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内江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内江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内江一中高2025级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共37分)
(一)现代文阅读 Ⅰ(本题共 5 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围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材料二:
中国是一个具有浓烈“乡土”味的国家。每一个个体,不需要纵向上溯得太远,也不需要横向扩展得太开,你就能够发现自己与乡村之间的息息关联。“乡村”,作为中国现代化的蓄水池和稳定器,构成了整个社会的底色,也成为了绝大多数人安放心灵的精神家园。进入21世纪前后,中国乡村社会出现了巨变,可谓“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其中一个就是村庄基础结构之变。进入新世纪前后,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之前相对封闭且稳定的村庄边界大开,村庄社会结构迅速改变。村庄社会结构的改变起于一百多年前的现代化,器物层面的现代化推动了经济、制度和观念等现代性巨变。在现代性的冲击下,传统乡村社会中的诸多基础性结构,如宗族等地缘与血缘共同体及村庄内生秩序机制和地方性规范随之解体。
再就是价值之变。传统中国农民有着强烈的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观念,“生儿子、娶媳妇、抱孙子”成为农民人生“三步曲”。到了20世纪末,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农民的生育观念都已改变,传宗接代的观念大为淡化。一旦“传宗接代”这个千年以来一直支撑农民人生意义的价值失落,农民安身立命的基础就会出现变化。
发生在世纪之交的这些巨变都可以看作是现代化建设的后果。现代化不只是工业化,而且是现代的组织方式与思维观念对传统的替代。乡村社会基本秩序由之前的内生为主变成国家基层政权建设的组成部分,外生秩序逐渐代替了内生秩序。
(摘编自贺雪峰《我们所看到的乡土中国》)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中先说“这个‘土’字用得很好”,最后下结论说“‘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前后联系,可见作者的态度跟说乡下人土气的人是一样的。
B. 乡土社会的人们相互熟悉,会产生“不亦说乎”的亲密感觉,从而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自由,这比法律所保障的自由更自由真实。
C. 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普遍的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即可,也不追求普遍的真理。
D. 文中用《论语》中孔子对不同的人讲“孝”的故事,说明在熟悉的环境里的人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
2.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进入21 世纪前后,中国乡村社会发生了“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浓烈的“乡土”味消失了。
B. “乡村”曾是中国具有乡土味的载体,构成了社会的底色,也是绝大多数国人安放心灵的精神家园。
C. 一百多年来的现代化发展,一步步改变了传统乡村社会的基础结构和人们传统的价值观念。
D. 现代的组织方式与思维观念对传统的替代在乡村已进行了百余年,于世纪之交前后发生了巨变。
3. 根据原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材料一重在描述传统乡土社会的基本特征,材料二主要呈现乡村社会今天的巨大变化。
B. 材料一中,作者清醒地认识到,在“社会的极速变迁”中,乡土社会将进入现代社会。
C. 材料二认为工业化、现代的组织方式与思维观念对传统的替代等是乡村巨变的结果。
D. 材料一的语言亲切自然,娓娓而谈;材料二着重分析事实,语言客观冷静,要言不烦。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6分)
从现代社会的角度看,阻碍中国乡土社会进入法理社会的障碍不少,请结合材料一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白洋淀边的一次小斗争
孙犁
有一天,我送一封信到同口镇去,在那漫天漫地的芦苇里穿过,芦苇正好一人多高,还没有秀穗,我用两手拨开一条小道,脚下的水也有半尺深。
走了半天,才到了淀边,拨开芦苇向水淀里一望,太阳照在水面上,白茫茫一片,一个船影儿也没有,我吹起暗号,吹过之后,西边芦苇里就哗啦啦响着,钻出一只游击小艇来,撑船的还是那个爱说爱笑的老头儿。他一见是我,忙把船靠拢了岸。我跳上去,他说:“今天早啊。”
我说:“道远。”
他使竹篙用力一顶,小艇箭出弦一般,窜到淀里。四外没有一只船,只有我们这只小艇,像大海上漂着一片竹叶,目标很小。
老头儿爱交朋友,干抗日的活儿很有瘾,充满必胜情绪,他好打比方,证明我们一定胜利,他常说:“别看那些大事,就只是看这些小事,前几年是怎样,这两年又是怎么样啊!”
