荒草地,小陈愕然地停住了。原来他也迷失了方向,小陈又着急又惭愧,哭了起来。水在草底下潺潺地流着,身旁不时地有水蛇沙沙地在草间爬行。蛤蟆在我们的周围,咕咕呱呱地不住气地叫。鸡叫了!天亮了!我们终于来到了潍河边,但藏好的船已被昨夜的大水冲走了,我和老杨都不会凫水,小陈只好带我们去找他爹想办法。小屋的门吱呀的一声开了,一个有着苍白胡须的老人,从屋里探出身来,眯缝着眼睛,向我们打量了一会,吃惊得张大了嘴。“爹!”小陈轻轻地喊了一声。老人机警地向四周扫视了一下,把手一挥,命令地说:“快进屋去!”屋子里的混乱景象使我吃了一惊。小陈脸色霎时变得苍白,异常不安地问道:“爹,我娘呢?”老人默然地坐在门槛上,阴沉地低着头,好一会才愤然地说:“被还乡团捉去啦,还有你兄弟小佳。”小陈颓然地坐在锅台上,呼吸急促起来了,咬着下唇,一声不响,停了好一会,突然抬起头来,问道:“爹,你打算咋办?”“我嘛,我打算去叫你回来。”老头子冷冷地说。“叫我回来?”小陈吃惊地说。“嗯!”老头子深深地点着头。“整整五天了,你娘和小佳一直吊在保公所梁头上。我到处去找你也找不到……”“找我咋?”小陈打断了老头子的话。“找你咋?”老头子冷笑一声道,“哼!你说咋?咱这一家三口的命你就不管啦?还有咱庄上死的那二三十口子的仇,就不报啦?”老头子越说越激动,苍白的胡须一抖一抖地颤动着。小陈会意地看了看我,微笑了一下,忽地抓住了老爹的手,兴奋地说:“爹,我这不是回来了吗?”老杨也激动地一把拉住了老头子的手说:“老大爷,放心吧,河东的武工队是完不了的,河东的天下也是完不了的。我们俩就要上那去接替马队长的事。”“啊?”老人惊讶地看着我们,“是吗,到河东去?”小陈点点头说:“是的,爹。我就是来送他们到河东去的。河边上柳丛里的船被水冲走了,怎么办?”老头子忽地站了起来,连连地点着头说:“好,你们来了就好。老百姓又有依靠了!好!快过河去吧。唔,怎么?船被水冲走了?”“是呀!”我说,“船冲走了,河里水很大。可是我们一定要今天过河。”“那是的,一定要今天过河。”老人打断了我的话说。“老大爷,你有什么办法吗?”老杨问道。老人没有回答,默默地开了门,走出了小屋,仰着头看了看天,回头问道:“你们俩会不会凫水?”“会一点点,这样大的水可不行。”我和老杨说。老人没有再说话,默默地走到里间,拿出了一个玻璃瓶子来,一仰脖,咕嘟嘟喝了几口,然后,向我面前一伸说:“来,喝一点,河水太凉。”我们都喝了一点,是很猛烈的白干。“走吧!”老人命令地说。我惊异地望着小陈,小陈高兴地眨了眨眼睛,小声地说:“走吧,他要带你们凫过去,老头子好水性哩!”小陈的话音里充满着骄傲和自豪。于是,我也兴奋起来了。就在这个时候,我忽然想起了被吊在保公所梁上的老大娘和小佳。“啊!老大娘他们咋办呢?”“你停着干什么?”老头子胡须剧烈地抖动了一下,忽地转过身去,把手一挥,厉声地说:“走!快走!”我们一行四人又朝着潍河的方向走去。(有删改)【注】①还乡团: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组织的地主武装。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开头写暴风雨,为下文写迷路、河水暴涨、船被冲走、凫水送渡等提供了必要条件和氛围。B.“我”听到老大娘和小佳被捉走后,考虑的是他们的安危,体现了人民军队爱人民的情怀。C.小说虽然没写到战斗场面,但写到小陈一家为抗击敌人而亲人离散,让读者感到战争残酷。D.这篇小说情节曲折惊险,以炽热的感情和悲壮的氛围,刻画小陈父子的革命英雄主义形象。6.C.“虽然没写到战斗场面”错,小说第5和第6段“惊愕片刻之后枪就响起来了……”“遭遇战很快停止了。”就涉及到了战斗场面。7. 下列对小说相关描写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小说把景物描写与故事情节发展、人物思想感情有机地融合起来,增添了浓厚的抒彩。B.小说对老陈生死抉择时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揭示了其心灵,有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C.在语言描写方面,“咋”“唔”“哩”“凫水”等方言俚语,体现了小说口语化的特点。D.“探出身来”“眯缝着眼睛”“打量了一会儿”等细节描写,表现了老陈有极高的警觉性。7.B.小说对老陈没有“心理描写”。8. 以英雄形象打动人,以崇高精神鼓舞人,是优秀革命文化的特点。请分析陈氏父子有怎样的精神品质,这两个形象的塑造有何意义?(4分)8.(1)精神品质:①坚定顽强、机智果断的革命精神。在暴风雨之夜勇敢地为“我”和老杨带路,船被冲走后又机智果断地带两人去找老陈想办法。②大义凛然、无私奉献的赤胆忠心。为使河东武工队重整队伍,以高度的责任感为两人带路,以亲人的生命为代价护送他们过河。③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面临生与死、护送同志与拯救亲人的严峻考验,不顾家人安危,毅然决定挟着两人凫水送渡。形象意义:陈氏父子的形象,体现了人民群众与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的血肉联系,揭示了革命战争能取得胜利的原因。(每点1分。如有其它说法言之成理,酌情给分。)9. 这篇小说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9.①使情节真实生动。“我”是事件的亲历者,讲述时使人有听战斗英雄讲亲身经历的感觉,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与感染力。②使线索分明清晰。“我”是赴任的武功队长,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事件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我”起到了线索的作用。③使叙述亲切自然。