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苏州园林 课件(共27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 苏州园林 课件(共27张PPT)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第五单元第20课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冠江南。”苏州园林,闻名天下,誉满全球。全城的一百多处园林,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了宋、元、明、清四代不同的艺术风格。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叶圣陶老先生去观赏那富有诗情画意的苏州园林吧!
导入新课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2、赏析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学会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3、欣赏苏州园林的美,体会其地位和价值。
学习目标
走近作者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童话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出版有《叶圣陶全集》。
叶圣陶
写作背景
作者叶圣陶是苏州人,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因此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本文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我们把它作为一篇说明文来学习。

有窗户的廊子或小屋。

建筑在台上的房屋。
斟酌
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别具匠心
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的构思。
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自出心裁
出于自己心中的设计或筹划。多指诗文、技艺等的构思有独创性。
词语释义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研学课文时解决。
初读课文·自主学习
整体感知
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1.读课文,划分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1)说明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和影响,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2-9)从建筑的各个方面具体说明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征。
第三部分:(10)一语作结,激发人们一睹园林风采的兴趣。
品味第一部分
最能说明苏州园林地位的词语是哪一个?
标本
品味第二部分
1.苏州园林具有怎样的总体特征从而能成为各地园林的标本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为了达到这一标准,作者认为设计者和匠师从哪几个方面下了功夫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细读感悟
精读课文·分析讨论
3.文段中四个“讲究……”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这四个“讲究……”先从宏观上说主要建筑的整体“布局”,再具体到假山、池沼这些大的景致的内部“配合”,然后说花草树木这些小的方面的相互“映衬”,最后说到近景远景的“层次”,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如此介绍,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此外,这四个“讲究……”分别与后面的第3、4、5、6段在内容上一一对应,如果调换顺序,将使文章条理不清。
4.苏州园林中亭台轩榭等建筑的布局和其他地方有何不同?
亭台轩榭等建筑的布局突出自然之趣,决不讲究对称。
5.苏州园林中池沼的安排有何讲究?
池沼大都引用活水,池沼设计因地制宜,桥梁安排决不雷同,河岸边沿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1)栽种方面: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花草树木四季常青。
(2)修剪方面:不讲求整齐划一。
6.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的画意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细读感悟
精读课文·分析讨论
7.苏州园林的建筑色彩有什么特点 这样的色彩在园内产生了什么效果
建筑色彩的特点:①“极少使用彩绘”;②色彩淡雅,如梁柱、门窗、栏杆是不刺眼的颜色,墙壁是白色,水磨方砖是淡灰色,屋瓦和檐漏也是淡灰色。
产生的效果:①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②到花开的季节,这些颜色与花相映成趣,把花衬托得更加“明艳照眼”。
8.本文是怎样安排说明顺序的?
本文是按照由总到分、由主到次、从整体概说到具体分说的顺序来行文的。文章先概括了苏州园林的总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给人的感觉是“如在画图中”;然后,从四个主要角度(四个局部的“讲究”)和三个次要角度(每个角落、门窗图案、建筑色彩三个细部)逐一分析,强调苏州园林的布置处处充满美,层次分明,匠心独具。
细读感悟
精读课文·分析讨论
讲究布局
讲究配合
讲究映衬
讲究层次
角落—构图美
门窗—图案美
颜色—色彩美
整体
局部
板书设计
课堂小结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课时
阅读课文,找一找作者在介绍苏州园林时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说说其作用。
①列数字: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作用:“一百多处”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苏州园林数量很多;“据说”表明此处的数据来源是听说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
②举例子: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作用:举巧用镜子增加景致的层次,在视觉上使人产生一种空间扩展感的例子,突出表现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自出心裁。
③摹状貌: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作用:把藤萝的枝干比作“一幅好画”,具体生动地说明了苏州园林的树“着眼在画意”的特点。
④作比较: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 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作用:将苏州园林与我国绝大部分的建筑进行比较,突出苏州园林“绝不讲究对称”,具有充满自然之趣的布局美。
方法语言
精读课文·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分析讨论
本文语言准确简练,生动传神,耐人寻味,堪称说明文语言的典范的特点。读课文,体会本文作为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1.“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
2.“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梁。”去掉“往往”好不好?
不好。去掉“往往”,会使表达失去分寸,因为原句强调“大多是这样,但又不全是”的意思。
不可以。“一切”“决不”表示十分肯定的意思,强调苏州园林的总特点。
3.“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罗,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这个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这个句子写藤萝争春的情景,烘托出园林繁华美丽、生机盎然的气氛,沁人心脾。语言典雅。
4.“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标本”原指实物经过整理,供学习研究时参考用的动物、植物、矿物。这里是范本、样本的意思。用这个词简练地说明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各地园林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各地园林的影响。
方法语言
精读课文·分析讨论
5.“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 “图案画”和“美术画”有什么区别?
