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扬州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阶段性教学质量检测2025.10高一语文(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郭沫若的《女神》以“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的彻底破坏精神,冲决了传统诗词的形式,这是一个还没有确定形式的、无可仿效的天才创造,就连郭沫若本人此后也再没有写出《女神》这样的诗作。很显然,在郭沫若的《女神》为新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以后,新诗的发展就迫切需要出现形式与内容严格结合和统一、可供学习、足资范例的新诗作品,确立新的艺术形式与美学原则,使新诗走向“规范化”的道路。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派在新诗发展史上所担负的正是这样的历史使命。在新诗已经基本上立足以后,新月派所要做的:一是“在新诗与旧诗之间建立一架不可少的桥梁”,即从旧诗的格律史挥索新诗的创作万法:二是把创造的重心从早期白话诗人关注“白话”(“非诗化”)转向“诗”自身,也即“使新诗为诗”。由此,新月派举起了“使诗的内容及形式双方表现出美的力量,成为一种完美的艺术”的旗帜,中国的新诗创作于是进入了一个“自觉”的时期。在这面旗帜下,新月派提出了“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的主张。为了实现他们的“理性节制情感”的理论原则,新月派诗人在诗歌艺术上做了有益的尝试。首先是客观择情诗的创造即变“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为主观情愫的客观对象化。这种主观情感的客观化,使情感的表现蕴藉西含蓄,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并且能够激起读者更丰富的联想,积极参加审美再创造过程。这在新诗抒情艺术上是一个发展。和“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相适宜,新月派明确地提出以“和谐”与“均齐”为新诗最重要的审美特征。为了创立“中国式”的新诗,闻一多进一步提出了“新诗格律化”的主张,鼓吹诗的“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闻一多曾这样明确划清了新、旧格律的区别:“律诗永远只有一个格式,但是新诗的格式是层出不穷的”;“律诗的格律与内容不发生关系,新诗的格式是根据内容的精神制造成的”;“律诗的格式是别人替我们定的,新诗的格式可以由我们的惑匠来随时构造”。这是借鉴西洋与中国传统格律,根据现代汉语的特点,所进行的新的创造:闻一多于“音乐美”(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之外,还要有“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就是因为“我们的文字是象形的,我们中国人鉴赏文艺的时候、至女是有一半的即多是要靠眼晴来传达的”,“绘画美”的强调也是考虑了中国诗画相通的传统。闻一多等人用了很大力气来进行西方格律诗的转借,其中有得也有失。总的说来,新诗格律化的倡导,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漫自由、创作态度不严肃造成的一定程度的混乱局面,使新诗趋于精炼与集中,具有了相对规范的形式,巩固了新诗的地位。(摘编自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高一语文第1页共8页)扬州市第一中学 2025-2026 学年第一学期阶段性教学质量检测 2025.10高一语文 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答案】1. A 2. B3. D 4. ①首先交代了新月派的历史使命;②接着指出了新月派的理论旗帜;③然后阐述了新月派所提出的“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的主张;④最后总结了新诗格律化的历史意义。5. (示例一)是。理由:《红烛》一诗虽然外在结构自由铺开,似乎无规律可循,但内在结构中有着起承转合之态,情感变化更具有和谐对称的特点,具有内在结构上的“建筑美”,符合“建筑美”的要求。(示例二)否。理由:“新诗格律化”中的“建筑美”强调“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红烛》一诗每一节之间长短不匀称,每一节之内句式不均齐,不符合“建筑美”的要求。