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多校联考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南省多校联考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机密★启用前
2025年下学期10月高二联考
语文
本试卷共8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有改动,用
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红楼梦》中的药文化
问一:医药是古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知识。其实,古人的文学创作,无论诗歌、小说、戏曲,都
对医药文化有所涉猎。请谈谈《红楼梦》中的药文化。
答: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里可谓众生皆病,既是疾病的世界,又是药物的世界。《红楼梦》囊括
了补药、香药等多种门类的药物,每一种药物都有特定的隐喻意义。
问二:药物的隐喻意义指的是什么?
答:名目繁多的无情草木作为古人熟悉的知识载体,不可避免地在文学里充任有情疗救的本
体,象征人物性情、家族命运与社会伦理困境。《红楼梦》是古代医药知识参与小说叙事的高峰之
作,它将医药知识融入小说情节。小说家驱驰自身掌握的药物知识建构情节、塑造人物,利用明清
时期丰富的药物想象,隐喻人物的性格与气质,营造小说的整体意蕴。
问三:请先说说《红楼梦》中的补药。
答:《红楼梦》继承了明代世情小说的滋助药叙事,创造性地将其与清中叶社会上的温补风俗
相结合,将补药知识运用到小说情节结构之中。补药构思从结构上与小说中“补天、补裘、补恨”情
节相照应。补天无才、补裘无功与补药无益三者互为表里,构成了“社会一家族一身体”三重毁灭
的叙事结构。《红楼梦》中出现了众多补药,也有对服用补药的反思。例如小说第四十五回宝钗关
怀黛玉的一番话。在宝钗的劝慰中,人参、肉桂药性太热,燕窝却能滋阴补气。药物与温补之间的
关系颜堪玩味。小小的几味补药营造了有趣的叙事氛围,艺术化地探讨了清代补药知识。这种艺
术想象显然基于明清医家的用药偏好,但又隐含着复杂的叙事动机。
【高二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
问四:
答:人参恐怕是《红换梦)中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药物了。从林梁玉进贾府时服用的人参养荣
九,到病入膏育的贾瑞索求的独参汤。从泰可卿生病所服的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到王熙凤雅悲
下红之症后配制的调经养荣丸。更不必提王夫人偶尔失记的天王补心丹和宝玉为黛玉开出的暖
香九。可以看到,小说里的药方多数都有人参成分。小说明确表征出人参作为“病态进补”与“财
富象征”的双重功能。第十一回王熙凤对秦可脚说:“…别说一日二钱人参,就是二斤也能够吃
的起。”可到了第七十七回,王熙凤自己生病配制养荣九时,贾府却“翻寻了半日,只向小匣内寻了
几枝德挺粗细的”。这正是王夫人所说“卖油的娘子水梳头”。显然,小说后半部的贾府早已入不
数出,财力趋近枯竭。
问五:看来《红楼梦》里的补药大有讲究,请简要说说“补”的内涵。
答:
问六:请接着谈谈《红楼梦》里的香药。
答:《红楼梦》中最著名的香药当属冷香丸。有人复刻了冷香九,味苦难以下咽。这正说明冷
香丸的非现实性与象征意味。按小说描写,冷香丸的主料是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夏天开的白荷
花蕊、秋天开的白芙蓉蕊与冬天开的白梅花蕊各十二两。辅料有雨水这日的雨水、白露这日的露
水、霜降这日的霜和小雪这日的雪各十二钱。炮制方法也非常复杂:次年春分这日晒干,和在末药
一处,一齐研好。四样水调匀和丸,再加蜂蜜、白糖各十二钱。之所以都以十二为数,脂砚斋给出
了提示:“凡用‘十二’字样,皆照应十二钗。”“周岁十二月之象。”
问七:冷香丸究竟有何寓意?
答:红学史上聚讼纷纭:医家考证其药用价值,文学家探究其叙事意义,探轶家钩沉其政治影
射…其实,甲戌本脂批说得好:“卿不知从那里弄来,余则深知是从放春山采来,以灌愁海水和
成,烦广寒玉免捣碎,在太虚幻境空灵殿上炮制配合者也。”所谓“放春山”“灌愁海”“广寒玉兔”“太
虚幻境空灵殿”恰好对应冷香丸炮制的时、空、社会、心理四维因素,照应着传统医学文化中的“时
(四时)一空(环境)一社会一心理一生物”思维模式。
问八:这四维因素中哪个更重要?
