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强化训练八年级语文答案1.A (2分) 2.B (2分) 3.D(2分)4.(1)从上周开始,我市城管部门在辖区人口稠密区域增设了42个非机动车停车位,这些停车位都可供共享单车停放,但并非专属(2分)(2)①张主任您好,此次增设的42个非机动车停车位后续会安排专人维护秩序,避免乱停乱放吗?②针对市民希望设置共享单车专属停车点位的需求,城管部门会考虑进一步调研并调整规划吗?(3分)5. (1)过草地 (2分) (2)下雨泥泞;陷落沼泽;生吃食物;露天淋雨等 (3分)6.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萧关逢候骑,督护在燕然(6分)7.B (3分)8.此诗“乐”体现在:首联写东风送行,暗示诗人心情愉悦;颔联写晴云、初日,描绘出清新秀丽的山中景色,令人心情舒畅;颈联写野桃、溪柳,一静一动,展现出自然界的生机勃勃;尾联写农人劳动生活,想象中的人们快乐满足,使诗人感到欣慰。(3分)9.(1)只是。(2)这样。(2分)10.C(2分)11.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3分)12.示例:元方将房子的实际情况如实告诉了买家,可见其品行诚实正直。元方宁愿房子卖不出去,也绝不骗人,这种诚实无欺、为人正直的品质是值得歌颂的。(言之有理即可)(4分)13.C (3分)14.C (3分)15. 政策文件 目标定位(或教育目标) 实践探索(或共同行动)(3分)16.(1)文中从触觉、视觉、嗅觉等角度,描写了春风吹过、梨花盛开的景象,充满了生机,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3分)(2)运用叠词,“亮亮”“暖暖”,突出了阳光的温暖、明亮,表达了作者轻松愉悦的心情,读来朗朗上口,有音韵美。(3分)17.B (3分)18.老陈的形象:老有所为、老当益壮;工作认真、精益求精;技术熟练,技艺精湛;对热爱的事业葆有热忱。(4分)19.“沉淀”在这里指的是老陈为这家主人刻画的迎客松需要等待到一定时间才能凝固。也指水泥画作能经受时间的考验。在岁月的长河中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的生活存着新的希望。(4分)20.①内容上:文章写了在一个梨花盛开的时节,做水泥画的老陈,向我介绍村里的三个老物件:水泥画、老房子、老梨树,他们都在绽开的梨花下闪着光。表现了新农村老人们热爱生活、勤劳朴实的精神状态以及新时代下农村的美好生活,农民对家乡由衷的热爱赞美之情②表达效果:题目一语双关,耐人寻味,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③结构上:梨花在文中多次出现,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让文章层次清晰。④“遇见”缺乏新意,不能很好地体现作者的情感。(5分)21.例文:我在劳动中成长每年的假期,不管天寒地冻还是烈日炎炎,我都会帮妈妈一起分担家务活;晨起洗涤自己的衣服;下厨烧一盘美味的菜肴;整理自己的房间……这些微不足道的劳动不仅减轻了妈妈的负担,还让我在劳动中慢慢地成长起来。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日,一缕阳光铺在我的床上,我睁开朦胧的眼睛,看着妈妈在忙前忙后,她总是很珍惜冬天有阳光的日子。我披上睡衣站在床上,摸着自己的下巴,好像电视里的大侠,对站在门口的妈妈摇头晃脑地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小儿房间自己来,母亲大人请休息休息。”妈妈被我逗笑了,向我投来赞许的目光。说干就干,我撸起袖子拿上抹布,拎起一桶水。首先映入我眼前的是一大扇玻璃,脏的都看不清对面的花草树木了。我将抹布打湿拧干,踮起脚尖,伸出拿着抹布的右手,上擦擦,下擦擦,原本灰蒙蒙的玻璃在我的劳动下居然成了“大花脸”,比之前还脏了,到处都是水印渍。我看着这画面惊呆了,手酸感一阵阵袭来,但是我不服气。我又拿出抹布,横七竖八地擦拭着玻璃,还时不时对着玻璃哈口气,尽管手臂很酸痛,但是心里想着待会儿玻璃在我的劳动下干净样子不由自主地哼起歌来。“大花脸”逐渐消失了,可取而代之的是玻璃“长”毛了。我惊讶地看着这一画面,软瘫在床上,这时候妈妈进来了,不分青红皂白的斥责我:“你这哪是擦玻璃啊?那上面都是毛絮,你得擦干净呀!”“我都擦2遍了,一会儿‘大花脸’,一会儿‘长’毛,这玻璃就这样了,擦不干净了。不擦了!累死人了!”我气呼呼地对妈妈说到。“擦玻璃看似简单,但却丝毫不能马虎。你想想看,以前我告诉过你如何让玻璃更加明亮?还有做事情要坚持,你都没干完就不干了,怎么可以这么容易放弃呢?”妈妈一边说一边走出我的房间。我躺在床上眼睛紧盯着这扇玻璃,左思右想,脑海里忽然出现了很久前妈妈擦玻璃时候用了“武器”——报纸,她曾告诉过我,报纸不仅能吸水,上面的油墨还能让玻璃明亮。我激动地从床上跳跃起来,跑到客厅拿了一堆废报纸,揉成一团,在玻璃上使劲地左擦擦右擦擦,神奇的画面出现了!