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沁园春 长沙》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沁园春 长沙》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沁园春长沙
课题分析
《沁园春·长沙》以雄浑笔触勾勒出长沙秋景的壮丽,并借回忆青年时期的革命岁月,抒发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词中意象灵动鲜活,层林尽染、百舸争流等画面既具磅礴气势,又充满生命张力。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与人生理想的交融,构建出丰盈而深邃的意境,表达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与改变现实的坚定决心。整首词激荡着昂扬向上的青春激情,展现了毛泽东早期革命情怀与雄视天下的凌云抱负,读来令人振奋,引人深思。
二、教学目标分析
在本节课中,我为学生设定了几个具体的学习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与情感,体验作品的独特魅力。
2、通过诵读诗歌,让学生主动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毛泽东在词中表现出的崇高精神和革命豪情,体味诗人在逆境寒秋中昂扬的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逐步提高他们对诗歌鉴赏的能力,尤其是在情感、手法和结构方面的分析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把握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及作者抒发的情感。
这需要学生在理解作品的过程中,注意景物与情感的互动与融合,体会其中的深层含义。
2、了解诗歌的结构及有关知识。
理解上片写景、下片写情的结构,并分析作者是如何在这两部分中处理景与情的关系的。
难点:
指导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训练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如何通过具体的诗句分析,领悟到作品的艺术手法以及情感表达是一个挑战,尤其是如何在景物的描写中捕捉到作者的情感波动,进而产生对作品的深刻理解。
四、教法和学法分析
在说教法和学法之前,我先说说本课的教学理念。我们知道,语文教学,特别是诗歌,诗歌有节奏和音韵的美感,要培养学生体味诗歌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就要使学生切身的体会诗歌最直接表露的美。因此就要以读为主,在读中思考,在读中理解课文,体会意境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我将教学方法确定为:
诵读法和感情朗读法:在课堂上播放示范朗诵、学生自读、个别学生试读、全体学生齐读,穿插进行。其中,主要是感情朗读法。徐世英先生曾经说过:“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之外)”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法宝。在课堂上,我会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感受,去想象,围绕读层层深入安排教学。同时,借此机会,指导学生朗读技巧,并适时进行训练。
提问分析法:通过提问分析意象,达到提升学生思想情感的目的。
而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思考探索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鉴于此,我将学法确定为:
1、根据意境描绘“湘江秋景图”, 图文结合
2、小组讨论评点。
3、联想比较。学生在课堂上联想《沁园春 雪》
4、“知其人,知其文”,了解作者的生平和经历
五、教学过程设置
(一)导入新课(3 分钟)
同学们,我们常说 “诗言志”,诗词往往是诗人情感与思想的结晶。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去感受一位伟大革命家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壮志豪情。大家对毛泽东有哪些了解呢?
(请几位同学简单分享)
那在你们的印象中,毛泽东的诗词有怎样的风格特点呢?
(引导学生初步回顾毛泽东诗词的豪迈大气等特点)
现在,就让我们怀着崇敬与期待,开启这趟诗词之旅。
(二)背景介绍(2 分钟)
教师:那么毛泽东为什么会在 1925 年写下这首词呢?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内有军阀割据混战,外有列强侵略欺凌。毛泽东在这一年离开韶山,前往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中经过长沙,重游橘子洲头。他看到眼前的壮丽秋景,不禁回忆起自己青年时期在这里的求学和革命活动经历,心中涌起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于是便写下了这首词。了解了这些背景知识,相信会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首词。同学们,你们能想象出当时毛泽东的心境吗?
学生:他应该很忧虑国家的命运,同时又充满斗志。
(三)文学常识(3 分钟)
教师: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首词的文学常识。《沁园春》是词牌名,大家知道词牌名有什么作用吗?
学生:好像是规定了词的格式之类的。
教师:对,词牌名规定了词的格律、字数、句数、平仄、押韵、对仗等。而 “长沙” 则是题目,表明了这首词的写作地点。词一般分为上阕和下阕,也叫上片和下片,在内容上往往有一定的分工,又相互关联。那谁能说说上阕和下阕一般在内容上会有怎样的不同呢?
学生:上阕可能写景,下阕可能抒情。
教师:有一定的道理,但并非绝对。
(四)文本解读(20 分钟)
《一》初读板块:朗读全诗,整体把握
1.播放录音,帮助学生初步领会词的内容
注意以下字的读音:舸、寥廓、峥嵘、遏
2.学生朗读全词,感受词的意境
(1)先介绍当年毛泽东的相关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七绝·改诗赠父亲》)
1914~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
1925年,湖南农民运动的领导者;重游橘子洲,写下《沁园春·长沙》。
(2)再请一位同学起来朗读,其余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这首词所展现的意境,并提问: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意境?
明确:雄浑豪放、志存高远,催人奋进。
(3)进入情境,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词的意境
想象一下,假如你就是毛泽东,此时此刻,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滔滔北区的湘江水,你放声吟咏《沁园春·长沙》,你眼前会出现怎样的意境呢?
