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登高》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登高》。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反思七个方面进行说课。一、说教材《登高》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8课的第二首诗。本单元主要学习古诗词,第8课由三首体式不同、风格各异的唐诗构成,分别是诗仙李白所作的古体诗《梦游天姥吟留别》、诗圣杜甫所作的律诗《登高》以及诗王白居易所作的乐府诗《琵琶行》。新课程标准要求诗歌鉴赏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登高》格律谨严,历来为人称颂,前人评价它是“杜诗第一”、“古今七律第一”。这首诗营造了浓郁悲凉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感怀自身的情感,充分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具有极高的鉴赏价值。二、说学情我所面对的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乐于展示自我,并且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诗歌阅读能力和鉴赏技巧。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诗歌的深层内涵的理解和对诗歌鉴赏技巧的把握较为生涩,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加以明确的点拨和指导,缩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基于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新课标对语文学科素养的要求,我设立了以下教学目标)三、说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文本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审美鉴赏与创造:诵读诗歌,感受诗人浓郁沉重的苦痛和悲秋。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教学重点】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教学难点】领会诗人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到悲国家之秋的浓郁苦痛的思想感情。四、说教法学法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取以下教学方法,包括“反复诵读”、“以问带学” 、“合作探究”。我将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将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力争教学效果最优化。五、说教学过程(现在到了我说课的核心环节,我将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思维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将教学过程设置如下)学习活动一是课前自学在正式进入课堂之前,我会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熟读诗歌,解决字音字义问题。了解诗歌作者生平经历以及创作背景。了解近体诗(尤其是律诗)的特点。学习活动二是课堂展评环节一:导入新课好的课堂导入可以做到“未成曲调先有情”,我采用情境导入法,让学生听故事,感受情境。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之后,我就可以顺利导入课题。环节二: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为了帮助学生把握诵读方向,体会律诗的节奏、押韵的顺畅之美,我会安排一些诵读任务,即:画出节奏,指出韵脚。同时,我也会在这一步检验学生对律诗特点的预习成果。环节三:整体感知,初步把握诗歌情感。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我预备用通读感悟的方式,让学生在诵读中把握情感。诵读方式设置为齐读加自由读。在朗读中设置了一个任务:寻找本诗的诗眼——“悲”字,(板书:悲)。环节四:深入研读,感受诗歌悲凉意境,体会作者家国之情。首先,我会采用诵读法和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合作中自主研读课文。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研读方向,我会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一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首联和颔联重点在景物描写,指导学生按照由意象到意境的鉴赏诗歌的思路来分析,得出诗人表达的自然之悲。(板书:自然之悲)。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让学生分析“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得出诗人表达的人生之悲。(板书:人生之悲)。尾联要结合杜甫的身世遭遇来理解“艰难苦恨”包含着哪些情感,得出诗人表达的国家之悲。(板书:国家之悲),最后总结,本诗情景交融,表达出诗人国事艰难,壮志未酬,人生潦倒,消愁无途等复杂的感情。(板书:壮志未酬)在这个过程里,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及时展示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学习活动三是课后跟踪作业:走进诗人伟大的灵魂 杜甫,我想对您说…… 写一百字左右的文学短评。将教学目标一落到实处,并加深学生对杜甫的思想情感的理解。六、说板书设计最后,我来说一说我的板书设计,我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清晰直观,能够突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以上就是我本说课的全部内容,再次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聆听!七、教学反思:《登高》是杜甫的名篇,对于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来说是很重要的篇目。根据诗歌本身的特点和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上课时把“诗歌朗读、解读意象、把握意蕴和探究主旨"作为教学重点,让学生充分体会他的精神追求和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总体上讲,本次教学思路较为清晰,重点比较突出,有延伸拓展,流程较为流畅,但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处理引发了我的一些反思,归纳如下:一、“学生主体"意识需要强化新课改要求,学生是课堂的学习主体,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本堂课,虽然有两次学生自主讨论的环节,但是在学生展示过程中,一直是老师在牵引,放得不够开,很感谢乐耘老师的建议,可以把问题一次性抛给学生,在学生展示的时候,逐层引导补充.总体来看,整堂课老师的教学语言时间大大多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方法的梳理与教学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更好地不教。”诗词的学习重在鉴赏,作为老师,应该教会学生鉴赏方法,养成习惯,而本堂课,方法的归纳总结不明显,而是把重点放在了鉴赏过程上了,往后要留出一定时间清晰归纳鉴赏方法。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语文教学,尤其是诗词教学,是培养表达能力的极好时机,本堂课,完全可以让学生在鉴赏完毕之后,通过自己的语言组织,把峡江秋景图以及杜甫的形象概括出来,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凝练语言表达.基于以上的三点反思,我一定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习和请教,逐渐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在课堂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应变能力,争取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高中语文教师,为创建符合新课标的高效语文课堂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