原本“长”毛的玻璃不见了,一下子变得清晰明亮了。我站在玻璃前,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它在阳光照耀下显得闪闪发亮,心中说不出的自豪感。这次的劳动我似乎又成长些,做任何事情不仅不能半途而废,还要学会动脑筋找技巧,因为办法总比困难多。劳动虽使人疲惫,却更让人心情愉悦。二、选材构思。文体要写成记叙文,围绕补充完整的题目进行选材写作。如选择“我在尝试中成长”,可以确定文章的叙事重点在“尝试过程”,行文中需明确过程是什么,注意结果要突出感悟、成长。我们在人生的路上一直在成长、一直在长大。而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一定有所改变、有所获得。同时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一定有不断的尝试,和引导、关怀我们的人,亦有促使我们成长的事件,可以将其写出来进行分析从而从中获得感悟与思考。例如:选择自己的励志小故事、家庭小事、生活小事等素材,以自己学习、生活中经历的遇到困难、挫折、失败的典型事件为主体,重点叙述自己尝试战胜它们时候表现出来的执著精神,从而揭示文章的主旨。同时,确保行文之时对于事件与人物的描写到位、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出中心思想以及感悟。回回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强化训练答题卡8(3分).考号:姓名:班级:考场:座号:二、填空题(2分)注意事项准考证号9.[o][o][o][o][o][][o][o]二、解答题(29分)1.答题前请将姓名、班级、考场、座号和准考证号等填写清楚。[][][][][][][][]2.客观题答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修改时用橡皮擦干净。[2][2][2][2][2][2][2][2]3.主观题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3][3][3]][3][3][3][]11(3分)4.必须在题号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无效。[4][4][4][4][4][4][4][4]5.保持答卷清洁完整。[5][5][5][5][5][5][5][5]12(4分).[6][6][6][6][6][6][6][6][7][7][7][7][7][7][][7][8][8][8][][][8][8][8]正确填涂■缺考标记 [g][9][9][9][9][g][9][g]一、选择题(20分)153分)1[A][B][C]D]3[A][B][C]CD]10[A][B][CJD]14[A][B][C][D]2[A][B][C][D]7 CA][B][C][D]13 CA][B][C]DD]17 CA]CB][C][D]16.(1)3分一、解答题(16分)4.(1)2分(2)3分(2)3分18(4分).19(4分).5.(1)2分(2)3分20(5分).6.(1)2分(2)2分(3)2分二、解答题(3分)三、作文(50分)第1页(共4页)第2页(共4页)■■ 反面答题卡,请保持字迹清晰口60■第3页(共4页)第4页(共4页)■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强化训练八年级语文试题时间:120 分钟 分值 :120分一、积累与运用(22分)语文学习,就是一场场与经典作品的对话。我们读新闻,为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英雄气(ɡài)叹服;为篡改南京屠杀历史的日本右翼分子感到气愤;为悄然奋起的中国科技自豪……我们读传记,震撼于虽无A.器宇轩昂、B.鹤立鸡群的外形却有着“可以照耀在精神世界最高处”的一双眼睛的列夫·托尔斯泰;同样,我们也会将最炽热的敬佩奉献给发现了发出“美丽的颜色”的居里夫妇。我们读散文,仿佛听到藤野先生从不倦(dài)、C.抑扬顿挫的音调;仿佛看到鲁迅先生正“依着沿苏州河的铁栏(ɡān)”悠然地吸着烟……这些经典的作品一定是D.妙手偶得,是经过反复(chuí)炼的语言的精华。1.文段中加粗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当dǎng B.篡cuàn C.悄然qiǎo D.炽chì2.文段拼音处应填写的汉字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概 殆 竿 捶 B.概 怠 杆 锤C.慨 怠 杆 锤 D.概 怠 竿 捶3.选文句子中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器宇轩昂 B.鹤立鸡群 C.抑扬顿挫 D.妙手偶得4.阅读下面一则新闻,按要求回答问题。(5分)本报讯(通讯员王凯)从上周开始,我市城管部门在辖区人口稠密区域增设了42个非机动车停车位,这些停车位都可供共享单车停放,但并非专属。