过去,他是放鱼鹰捉鱼的,他只养了两只鹰,和他那个干瘦得像柴火棍一样的儿子,每天从早到晚在淀里捉鱼。而且父子两个是全凭那两只鹰来养活的,那是心爱的东西,可是为了多打鱼多卖钱,就得用一种东西紧紧地卡住鱼鹰的嗓子,使它吞不下它费劲捉到的鱼去。老头儿是最心疼那两只鹰的,他说,别人就是拿二十只也换不了去。
老头儿说,这两只鹰,每年要给他捉上一千斤鱼。鬼子第一次进攻水淀,在淀里抢走了他那两只鱼鹰,带到端村,放在火堆上烧吃了。于是,儿子去参加了水上游击队,老头儿把小艇修理好,做交通员。
老头儿乐观,好说话,可是总好扯到他那两只鹰上,这在老年人,也难怪他。这一天,又扯到这上面,他说:“要是这两年就好了,要在这个时候,我那两只水鹰一定钻到水里逃走了,不会叫他们捉活的去。”
可是这一回他一扯就又扯到鸡上去,他说:“你知道前几年,鬼子进村,常常在半夜里,人也不知道起床,鸡也不知道撒窠,叫鬼子捉了去杀了吃了,这两年就不同了,人不在家里睡觉,鸡也不在窠里宿。有一天,在我们镇上,鬼子一清早就进村了,一个人也不见,一只鸡也不见,鬼子和伪军们在街上,东走走西走走,一点食也找不到。后来有一个鬼子在一株槐树上发现一只大红公鸡,他高兴极了,就举枪瞄准。公鸡见他一举枪,就哇的一声飞起来,跳墙过院,一直飞到那村外。那鬼子不死心,一直跟着追,一直追到苇垛场里,那只鸡就钻进了一个大苇垛里。”
没到过水淀的人,不知道那苇垛有多么大,有多么高。一到秋后霜降,几百顷的芦苇收割了,捆成捆,用船运到码头旁边的大场上,垛起来,就像有多少高大的楼房一样,白茫茫一片。这些芦苇在以前运到南方北方,全国的凉棚上的,炕上的,包裹货物的席子,都是这里出产的。
老头儿说:“那公鸡一跳进苇垛里,那鬼子也跟上去,攀登上去,他忽然跳下来,大声叫着,笑着,往村里跑。一时他的伙伴们从街上跑过来,问他什么事,他叫着,笑着,说他追鸡,追到一个苇垛里,上去一看,里面藏着一个女的,长得很美丽,衣服是红色的。五六个鬼子饿了半夜找不到个人,找不到东西吃,早就气坏了,他们正要撒撒气,现在又找到了这样一个好欺侮的对象,他们向前跃进,又嚷又笑,跑到那个苇垛跟前。追鸡的那个鬼子先爬了上去,刚爬到苇垛顶上,刚要直起身来喊叫,那姑娘一伸手就把他推下来。鬼子仰面朝天从三丈高的苇垛上摔下来,别的鬼子还以为他失了脚,上前去救护他。这个时候,那姑娘从苇垛里钻出来,咬紧牙向下面投了一个头号手榴弹,火光起处,炸死了三个鬼子。人们看见那姑娘直直地立在苇垛上。她才十六七岁,穿一件褪色的红布褂,长头发上挂着很多芦花。”
我问:“那个追鸡的鬼子炸死了没有?”
老头儿说:“手榴弹就摔在他的头顶上,他还不死?剩下来没有死的两三个鬼子爬起来就往回跑,街上的鬼子全开来了,他们冲着苇垛架起了机关枪,扫射,扫射,苇垛着了火,一个连一个,漫天的浓烟,漫天的大火,烧起来了。火从早晨一直烧到天黑,照得远近十几里地方都像白天一般。”
老头儿又扯到那只鸡上,他说:“你看怪不怪,那样大火,那只大公鸡一看势头不好,它从苇子里钻出来,三飞两飞就飞到远处的苇地里去了。”
我问:“那么那个姑娘呢,她死了吗?”
老人说:“她更没事。她们有三个女人躲在苇垛里,三个鬼子往回跑的时候,她们就从上面跳下来。穿过苇垛向淀里去了。到同口,你愿意认识认识她,我可以给你介绍,她会说得更仔细,我老了,舌头不灵了。”
最后老头说:“同志,咱这里的人不能叫人欺侮,尤其是女人家,那是情愿死了也不让人的。可是以前没有经验,这两年就不同了啊!要不我说,假如是在这两年,我那两只水鹰也不会叫兔崽子们捉了活的去!”