“我”的视角缩短了读者与故事情节的距离,用大量的方言俚语,质朴洗炼,使小说读来亲切、自然。④使表达自由灵活。“我”的视角能自由灵活地把景物描写与故事情节、人物情感有机地融合起来,歌颂了英雄主义精神。(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政有三品:王者之政化之,霸者之政威之,强者之政胁之,夫此三者各有所施,而化之为贵矣。季孙问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风必偃。”鲁有父子讼者,康子曰:“杀之。”孔子曰:“未可杀也。夫民不知子父讼之不善者久矣是则上过也上有道是人亡矣。”康子曰:“夫治民以孝为本,今杀一人以戮不孝,不亦可乎?”孔子曰:“不教而诛之,是虐杀不辜也。三军大败,不可诛也;狱讼不治,不可刑也;上陈之教,而先服之,则百姓从风矣;躬行不从,而后俟之以刑,则民知罪矣。夫一仞之墙,民不能逾,百仞之山,童子升而游焉,凌迟故也。今是仁义之凌迟久矣,能谓民弗逾乎。《诗》曰:‘俾民不迷。’昔者君子导其百姓不使迷,是以威厉而不试,刑错而不用也。”于是讼者闻之,乃请无讼。材料二:鲁哀公问政于孔子,对曰:“政在使民富且寿。”哀公曰:“何谓也?”孔子曰:“薄赋敛则民富,无事则远罪,远罪则民寿。”公曰:“若是,则寡人贫矣。”孔子曰:“《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未见其子富而父母贫者也。”文王问于吕望[注]曰:“为天下若何?”对曰:“王国富民,霸国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道之国富仓府。”文王曰:“善。”对曰:“宿善不祥。”是日也,发其仓府,以振鳏寡孤独。武王问于太公曰:“治国之道若何?”太公对曰:“治国之道,爱民而已。”曰:“爱民若何?”曰:“利之而勿害,成之勿败,生之勿杀,与之勿夺,乐之勿苦,喜之勿怒。此治国之道。使民之义也,爱之而已矣。民失其所务,则害之也;农失其时,则败之也;有罪者重其罚,则杀之也;重赋敛者,则夺之也;多徭役以罢民力,则苦之也;劳而扰之,则怒之也。”(材料一、二均节选自《说苑·政理》,有删改)【注】吕望,即姜子牙,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又称太公望、吕尚,商末周初政治家、军事家。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夫民不知A子父讼之B不善者久矣C是则上D过也E上有道F是G人亡矣。10. CEF【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百姓不懂得父子互相告状不对已经很久了,这是在上执政者的过错。(如果)执政者遵循正道,这样的人就没有了。“子父讼之不善者”作“不知”的宾语,“矣”是句末语气词,故在C处断句;“是则上过”主谓宾结构,结构完整,“也”是句末语气词,故在其后E处断句;“上有道”主谓宾结构,结构完整,其后停顿;“是人亡矣”,“是人”作主语,其前停顿,故在F处断句。故选CEF。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与“金就砺则利”两句中的“就”字含义相同。B. “百仞之山,童子升而游焉”与“就有道而正焉”两句中的“焉”字含义相同。C. “俾民不迷”与“俾入邑庠”(《促织》)两句中的“俾”字含义相同。D. “治国之道若何”与“家齐而后国治”(《大学》)两句中的“治”字含义不同。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都是“接近、靠近”的意思。句意:如果诛杀不守道义的人来靠近有道义的人。/金属制成的刀剑靠近磨刀石就变得锋利。B.错误。含义不同。兼词,相当于“于此”/代词,指代自己。句意:(可是)七百尺高的山,小孩子都能爬上去游玩。/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C.正确。都是“使”的意思。句意:要使人们不迷失方向。/使成名中了秀才。D.正确。治理/安定太平。句意:如何治理天下?/家庭整顿好了,然后国家安定太平。故选B。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管理国家不能威慑、胁迫百姓,孔子告诫季康子不要随意杀害父子互讼的当事人,而要让他们知罪并服从。B. 孔子告诫为政要薄赋,使百姓远离犯罪,鲁哀公从中意识到了自身君德的贫乏,而孔子也对他进行了安慰。C. 文王认同吕望的治国策略,接着吕望劝说他好事隔夜实行是不吉利的,敦促文王马上实行,文王听从了劝谏。D. 吕望认为使百姓得利而不受损害,给百姓衣食而不掠夺他们,不耽误农时,不加重赋税等是君王治国之道。12. 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鲁哀公从中意识到了自身君德的贫乏”错。鲁哀公说的是“若是,则寡人贫矣”,句中的“贫”是贫穷,缺乏财物的意思。故选B。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躬行不从,而后俟之以刑,则民知罪矣。(4分)(2)是日也,发其仓府,以振鳏寡孤独。(4分)13. (1)(执政者)自己亲身实行了还有百姓不服从,随后再用刑罚惩治他们(用刑罚等待他们犯罪),这样百姓就知道什么是罪过了。(2)就在当天,周文王就打开粮仓和钱库,用来赈济年老丧偶、没有儿女的人和失去父母的孤儿。【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躬行”,亲身实行;“不从”,百姓不服从;“俟”,等待;“而后俟之以刑”,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而后以刑俟之”。(2)“是日”,当天;“发”,打开;“振”,赈济,救济;“鳏寡孤独”,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14. 