答:时空两个维度最为重要。从时间角度说,冷香丸的炮制有三个关键寓意:“时节”“时令”与
“时机”。冷香丸的“时节”与“时令”是显而易见的。春夏秋冬四季节、雨露霜雪四节令,非时不食,
正体现出传统医药文化对“时”之重视。在显性的“时节”“时令”之下,还潜藏着儒家对“时”之根本
性、哲理化的把握。从空间角度讲,制造冷香丸需要四“白”兼美、四“水”调和、黄柏送下、苦尽甘
来。所谓四“白”指主料一白牡丹、白荷花、白芙蓉、白梅花,四“水”为辅料—雨水、白露、霜降、
小雪四节降水,还须蜂蜜、白糖和药,梨花树下埋藏,最终还须“黄柏煎汤”作引,这里面涉及中国传
统色彩寓意、冷热甘苦二元互补思维等哲学命题。
问九:先前说药物“隐喻人物的性格与气质”,那么冷香丸隐喻了什么人物形象?
答:《红楼梦》将明清香药知识应用于小说人物性格隐喻与细节描写之中,塑造出冷香丸这样
一味浓缩了传统士人品格的药物,着意凸显冷热交锋、甘苦对转的特点。可以说,冷香丸就是薛宝
釵性格命运的同构象征物。
【高二语文试题第2页(共8页)】2025年下学期10月高二联考·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D(A项,因果关系不成立,且于文无据。“…因此…”并不构成因果关系;且“文学创作…都应写医药
文化”错,原文说的是“医药是古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知识。其实,古人的文学创作,无论诗歌、小说、戏曲,都
对医药文化有所涉猎”。B项,扩大范围,说法绝对。“古今”“最佳作品”错,原文说的是“《红楼梦》是古代医药
知识参与小说叙事的高峰之作”。C项,以偏概全。“二者构成了《红楼梦》中‘药文化’的全部内涵”错,据原文
信息可知,“《红楼梦》囊括了补药、香药等多种门类的药物,每一种药物都有特定的隐喻意义”,选文中只是着
重谈了书中的“补药”和“香药”,并没有涉及书中所有的药物。)
2B(以偏概全。“各种药方里都有人参成分”错,原文说的是“小说里的药方多数都有人参成分”,注意“多数”
这个限制词。)
3.示例:①并有特定的隐喻意义(或“并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②隐喻人物的性格与气质(或“具有更深层的象征意
义”)③也营造小说的整体意蕴(或“也表征整体性/结构性悲剧意蕴”)(大意如此即可。每点1分,共3分。)
4.示例:问题:请举例介绍《红楼梦》中对药物的叙写是如何“隐含着复杂的叙事动机”的。(2分)理由:①上文说
“补药营造了有趣的叙事氛围”,“隐含着复杂的叙事动机”;②下文回答提到了“人参”,并指出其有“病态进补”
与“财富象征”的双重功能。(2分)
5.示例:①“补”既展现了人物所面对的精神困境,又体现了积极有为的文化心态。(2分)②小说家(曹雪芹)不
仅用“补”草蛇灰线地串联起小说叙事,还用“补”增厚了小说的文化意蕴,疗愈了现实生活所造成的心灵创伤,
隐喻了生命本质的缺憾性。(4分)
6.B(方宝庆已经上台,正在摆桌围子准备表演,并非“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与王熙凤初次出场的情形不一样。)
7C(于文无据。“还会口技”错。“杂沓的马蹄声和追兵厮杀时的喊叫”是听众的想象,表明方宝庆的鼓书使
得听众十分投入,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并非方宝庆在表演口技。)
8①做人方面恰如其分:礼数周到,老练通达,有爱国情怀。②做艺方面恰到好处:技艺精湛,表演精彩,把说、
唱、做配合得尽善尽美。(每点2分,共4分。大意如此即可。要点提示:参看原文“以奔放的热情,歌颂了忠
义勇敢的赵子龙”“那一份爱国的心劲儿,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等语句。)
9.示例:①这段描写生动表现了民间艺人方宝庆高超的表演技艺,以及观众具有的丰富的艺术想象力。②作者
运用“魔棍”的意象,赋予鼓楗子神奇的变形能力:平举变宝剑、竖拿变长矛、空中晃动则幻化出千军万马。(或
通过“一弯腰”“一抬脚”的简洁动作描写,生动展现了戏曲表演中“虚拟性”的艺术特征。或,通过“唱”“做”
“举”“拿”“晃”“弯”“抬”等动词的连续使用,构成富有节奏感的动作序列,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目睹这场精彩
纷呈的表演。)③这种虚实相生的描写手法,既突出了方宝庆精湛的技艺,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戏曲“三五步走遍
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的写意美学。(能自圆其说,言之成理即可。每点2分,共6分。第①点和第③点为必
答,第②点任意答对一点即可)
10.CEG(先理解,后断句。该句主要介绍欧阳修严谨治学,悉心改稿的事情。首先是把写好的稿子贴在墙上,
然后朝夕揣摩,接着多次修改润色,最后才确定下来。据此,可在C、E、G三处停顿。附原句标点:稿成必贴
之壁间,朝夕踱览,删润数四,至无憾始出。)
【高二语文试题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