1945年
(选自《孙犁集》,有删改)
文本二:
孙犁先生用诗情画意的笔致来书写抗日战争时期坚忍乐观的中国军民,将写人、写景、叙事、抒情融于一体,从中发掘出生活的诗意和人情美的光华。他的作品伴随了我这一代人的成长。当我一再重读孙犁先生的作品时,那些女孩子们——年轻的、鲜亮的生命,美好有如初春的平原上绯红的朝霞,就会被重新召唤出来,让人惦记,让人怀念。我怀念水生嫂、吴召儿、妞儿们,那是因为,她们身上有孙犁先生一生所信仰和追寻的“美好的东西”。那些女孩子们,就是孙犁心目中人民的代表,“美”与“善”的化身。作为晚辈,我受到过孙犁先生的恩泽。1982年夏,我发表了短篇小说《哦,香雪》,并未引起太大反响。我将载有这篇小说的《青年文学》杂志寄给孙犁先生,先生回信中说:“这篇小说,从头到尾都是诗,它是一泻千里的,始终一致的。这是一首纯净的诗。我也写过一些女孩子,哪里有你写得好!”
(节选自铁凝《怀抱着胸中那一簇火焰——孙犁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题目为“白洋淀边的一次小斗争”,主要指红衣少女与鬼子作战的故事情节,作者将宏大的抗日战争聚焦为一场局部的小战争,是全中国军民同心、共同抗战的缩影。
B. 全文以对话为主,通过老人对鱼鹰及红衣女子杀敌故事讲述,表现了老人抗日认识的提高和坚定乐观的性格。
C. 小说中老人讲述两只鱼鹰的遭遇时,一直反复强调要是这两年就不会让日本鬼子抓去,从这件小事看出他怀念过往生活。
D. 老头做交通员,他的儿子去参加了水上游击队,几个女子与日本鬼子英勇斗争,本文主要通过以上小人物的经历,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貌。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小说通过主人公红衣姑娘来表现主题,文中的老人是故事的线索人物,起到了引出主人公的作用。
B. 本文与《百合花》一样,善于用细节刻画人物形象,如描写红衣少女“直直地立在苇垛上”“长头发上挂着很多芦花”。
C. 小说在情节设置上看似随意,其实颇具匠心,如鬼子追大红公鸡,鸡逃引出红衣少女,少女消灭鬼子后脱身,情节环环相扣。
D. 本文描写苇垛“白茫茫一片”,又写苇垛着了火,“照得远近十几里地方都像白天一般”,描写真切生动,令人如临其境。
8. 小说中的几位女子是抗战时期的普通女性,但她们身上却闪耀着不平凡的光辉,请结合文本分析她们的形象。(4分)
孙犁的《白洋淀边的一次小斗争》和铁凝的《哦,香雪》,因其独特的风格,被称为“诗化小说”。请结合文本一和文本二,谈谈你对这种文体特征的理解。(6分)
古代诗文阅读(共36分)
(一)文言文阅读(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文本二:
群葩①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②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迨③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予夏季倚此为命者,其可人也。
【注释】①葩:花。②芙蕖(qú):即荷花,又称菡萏(hàn dàn)、芙蓉、莲花等。③迨(dài):及,等到。
10. 对文本二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B. 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C. 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D. 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可爱者甚蕃”与“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中的“爱”含义相同。
B.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中的“而”用法相同。
C. “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与“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中的“秋”含义相同。
D. “及花之既谢”与“长跪而谢之”(《唐雎不辱使命》)中的“谢”含义相同。
12. 古代汉字意蕴丰富,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3分)
A. 《说文解字注》“盖大叶骇人,故谓之荷”与“自荷钱出水之日”中“荷”的意思相同。
B. 《说文解字》“莲,芙蕖之实也”与“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中“莲”的所指相同。
C. 《说文解字》“菡也,实为菡萏,未发为菡萏”与“迨至菡萏成花”中的“菡萏”意思相同。
D. 《尔雅》:“芙蓉之含敷蒲也。”李时珍也说芙蓉是“敷布容艳之意”,所以常用“出水芙蓉”来形容天然艳丽的年轻女子。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
两则文本都写了“莲”,但各有侧重,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太原早秋①
