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七年级语文参考答案1.(6分)√×√贮蓄酝酿抖数2.(10分)(1)一夜征人尽望乡(2)岐王宅里寻常见(3)影入平羌江水流(4)归雁洛阳边(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6)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7)水何澹澹,山岛竦峙3.(7分)(1)积淀车水马龙(2)B(3)31名丝路青年探访的江苏,有着黄海的辽阔、江淮的畅达(或“31名丝路青年探访江苏,这里/她/江苏有着黄海的辽阔、江淮的畅达。)4.(3分)B5.(2分)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6.(4分)(1)丢下(2)拉(3)回头看(4)到7.(6分)(1)过了正午(友人)还没到,太丘丢下(他)而离开。(2)我的朋友有病,我不忍心丢下他,我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我朋友的命。8.(4分)(1)过中不至(2)不忍委之译文:苟巨伯从远方来探望生病的朋友,正好遇上北方的胡人军队攻打这座郡城。他的朋友对苟巨伯说:“我今天是活不成了,您应该赶快离开!”巨伯回答说:“我大老远赶来探望你,你却要我离开:这种败坏道义、苟且偷生的事情,难道是我苟巨伯会做的吗?”不久,胡人军队攻了进来,到了他们所在的地方,质问苟巨伯:“我们大军一到,整个郡城的人都跑光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留在这里?”巨伯回答道:“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丢下他。我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我朋友的命。”胡兵们听了后,互相议论说:“我们这些不讲道义的人,却侵入了这样一个讲究道义的国度!”于是下令撤军,整个郡城因此都得以保全。9.(3分)C10.(2分)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明月当作使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心和同情,11.(5分)从上到下的空间顺序。山上、山尖、山坡、山腰。12.(3分)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薄雪在落日照耀下的情景,突出了济南雪后山景之“妙。13.(4分)(1)两三场春雨过后(或“在一个雨后天晴的早上”)(2)掀出葵花苗,栽进葵花地,撒下一层薄火土灰(3)置身于茂密的葵花丛中(4)赞美葵花可爱14.(3分)示例一:“小心翼翼”“不厌其烦”读重音(1分),强调祖母侍弄葵花苗时的耐心细致(1分),可以表现祖母对葵花苗的珍视(1分)。示例二:“总是”“奶婴儿般”读重音(1分),强调祖母一直像照顾孩子一样侍弄葵花苗(1分),表现祖母对葵花苗的喜爱与珍视(1分)。七年级语文试卷(友情提醒:本卷共6页,满分为14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答案全部涂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卷上无效。)一 积累与运用(26分)1.判断加点字注音的正误(用“√”或“×”),根据拼音写汉字。(6分)嘹(liáo)亮( ) 着(zháo)落( ) 澄(chéng)清( )贮(xù) (yùn) 酿 抖(s u)默写(10分)不知何处吹芦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崔九堂前几度闻。(《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峨眉山月半轮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峨眉山月歌》李白)乡书何处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次北固山下》王湾)在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蕴含新事物从旧事物中孕育并将取代旧事物哲理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净沙 秋思》中表现天涯游子漂泊无依的愁苦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沧海》中展现海岛生机勃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根据语境作答。(7分)2024年10月17日至22日,“一带一路”青年友好交流项目——“丝路青年遇见江苏”媒体采风活动举行。31名丝路青年探访江苏,有着黄海的辽阔、江淮的畅达。他们的镜头,见证的是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的江苏。“镜见”的是开放与互鉴。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A)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丝路青年在徐州(B)的夜市,遇到了来自哥斯达黎加的朋友,他的哥斯达黎加山区咖啡,漂洋过海三万里,走进徐州的集市。“镜见”的是传承与创新。古丝绸之路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丝路青年们泛舟运河,在华灯初上的时候,感受着“清淮八十里,临流半酒家”的往昔繁华;在古老的徐州城,见证了轮胎直径足足3米,被誉为“神州第一铲”的电驱动轮胎式装载机。“镜见”的是互利与共赢。