【解析】【导语】这篇文章通过材料一和材料二深入探讨了现代新诗的发展历程和特征。材料一分析了郭沫若的《女神》打破传统的意义,以及新月派在新诗“规范化”中的角色,尤其是闻一多提出的“理性节制情感”和“三美”理论。材料二详解了《红烛》如何通过情感结构呈现出“建筑美”,并借用传统与现代间的桥梁进行艺术创新。整体而言,文章展示了新诗在形式和内容上的不断探索与演进。【1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规范化’的意义最为深远”错,文中并没有提到“规范化”的意义最为深远。故选 A。 【2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判断、推理 能力。B.“体现了‘在新诗与旧诗之间建立一架不可少的桥梁’的尝试”错,材料一中“在新诗与旧诗之间建立一架不可少的桥梁”,指的是新诗借鉴旧诗的格律,选项曲解了文意。故选 B。 【3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ABC 三项都体现了“三美”,D 项,句式不整齐,不押韵,也缺乏绘画美。故选 D。 【4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①材料一共有5段。首先,第1段由“郭沫若的《女神》以‘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的彻底破坏精神,冲决了传统诗词的形式”“就迫切需要出现形式与内容严格结合和统一、可供学习、足资范例的新诗作品,确立新的艺术形式与美学原则,使新诗走向‘规范化’的道路”“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派在新诗发展史上所担负的正是这样的历史使命”可知,第 1 段先回顾郭沫若新诗创作,然后指出前期新月派的历史使命使新诗走向“规范化”道路。1②接着,第 2 段由“新月派举起了‘使诗的内容及形式双方表现出美的力量,成为一种完美的艺术’的旗帜,中国的新诗创作于是进入了一个‘自觉’的时期”可知,指出了新月派的理论旗帜,即“使诗的内容及形式双方表现出美的力量”。③然后,第 3、4 段结合“新月派提出了‘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的主张”“和“和‘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相适宜,新月派明确地提出以‘和谐’与‘均齐’为新诗最重要的审美特征。为了创立‘中国式’的新诗,闻一多进一步提出了‘新诗格律化’的主张,鼓吹诗的‘三美’”可知,具体阐述了新月派所提出的“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的主张。④最后,第 5 段结合“总的说来,新诗格律化的倡导,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漫自由、创作态度不严肃造成的一定程度的混乱局面,使新诗趋于精炼与集中,具有了相对规范的形式,巩固了新诗的地位”可知,总结了新诗格律化的历史意义。【5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作答本题首先要明确“新诗格律化”中的“建筑美”的要求: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然后结合《红烛》的内容与格式作分析。示例一:是。理由:由材料二原文“然而联系诗人的情感,结合内在结构便可发现其诗行安排的慧心所在,直线发展线索中不乏跌宕起伏,有着起承转合之态,情感变化更具有和谐对称的特点,具有内在结构上的‘建筑美’”可知,《红烛》一诗虽然外在结构自由铺开,似乎无规律可循,但内在结构中有着起承转合之态,情感变化更具有和谐对称的特点,具有内在结构上的“建筑美”,符合“建筑美”的要求。示例二:否。理由:“新诗格律化”中的“建筑美”强调“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由材料二原文“《红烛》并不是闻一多严格意义上的现代格律诗,单是从外在结构出发,看它自由铺开似乎无规律可循,无法体现闻一多‘三美’的诗学理念”可知,且《红烛》一诗每一节之间长短不匀称,每一节之内句式不均齐,不符合“建筑美”的要求。(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答案】6. C 7. A8. ①对自己在产院的表现、处境满意。②看到是荷妹来产院报到,谭婶婶心里高兴,但对荷妹知道有电灯并晓得开关在哪里,又有些“奇怪”“不大入味”。③看到荷妹把行李一把拎起来扛上肩,“又不由得高兴”,称赞。④面对荷妹的多个疑问,谭婶婶感到不快、生气、郁闷。9. ①正面描写。“翘起了像刷把似的小辫子,东张张,西望望”“‘婶婶,可有了办法了!’荷妹眉飞色舞地跳进来了”运用外貌、语言、神态、动作描写,写出了荷妹一心扑在工作上,干劲、活力十足。