李白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②。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注】①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秋天。这年夏季作者应友人元演之邀,同来太原,欲求闻达,然而辗转再三,终未能得到实现抱负的机会,到了秋季便写下了这首诗。②“大火”指星名,二十八星宿之一,也就是“心宿星”,夏历五月黄昏居于正南,“流”指向下行,这里点出时至七月了。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首联“众芳歇”是说光阴逝去,花草凋零,早秋已至,但“大火流”却表明天气依然炎热。
B. 颔联中的“早”“秋”两字巧妙点题,“霜威”“云色”则直接描写了太原早秋的自然景象。
C. 颈联转入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写的是诗人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
D. 作者写此诗时虽然心绪不高,但此诗格调自高,带有一种典型的边塞诗的雄健气。
16. 同样是写秋天,本诗在意象和表达的情感方面与《沁园春 长沙》有什么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共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静女》中,描写男子在城墙角落焦急等待女子的句子是 “_______ ,_______ ”。
(2)李煜《虞美人》中,春花秋月之外, “ ”也是勾起作者故国之思的景象;而 “ ”则是作者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
(3)秦观《鹊桥仙》中 “ , ”两句,既指出了牛郎织女爱情模式的特点,又表述了作者的爱情观,境界高远。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17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为凸显毛泽东文章的风格特点,作者进一步将毛泽东的文章定位为政治家文章:“古今文章家有两种,一是纯文人,一是政治家。”作者对政治家文章给予充分肯定,认为在中国古代文章经典中,政治家文章( )。毛泽东则是中国历代政治家文章中的第一人。他指出:“只有政治家才能总结社会规律,借历史交替、风云际会、___________之势,纳雷霆于文字,___________、摧枯拉朽,宣扬自己的政见。这种文字是作者全身心社会实践的结晶,不是用笔写出来的。毛文属于这一类。劳其心,履其险,砺其志,成其业,然后发之为文。文章只是他事业的一部分,如___________,是虎之须、凤之尾。”在政治家文章中,“毛文是一个经典,一个不可复制的经典……毛文堪称___________”。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不只占有相当的比例,而且具有极高的成就
B. 不只具有极高的成就,而且占有相当的比例
C. 不只具有相当的比例,而且占有极高的成就
D. 不只占有极高的成就,而且具有相当的比例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群雄逐鹿 排山倒海 九牛一毛 前所未有
B 排山倒海 群雄逐鹿 九牛一毛 空前绝后
C. 排山倒海 群雄逐鹿 冰山之一角 前所未有
D. 群雄逐鹿 排山倒海 冰山之一角 空前绝后
20.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这种文字不是作者全身心社会实践的结晶,是用笔写出来的。毛文属于这一类。
B. 毛文属于这一类。这种文字不是作者全身心社会实践的结晶,是用笔写出来的。
C. 毛文属于这一类。这种文字不是用笔写出来的,是作者全身心社会实践的结晶。
D. 这种文字不是用笔写出来的,是作者全身心社会实践的结晶。毛文属于这一类。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儒家的精神趣旨,可以概括成三个字,那就是“拿得起”;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有为”;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张”。儒家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主张干事,主张积极有为。儒家好比是粮食店,是精神的加油站。人没有饭吃,活不成;① ,同样也活不成。道家精神趣旨是“想得开”;用两个字来说,叫做“无为”;用一个字来说,叫做“弛”。道家的趣旨与儒家似乎相反,实际上互为补充。学会紧张,是一门学问;学会放松,同样也是一门学问。② ,当人遇到了精神困惑的时候,光吃粮食是不行的,还需要吃药,上药店。佛教精神趣旨是“放得下”;用一个字来说,那就是“空”。用佛教的术语说,“放得下”就是看破红尘,去除我执和法执,把精神追求的目标定位在彼岸的极乐世界。佛教是一个精品店,它要化解人生中的烦恼,达到精神上的解脱,使心灵得以净化。
拿得起,想得开,放得下,人的方方面面的精神需求,都可以在中国哲学中得到解决。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4分)
四、作文(共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进入高中学习,转眼已经一个多月了。崭新的环境,陌生的人群,全新的生活,相信你有很多的感想。
请围绕这段学习生活中一个触动你深思、引发你感慨或激发你行动的人物、事件或细节,给你昔日的同学写一封信,告诉他(她)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内江一中高2025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答案