两则材料中,孔子和吕望都阐发了治国之道,他们的角度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5分)14. 同:都 重视民生 ,强调爱民和富民。如孔子所说的“爱民而已”与吕望所阐述的一系列“利之而勿害”等内容,都体现了爱民的思想。异:孔子更强调教化。①在材料一中,面对季孙“如杀无道以就有道”的问题以及鲁国有父子诉讼的情况,孔子都强调不能轻易用杀罚的手段,而要通过道德感化。②吕望在材料二中主要从具体的政策措施方面阐述治国之道,如“利之而勿害,成之勿败,生之勿杀,与之勿夺,乐之勿苦,喜之勿怒”等,没有像孔子那样着重强调道德教化的作用。(同2分,异3分。)【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共同点:材料二中孔子对鲁哀公说“政在使民富且寿”,提出薄赋敛则民富,认为这是良好的治国之策。吕望在回答文王问题时提到“王国富民”,把使百姓富裕作为治理国家的一个重要方面。可见他们都认识到让百姓富裕对于国家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性,都将富民作为治国的关键内容之一。同时,他们的主张中也都体现出对百姓的关爱,如孔子所说的“爱民而已”与吕望所阐述的一系列“利之而勿害”等内容,都体现了爱民的思想。不同点:孔子更强调教化。在材料一中,面对季孙“如杀无道以就有道”的问题以及鲁国有父子诉讼的情况,孔子都强调不能轻易用杀罚的手段,而要通过道德感化,如“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风必偃”,认为君子的品德如风,能影响百姓向善。对于父子诉讼,孔子指出“不教而诛之,是虐杀不辜也”,强调要先进行教化,百姓才会知罪。而吕望在材料二中主要从具体的政策措施方面阐述治国之道,如“利之而勿害,成之勿败,生之勿杀,与之勿夺,乐之勿苦,喜之勿怒”等,没有像孔子那样着重强调道德教化的作用。参考译文:材料一:政治有三种品级:王道的政治教化人民,霸道的政治威慑人民,强暴的政治用武力胁迫人民。这三种政治各有施行的意义,但以教化人民最为可贵。季康子向孔子问道:“如果诛杀不守道义的人来靠近有道义的人,怎么样?”孔子说:“你治理政事,怎么能用杀戮的手段呢?你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善良的。君子的德行好比风,小民的德行好比草,风从草上吹过,草就跟着倒伏了。”鲁国有父子互相告状的,季康子说:“杀掉他们。”孔子说:“不能杀死他们。百姓不懂得父子互相告状不对已经很久了,这是在上执政者的过错。(如果)执政者遵循正道,这样的人就没有了。”季康子说:“治理百姓要把孝道作为根本,如今杀掉一人来羞辱那些不孝之人,不也可以吗?”孔子说:“不教导就杀人,这是滥杀无辜。三军大败,不能行杀伐;刑狱没有整顿好,就不能用刑罚;执政者宣示的教化,应该自己首先实行它,那么百姓就会像顺从风向一样地服从;(执政者)自己亲身实行了还有百姓不服从,随后再用刑罚惩治他们(用刑罚等待他们犯罪),这样百姓就知道什么是罪过了。那七尺高的墙,人们不能跨越,(可是)七百尺高的山,小孩子都能爬上去游玩,因为那是缓延的斜坡。现在仁义衰落已经很久了,能说人们不会超越界限吗?《诗经》上说:‘要使人们不迷失方向。’从前君主引导他的百姓而不让他们迷失方向,因此威严非常却不轻易发威,(虽)有刑罚却(往往)放置不用。”告状的人听到这些话后,就请求不再上告了。材料二:鲁哀公向孔子询问为政治国的事,孔子回答说:“为政的目的在于让百姓富裕而且长寿。”鲁哀公问:“怎么说呢(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减轻赋税百姓就会富足,没有争斗的事百姓就远离了犯罪,远离了犯罪就会长寿。”鲁哀公说:“像这样,那我就会贫穷了。”孔子说:“《诗经》上说:‘和乐平易的君主,是百姓的父母。’没有见过孩子富足了而父母却贫穷的。”周文王问吕望(太公)说:“如何治理天下?”吕望(太公)回答说:“行王道的国家使百姓富足,行霸道的国家使武士富足,仅能保存自己的国家使大夫富足,即将灭亡的国家使仓库富足。”周文王听后说:“讲得好。”吕望(太公)又回答说:“好事隔夜却不实行是不吉利的。”就在当天,周文王就打开粮仓和钱库,用来赈济年老丧偶、没有儿女的人和失去父母的孤儿。周武王向太公询问:“治国的根本方法是怎样的?”太公回答说:“治国的根本方法,不过是爱护百姓罢了。”周武王又问:“怎样爱护百姓呢?”太公回答说:“使他们得利而不受损害,使他们农事成功而不遭败坏,使他们能够生存而不被杀戮,给他们衣食而不掠夺他们,使他们欢乐而不受痛苦,使他们高兴而不生怨怒。这就是治国的根本方法。驱使百姓的原则,不过是爱护他们罢了。百姓失去了他们的职业,就是损害了他们;农作物不能按时耕种收获,就是毁坏他们的生活;对有罪的人加重惩罚,就是杀害他们;加重赋税,就是掠夺他们;徭役繁多而使民力疲惫,就是使他们痛苦;使他们劳苦又侵扰他们,就是使他们愤怒。”(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5~16小题。孟子【北宋】王安石沉魄浮魂不可招,遗编一读想风标。何妨举世嫌迂阔①,故有斯人慰寂寥。孟子好辩【南宋】陈普禽兽纵横鬼魅多,人间岐路总差讹。当时缄口终无语,天理民彝②竟若何。【注】①迂阔:指思想行为不切实际。②民彝:人伦。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王诗第二句直抒胸臆,表达读孟子遗书对其人品格顿生钦慕之情。B. 王诗第三句用设问句歌颂孟子思想虽脱离现实却不改初衷的坚定。C. 陈诗前两句指出孟子生活的时代特点,为孟子好辩提供背景原因。D. 陈诗后两句假想孟子面对社会小人当道的现实若选择沉默的后果。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用设问”“孟子思想虽脱离现实”错误。