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我们追求中国人民的福祉,也追求各国人民共同的福祉。一个个共建共赢的美好故事,很好地展示了多边合作的成果,也是手越拉越紧,心越贴越近的鲜活案例。我们相信,丝路青年也将会像古丝路上的行者一样,讲好江苏的故事、中国的故事,把 ▲ 、 ▲ 、 ▲ 展示在“一带一路”沿线,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多青年力量。⑴文中A、B处各留下一处空白,请选出合适的词语。(2分)A.积累 积淀 B. 门庭若市 车水马龙⑵文中横线处三个短语,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3分)①互利与共赢的中国 ②传承与创新的中国 ③开放与互鉴的中国A. ①②③ B. ③②① C. ②①③ D. ③①②⑶修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语病。(2分)4、下列文学和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世说新语》,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怪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课文所选两则分别出自《言语》篇和《方正》篇。B.《济南的冬天》作者是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C.刚刚学习了敬辞与谦辞的知识,小语准备活学活用。他对同桌小文说:“我们是学习伙伴,学习上有什么不懂的可以问,我一定不吝赐教。”D.“还有一问,是“公理”几块钱一斤?”用的是拟人的手法。二 阅读(51分)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5~8题。(14分)【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陈太丘与友期行》)【乙】苟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苟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苟巨伯探友》)5.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1)相委而去__________ (2)下车引之__________(3)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__ (4)贼既至__________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加点词的解释。(6分)(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2)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8.请结合甲、乙两段文字回答问题(4分)两则故事都涉及“危难时刻的抉择”:《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友人因(1)______________而失信,《苟巨伯探友》中主人公是(2)______________而守义。(请用原文词语回答)(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9~10题(5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9、下列对此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A.题目中的“左迁”指降职,李白听说好友王昌龄被贬写了这首诗。B.首句写“杨花落尽”和“子规啼”点明时令,描绘的是暮春季节的景物。C.“闻道龙标过五溪”中的“闻”字是“道听途说”的意思,可见诗人对友人漠不关心。D.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想象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10、“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是千古名句,请从修辞手法角度进行赏析。(2分)(三)阅读下面选段,完成11~12题(8分)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本段写景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请找出标志方位的词语(5分)请你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15分)葵花地廖静仁①我始终记得乡下老家的那一片葵花地。②那是许多年前的事情了。那时候,祖母的身子骨已经不再硬朗,她的一头青发,也被岁月的风雨洗刷成根根银丝,而一双被旧时代裹得变了形的小脚,蹭啊蹭的,一天中总要去葵花地里跑几个来回。祖母是在侍弄她的宝贝葵花苗。其时,我还是一个混沌未开的蒙童,常常是屁颠屁颠地尾随着祖母,不是帮忙,而是添乱。祖母是从不生气的,那一张布满沟壑的脸庞上,总是流淌着笑意。“你看,你看,又把葵花苗给踩翻了。”她这么说着,一双爬满青筋的手便很是小心地将葵花苗扶正。③曾听大人们讲,我祖母出生在富贵人家,幼年时念过私塾,很在行的却是裁剪缝制的手艺活儿。她年轻时飞针走线绣出的花卉禽类,形同活物,让人看着看着,稍一走神,那花儿仿佛就从锦缎上开了出来,鸟儿仿佛就扑扇着翅膀飞了起来……然而,祖母的人生却无锦上添花那么美好。她28 岁那年,我祖父便撒手人寰,留下娇妻幼子,在人世的凄风苦雨中煎熬。也是从那以后,我祖母便再无闲情去绣那些精美之至的花卉禽类。