1. D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作者的态度跟说乡下人土气的人是一样的”是错误的,说乡下人土气的人是瞧不上乡下人的。
B.“比法律所保障的自由更自由真实”错误,另外“从而”的前后关系也不合文意。材料一是说“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
C.“也不追求普遍的真理”错,原文是“人似乎不太追求”,是推测的、不很确定的语气。
故选D。
2. A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浓烈‘乡土’味消失了”错误,于文无据。材料二“进入21世纪前后,中国乡村社会出现了巨变,可谓‘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是说乡村社会变化巨大,但不等于“乡土”味消失了。
故选A。
3. 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因果关系错误,“巨变”应该是“工业化、现代的组织方式与思维观念对传统的替代”的结果。
故选C。
4. ①先提出中心观点:具有浓重“乡土”味的中国在21世纪前后乡村社会发生了“巨变”,②接着,文章从村庄基础结构和价值两个方面,做具体的阐释,③最后,得出结论,都是“现代化建设的后果”。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①由“进入21世纪前后,中国乡村社会出现了巨变,可谓‘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可知,先提出中心观点:具有浓重“乡土”味的中国在21世纪前后乡村社会发生了“巨变”。
②由“其中一个就是村庄基础结构之变”“再就是价值之变”可知,接着,文章从村庄基础结构和价值两个方面,做具体的阐释。
③由“发生在世纪之交的这些巨变都可以看作是现代化建设的后果。现代化不只是工业化,而且是现代的组织方式与思维观念对传统的替代。乡村社会基本秩序由之前的内生为主变成国家基层政权建设的组成部分,外生秩序逐渐代替了内生秩序”可知,最后,得出结论,都是“现代化建设的后果”。
5. ①乡土社会的人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缺乏现代社会的流动性。②乡土社会是一个“熟悉”的社会,人们只需遵循礼俗,缺少现代社会的法理精神。③乡土社会的人们不太去追求普遍的真理(或“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而现代社会需遵循普遍原则。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①由“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可知,乡土社会的人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缺乏现代社会的流动性。
②由“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可知,乡土社会是一个“熟悉”的社会,人们只需遵循礼俗,缺少现代社会的法理精神。
③由“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可知,乡土社会的人们不太去追求普遍的真理(或“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而现代社会需遵循普遍原则。
6. C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从这件小事看出他怀念过往生活”说法有误。老头儿反复说“这两年……”是针对这两年抗日形势有了变化,而非他怀念过往生活。
故选C。
7. A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文中的老人是故事的线索人物,起到了引出主人公的作用”错,老人也是小说的主人公之一,老人、姑娘等人组成了人物群像,共同揭示文章主题。
故选A。
①智慧从容,三位女子对抗日本兵,不但消灭了敌人还顺利逃脱。②刚烈勇敢,女子勇敢对抗日本兵,不愿让人随意欺辱。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智慧从容。三个女子为了躲避日本兵躲到了苇垛里,这苇垛很大很高,“没到过水淀的人,不知道那苇垛有多么大,有多么高”,如果不是那只公鸡,敌人是找不到她们的,这体现了她们的智慧;她们的智慧从容还体现在,在三个鬼子回村去找同伴的时候,她们三个“就从上面跳下来。穿过苇垛向淀里去了”。三位女子对抗日本兵,不但消灭了敌人还顺利逃脱。
②刚烈勇敢。那个红衣少女只有十六七岁,却勇敢地拿起手榴弹“炸死了三个鬼子”,而且“咱这里的人不能叫人欺侮,尤其是女人家,那是情愿死了也不让人的”,女子勇敢对抗日本兵,不愿让人随意欺辱,体现了女性的刚烈。
9. ①诗化战争。本文写老人以日常聊天的方式讲述故事,没有描写血肉横飞的战争场面,淡化了战争的血腥和残酷。②诗化环境。文本环境描写淡雅清新,充满诗情画意。如:文中多处描绘了白洋淀特色的“芦花”“苇垛”等景色,展现了清新美好的乡村风貌,具有诗意美。③诗化语言。本文语言表达充满诗意诗韵,巧设比喻,白描勾勒,富有音韵美和节奏感。文中多用短句,节奏明快,有生活气息,使小说具有诗歌的意境之美与音韵之美。④凸显人情美人性美,文中塑造了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百姓,老头儿质朴热情,美丽女孩为保家卫国投入到战斗,智慧勇敢。展现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及人性之美好。(答到任意3点得满分)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体裁特征和写作特色的能力。