“何妨”,表示反问,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妨,不是设问;“何妨举世嫌迂阔”的意思是何妨被全世界的人视作迂腐。结合全诗内容,作者是借孟子来表达即使没有人了解自己,视自己为迂腐,也无所畏惧,不会妥协退缩。“虽脱离现实”说法错误。故选B。16. 两首诗都包含了对孟子的评述,但评述内容和写作目的却各有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一)①内容:王诗从孟子的品格修养入手,歌颂他不在乎遭举世嫌恶,坚定推行仁政主张的执着。②目的:王诗借此以自勉,孟子在政治上不避世人眼光、坚定推行仁政的勇气,使遭遇重重阻挠的王安石坚定了推行变法的决心。(二)①内容:陈诗从孟子好辩的原因入手,指出孟子所处时代的社会困境——小人、恶人当道,人也容易走错路,从而表现孟子好辩对于时代的重要意义。②目的:陈诗借此呼吁人们应敢于为社会发声,以便恢复天理和规范人伦,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忧虑和对人性的思考。(诗歌内容各1分,目的各2分。)【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观点态度的能力。王诗:这首诗前两句“沉魄浮魂不可招,遗编一读想风标”,写孟子死去不可复生,每读其遗著,他的高大形象便浮现在眼前。后两句“何妨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寥”,写即使世上所有的人都嫌弃我迂阔又有何妨,只要有孟子的精神和论著给我以安慰,我并不感到孤寂。在内容上,写诗人从孟子身上找到了鼓舞力量,得到了精神慰藉,暗示了王安石以继承和发扬孟子的事业为己任,推行其政治主张,实现变法革新的伟大抱负。作者借歌咏同被世人视为“迂阔”的孟子以言志,由此得到精神上的安慰与支持,诗人在变法中曾受到种种攻击,但他从不妥协退缩,对自己的事业始终坚信不移。陈诗:“禽兽纵横鬼魅多,人间岐路总差讹”,是说这个世界上,禽兽横行,鬼魅众多,人们在人生的岔路上时常迷失方向。“当时缄口终无语,天理民彝竟若何”,是说当时的孟子如果默然无言,天道正义、人民的规范又将何去何从呢?在内容上写了人们在面临选择时常常迷茫和困惑,这样时代,必须有人来指点迷津,孟子的好辩恰好为人们提供方向。作者借写孟子好辩,表达对孟子好辩行为的赞美,正是孟子的好辩,才给人们指点方向,让人们懂得规范和人伦。作者借此呼吁人们应敢于为社会发声,让人伦和规范重现世间。(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老子四章》中劝诫人不要自我显露、自以为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无衣》中,描写君王要发兵了,要修理好戈矛准备战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用想象又暗用典故,含蓄地表达书信不能往来,突出了会面不可期的相思之苦。17.(1)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2)王于兴师,修我戈矛(3)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①对待别人的错误,②“我执”的人,会不分青红皂白加以指责,③被别人批得体无完肤。④一则可衬托出自己高明;⑤二则自己就少了干系,可能归咎于别人,⑥就不会受到波及和伤害。如果对方这个失误对自己有直接的不利影响,“我执”的人,多半会怒不可遏,大发雷霆,恨不得将之千刀万剐,一解心头之恨。菜根似乎在提醒人们,对待别人失误,一是冷静下来,稳住自己,不要情绪用事,以免自己跟着犯错误;二是要冷静想一想,对方这个失误,是主观故意的,还是客观造成的?是敷衍了事造成的,还是能力不及造成的?是从头到尾毫无章法,还是不乏可以借鉴的地方?( )对方是认真在对待这件事,而且把事做好的主观意愿,或者说在执行过程中有可取的地方,( )自己的爱憎心就应该慢慢平复下来,在处理时,一分为二,既要加以惩处,又要总结反思,更要给人家一条改过自新之路。这在儒家传统来说,就叫做恕道。在佛家来讲,叫做霹雳手段,菩萨心肠。对待自己的正确,不能自以为是,更不能( )。而是要日日( ),在伟大中找出渺小,在高尚中找出卑劣, 。这就叫严以律己。做到了这一点,自己的道德修养就会不断提高。18.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序号 改为:序号 改为:18.序号③ 改为:把别人批得体无完肤(原句用词不当,用错句式)序号⑤ 改为:二则归咎于别人,可能自己就少了干系(原句因果颠倒,不合逻辑,语序不当)19. 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在正确中找出失误,在完美中找出不足,在英明中找出昏昧B.在正确中找出不足,在完美中找出失误,在英明中找出昏昧C.把不足转变为正确,把失误转变为完美,把昏昧转变为英明D.把失误转变为正确,把不足转变为完美,把昏昧转变为英明19. A. B项“正确”与“不足”、“完美”与“失误”不能完全相对; C、D两项句式与括号前的句子不统一,且C项“正确”与“不足”、“完美”与“失误”不能完全相对。20.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A. 虽然 那么 沾沾自喜 设身处地B. 如果 但是 趾高气扬 三省吾身C. 如果 那么 沾沾自喜 三省吾身D. 虽然 但是 趾高气扬 设身处地20.C. “虽然……但是……”表转折关系,“如果……那么……”表假设关系,前两个横线上应填一组表假设关系的关联词,用“如果……那么……”。“如果……但是……” “虽然……那么……”都不是配套的关联词。“沾沾自喜”形容自以为不错而得意的样子;“趾高气扬”形容骄傲自满,傲视别人,得意忘形的样子,根据语境,用在这里语义太重了。