②侧面烘托。谭婶婶的反应侧面表现出荷妹积极改进现状,热情专注于工作、胸无城府的特点。(意思对即可)【解析】【6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不仅说明产院工作繁重琐碎,更体现了她对荷妹的担心”错误,谭婶婶不厌其烦地介绍自己的工作流露的是满足和自豪。故选 C。2【7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中形象作用的能力。A.“表现了荷妹作为新青年,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非常强”错误,荷妹是一名专业医生,结合“这些医生,把这产院要求得跟城里的医院一样”可知,荷妹一进门,就知道有电灯及开关位置是因为她熟悉“医院”应有的样子。故选 A。【8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人物心理的能力。依据“‘这不是跟医院差不多了吗?’谭婶婶兴奋得晚上睡不着觉”“谭婶婶还学会了打针,打肌肉针、静脉针,学会了做产前检查,量血压、抽血、缝线、拆线。每每碰到一些小手术,请镇上医生来动手术的时候,她就从从容容地做助手。医生也夸奖她,有的甚至要她自己学着动些小手术。谭婶婶笑笑,有些得意”等可见:谭婶婶对自己在产院的表现、处境满意。依据“谭婶婶跟二丫头 娘是好朋友,她高兴地接过行李,安排她坐下,心里却有些奇怪,这里电灯刚装上没几天,这孩子一进门,怎么就知道有电灯,即使知道,那她又怎么晓得开关在哪里?好像产院有电灯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谭婶婶开始是奇怪,随后就觉得有些不大入味”可概括为:看到是荷妹来产院报到,谭婶婶心里高兴,但对荷妹知道有电灯并晓得开关在哪里,又有些“奇怪”“不大入味”。依据“电灯光下,荷妹大眼睛亮晶晶地东看西望。把地上的一大捆行李一把拎起来扛上肩,放到里面角落里。谭婶婶又不由得高兴了,这孩子在城里住了一年,倒还没有娇惯”可概括为:看到荷妹把行李一把拎起来扛上肩,“又不由得高兴”,称赞。依据“谭婶婶看了看她,觉得她问题太多,但也没说什么就领荷妹出来”“‘洗手?’谭婶婶不明白为什么忽然问这个,心里又是一个不快”“‘二丫头,这里不能和城里那些大医院比。’谭婶婶有些生气了”“谭婶婶把抽屉关好,她现在不想再给这姑娘说什么看什么了,心里闷闷的”等内容可见:面对荷妹的多个疑问,谭婶婶感到不快、生气、郁闷。【9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手法的能力。“一个面孔黑黝黝的年轻姑娘”“荷妹大眼睛亮晶晶”“翘起了像刷把似的小辫子”等是外貌描写,婶婶,这里有没有碰到过产妇不顺产的情况?”“要是来不及呢?”“婶婶,我们在哪里洗手呢?”“婶婶,可有了办法了!”“这不费事呀,婶婶,也不用花钱,装好了就不用提水,不用担水,只要一压,水就自己从竹管里流进来,好透了!”等是语言 描写,“扛着行李,一手挟着一只氧气瓶”“把地上的一大捆行李一把拎起来扛上肩,放到里面角落里”“她歪了头,翘起了像刷把似的小辫子,东张张,西望望,好像在寻找什 么,发现什么”等是动作描写,“那姑娘笑眯眯地”“荷妹眉飞色舞地跳进来了”等是神态描写。作者运用外貌、语言、神态、动作描写,正面写出了荷妹一心扑在工作上,干劲、活力十足。 此外作者还通过谭婶婶的反应,侧面表现出荷妹积极改进现状、热情专注于工作、胸无城府的特点。如“谭婶婶答应着,心里暗暗地称赞,这丫头做事倒像个大人,老扎认真”“谭婶婶看了看她,觉得她问题太多”“谭婶婶有些生气了……荷妹一点也没觉出话里的责备意味”“第一次见面,谭婶婶对荷妹的印象不能说好,但是要说坏,她也说不出坏在哪里,就是觉得不顺眼,不入调”等。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10.BDG 11.D 12.D313.(1)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十分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觉得是近乎谄媚。(2)如果让女工缫丝治理,用它制成漂亮的锦服,那么国君也会穿着它上朝。14.能够印证。(1 分)秦观借自己年少时凭记性好忽视学习,以及数年后想读书却变得善忘,劝人要努力学习,印证了“学不可以已”;(1 分)尸子强调学习能使人成为当世名士,天下的诸侯就没有谁敢对他不敬,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印证了“学不可以已”。(1 分)【导语】学习,自古以来便是成就自我的关键。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学无止境,需不断精进。秦观在《精骑集序》中反思自己年少时因不勤奋和善忘而荒废学业,后来通过整理经典文献以弥补。