“诗化小说”可以从内容、写法、语言、主题等角度思考。
①诗化战争。本文是抗日战争的小说,但没有直接描写血肉横飞的战争场面,而是通过老人讲述的方式写了三个女子与小股日本兵之间的斗争,老人在划船送“我”的过程中,以日常聊天的形式讲述了这次战斗,这样的方式淡化了战争的血腥和残酷。
②诗化环境。小说讲述了对敌斗争的故事,但是没有表现战争的惨烈与血腥,而是把残酷的对敌斗争置于白洋淀优美的自然景物的描写之中,如写到“太阳照在水面上,白茫茫一片”“那漫天漫地的芦苇”“没到过水淀的人,不知道那苇垛有多么大,有多么高。一到秋后霜降,几百顷的芦苇收割了,捆成捆,用船运到码头旁边的大场上,垛起来,就像有多少高大的楼房一样,白茫茫一片”,优美的自然环境淡雅清新,充满诗情画意,展现了清新美好的乡村风貌,具有浪漫主义气息。
③诗化语言。本文语言表达充满诗意诗韵,比如“他使竹篙用力一顶,小艇箭出弦一般,窜到淀里。四外没有一只船,只有我们这只小艇,像大海上漂着一片竹叶,目标很小”,把小艇比作出弦的箭,把水面上的小艇比作大海里的一片竹叶,巧设比喻,白描勾勒,富有音韵美和节奏感。文中多用短句,如“没到过水淀的人,不知道那苇垛有多么大,有多么高。一到秋后霜降,几百顷的芦苇收割了,捆成捆,用船运到码头旁边的大场上,垛起来,就像有多少高大的楼房一样,白茫茫一片”,节奏明快,有生活气息,使小说具有诗歌的意境之美与音韵之美。
④凸显人情美人性美,文中塑造了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百姓,文中的老头儿是个普通老人,他的鱼鹰被敌人捉去吃了,他和儿子都参加了抗日,他不停地念叨自己的鱼鹰,还主动告诉我红衣少女的战斗故事,老头儿的性格质朴热情;故事中的红衣少女,在被敌人发现后勇敢地扔出手榴弹,炸死了三个鬼子,趁着敌人往回跑时,三个女子从容转移,故事中的美丽女孩为保家卫国投入到战斗,智慧勇敢。老头儿和红衣少女是千万抗日百姓的缩影,通过他们的故事展现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及人性之美好。
10. C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还像未开的花一样,和翠绿的叶子一起挺然屹立(在水面上),以上都是说它适于观赏的方面。
“犹似未开之花”中“未开之花”是偏正结构,意为未开的花,可知“之”与“花”不能断开,由此可排除BD;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中“言”与“其可目者也”是动宾结构,由此推断中间不能停顿,据此排除A。
故选C。
11. 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错误。爱,动词,喜爱。句意: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爱,动词,爱护。句意:吴广向来爱护士兵。
B.错误。而,连词,却,表转折。句意: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却不能靠近赏玩它啊。
而,连词,表并列。句意: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
C.正确。秋,名词,时候。句意:都属于人们经过它也不过问的时候。
秋,名词,时候。句意: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候。
D.错误。谢,动词,凋谢。句意:等到花朵凋谢。
谢,动词,道歉。句意: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
故选C。
12. B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盖大叶骇人,故谓之荷”句意为:因为叶子大所以叫“荷”。“荷”,指荷叶;“自荷钱出水之日”,句意为:自从荷叶长出水面的那一天。古代荷叶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形态和称谓。萌芽后,初生叶不伸出水面,称为“钱叶”。故两者相同,均指荷叶。
B.“莲,芙蕖之实也”,句意为:莲是芙蕖的子实。故此处“莲”是指莲子。而“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句意为:莲籽与藕都可以放入盘中,一起摆上餐桌。故此处“莲”指芙蕖。两者所指不同。
C.“菡也,实为菡萏,未发为菡萏”,句意为:菡,实指菡萏,是函和未开的荷花。“迨至菡萏成花”, 句意为:等到花苞开花。故两者相同,均指荷花花苞。
D.“芙蓉之含敷蒲也”, 句意为:芙蓉开放铺展。“敷布容艳之意”, 句意为:(芙蓉)是开放美艳的意思。故两者相同,均指芙蓉花的艳丽。
故选B。
13. (1)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
(2)只有霜打的枯萎的叶子,七零八落很不好看,好像成了被遗弃的废物。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濯”,洗涤;“清涟”,名词作状语,用清水;“中通”,内空;“蔓”“枝”,名词作动词,生蔓,生枝;“远”,形容词用作动词,远播。
(2)“败”,枯萎;“零落”,脱落;“难堪”,不好看;“弃物”,被遗弃的废物。