昨日,记者走访了部分停放点,采访中市民表示,希望能设置共享单车专属停车点位。通过前期多次调查、研究,我市城管部门拟定在辖区内的和平街、东关大街、东武街等20条主次干道共设置42个单车停放点,主要集中在商场、医院、学校、客运站等共享单车“曝光率”高的区域,且多数停车点位为新增的。(1)本则消息的导语是: 。 (2分)(2)假如你是《聊城日报》社的一名记者,想就此事采访我市城管部门的张主任,你准备向他提出什么问题?(至少两条)(3分)5.阅读《红星照耀中国》节选部分,完成下面小题。(5分)走了十天,没有人烟。十天中几乎是不断下雨,落在这一带湿地上。只有循着本地山里人所认识的一些纵横交叉的窄狭的足印,才能穿过它的中部。在这里红军又损失了一些牲口和人。有许多人沉没入这种湿草的沼泽里,在他们的同志还没有来得及拯救的时候,他们已经没入水草看不见了。这里没有柴火,他们不得不吃青的麦粒和生的蔬菜。这里甚至没有树木来藏身,而行军轻便的红军又是没有带着帐篷的。在晚上,他们大家拥挤在一块芦苇下过夜,这简直是不能遮雨的。……那些白军迷失了他们的路,等到摸索回去时,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没有受到损失。(1)这是红军经历的哪一个阶段?(2分)(2)在此阶段中,红军遇到哪些困难?(写出三条即可)(3分)6.名句名篇默写(6分)经典诗文中有万千深情,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追古怀伤,抒发了自己向先贤寻求慰藉的苦闷和怅惘之情的句子是“(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借写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的诗句是“(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维在《使至塞上》中表现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也暗示出战事频繁的句子是:“(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与鉴赏(48分)(一)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下面小题。(6分)新城道中二首(其一)苏轼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①。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②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注释】①铜钲:古代乐器,形似铃铛。②西崦yān:这里泛指山。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联巧借“东风”为“我”的出行吹散阴云,为全诗奠定感情基调。B.颔联从形、声的角度,运用比喻修辞描写晴云、初日,形象生动。C.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景,静景清新秀丽,动景活泼自在。D.尾联由前面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转入对农人劳动生活的想象。8.后人评价此诗“‘最乐’者应是东坡”,试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之“乐”体现在哪些方面。(3分)(二)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11分)元方卖宅 陆少保①,字元方,曾于东都②卖一小宅。家人将受直③矣,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买者闻之,遽辞不买。子侄以为言,元方曰:“不尔,是欺之也。”【注释】①陆少保:即陆元方。少保,官职名。②东都:指洛阳。③直:同“值”。9.解释加粗字。(2分)(1)但( ) (2)尔( ) 10.对画线句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A.买房子的人听到了他的官职后,立刻就推辞,决定不买了。B.买房子的人听到了他的官职后,竟然就推辞,决定不买了。C.买房子的人听到了他说的话后,立刻就推辞,决定不买了。D.买房子的人听到了他说的话后,竟然就推辞,决定不买了。11.用三条“/”给下列句子断句。(3分)买 者 求 见 元 方 因 告 其 人 曰 此 宅 子 甚 好 但 无 出 水 处 耳12.对于文中的陆元方,有人说他愚,有人赞他好。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4分)(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9分)材料一气候变化是对全人类的挑战,每个人都承受着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也影响着气候变化。