而材料三则通过比喻,指出学习如同磨砺自身,能够提升个人修养和能力,使人成为社会的精英。三则材料共同揭示了学习的重要性,鼓励我们勤奋学习,不断磨砺自己,以成就更加美好的未来。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如果用粗磨石开磨,再用细磨石精磨,那么用它刺击前面如无物一般,用它侧击,下面如无物一般,锋利无比。“以砻砺”是“磨”的后置状语,中间不应断开,应在“砺”后断开,即在 B 处断开;“以黄砥”是“加”的后置状语,中间不应断开,应在“砥”后断开,即在 D 处断开;“其刺也无前”“其击也无下”句式上相同,所以应在“前”后断开,即在 G 处断开。故选 BDG。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用法:都作介词,含义都是“比”。句意:却比蓝草颜色深/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B.正确。句意: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所以子路是卞地的乡下人。C.正确。句意: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避开重要的或困难的,选择次要的或轻松的。D.错误。省察/记得。句意: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进行检查、省察/就又不记得了。故选 D。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证明了孔子善于因材施教的观点”错误。由原文“是故子路,卞之野人;子贡,卫之贾人;颜涿聚,盗也;颛孙师,驵也。孔子教之,皆为显士”可知,尸子在《劝学》中列举子路、子贡、颜涿聚等人经孔子教导后成为名士的事例,是为了说明学习的重要性。故选 D。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彼”,他;“ 足 羞”,感到羞耻;“近谀”,觉得是近乎谄媚;“然”,这样。(2)“以为”,把……制成;“服”,名词作动词,穿;“朝”,名词作动词,上朝。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首先明确观点:能够印证。由材料二“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分析可知,秦观自己年轻时,记忆力好,但是虽然有较强的记忆力,学业却因为自己的不勤奋给荒废了;由“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可知,年长后,开始发奋读书,虽然有了勤苦的用功,学业却常常因为健忘而荒废。秦观借自己年少时凭记性好忽视学习,以及数年后想读书却变得善忘,劝人要努力学习,印证了“学不可以已”;4由材料三“使贤者教之,以为世士,则天下诸侯莫敢不敬”可知,使贤达的人教诲他就会成为当世名士,那么天下的诸侯就没有谁敢对他不敬。;尸子强调学习能使人成为当世名士,天下的诸侯就没有谁敢对他不敬,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印证了“学不可以已”。参考译文:材料一: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用煣的工艺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就会变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材料二:我年少时读书,一看到文章就能背诵下来。默写一遍,也没有大的差错。但是我却凭借此放纵自己,喜欢和巧言善辩、嗜好饮酒的人交往游乐。一个月的时间里,没有几天在阅览书卷。所以虽然我有较强的记忆力,但是学业却因为我的不勤奋给荒废了。等到数年之后,我开始发奋读书,用来惩戒自己,对之前所做的事情感到后悔;然而我的聪明却已经衰竭许多了,几乎不如年轻时候的十分之一二,现在每当看到一手书卷,一定要反复推敲多次才能懂,合上书卷便感到茫然而无所适从,这样反复读都记不住。所以现在虽然有了勤苦的用功,学业却因为健忘荒废了。唉,荒怠学业的,就是不勤奋和善忘啊。最近我读《齐史》的时候,看到孙摩答邢邵中有这样的句子:“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 心中赞同喜欢这个说法,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语句,摘录几千条,编为几卷,取名为《精骑集》。啊!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也许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材料三勤学而不厌倦,是用以治理自身的;教诲而不厌倦,是用来治理他人的。