拖儿带子,养家糊口,她那双纤纤素手不得不开始干起陌生的农活。祖母从不对我们讲述自己的身世,至于她怎样拉扯着我的父辈走过那一段漫漫人生路,也不是幼小的我能够猜想得出来的。④在我的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便是祖母费尽心力侍弄的那一片葵花地。⑤葵花地就在老家门前的一片开阔地中间。那是被祖母的心血和汗水浸润得十分肥沃的土地。每年开春,祖母都会小心翼翼地从火塘挂钩上的竹篮里取出备好的葵花种子,一颗一颗放进盛满清水的木盆里浸泡,又一颗一颗地插入铺着白色柴灰的土钵中等待它们萌芽。然后,她便佝偻着身子一锄一锄去翻垦被冬日的雪雨浸淫得紧实的葵花地。直到把那块葵花地整理得松松软软、平平展展,她才一边反手捶着背脊,一边溢着满脸的笑容,望一望当顶的太阳,舒一口长气。倏忽就想,倘若我那早逝的父母还在人世,年迈的祖母该不用亲自下地了吧。然而祖母却说:“真正累人的并不是这些农活哩!”⑥两三场春雨过后,种在土钵里的葵花子终于长出了嫩芽,祖母便在一个雨后天晴的早上,用竹签将葵花苗一棵一棵地掀出来,再一棵一棵地栽进肥黑的葵花地,继而撒下一层薄薄的火土灰。这以后的每一天,祖母总要去葵花地跑几个来回,为葵花苗锄草、松土、浇水和施肥。祖母做这一切时,总是小心翼翼的,就如同月子里母亲奶婴儿般不厌其烦。⑦几番风雨,几番日月,葵花苗渐渐长成了人那么高,展开了金色的葵瓣,结出了牙状的籽粒。其时,佝偻着身子的老祖母同年幼的我,置身于茂密的葵花丛中,阳光从绿叶及金色的花瓣间筛落下来,祖母脸上的沟沟壑壑也闪烁着金色的喜悦。⑧有一回,祖母站在阶沿的麻石条上,指着阳光下耀眼的葵花,意味深长地说:“这葵花多么可爱啊!它们总是追随着太阳旋动自己的身子,哪怕在阴天或雨天,也会凭着记忆寻觅太阳的方向,仰头望去。”祖母说这番话时,哥哥和姐姐也在旁边,我见他们一脸沉思地点着头,眼睛里闪烁着一种异样的光彩。莫非他们已经领悟到了祖母话语中的含义?葵花的生命,是激情的,是奔放的,是火一般热烈的;而如同葵花的人生,是积极的、向上的,即使遭遇凄风苦雨,也永远不会迷失生活的方向。⑨我也渐渐地明白,祖母一直精心侍弄着葵花地。其实是在精心地侍弄着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侍弄着人生长旅中支撑着她前行的意志与毅力。举目再望葵花地时,我忽然发现那一张张金色的花盘,就像是一张张天真无邪的脸庞,在这开阔而热烈的秋季,正昂然拥抱着太阳的光焰。仿佛觉得,我也变成了阳光下的一棵向日葵。⑩我怎么能够轻易忘却乡下老家的那一片葵花地呢!(选自《光明日报2023年2月10日15版。有删改)13、梳理祖母种葵花的故事,将下面的表格填写完整。(4分)时间 祖母每年春天 取出葵花种子,放进木盆里浸泡,插入土钵中(1)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以后的每一天 总要去葵花地跑个来回几番风雨,几番日月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一回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请从重音角度为文中画线句做朗读设计,并简述理由。(3分)祖母做这一切时,总是小心翼翼的,就如同月子里母亲奶婴儿般不厌其烦。知识卡片 重音,是为传情达意的需要,对语句中的某些词或短语通过重读的形式加以强调。重音往往落在动词、表程度的副词或者修饰动词的状语上。15、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第③段插叙祖母的身世有何用意。(4分)16、作者在文末感慨:“我怎么能够轻易忘却乡下老家的那一片葵花地呢!”请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四)请结合《朝花夕拾》的阅读过程,完成17~19题(9分)17、选出对《朝花夕拾》内容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A.《父亲的病》一文回忆了所谓“名医”为父亲治病的种种表现,揭露了庸医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行径。B.《阿长与<山海经>》中,写了阿长与“我”之间的许多往事,如讲“长毛”的故事、让“我”吃福橘、给“我”买《山海经》等,表现出她的热情与心地善良。C.在《二十四孝图》中,鲁迅重点歌颂了“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的孝道。D.《五猖会》中,描述了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父子间的隔膜。18、一些事件成为人生转折的关键,改变了主人公的人生方向。《朝花夕拾》呈现了鲁迅从童年到青年的成长历程,《 ① 》(篇名)中作者离开故乡,到南京求学;《藤野先生》中,因“ ② ”(事件)、“ ③ ”(事件)的发生,作者走上了用文学改造国民的道路。(3分)19、鲁迅的成长过程受到老师的重大影响。请从下面的两位老师中选择一位,结合作品内容,阐述对他成长的影响。(3分)寿镜吾 藤野先生三 写作(63分)20.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3分,含书写3分)从来没有这样_______________(高兴、伤心、快乐、发愁、懊悔……)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要有自己的经历、体验和感悟;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班级;③书写要正确、规范、力求美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七年级语文参考答案.pdf 七年级语文试卷.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