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第9课两宋的政治与军事》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线索梳理是历史教学十分重要的一环,通过对一件史实的系统性梳理不仅可以快速捕捉教材上的考点,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课核心内容所在。对于本课的学习内容主要是以梳理出一条明确的历史发展线索为主要宗旨,克服学生面对学习政治史的畏难心理,将政治史的知识点以富有逻辑、极具规律的形式呈现,益于历史信息的有效吸收,形成“局部统一的再度实现——以史为鉴、居安思危的家国政策——改革的利弊与继续发展”的串联(即皇帝的思变—士大夫的应变—王朝的顺变),激发学生对北宋历史的兴趣同时启发学生们对复杂历史问题思考。从宋初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士人共治天下的雅量,到边境危机的处理、应对内外危机的变革,以及无力抵抗外族的入侵而偏安媾和的无奈等几个方面,试图探讨两宋的政治与军事的新表现,以便于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史实,理解历史事物的实质,进行辩证客观的历史解释,感悟历史人物的勇于任事和爱国情怀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方面的新变化。
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从单元角度看,辽宋夏金元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后又一个北方民族活跃的时期,该时期两宋政治、军事的发展对两宋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进而推动了该时期各民族政权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互动。本课为单元中的第一课,明晰两宋政治与军事的发展特征至关重要,能为认识该时期多民族政权并立的状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文化的交融打下认知基础。(二)教材内容本课在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中起着纽带作用,是分析辽宋夏金的经济政策、文化革新、民族交融等方面内容的历史思维逻辑支撑点。本课四个子目具有前后递进的逻辑关系,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的弊病导致了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变法运动兴起。变法带来激烈的党争加速北宋灭亡,此后出现南宋,即第四子目“南宋的偏安”。本课以北宋为重点,对南宋仅有简要叙述。尽管北宋、南宋时间跨度接近,但宋朝的基本治国理念、统治特征、统治策略都形成于北宋,南宋大体沿袭。
学情分析
已知:初中已对两宋的政治制度、治国策略、变法运动、边疆危机以及南宋偏安等内容进行了初步学习。通过初高中的课程学习,已初步具备历史学习的能力,能分析、提取、概括文字、图片等多元史料中的历史信息,并作出历史解释。想知:学生对宋朝的建立有较大兴趣,希望了解宋朝的发展过程,同时对于王安石变法也抱有极高的学习热情。未知:对比初高中教材,高中教材对已学习的内容增添了深度的叙述,学生对于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治领域变动以及政治制度对宋朝国家产生的影响缺乏全面准确的理解与认知,也难以建构知识间的逻辑关系。 能知:根据心理学相关理论及对学生认知水平、知识体系的了解,通过教师的情境创设、问题引导,围绕关键概念与问题链自主探究,从而能够理解宋朝政治制度的建立及中央集权加强的影响,并做到客观评价王安石变法。
教学目标
1.能够从长时段角度理解宋朝采取防弊之政的历史必然性,分析宋朝立国的背景,理解宋初制度变革的原因与内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2.通过阅读分析多元史料,学习理解王安石变法产生的影响与评价,理解史料实证中孤证不立原则。(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通过研读相关史料,掌握两宋政治制度变迁的事实,理解其带来的利与弊,提高历史解释的能力。(历史解释)4.感悟仁人志士为整饬弊政做出的种种努力,培养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担当意识、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不畏艰难的精神品质。(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教学难点对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文字材料 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史料研习法、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两宋的军事与政治“皇帝”的思变“士大夫”的应变王朝的顺变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呈现《雪夜访普图》明代宫廷画家刘俊,简单介绍雪夜访普的故事师:“雪夜访普”的故事背后,体现了北宋建立之初,分裂局面尚存的历史背景。宋太祖能冒着大雪,夜访谋臣赵普,共同筹划统一方略,也反映出他内心对国家尚末实现统一的急切与忧虑。那么,除了“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的“统一之忧”外,同学们觉得北宋建立之初,统治者在国家治理方面,还面临着哪些困扰和忧虑?又是如何应对的呢?过渡:960年宋朝建立,在此之后,它的建立者赵匡胤却为一个问题所困扰,我们看看他在想什么? 同学根据预习回答问题 通过这一情境设问,引导学生思考宋初所面临的前代之弊,为讲授统治者如何加强中央集权做好铺垫,引导学生探索新知。