如果蚕茧已成,弃置而不加治理,就会变质蠢蚀而抛弃,如果使女工缫丝治理,用它制成漂亮的织锦,那么天子上朝时,也会穿着它。每个人就像蚕茧一样,舍置而不修治,智慧、行为会无知、败坏;使贤达的人教诲他就会成为当世名士,那么天下的诸侯就没有谁敢对他不敬。因此,子路,是鲁东卞的粗野之人,子贡是卫地商人,颜涿聚是个强盗, 颛孙师是个粗鄙的人,经过孔子教导之后,都成为名士。把学习做个比喻,那就像磨砺的道理一样。既使是昆吾 的铜、铢父的锡,让吴、越的良工用它铸造成剑而不加磨砺,用它刺击也不能深入,用它侧击也不能砍断。如果用粗磨石开磨,再用细磨石精磨,那么用它刺击前面如无物一般,用它侧击,下面如无物一般,锋利无比。由此看来,磨砺与不磨砺,相差太远了。现在的人们都知道磨砺他们的剑却不知磨砺他们自身。学习,就是对自身的磨砺。(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答案】15. D 16. 《蝉》中的蝉喙如冠缨,饮露栖桐,居高鸣声远扬。身份高贵,声名远播;是以高洁品格立身的清华之人的写照。《咏蝉》中的蝉露重难飞,风多声沉,高洁无人相信。处境艰难,无人赏识;是含冤莫白、政治失意的诗人的自况。【解析】【15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D.“王磐《朝天子 咏喇叭》、骆宾王的《咏鹅》均采用了此写法”说法错误,骆宾王的《咏鹅》虽为咏物诗,但未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这首千古流传的诗歌,没有什么深刻的5思想内涵和哲理,而是以清新欢快的语言,抓住事物(鹅)的突出特征来进行描写。写得自然、真切、传神。表现的就是鹅本身的可爱。故选 D。 【16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形象的能力。《蝉》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首句“垂緌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答案可以整理如下:蝉喙如冠缨,饮露栖桐,居高鸣声远扬。身份高贵,声名远播;是以高洁品格立身的清华之人的写照。《咏蝉》首联在句法上运用对偶,写法上启用比兴,以蝉声来逗起客思。诗一开始即点出时间:秋天,蝉在日渐萧瑟的秋日鸣叫着;地点在狱中,作为“南冠”(囚徒)的诗人,身心不得自由。落魄加上孤寂,此时诗人更加深深怀念家园了。颔联一句写蝉,一句写自己,以“不堪”和“来对”将物我联系在一起。自己大好的青春,经历了政治上种种折磨已经消逝,头上增添了星星白发。在狱中看到这高唱的秋蝉,还是两鬓乌玄,不禁自伤老大,同时想到自己的少年时代,也何尝不如秋蝉高唱,而今不但一 事无成,还锒铛入狱。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这一典故,进一步比喻当权者辜负了诗人对国家一片忠诚之爱。 颈联纯用比兴手法,两句无一不在说蝉,也无一不在说自己。“露重”“风多”比喻政治环境恶劣,“飞难进”比喻自己仕途郁郁不得志,“响易沉”比喻自己言论受到压抑,不自由。蝉如此,自己也如此,咏物诗写到这种境界,真算是物我融混了。尾联写秋蝉高居树上,餐风饮露,有谁相信它不食人间烟火呢?自己品性高洁,不为世人了解,反被诬陷入狱,此时有哪一个肯替自己雪冤呢?而今患难之中,惟有蝉能为我高唱,也只有我能为蝉长吟。 答案可以整理为:蝉露重难飞,风多声沉,高洁无人相信。处境艰难,无人赏识;是含冤莫白、政治失意的诗人的自况。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17.【答案】1.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2.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唐·杜甫《春望》6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宋·文天祥《过零丁洋》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元·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宋·岳飞《满江红》易错字:矣、臾、砺。三、文言小题(9 分)18. 下面句中加点词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A.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说》) B.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C.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D.