《二》初步赏析
上阕解读
1、提问:上阕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学生自主阅读后回答)
明确:上阕描绘了寒秋时节,橘子洲头湘江边的壮丽景色,有万山红遍的枫叶、碧透的江水、争流的百舸、展翅高飞的鹰、水底游动的鱼等。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
提问:词人在描写这些景物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小组讨论后回答)
明确:词人运用了动静结合、远近结合、俯仰结合等手法。如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是静态描写,“百舸争流” 是动态描写,动静相衬,使画面富有生机与活力;“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是远观,“鱼翔浅底” 是近看,远近结合,使景色层次分明;“鹰击长空” 是仰视,“鱼翔浅底” 是俯视,俯仰之间,尽显天地之广阔。这些手法的运用,不仅生动地描绘出湘江秋景的壮美,更烘托出词人豪迈的情怀和广阔的胸襟。
3、提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这几句在词中有何作用?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学生思考后回答)
明确:这几句是上阕的核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词人由眼前的自然景色联想到广阔的社会现实,面对这苍茫大地,发出了谁来主宰国家命运的深沉质问,表达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下阕解读
1、提问:下阕主要回忆了什么内容?这些回忆展现了怎样的青年形象?(学生阅读后回答)
明确:下阕回忆了往昔峥嵘岁月,词人与同学们风华正茂,意气风发,在橘子洲头评论国事,书写激扬文字,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些回忆展现了一群以天下为己任、具有英勇无畏革命精神、敢于担当的青年革命者形象。
2、提问:“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这一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小组合作探究后回答)
明确:这一结尾既是对往昔战斗生活的回忆与总结,也是对未来革命前景的展望与激励。它象征着青年革命者们勇往直前、不畏艰险的斗争精神,表达了词人坚信革命力量必将战胜反动势力,主宰国家命运的坚定信念。
(五)合作探究(15 分钟)
1、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毛泽东在这首词中所表达的革命豪情与壮志对我们当代青年有什么启示?(小组展开热烈讨论)
2、小组展示
各小组选派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成果。
小组 A:我们认为当代青年应该像毛泽东那时候一样,关心国家大事,有远大的理想抱负,不能只局限于个人的小天地。
小组 B:我们觉得要学习他们那种勇敢无畏、敢于担当的精神,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退缩,积极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小组 C:还应该有广阔的胸怀,有团结协作的意识,像词中的青年们一起探讨国事、共同奋斗那样,和身边的人携手共进。
3、教师总结
同学们的发言都非常精彩。毛泽东在词中展现的革命豪情与壮志,的确对我们当代青年有着深远的启示。在当今时代,虽然不再有硝烟弥漫的革命战争,但我们面临着科技发展、社会进步、文化传承等诸多挑战与机遇。我们要胸怀天下,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自己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和勇于拼搏的精神,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书写属于我们自己的壮丽篇章。
(六)拓展延伸(5 分钟)
1、展示毛泽东其他诗词片段
如《七律 长征》中的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清平乐 六盘山》中的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等。
2、提问
同学们,结合我们今天学习的《沁园春 长沙》,谈谈毛泽东诗词在语言风格、情感表达等方面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学生思考后回答)
明确:毛泽东诗词语言豪迈奔放、气势磅礴,情感真挚浓烈、胸怀广阔,往往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号召力,体现出伟大的革命情怀和崇高的理想境界。
(七)课堂小结(3 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沁园春 长沙》,领略了毛泽东笔下的湘江秋景,感受了他和他的同学们的革命豪情与壮志。这首词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瑰宝,更是历史的见证和精神的旗帜。
教师寄语,逐梦强国。
同学们,我愿你们志存高远,立求学报国之坚定志气;勇于担当,蓄建设祖国之蓬勃锐气;心胸宽广,养复兴中华之昂扬大气;践行初心,葆造福世界之浩然正气。从银杏树下出发,做一等学问,修一等美德,成社会栋梁!
(八)布置作业(2 分钟)
1、背诵并默写《沁园春 长沙》。
2、从人物情感、手法等角度自选其中两个角度,比较分析本诗与沁园春雪的异同
(九)板书设计
结构 主要内容 表现手法及作用 情感主旨
上阕 湘江秋景图: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动静结合 远近结合 俯仰结合 烘托豪迈情怀与广阔胸襟 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与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
下阕 往昔峥嵘岁月: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中流击水 回忆与展望,展现青年革命者形象,表达革命信念 革命豪情与壮志,对未来的信心
六、教学反思
在本次《沁园春 长沙》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大部分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词的基本内容和情感主旨,在诵读和小组合作探究中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学生对毛泽东的早年生活和政治经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掌握了基本的文学鉴赏能力,并且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认同。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引导学生理解词中蕴含的深刻历史背景和革命情感时,部分学生仍存在理解困难,需要进一步补充相关资料或采用更形象生动的方式进行讲解。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学情分析,针对学生的难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带来更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