“三省吾身”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那种境地,指替别人的处境着想,根据语境,应用“三省吾身”。21. 选项中的“可能”与下列文段中加点的“可能”,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贻芳曾说:“理解神奇美妙的粒子物理世界,是人类文明发展最高端的标志之一。”了解更多中微子的奥秘,可能就会让我们在探索茫茫宇宙的万里征途中,迈出坚实的一步。A.事情的发展不外有两种可能。B.我们在部署任务时,要根据需要和可能进行安排。C.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我们提前完成任务是完全可能的。D.大的五六岁了,已经开始懂事,留下来她很可能会伤感的。21.D.文中的“可能”是助动词,表示估计不很确定。A.名词,表示能成为事实的属性,可能性。B.名词,表示能成为事实的属性,可能性。C.形容词,表示可以实现的,能成为事实的。D.助动词,表示估计不很确定。22. 校徽,是一所学校的标志,往往蕴含特殊的意义,体现学校和老师对学生的殷切期望。下面是江西师大附中校徽,请说明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个字。(5分)22.参考寓意:①教学楼中间像敞开的门,寓意学校开门办学,广纳四方英才;②又像张开的风帆或双翅,寓意学子扬起理想风帆,展翅翱翔;③台阶寓意书山有路,贵在攀登进取;④校训寓意成人成才,勇于担当,做国家栋梁。(从学校、学子、学习、做人等方面展开联想,答1点得1分,2点得3分,3点得5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选必上第一单元课文是“破”与“立”关系的生动写照:《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是破旧社会之弊,立人民新生;《长征胜利万岁》是破军事困局,立革命新途;《别了,“不列颠尼亚”》是破殖民历史,立主权尊严。老子曾言“反者道之动”,“破”与“立”正是在动态的转化中相反相成。先辈们敢破敢立,筚路蓝缕,开创伟业,而身处洪流中的新时代的我辈青年又该如何进行新的“破”和“立”?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高二年级上学期第一次素养测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材料一:文章的地位与影响,往往不在于其篇幅的长短,而在于其对思想史的价值与贡献,在于它是否揭示了人类思维发展、思想探索的轨迹,是否为后人留下了足够的发挥与阐释的空间。《大学》以不足两千字的篇幅,却成为中国儒学史、思想史上的经典,原因正在于此。《大学》在儒学史上的定位及其学派归属,一直是个颇有争议的问题。依传统看法,孔子之后儒学分化出孟子、荀子两派,呈现出不同的思想性格与发展理路。孟子重心,谓之内在论;荀子隆礼,谓之外在论。宋之学者多以《大学》为内在一系,属于思孟学派。在宋儒建构的道统谱系中,《大学》归于曾子,与子思《中庸》、孟轲《孟子》承续一脉。朱熹以《大学》归于思孟一派。理学中陆、王一派虽然也以《大学》为内在一系,但其对《大学》的理解与程朱颇有差异,《四书》中《大学》也一直是两派争论的焦点。近代以来,受新的学术思潮影响,不少学者认为《大学》晚出,于是对于《大学》之思想性格及其学派归属也有了新的看法。冯友兰先生著《<大学>为荀学说》,以为《大学》成于秦汉之间,自然应该归于荀学一派。徐复观先生表达了不同看法。他说:“孟荀同言礼义;但孟子多就心上言;而荀子则多就法数上言。《大学》乃属于孟子以心为主宰的系统,而非属于荀子以法数为主宰的系统。知乎此,则《大学》虽亦有受荀子的影响,但这是副次的、枝节的。其主要的立足点,当在孟学而不在荀学。”徐氏虽然也认为《大学》晚出,但认为其受孟学一派影响为大。那么,《大学》思想性格究竟更接近于荀学,还是与《中庸》《孟子》一脉相承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还是要回到《大学》本身,具体分析其思想内涵与成书时代的精神状况。就《大学》之思想主旨说,我们以为其为先秦儒学修身思想的理论总结与系统阐述。就其成书年代看,我们认为《大学》成书较早,所以既不可能受孟子思想的影响,也不可能受荀子思想的影响,考虑到战国早期儒家思想尚未明显分化的特点及其《大学》本身之思想内涵,我们以为纠结于孟学、荀学的归属对思想史的研究并无多大意义。我们所要关注的是《大学》的思想内涵及其对先秦儒学思想发展的影响。作为先秦儒学修身思想理论总结与系统阐释,《大学》在儒学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与意义。然而作为战国早期儒学的一篇经典,《大学》的一些论述已经蕴含了后世心性之学的某些端绪,对其后思孟学派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大学》之“明德”“正心”“诚意”,虽然并不是以心性之学的角度来论述的,其“德”“心”“意”也并不具有先天的道德善性,但其中一些论述的确具有了孟子心性之学的萌芽,开启了心性之学的大门。《大学》之“心”并非道德之心,与孟子所论之心显然不同,但《大学》论“正心”已经突出了心在修身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心性之学开了端绪。修身之所以要正心,因为心之作用重大,所谓“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这种对“心”之作用的强调,在以前的儒家思想中从未见到,开启了战国心性之学对“心”之探讨。然而,由于受外界物欲的干扰与遮蔽,“心”又往往偏离其正,所以修身必以正心为先。这又开启了战国儒家“正心”“养心”“求放心”之思想主张。以此而论,《大学》似乎与思孟学派更为接近。然而,作为战国早期的著作,其思想往往呈现出过渡性,往往蕴含了其后某种或某几种思想学说的因素或者端绪,往往表现出兼容性、模糊性。