一“皇帝”的思变:防弊之政与祖宗之法 1.宋太祖的沉思——前代之弊思考:唐末五代有哪些历史遗留问题?该怎样解决?出示材料一:建隆二年(961),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二:五代十国时期中原政权更迭简表方镇太重 君弱臣强 武将权重集权中央 集权君主 崇文抑武加强对地方控制 分散机构权力“杯酒释兵权”+士大夫政治过渡:这成为宋太祖一块心病,这使他难以安枕而眠,我们看他的智囊赵普是怎么为他出谋划策的?2.赵普的谋略——防弊之政①原则一:收权(强化中央集权)行政权财政权军事权特点一:“强干弱枝”、“守内虚外”②原则二:分权(分化事权,内外相制)在中央实行二府三司制(分散相权,强化君权)在地方设置“四监司”、“通判”(分散地方权力,强化中央集权)③原则三:崇文抑武过渡:这样的措施达到预期效果了吗?3.“事为之防,曲为之制”——变之影响材料一: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范祖禹《范太史集》积极:强化了中央集权,有效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统一和安定。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宋《朱子语类》权力之间的相互牵制和制衡在宋朝达到了极为精微的程度,灵活运用权力的空间被降到了极低的限度。以对外的战争为例。北宋在外带兵的将帅是没有便宜行事权的,就是说不能根据战场情况的变化做战略甚至战术上的调整。北宋的将帅出去打仗一般都带着钦定的阵图,有变化要及时上报朝廷,不能自己做主。而那时候通讯效率又低,所以北宋对外战争方面的弱,是制度选择的结果。这样想也不能说全无道理,但历史常常充满了戏剧性,北宋最终却亡在了外患上。 ——杨立华:《宋明理学十五讲》消极:逐渐造成“积贫”“积弱”的局面;“事为之防,曲为之制”,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也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过渡:矫枉过正,使得旧弊虽除,新弊又生。 阅读材料一、二,思考宋初宋太祖面临的局势以及赵普提出的解决办法。分析、提取、概括史料中的历史信息,并作出历史解释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靠兵变改朝换代五代时期,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根据材料结合教材,归纳总结。阅读教材并结合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以及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思考并回答宋初加强专制集权的具体措施。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教材回答问题 借用宋太祖与赵普的对话,点出宋初统一战争之后,太祖面临的问题。点明倚重武将的军事力量带来的历史教训。宋太祖充分关注唐末五代以来武臣长期主导政局的严重问题,通过一系列举措扭转这种格局。下引具体举措。通过展示材料,结合问题,锻炼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通过设问宋太祖为何会难以安枕而眠?让学生理解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必要性以及之后措施都是以强化集权以安天下为目的。通过展示材料,结合问题,锻炼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让学生理解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引导学生依据史料评述宋初“分化事权”的措施,做到论从史出,培养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核心素养,同时让知识构建体系化。通过分析史料,理解北宋政治特点,培养学生分析、提取、概括历史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能力,提高历史解释能力