14. ①文本一 写“莲”为“花中君子”,写“莲”的生长环境是“出淤泥而不染”,其外形是“中通外直”,气质仪态是“不蔓不枝,亭亭净植”,味道“香远益清”等,侧重赞美的是“莲”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洁傲岸的内在品格;
②文本二 则紧扣芙蓉“可人”的特点,侧重从“可目、可鼻、可口、可用”的角度来写它的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分析文中信息的能力。
文本一:称赞“莲”为“花中君子”,写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出淤泥而不染”是生长环境,“中通外直”是其形,“不蔓不枝,亭亭净植”是其挺拔秀丽的芳姿和清灵悠远的气质,“香远益清”表现其气味的芬芳和内韵的清远,侧重赞美的是“莲”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清逸超群的不凡气质和高洁傲岸、不可侮慢的内在品格;
文本二:准确抓住事物的不同特点,紧扣芙蓉“可人”这个中心,侧重从“可目、可鼻、可口、可用”的角度来写它的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如作者重点描述了芙蕖的观赏价值(可目):“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接着又写芙蕖的清香(可鼻):“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然后又写其食用价值(可口):“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最后写其实用价值(可用):“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既条理清晰,又不落俗套,把“莲”写得鲜明动人,富有韵味。
参考译文:
文本一: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靠近赏玩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
文本二:
各种花正当时(惹人注目)的时候,只在花开的那几天,在此以前、以后都属于人们经过它也不过问的时候。芙蕖就不是这样:自从荷钱出水那一天,便把水波点缀得一片碧绿;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则又一天一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好看。等到花苞开花,姿态娇嫩得简直要滴水,(花儿)相继开放,从夏天直开到秋天,这对于花来说是它的本性,对于人来说就是应当得到的享受了。等到花朵凋谢,于是又在花蒂下生出莲蓬,蓬中结了果实,一枝枝独自挺立,还像未开的花一样,和翠绿的叶子一起挺然屹立(在水面上)。以上都是说它适于观赏的方面。
适宜鼻子(的地方),那么还有荷叶的清香和荷花特异的香气;(以它来)避暑,暑气就因它而减退;(以它来)纳凉,凉气就因它而产生。至于它可口的地方,就是莲籽与藕都可以放入盘中,一齐摆上餐桌,使人满口香味芬芳。只有霜打的枯萎的叶子,七零八落很不好看,好像成了被遗弃的废物;但是把它摘下贮藏起来,又可以一年又一年用来裹东西。我夏天视它为生命,是因为芙蕖有它恰如人意的地方。
【导语】《太原早秋》是李白的佳作。诗中描绘太原早秋景象,意境苍凉。首联点明时节、地点,颔联以雁归思归之情动人,颈联写秋意渐浓,尾联抒发客居他乡的感慨。整首诗画面感强,情感真挚深沉。李白以其豪放飘逸之笔,将早秋的清冷与自身的羁旅之愁融合,展现出高超的艺术表现力,让读者在领略秋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A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鉴赏艺术特色的理解能力。
A.“但‘大火流’却表明天气依然炎热”说法错误。从注释“‘大火’指星名……‘流’指向下行,这里点出时至七月了”可知,“大火流”表明时至七月,天气开始转凉了;而且根据题目中的“早秋”,诗歌中的“霜威”也可以得知,此时天气已经开始转凉了,并非“天气依然炎热”。
故选A。
16. ①《沁园春 长沙》描绘了寒秋中“红遍的万山”“尽染的层林”“碧透的大江”等,意象丰富,色彩绚丽;本诗选择了“霜”“云”“月”等常用意象,意象简单,色调黯淡。②《沁园春 长沙》借湘江秋景抒发一种乐观积极昂扬向上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本诗借悲秋抒发了思乡怀人的情感。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象、思想情感的比较鉴赏能力。
从意象的角度看,《沁园春 长沙》中意象繁多且色彩亮丽,诗人视野广阔,选取的景物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有山上的“层林”,有江中的“百舸”,有空中的雄鹰,有水底的游鱼,有静态的火红的枫林,有动态的争流的船只。诗人从远望到近观,从仰视到俯瞰,天长地阔,山红水绿。这些生机勃勃、竞争向上的意象,表现出诗人的立意积极奋进,昂扬豪迈。而李白的《太原早秋》选择了“霜”“云”“月”等常用意象,“岁落众芳歇”花儿已经凋落了,“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这两句直接描写了太原早秋的自然气候,借助云色的变化来写秋季景物的特点,意象简单,色调黯淡。