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没必要,不需要。句意:因此弟子不一定不如师父。B.“风雨”,都指自然界的风雨。句意: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C.“寄托”,古义:指寄身,容身;今义:指托付或把情感、希望、理想等放在某人某事物上。句意: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D.“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教育小学生的教育机构。句意: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故选 B。19. 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木直中绳 中:合乎 金就砺则利 就:靠近B. 虽有槁暴 暴:晒干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疾:劲疾,这里指声音宏大C. 假舆马者 假:借助 锲而不舍 锲:刻D.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不齿:不屑一提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绝:横渡【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的 。D.错误。“不齿”,不屑与之同列。句意: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与之同列。故选 D。20. 对下列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也被用于形容极近的距离,数量极少等。B. “君子”一词,广见于先秦典籍,多指“君王之子”,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后被赋予了道德高尚的含义,如荀子《劝学》中的“君子”即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C. “而”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连词,可用以表示并列、承接、递进、转折、修饰等。“锲而舍之”的“而”和“顺风而呼”的“而”是一样的用法。D. “金就砺则利”,“金”在古代指用金属制成的刀斧,“就砺”是指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是接近、靠近之意,“砺”是指磨刀石。【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文言词语的能力。A.正确。7B.正确。C.“是一样的用法”错误。表假设/表修饰。句意:(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顺着风向呼喊。D.正确。句意:金属制的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变得锋利。故选 C。四、语言文字运用(11 分)21. C(C 特殊含义,A 引用,B 突出强调,D 反语、否定)22.(1)运用了借代的手法,无锡特产水蜜桃与南京特产盐水鸭分别指代两个城市,使口号具有强烈的地域标识性,鲜活生动。(2 分)(2)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输了水蜜桃加盐”和“赢了水蜜桃加糖”进行对比,用轻松 的方式消解了输赢的功利性,表达出对待输与赢的不同情绪。(2 分)23.①这一场场戏被称为“没有假球,全是世仇”的足球赛事。(2 分)②不仅点燃了江苏球迷的足球热情。(2 分)五、写作(60 分)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中药有“和解”之剂。其实,生活中也处处需要和解:与他人和解,与自己和解;与异见和解,与纷争和解;与过去和解,与现在和解……每一次和解,都会有一段故事。请以“和解”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合理、充实,有细节描写,情感真实;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 800 字。【答案】例文:和解那日,在故乡热闹的集市上,远远看见老态毕现的四婶,想着老一辈如今只剩父母和四婶三人,我心中凝聚多年的坚冰顷刻间消融,于是我不禁快步迎上去。也就是在那一刻,我无比清晰地意识到在一个孩子眼里,世界就是一个二元对立的空间,要与往事和解,必须要经历时间长河的淘澄……小时候,我是一个活泼好动、爱说爱笑的姑娘。