以其同者观之则见其同,以其异者观之则见其异,所以冯友兰先生在《〈大学〉为荀学说》中发现了其与《荀子》思想的一致性,并列举大量的证据来论证《大学》为荀学一系。而徐复观先生则看到了《大学》与孟子思想的相通之处,以其为孟学一系。这种思想性格的二元性甚至多元性,是战国儒学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正是这种思想的二元性或多元性,开启了其后儒家思想多元多样的发展,孟、荀之学由此而来。(摘编自梁振杰《从诸子之学到官方经学:儒学由先秦至汉的转变研究》)材料二:就《大学》的时代而言,此书要早于《荀子》甚至《孟子》。此书为较简短的议论体,而非长篇大论。其文风,亦十分古朴。此书首章为全书纲要,先列全篇纲要,然后再作具体论述,乃先秦时期的著书习惯。除《大学》等外,郭店简《老子》《五行》《成之闻之》等莫不如此。王力先生说:“汉语构词法的发展是循着单音词到复音词的道路前进的。”有些概念在《大学》尚为单音词,而在《孟子》《荀子》已成为复合词了。如“仁”“义”二词在《大学》曾多次出现,甚至相对举,如“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但“仁义”一词一直没有出现过。这一点是与《论语》相同的。但《孟子》和《荀子》的情况就不同了,在此二书中,“仁”“义”不但单独出现,而且多次使用“仁义”一词(“仁义”连用在郭店简《老子》中只一见,还很难说就是复合词)。这说明《大学》要早于《孟》《荀》。(摘编自郭沂《先秦文献探源》)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程、朱一派和陆、王一派以及徐复观都将《大学》归于思孟派,冯友兰对此有不同看法,但他们在《大学》成书年代上都持相近看法。B. 材料一先指出《大学》的地位和影响,分析它能够不断被解读、阐释,能够揭示人类思维发展、思想探索的轨迹,具有思想史的价值。C. 冯友兰认为《大学》为荀学一系的观点,比徐复观所持的“《大学》受孟学一派影响为大”的观点更有说服力,因有大量的证据支持。D. 对《大学》的研究,应更关注《大学》的思想内涵及其对先秦儒学思想发展的作用,强调孟学、荀学的归属对思想史的研究没有价值。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孔子之后儒学分化出孟、荀两派,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理路,这与儒学内容的丰富有关,也反映了他们对儒学理解不同。B. 解读《大学》归属的不同,体现了思想史研究的主体多元和方法多样,丰富了对儒学的理解,促进了研究的深入发展。C. 认为《大学》接近于思孟派,理由是《大学》与孟子思想有相通之处,虽然《大学》与孟子所谈的“心”指代内容不同。D. 文章从战国早期著作特点出发,论证出《大学》的思想可能具有二元性或多元性,这是一种从特殊到一般的论证方法。3. 根据材料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8个字。(3分)这两则材料围绕《大学》的学派归属与成书年代展开学术对话。材料一以思想史视角切入,通过梳理程朱、陆王、冯友兰、徐复观等学者的争议,揭示《大学》思想的过渡性与多元性,强调其在① 方面的特殊地位;材料二则从语言学与文献学角度,通过分析② 、文本结构等实证方法,论证了③ 。两则材料形成互补:前者重思想脉络的辩证,后者重文本特征的考据,共同构成对《大学》的立体研究范式。材料一论述了《大学》对先秦儒学思想发展的重要意义,请简要概括。(4分)如何对《大学》的学派归属和成书年代分别进行考辨研究,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黎明的河边(节选)峻青雷在西北方向隆隆地滚动着,旷野里一片黑暗,天地溶合在一起,什么也看不见,雨果然就来了。在这样暴风雨的夜里,走路与其说是用眼找,还不如说用本能感觉到的。走了一会儿,我和老杨都迷失方向了,而小陈却什么都不说,老是沉默地然而却异常坚定地在前面走着,偶尔回过头来招呼一声。“喂!当心前面是小沟!”“喂!右转弯,左面是据点。”我心里想:幸亏有这样一个好向导,要不,那才糟了哩!每当闪电亮起的一刹那,我看见他那矮小的身形在大雨中吃力地走着时,心里就不禁泛滥起一种怜惜和感动的情绪。说起来可真凑巧,我们正在庆幸不会遭遇敌人的时候,却偏偏就遭遇上了。二三十个还乡团①人马押着十多个村干部迎面走来。在闪电中我们都看清了双方,惊愕片刻之后枪就响起来了……遭遇战很快停止了。我和老杨、小陈却失去联系了,按照事先约定的信号找到他们,继续往前走。天依然很黑,我们三人走进一片荒草地,小陈愕然地停住了。原来他也迷失了方向,小陈又着急又惭愧,哭了起来。水在草底下潺潺地流着,身旁不时地有水蛇沙沙地在草间爬行。蛤蟆在我们的周围,咕咕呱呱地不住气地叫。鸡叫了!天亮了!我们终于来到了潍河边,但藏好的船已被昨夜的大水冲走了,我和老杨都不会凫水,小陈只好带我们去找他爹想办法。小屋的门吱呀的一声开了,一个有着苍白胡须的老人,从屋里探出身来,眯缝着眼睛,向我们打量了一会,吃惊得张大了嘴。“爹!”小陈轻轻地喊了一声。老人机警地向四周扫视了一下,把手一挥,命令地说:“快进屋去!”屋子里的混乱景象使我吃了一惊。小陈脸色霎时变得苍白,异常不安地问道:“爹,我娘呢?”老人默然地坐在门槛上,阴沉地低着头,好一会才愤然地说:“被还乡团捉去啦,还有你兄弟小佳。”小陈颓然地坐在锅台上,呼吸急促起来了,咬着下唇,一声不响,停了好一会,突然抬起头来,问道:“爹,你打算咋办?”“我嘛,我打算去叫你回来。”老头子冷冷地说。“叫我回来?”小陈吃惊地说。“嗯!”老头子深深地点着头。“整整五天了,你娘和小佳一直吊在保公所梁头上。我到处去找你也找不到……”“找我咋?”小陈打断了老头子的话。“找你咋?”老头子冷笑一声道,“哼!你说咋?咱这一家三口的命你就不管啦?还有咱庄上死的那二三十口子的仇,就不报啦?”老头子越说越激动,苍白的胡须一抖一抖地颤动着。