我国颁布了相关文件,从政策层面指导、推动气候变化教育。《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将气候变化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并建议气候变化知识进学校、进课堂。《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特别提出,应全方位多渠道实施气候变化相关培训,开展宣传教育。这些文件明确了气候变化教育是全社会、多主体的共同责任。材料二2024年,全国气候变化教育研究联盟成立。“联盟”发布《气候变化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从教育目标和实施方式两方面做出指导,推动气候变化教育政策向实践转化。《气候变化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立足学习者与地球、与人类命运的关系,制定涵盖知识、能力、习惯三个维度的气候变化教育目标;要求全年龄段的学习者通过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等方式,学习气候变化知识,了解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将气候变化与个体生命体验相结合,自觉接受并主动开展气候变化教育,以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材料三实施气候变化教育需要全社会共同行动。近年来,我国多个城市成立气候变化教育学校联盟,有效整合区域资源,开展气候变化教育实践活动。气候变化教育学校联盟组织教学经验交流,以促进气候变化教育的专业化发展。2025年1月,北京市气象局、北京气象学会、北京减灾协会、北京科学中心等部门共同举办的“2025年北京气象小标兵”评选活动启动。这一活动已连续举办四年,它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引导青少年探索气候变化的科学原理。2025年5月,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以及中国气象学会在北京共同启动“敢作气候担当”青少年应对气候变化倡导活动,鼓励青少年在家庭、学校和社区采取积极行动应对气候变化。我国中小学气候变化教育______。13.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A.每位公民都是气候变化的影响者,应接受并开展气候变化教育。B.学习者接受气候变化教育应将气候变化与个体生命体验相结合。C.全国气候变化教育研究联盟的主要工作是组织联盟学校交流经验。D.青少年应学习气候变化知识,在家庭、学校、社区采取积极行动。14.根据材料三,在文段结尾横线处补写相关内容。下列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呈现出以活动为载体的专业化发展形态B.初步体现出多方参与、协同合作的特点C.建构了跨学科项目化学习课程内容体系D.积极探索有效整合多种资源的行动方式15.综合三则材料,可以从 ① 、② 、③ 等方面了解我国气候变化教育的现状。(3分)(四)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22分)绽放的梨花李汀①春风拂面,梨花仿佛一夜间绽开,满村弥漫着淡淡的梨花香。梨花摇曳处,几位老人在梨花丛里给花授粉,一手拿细竹签,一手拿花粉瓶。阳光下蜜蜂舞动,梨花颤动,好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②我问:“老人家,辛苦吗?”老人从花丛里探出头笑呵呵地说:“授粉是轻松活儿,你没见老陈干的大家伙呢。”③老陈是谁?干啥大家伙呢?老人几步从梨花丛里跨出来,头发上还飘着两三瓣梨花:“走,去看嘛。”来到一处老院子墙壁边,老人指着站在墙壁钢管架上正在忙碌的另一位老人说:“这就是老陈,搞水泥画的,干的大家伙嘛。”④只见钢管架子上的老人一会儿弯腰,一会儿在墙上比划。我担心地问:“您多大年纪了?注意安全哦。”老人头也不回地说:“八十了,干习惯了,安全着呢。”⑤“八十了,还干这个呀?”我还是有些担心。老人直起腰,回转身子,笑眯眯地说:“八十咋了?这我都干四十年了。”⑥只见老陈先是在墙面上用铅笔勾勒出一棵树,又在树下添上几间茅草屋。我问:“这是画什么呢?”老人依然笑眯眯地说:“画迎客松呢。这家主人的儿子选好日子要结婚了,送点什么呢?就想着还是送他一幅水泥画。迎客是迎,迎新娘子也是迎,祝福婚姻像迎客松一样长青不老。”⑦说话间,只见老陈把草图改了一遍又一遍,已经可以看见迎客松的雏形了。他手上没停,嘴里念叨着:“涂在墙上的东西,不敢马虎,要精益求精呢。”我夸奖道:“已经很好了。”老陈说:“这手上的功夫,自己心里清楚,要过得了自己这一关。”