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9张PPT)《望岳》 漫游名山 望眼天下这就是年轻气盛的杜甫这就是志得意满的杜甫这就是有着远大抱负的杜甫这就是对自己的前途充满希望和信心的杜甫春望杜甫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现实主义的诗人。·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故被誉为“诗史”。·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作有“三吏”“三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开元19(时20岁)年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再漫游齐赵。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春望》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别”“三吏”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投,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大量名作。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县探家,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叛贼攻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鄜州。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机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春望 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壹齐读正音dǐsāozān长安城已经沦陷,山河依旧存在,春天的都城草木丛生。感伤时事,伤心离别,看到那美丽的花儿反而痛哭流泪,听到那婉转的鸟鸣反而心惊胆寒。战事接连数月,一封家书值万两黄金。满头白发而今越挠越稀疏,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贰春望 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理清诗意1.本诗题目《春望》是什么意思?诗人“望”到了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从什么角度望 叁赏析诗歌“春望”的意思是:春天望长安城之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根据你的历史知识,思考会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提纲:物(宫殿、民居……)人(皇帝、官员、百姓、杜甫)景(树、花、草)2.结合诗意,按下列句式分析关键字词表达的情感。____________,从中我读出了诗人____________。破国都沦陷对国家的担忧____________,从中我读出了诗人____________。感感伤时局对时局的感伤____________,从中我读出了诗人____________。恨怨恨离别对百姓的同情_____: ____________,从中我读出了诗人______________。烽火战火焚烧感伤时局、担忧国家_____: ____________,从中我读出了诗人____________。家书与家人的通信对家人的思念_____: ____________,从中我读出了诗人____________。白头45岁就满头白发愁思郁结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从中我读出了诗人____________。(关键字词)(含义)(情感)叁赏析诗歌3.结合诗句内容,说说标题“春望”的“望”有哪几层意用。①望见都城长安破败的景象;②盼望收到家人报平安的来信;③盼望自己能去为国效力;④渴望朝廷早日平定叛乱;⑤盼望与亲人早日团聚。叁赏析诗歌4.诗中哪一句诗直接刻画了杜甫的形象?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通过本首诗歌的描绘,你认为后人为什么尊称杜甫为“诗圣”?本诗塑造了一位面对春城败象,心念国家兴衰,思家恋亲,老泪纵横,白发萧疏,忧心如焚的诗人形象;是感时恨别的形象,是忧国思亲的形象。叁赏析诗歌(1)沉郁顿挫,成史为圣;(2)忠君爱国,大成为圣;(3)心系百姓,仁爱为圣;(4)关爱妻儿,不离不弃。肆体悟写法1.请分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表达效果。①运用了反衬的手法,②国都沦陷而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却荒草满目③这种反差强烈的意物描写手法,痛切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答题技巧:①点明手法:修辞/表现手法均可②解释手法:结合诗句说明手法如何运用③点评情感:点出情感或手法的表达效果,作者情感。2.请分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表达效果。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两句的妙处。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广受后世称道,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其精妙之处。①这两句诗通过外貌和动作的描写。②“白头”,外貌描写,可见此时诗人日益衰老,白发于头。③“搔”,动作描写,写出了诗人忧愁不堪频频挠头的情状,以致头发变白、变少,难以胜簪的事实,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心忧如焚,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④含蓄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肆体悟写法1.诗歌主旨全诗抒写了诗人感时恨别、忧国思家的感情,表现出诗人热爱国家、眷恋家人的美好情操。伍主旨长安沦陷春城破败亲人离散家书难得愁绪缠绕忧国思亲百感交集心忧如焚老泪纵横忧国忧民对国家、对人民那份深沉的爱1.试以“望”为切入点比较《望岳》和《春望》。望岳 春望“望”的对象不同“望”的视角不同 远望: 近看:近看: 远望:“望”中所感不同“望”中所寓之情不同高大连绵的泰山,它神奇秀丽、巍峨高大国都沦陷后的残破城池和遍地荒草一脉青色横亘于齐鲁之间,无尽无了泰山雄伟壮大,令人心神激荡,豪情满怀表达了建功立业的雄心,洋溢着盛唐的浪漫精神满城破败,凄凉荒芜,使人黯然神伤抒发了在战火中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国家的忧虑,深沉抑郁山南山北分昏晓,细看峰峦层云,决眦目送归鸟城池残破,花鸟仿佛也在感伤满城荒草丛生,荒凉一片陆拓展延伸开元盛世安史之乱2.诗人在本诗中反映了安史之乱带来的灾难。七年之后,诗人听到官兵胜利的消息,欣喜之余写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欣赏两者的情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两首诗表达的感情一悲一喜,然而却有着相同点,相同之处是什么?陆拓展延伸——心系天下,心系苍生1.写出望中之所见,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语句:2.承上启下,表明诗人作者移情于物,感时伤别、见明丽之景诱发内心伤感(或运用拟人抒发伤感之情)的语句:3.写战火连绵,久盼家音,抒发千古以来战争中人们共同感受的名句:4.诗人刻画自身形象,抒发忧国念家悲愁的语句的:5.杜甫的《春望》中,春天的花开、鸟鸣无疑引发了诗人的忧国和思亲之情: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柒习题小练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6.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由景及情,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B.首联即扣住“望”字,所望之景“国破”和“城春”形成强烈的反差。一个“破”字,令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C.诗歌综合运用了对偶、拟人、反衬等手法。D.尾联写诗人“白发”是愁出来的,欲“搔”头解愁而愁更愁。这种愁情皆因诗人与亲人书信中断,诗人忧愤难解。√这种愁情不仅因与亲人书信中断,也因战祸连连。柒习题小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