二、“士大夫”的应变:新弊渐生与变法革新 1.新弊渐生——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这一时期外有辽夏虎狼之师,内有朝堂财政之困 面对这样的统治危机,早在王安石之前,范仲淹就秉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推行了庆历新政—整顿官僚队伍为宗旨,失败2.王安石变法—再革新弊王安石提出更全面更系统变法措施,(富国强兵)通过这些内容我们能推测,变法会不会面对很大的阻力?那么阻力主要来自于?在巨大的阻力下,王安石说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变法宣言,表明了他变法的决心与无畏。近千年来,关于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存在着相当大的争议,就青苗法为例,思考其争议所在。青苗法是保障生产的“利器”还是“官方高利贷”材料一:熙宁三年的八月,宋神宗告诉司马光说:“青苗有显效”。譬如元丰六年发放的青苗钱是 1000 万贯石匹两,收回的数字是 1400 万贯石匹两,收取利息近 400万贯。——《从青苗法看王安石变法的动机和效果》青苗法 由于执行不一,有些地方利息之高,达到原先设定的 35倍;手续还麻烦,给衙役交“好处费”,各地定下货款指标,硬性摊派。——《帝国的惆怅》总结:在措施的设置上,出发点是好的。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但在实施上,存在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利益的现象,加上涉及面广,头绪过多,且推行操之过急等问题。这就导致的变法的争议性。同时我们也能看到,在历史研究中,仅凭一种史料不能下结论,这称为孤证不立原则。过渡:后来,变法的支持者宋神宗去世,继位的宋哲宗下令停止变法,改为启用旧党,这又造成了新旧党争,加速了北宋的衰亡。 触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阻挠与破坏学生阅读后,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分析,再回答问题。 理解在历史研究中“兼听则明 偏信则暗”的孤证不立理念,浸润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
三、王朝的顺变:南宋偏安与祖法的延续 陆游的悲愤——积弊难返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南宋初年岳家军战绩卓著《满江红·怒发冲冠》岳飞——《题临安邸》林升 战 和政治模式的历史惯性出示 《示儿》,表达了作者怎样心情?表达了故国不再,无法北上收复中原的悲愤心理。 了解南宋偏安 创设情境,感悟历史,感知记忆,培养多民族统一的家国情怀。
课堂小结 大宋王朝,终其一朝,都在防弊、革弊、除弊,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历史的进程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鉴于今日,我们能感悟到,改革需要不畏艰难险阻,“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与定力,也需要 “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魄力与能力。中国正在进行改革,未来还将继续改革,希望同学们能够继承和发扬这些精神品质。 培养家国情怀
教学反思
一、亮点与成效 1. 线索梳理清晰,逻辑关联紧密以“皇帝的思变—士大夫的应变—王朝的顺变”为主线,串联宋初中央集权加强、王安石变法、南宋偏安等核心内容,使分散的政治史知识点形成闭环。通过《雪夜访普图》导入、赵普献策等情境设置,自然衔接“前代之弊—防弊之政—新弊再生—变革应对”的历史链条,帮助学生构建“制度选择影响王朝命运”的认知框架。 2. 史料运用多元,核心素养落地精选《续资治通鉴长编》《朱子语类》等文献材料,搭配科举数据表格、中央与地方权力架构图等,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实证”分析宋初集权措施的利弊。在王安石变法环节,通过对比青苗法的“显效”与“弊端”史料,让学生直观感受“孤证不立”的史学原则,培养辩证思维与历史解释能力。 3. 情感渗透自然,家国情怀凸显借助岳飞《满江红》、陆游《示儿》等文学作品,结合王安石“三不足”精神,将历史人物的担当与忧国情怀融入教学,引发学生共鸣。课堂小结时关联当代改革,引导学生感悟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强化“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意识。二、不足与改进 1. 学生参与深度待提升小组讨论环节中,部分学生对“宋初集权措施的双重影响”“变法阻力的本质”等问题的探讨停留在表面。未来可设计更具体的分层问题链,如“对比唐代节度使与宋代知州的权力,分析‘强干弱枝’的得失”,降低探究门槛,鼓励更多学生参与思辨。 2. 时空关联稍显薄弱对两宋与辽、夏、金的军事互动提及较少,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边防压力”的具体背景。后续可补充“澶渊之盟”“宋夏战争”等简况,结合地图展示多民族政权并立的时空格局,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守内虚外”政策的现实动因。 3. 评价维度需更丰富课堂反馈多依赖学生回答,对“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素养的达成度缺乏量化评估。可增加课堂小练笔,如“以‘假如我是宋太祖’为题,撰写一段关于集权措施的思考”,通过文字表达更精准地检测学生对历史情境的理解程度。三、未来方向历史教学需在“知识梳理”与“思维深化”间找到平衡。后续将进一步优化史料选取,兼顾典型性与易懂性;设计更多沉浸式活动,如“王安石变法辩论会”,让学生在角色代入中深化对历史复杂性的认识。同时,加强跨单元联系,如对比汉唐与两宋的集权方式,引导学生从“制度创新与时代局限”的视角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