图案画更类似数学中的“几何图形”,看上去工工整整,大部分是对称的,比较刻板。而美术画是艺术创造,更注重个性,不讲究对称,有自然之趣和艺术之美。
6.“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 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作者在这里意在强调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是一种创造美的活动,但又不能否认其中的技术性成分。
7.“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结合课文插图描述一下这是怎样的情形。
“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意思是,尽管猛一看上去花墙和廊子把景致分开了,但因为墙壁是镂空的,廊子两边无所依傍,所以景致并没有被真正隔开,而只是缓冲了一下视线,使得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游览者眼前,而是逐次展开,这样就使游览者在心理上觉得园林中景观众多、极有层次了。
方法语言
本文通过对苏州园林的布局、配合、映衬、层次、局部特点等的介绍,突出了苏州园林“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总体特征,展现了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水平,赞颂了设计者和匠师们杰出的艺术创造力,表达了作者对苏州园林的赞赏和眷恋之情。
课堂小结·课文主旨
1.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本文所介绍的不是苏州某个园林的情况,而是苏州园林的共同特色,故作者抓住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采用由总到分的顺序逐步展开说明先高度概括苏州园林的共同点,再由主到次地具体解说,最后总结全文。这样谋篇布局,思路清晰,条理井然。
课堂小结·写作特色
2.巧用方法,特征突出
文章通过运用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全面形象地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图画美。比如,第3段中,作者将我国“绝大部分”的建筑与苏州园林进行比较,突出了苏州园林“绝不讲究对称”,追求自然之趣的特点。
课堂小结·写作特色
3.用词准确,语言典雅
如“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中“大多”“极少”用得很有分寸,实事求是,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第4段作者引用诗句“鱼戏莲叶间”,语言典雅,再现了池沼中鱼儿成群、莲叶田田的自然之趣,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课堂小结·写作特色
举例子
分类别
列数字
作比较
打比方
摹状貌
准确严密生动形象
课堂小结·板书设计
教材课后习题
一、课文中哪一句话最能说明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展开说明的
【第一问】“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句话最能说明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
【第二问】课文主体部分先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这四个主要方面来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又补充说明了苏州园林角落的图画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这些都体现了苏州园林“如在画图中”的整体特征。
二、课文多数段的首句是对本段内容的概括,说说这种写法的好处。
文章第4至9段,段首句都是段落的中心句。这样写能帮助读者更快更方便地理解文章内容,尤其是本文所要说明的苏州园林的特征。用段首句概括段落内容从游览者无不关注的主要景物(假山池沼、花草树木),到游览者必然会注意的园林建筑(花墙与廊子),再到游览者必然不会忽略的园林细节(角落、门窗、色彩),条理清晰,层次井然。
教材课后习题
三、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教材课后习题
标本这里是范本、样本的意思。说明苏州园林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在各地园林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各地园林的影响。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
(“图案画”和“美术画”有什么区别?)
图案画更类似数学中的“几何图形”,看上去工工整整,大部分是对称的,比较刻板。而美术画是艺术创造,更注重个性,不讲究对称,有自然之趣和艺术之美。
“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3.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4. “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结合课文插图描述一下这是怎样的情形。)
“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意思是,尽管猛一看上去,花墙和廊子把景致分开了,但因为墙壁是镂空的,廊子两边大多无所依傍,所以景致并没有被真正隔开,而只是缓冲了一下视线,使得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游览者眼前,而是逐次展开,这样就使游览者在心理上觉得园林中景观众多、极有层次了。
四、从下面两项活动中任选其一,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
教材课后习题
1.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被认为“是一个南北名园的综合”(陈从周)。读一读《红楼梦》的第十七回,注意其中描写楼台轩榭、假山池沼和花草树木的内容,看看大观园有哪些特征,与课文所写的苏州园林有什么异同。
2.园林在人类历史中出现得很早,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不同的园林体系。它们风格各异,“表现着美感的民族特点”(宗白华)。查找资料,了解并比较中国、西亚和欧洲古典园林的主要特点,用表格或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你的认识。
参考答案:《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有与苏州园林相似的特点,如正门的窗户不施彩绘,墙壁也比较素 净,"不落富丽俗套";又如注意山石、藤萝等与建筑的配合。但大观园也有与苏州园林不同之处,主要是正殿部分"崇阁巍峨,层楼高起""金辉兽面、彩焕螭(chi)头",连贾政也觉得太过富丽。从小说的内容来看 建设大观园的动因是元妃省亲,借口礼仪体制、实则大事铺张以显富贵,自然不免有皇家园林富贵之气,但贾府原籍金陵,构园时自然也会受到江南园林的影响。进而言之,苏州园林从整体到局部都贯彻了"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审美原则,强调"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其艺术风格是和谐一致的。大观园则表现为多种不同风格的"景区"的拼凑堆叠,既有素朴自然的,也有穿凿扭捏的还有金碧辉煌的,就局部看不无佳处,就整体看并不和谐,正如贾宝玉所说的,不是"天然图画",
中国园林:突出山水园林特色,讲求自然与意境的创造。可游、可赏、可居。常用移天缩地和借景的手法道法自然。
西亚园林:重视植物和水法,一般以建筑围合庭院,面积不大,以水池为中心,十字形构图。
欧洲园林:大多方正,均衡对称,追求人工美和几何图案美,不大重视园林的白然性及园林与自然环
境的协调关系。修剪过的花坛、喷泉水池和露天雕潮等,都体现人工性且有理性主义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