从情感意蕴上看,《沁园春·长沙》中,诗人通过对壮丽的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乐观积极昂扬向上、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太原早秋》通过对早秋自然环境的描写,传递出诗人在早秋季节滞留太原,却“心飞故国楼”,归心似箭,以日夜不停流淌的汾河水为喻,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思归不断的情怀。因此,本诗借悲秋表现了诗人羁旅他乡,时时刻刻不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和亲人,以及渴望归乡的急切心情。
17.【答案】 ①爱而不见 ②搔首踟蹰 ③小楼昨夜又东风 ④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⑤两情若是久长时 ⑥又岂在朝朝暮暮
18. A本题考查学生的补写句子的能力。补写要求语意连贯,句式整齐。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段落的整体意思,然后联系上下句,要与对应句子结构一致,修辞相同,意脉相承,内容相关,风格近似,符合事理理逻辑。
首先注意动宾搭配,应该是“占有……的比例”,“具有……的成就”,排除C、D两项;
其次注意“不只……而且……”是一个递进关系的复句,语意上“具有极高的成就”比“占有相当的比例”更进一步,故排除B项。
故选A。
19. D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群雄逐鹿”形容各派势力争夺最高统治地位,与前面“风云际会”语境一致;“排山倒海”与后面“摧枯拉朽”语意相近,符合语境。“冰山之一角”比喻事物已经显露出来的一小部分,符合语境;“九牛一毛”比喻极大的数量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空前绝后”指从前没有过,今后也不会再有,形容非凡的成就或盛况,比“前所未有”更符合语境。故选D。
20. C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不合逻辑、结构混乱、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画横线部分的语病主要是语序不当。“毛文属于这一类”中“这一类”是指“借历史交替……宣扬自己的政见”,所以应前置;“是作者全身心社会实践的结晶”与“不是用笔写出来的”属于并列关系,突出“是作者全身心社会实践的结晶”。故选C。
21. ①没有精神食粮 ②道家好比是药店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首先根据分号确定对应关系,前语境“活不成”对应“同样也活不成”,横线处应该与“人没有饭吃”照应;再结合上文“儒家好比是粮食店,是精神的加油站”,把“儒家”比作了“精神食粮加油站”,相对“饭”,此处应指精神食粮,于是得出答案:“没有精神食粮”。
第二空,结合后文“无为”可知,这里是说道家;再结合前文“儒家的精神趣旨,可以概括成三个字,那就是‘拿得起’”可知这里是说“道家精神趣旨”;后文分别作了两个字和一个字的概括,所以这里应是用三个字来概括“道家精神趣旨”;再结合第二段“拿得起,想得开,放得下”,可知,这里可填:道家精神趣旨是“想得开”。
第三空,结合前文的“儒家好比是粮食店”和后文的“佛教是一个精品店”可知,这里应填“道家是……店”;再结合“还需要吃药,上药店”可知,这里可填:道家好比是药店。
22. 构成:把儒家比喻为粮食店和加油站,相似点是儒家对人、粮食对人、油对车重要性。(2分)
效果:突出了儒家对人们的重大意义与不可或缺。比喻修辞的使用使说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浅显易懂。(2分)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表达效果的能力。
首先分析其构成,找出本体、喻体、比喻词和相似点。画线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本体是“儒家”,喻体是“粮食店和加油站”,相似点是儒家对人、粮食对人、油对车的重要性。
分析表达效果,作者以“粮食店和加油站”对人们的意义和作用,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儒家对人们的重大意义与不可或缺。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23.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行文构思上,可以写自己在一个月的收获,在军训中,认识到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因为我懂得“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在与新同学的相处中,学会了分享,因为我懂得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在面对挑战时,学会了勇敢,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与挫折,我懂得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
立意:1.陌生人也有许多善意。
2.在学习中寻找快乐,在合作中创造奇迹,在风雨中共同成长。
3.不苦不累,高中没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