小陈会意地看了看我,微笑了一下,忽地抓住了老爹的手,兴奋地说:“爹,我这不是回来了吗?”老杨也激动地一把拉住了老头子的手说:“老大爷,放心吧,河东的武工队是完不了的,河东的天下也是完不了的。我们俩就要上那去接替马队长的事。”“啊?”老人惊讶地看着我们,“是吗,到河东去?”小陈点点头说:“是的,爹。我就是来送他们到河东去的。河边上柳丛里的船被水冲走了,怎么办?”老头子忽地站了起来,连连地点着头说:“好,你们来了就好。老百姓又有依靠了!好!快过河去吧。唔,怎么?船被水冲走了?”“是呀!”我说,“船冲走了,河里水很大。可是我们一定要今天过河。”“那是的,一定要今天过河。”老人打断了我的话说。“老大爷,你有什么办法吗?”老杨问道。老人没有回答,默默地开了门,走出了小屋,仰着头看了看天,回头问道:“你们俩会不会凫水?”“会一点点,这样大的水可不行。”我和老杨说。老人没有再说话,默默地走到里间,拿出了一个玻璃瓶子来,一仰脖,咕嘟嘟喝了几口,然后,向我面前一伸说:“来,喝一点,河水太凉。”我们都喝了一点,是很猛烈的白干。“走吧!”老人命令地说。我惊异地望着小陈,小陈高兴地眨了眨眼睛,小声地说:“走吧,他要带你们凫过去,老头子好水性哩!”小陈的话音里充满着骄傲和自豪。于是,我也兴奋起来了。就在这个时候,我忽然想起了被吊在保公所梁上的老大娘和小佳。“啊!老大娘他们咋办呢?”“你停着干什么?”老头子胡须剧烈地抖动了一下,忽地转过身去,把手一挥,厉声地说:“走!快走!”我们一行四人又朝着潍河的方向走去。(有删改)【注】①还乡团: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组织的地主武装。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开头写暴风雨,为下文写迷路、河水暴涨、船被冲走、凫水送渡等提供了必要条件和氛围。B.“我”听到老大娘和小佳被捉走后,考虑的是他们的安危,体现了人民军队爱人民的情怀。C.小说虽然没写到战斗场面,但写到小陈一家为抗击敌人而亲人离散,让读者感到战争残酷。D.这篇小说情节曲折惊险,以炽热的感情和悲壮的氛围,刻画小陈父子的革命英雄主义形象。7. 下列对小说相关描写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小说把景物描写与故事情节发展、人物思想感情有机地融合起来,增添了浓厚的抒彩。B.小说对老陈生死抉择时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揭示了其心灵,有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C.在语言描写方面,“咋”“唔”“哩”“凫水”等方言俚语,体现了小说口语化的特点。D.“探出身来”“眯缝着眼睛”“打量了一会儿”等细节描写,表现了老陈有极高的警觉性。8. 以英雄形象打动人,以崇高精神鼓舞人,是优秀革命文化的特点。请分析陈氏父子有怎样的精神品质,这两个形象的塑造有何意义?(4分)9. 这篇小说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政有三品:王者之政化之,霸者之政威之,强者之政胁之,夫此三者各有所施,而化之为贵矣。季孙问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风必偃。”鲁有父子讼者,康子曰:“杀之。”孔子曰:“未可杀也。夫民不知子父讼之不善者久矣是则上过也上有道是人亡矣。”康子曰:“夫治民以孝为本,今杀一人以戮不孝,不亦可乎?”孔子曰:“不教而诛之,是虐杀不辜也。三军大败,不可诛也;狱讼不治,不可刑也;上陈之教,而先服之,则百姓从风矣;躬行不从,而后俟之以刑,则民知罪矣。夫一仞之墙,民不能逾,百仞之山,童子升而游焉,凌迟故也。今是仁义之凌迟久矣,能谓民弗逾乎。《诗》曰:‘俾民不迷。’昔者君子导其百姓不使迷,是以威厉而不试,刑错而不用也。”于是讼者闻之,乃请无讼。材料二:鲁哀公问政于孔子,对曰:“政在使民富且寿。”哀公曰:“何谓也?”孔子曰:“薄赋敛则民富,无事则远罪,远罪则民寿。”公曰:“若是,则寡人贫矣。”孔子曰:“《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未见其子富而父母贫者也。”文王问于吕望[注]曰:“为天下若何?”对曰:“王国富民,霸国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道之国富仓府。”文王曰:“善。”对曰:“宿善不祥。”是日也,发其仓府,以振鳏寡孤独。武王问于太公曰:“治国之道若何?”太公对曰:“治国之道,爱民而已。”曰:“爱民若何?”曰:“利之而勿害,成之勿败,生之勿杀,与之勿夺,乐之勿苦,喜之勿怒。此治国之道。使民之义也,爱之而已矣。民失其所务,则害之也;农失其时,则败之也;有罪者重其罚,则杀之也;重赋敛者,则夺之也;多徭役以罢民力,则苦之也;劳而扰之,则怒之也。”(材料一、二均节选自《说苑·政理》,有删改)【注】吕望,即姜子牙,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又称太公望、吕尚,商末周初政治家、军事家。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夫民不知A子父讼之B不善者久矣C是则上D过也E上有道F是G人亡矣。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与“金就砺则利”两句中的“就”字含义相同。B. “百仞之山,童子升而游焉”与“就有道而正焉”两句中的“焉”字含义相同。C. “俾民不迷”与“俾入邑庠”(《促织》)两句中的“俾”字含义相同。D. “治国之道若何”与“家齐而后国治”(《大学》)两句中的“治”字含义不同。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管理国家不能威慑、胁迫百姓,孔子告诫季康子不要随意杀害父子互讼的当事人,而要让他们知罪并服从。