四婶家的两个堂妹与我相差一两岁,我们经常一起玩耍。有一次在四婶家,我们姊妹三人追赶打闹,正玩得酣畅淋漓,却碰见四婶满脸不悦地走进来。看着我笑得那么开心,四婶瞪了我一眼说:“出去玩!一天天没心没肺的!”我的笑声戛然而止,神色黯然地走了出去。两个堂妹也面面相觑,不明就里。虽然事后知道四婶是因为心情不好迁怒于我,情有可原,而且四婶也一直在努力补救,可是自那以后我内心里对四婶的情感总是疙疙瘩瘩的,带着几分执拗的隔膜。记得一次暑假,为了满足我体味山村野趣的愿望,四婶和四叔带着我进山去捡柴。我高兴极了,在山上像一只撒欢的兔子。看见一丛不知名的红果,我不由赞叹:“好漂亮的果子!”四婶就立刻招呼四叔:“快,别忙了,把那丛红果子给娃儿折来。”我拿着那枝红果,在林子里开心地钻来钻去,发现山坳里有个池塘,塘水清澈,游鱼清晰可见。我立刻跑回来说:“四叔,那个池塘中好多鱼,咱们抓鱼去吧!”四叔嗔笑着说:“疯丫头,咱们是来捡柴的!”“只要娃儿高兴,咱就抓鱼去!”四婶赶忙帮腔。不知不觉太阳快下山了,我们也抓了不少鱼,高兴地打道回府。四婶说:“玲儿,晚上去我家吃鱼。”我想都没想就拒绝了,本能地抗拒着四婶。四叔不高兴了:“这丫头,见外了吧!”“四叔,我真的不想去。”我小声嘟囔着。“好,不想去就不去。”四婶眼里透着失落。不知为什么,推辞掉邀请,我心里顿时轻松了许多。8后来,四叔早逝,我也因为学业而离家,在我尚未成熟的心智里,认定此生要与四婶生疏下去。可是随着年岁的增长,我渐渐明白了,每个人都有情绪崩溃的时候。也慢慢懂得了,亲人之间只可相爱万勿相杀。那日,我拉着四婶的手,有说有笑。与往事和解的心灵一下活泛起来,仿佛一个剪辑高手,用蒙太奇的手法滤掉曾经的不快,拼接起了生活中的美好。【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话题作文题。 材料由三句话构成。第一句话指出中药有“和解”之剂。第二句话在第一句话的基础上引申出生活中处处需要和解,并列举了一系列的和解现象。第三句话指出,每一次和解都有一段故事,为考生指明了写作方向。 材料以“和解”为核心,旨在探讨不同层面上的和解的重要性和意义。第一层通过中药“和解”来形象地引出主题,表明和解能调和矛盾、促进和谐。第二层罗列了和解的多种对象,说明生活中的挑战和分歧需要通过和解来处理,这不仅限于外部的纷争,内心的接受和自我的理解尤为关键。第三层强调和解背后的故事,它们不仅是个体现象的综述,更是成长的印记和生活的转折点,传达出通过和解,生活才能更加和谐美好的感悟。整体材料意在启发读者珍惜和解的力量,倡导积极面对和解的过程。 和解,是一个动词,意思是结束争端,重归于好。和解是由于曾经产生过争端、争执、矛盾、隔阂、误会等,和解 对象可以是人(如:自己、亲人、朋友、陌生人等),可以是具体事物(如:异见、纷争、矛盾、误会等),也可以是某个时间段(如:过去、现在、童年等),还可以是某种感受(如:自责、抑郁、痛苦、愧疚等)。和解的前提是自愿原则,没有强迫,没有勉强。每一次和解的过程,都是一段值得记述的经历,都有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或是双向奔赴,互相理解包容,前嫌尽释,重归于好。或是单向奔赴,不断忍让修复,感动对方,化干戈为玉帛。或是自我释然,逐渐成长进步,豁然开朗,如释重负。总之,和解的过程或坎坷,或曲折,或新奇,或感人,而和解的结局则是美好的,是皆大欢喜的,是令人宽慰的。于双方而言,和解就意味着成长,意味着携手并进,意味着理智通达。 文体是记叙文。要写好“和解”这一主题的记叙文,首先要分层解析材料的内涵,然后根据解析结果进行写作构思。“与他人和解”:可能涉及人际关系中的矛盾、误会、对抗,和解的意义在于理解与包容。“与自己和解”:涉及个人内心的挣扎、自我接纳、释怀过往,和解是心理成长的表现。“与异见和解”:强调对多样性和不同观点的开放态度和理解。“与纷争和解”:反映在对立冲突中的和平解决、共赢思维。“与过去和解”:涉及对过去经历的释怀。“与现在和解”:涉及对当下生活状态的满意和珍惜。写作时考生可以运用倒叙手法,先叙述和解的结局,同时也起到点题的作用,然后娓娓道来,讲述矛盾产生的过程以及双方在和解过程中的各种举动,可以运用心理刻画、细节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多种手法来凸显人物的心理活动,从而体现和解的美好和来之不易。立意:1.写在成长中,明白成功的不易,理解自己的无助,接受自己的平凡。(与自己和解)2.写在交往中,宽容他人的错误,理解他人的难处,放下心中的偏见。(与他人和解)3.写不执着于过去的一个失误,告别过去,痛定思痛,迎接未来。(与过去和解)9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江苏省扬州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pdf 语文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