B. 孔子告诫为政要薄赋,使百姓远离犯罪,鲁哀公从中意识到了自身君德的贫乏,而孔子也对他进行了安慰。C. 文王认同吕望的治国策略,接着吕望劝说他好事隔夜实行是不吉利的,敦促文王马上实行,文王听从了劝谏。D. 吕望认为使百姓得利而不受损害,给百姓衣食而不掠夺他们,不耽误农时,不加重赋税等是君王治国之道。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躬行不从,而后俟之以刑,则民知罪矣。(4分)(2)是日也,发其仓府,以振鳏寡孤独。(4分)14. 两则材料中,孔子和吕望都阐发了治国之道,他们的角度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5~16小题。孟子【北宋】王安石沉魄浮魂不可招,遗编一读想风标。何妨举世嫌迂阔①,故有斯人慰寂寥。孟子好辩【南宋】陈普禽兽纵横鬼魅多,人间岐路总差讹。当时缄口终无语,天理民彝②竟若何。【注】①迂阔:指思想行为不切实际。②民彝:人伦。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王诗第二句直抒胸臆,表达读孟子遗书对其人品格顿生钦慕之情。B. 王诗第三句用设问句歌颂孟子思想虽脱离现实却不改初衷的坚定。C. 陈诗前两句指出孟子生活的时代特点,为孟子好辩提供背景原因。D. 陈诗后两句假想孟子面对社会小人当道的现实若选择沉默的后果。16. 两首诗都包含了对孟子的评述,但评述内容和写作目的却各有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老子四章》中劝诫人不要自我显露、自以为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无衣》中,描写君王要发兵了,要修理好戈矛准备战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用想象又暗用典故,含蓄地表达书信不能往来,突出了会面不可期的相思之苦。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①对待别人的错误,②“我执”的人,会不分青红皂白加以指责,③被别人批得体无完肤。④一则可衬托出自己高明;⑤二则自己就少了干系,可能归咎于别人,⑥就不会受到波及和伤害。如果对方这个失误对自己有直接的不利影响,“我执”的人,多半会怒不可遏,大发雷霆,恨不得将之千刀万剐,一解心头之恨。菜根似乎在提醒人们,对待别人失误,一是冷静下来,稳住自己,不要情绪用事,以免自己跟着犯错误;二是要冷静想一想,对方这个失误,是主观故意的,还是客观造成的?是敷衍了事造成的,还是能力不及造成的?是从头到尾毫无章法,还是不乏可以借鉴的地方?( )对方是认真在对待这件事,而且把事做好的主观意愿,或者说在执行过程中有可取的地方,( )自己的爱憎心就应该慢慢平复下来,在处理时,一分为二,既要加以惩处,又要总结反思,更要给人家一条改过自新之路。这在儒家传统来说,就叫做恕道。在佛家来讲,叫做霹雳手段,菩萨心肠。对待自己的正确,不能自以为是,更不能( )。而是要日日( ),在伟大中找出渺小,在高尚中找出卑劣, 。这就叫严以律己。做到了这一点,自己的道德修养就会不断提高。18.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序号 改为:序号 改为:19. 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在正确中找出失误,在完美中找出不足,在英明中找出昏昧B.在正确中找出不足,在完美中找出失误,在英明中找出昏昧C.把不足转变为正确,把失误转变为完美,把昏昧转变为英明D.把失误转变为正确,把不足转变为完美,把昏昧转变为英明20.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A. 虽然 那么 沾沾自喜 设身处地B. 如果 但是 趾高气扬 三省吾身C. 如果 那么 沾沾自喜 三省吾身D. 虽然 但是 趾高气扬 设身处地21. 选项中的“可能”与下列文段中加点的“可能”,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贻芳曾说:“理解神奇美妙的粒子物理世界,是人类文明发展最高端的标志之一。”了解更多中微子的奥秘,可能就会让我们在探索茫茫宇宙的万里征途中,迈出坚实的一步。A.事情的发展不外有两种可能。B.我们在部署任务时,要根据需要和可能进行安排。C.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我们提前完成任务是完全可能的。D.大的五六岁了,已经开始懂事,留下来她很可能会伤感的。22. 校徽,是一所学校的标志,往往蕴含特殊的意义,体现学校和老师对学生的殷切期望。下面是江西师大附中校徽,请说明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个字。(5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选必上第一单元课文是“破”与“立”关系的生动写照:《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是破旧社会之弊,立人民新生;《长征胜利万岁》是破军事困局,立革命新途;《别了,“不列颠尼亚”》是破殖民历史,立主权尊严。老子曾言“反者道之动”,“破”与“立”正是在动态的转化中相反相成。先辈们敢破敢立,筚路蓝缕,开创伟业,而身处洪流中的新时代的我辈青年又该如何进行新的“破”和“立”?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51009 定 江西师大附中高二上学期语文十月月考卷【参考答案】.docx 20251009 定 江西师大附中高二上学期语文试题.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