⑧眼看草图已经打好,老陈把混合好的水泥砂浆,沿着墙上草图的线条开始一层层往上堆砌。树根处用抹刀一边涂抹,一边用刀尖抹出细致的根部纹路来。在涂抹松树树叶时,为了防止水泥脱落,老陈又在墙上钉上钉子,将堆砌好的块状水泥,用小抹刀一点点雕刻出茂盛的枝叶形状。抹刀在一堵墙上来回舞动,叮当作响。刀到,知深浅;刀到,景致出。水泥砂浆在他手里像是有了生命一样,一会儿变出满枝活灵活现的树叶,一会儿变成栩栩如生的蜿蜒树根。仿佛那水泥砂浆就是一砚浓墨,老陈是在用这浓墨泼绘。一会儿,一棵松树的古老坚韧气息和生机勃勃的生命力,便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这面墙上。⑨我惊讶地问:“这水泥砂浆是特殊材料吗?这么听话。”老陈衣服手上脸上沾着点点砂浆,笑着说:“啥子特殊材料?只是说水泥标号要高,沙子要用细沙。然后按比例混合好,就行了。”⑩老陈一边干,一边语气自豪地跟我介绍:“我们村有三件老物件。第一件就是这老水泥画,家家户户墙上都有一幅,有的是松鹤延年,有的是福禄寿喜,有的是柿柿如意,不重样。我爱上这水泥画也是偶然机会。大概四十年前,我所在的厂子获得省先进称号,厂长让我在大门上写上‘省先进企业’。为了留得久一些,我就想到做成水泥字。做成后,我就想,水泥能写字,那也能作画。从此,我就自己琢磨研究,爱上这水泥画了。这老手艺,村里几个年轻人也喜欢,跟我学上了呢。” 第二件是啥?我急于知道。老陈从钢管架上下来说:“别急嘛。这画正好需要时间沉淀。走,带你在村子里转一圈。” 村子四百多户人家,全是清一色的老房子。白色工字脊,白墙壁,红门窗,褐色线条勾勒……我有些惊讶:“村子里全是老房子?” 老陈笑答:“识货。这就是我们村的第二件老物件了。穿斗小青瓦、白墙坡屋顶的川北民居,凭着这,我们这的古村落名声在外呢。” 一处房子周围果树环绕,梨花李花正开,房顶爬满爬山虎。老陈有些自豪地说:“这房子就是我家的,冬暖夏凉。”他拿来木板凳,让我坐在几棵老梨树下。阳光从雪白梨花间透下来,亮亮的,暖暖的。我笑着说:“这第三件嘛,我猜是这老梨树了。”老陈不急不慢,点头应道:“这老梨树上百年了,村里这种上百年的梨树有两百多棵。除了卖梨子,还有不少人来我们这赏花品梨。这老梨树是我们当之无愧的老物件呢。” 坐在这绿树掩映、梨花绽放的老房子边,我不由回想起进村时的情景。景物浮现眼前,一时间,满眼是画,满眼是光。(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6.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句子。(6分)(1)春风拂面,梨花仿佛一夜间绽开,满村弥漫着淡淡的梨花香。(感官角度)(3分)(2)阳光从雪白梨花间透下来,亮亮的,暖暖的。(用词角度)(3分)1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本文首尾呼应,结构完整。从开头的“好一派生机盎然”到结尾的“满眼是光”,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B.第⑩段运用倒叙的记叙顺序,回溯了四十年前,老陈由为厂子写水泥字,到后来琢磨研究,爱上水泥画的经历,交代老陈为村里人做水泥画的原因。C.第⑧段划线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写出了在作者眼中老陈对做水泥画这项工作的投入和热爱。D.文章在刻画老陈时多次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手法,把一个耄耋老人干劲十足的精神面貌刻画得淋漓尽致。18.请概括文中老陈的形象特点。(4分)19.谈谈你对文章第 段画线句子“这画正好需要时间沉淀”的理解。(4分)20.本文曾用“遇见”为题目,在发表时编者改为“绽放的梨花”。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这样改动的好处。(5分)三.写作(50分)21.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50分)长大,会添一份欣喜,但难免会伴着某些失落;长大,会多一些能量,但也从此增添了责任。长大,是一首春的赞歌,却也有拔节的疼痛、落花的忧伤、春去的惆怅……但不要紧,你只要向着梦想走,就拥抱了青春,懂得了生活。请以“我在_______中成长”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3)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八年级语文试题 (第2页 共7页)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强化训练八年级语文试题时间:120分钟分值:120分一、积累与运用(22分)语文学习,就是一场场与经典作品的对话。我们读新闻,为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英雄气(gài)叹服;为篡改南京屠杀历史的日本右翼分子感到气愤:为悄然奋起的中国科技自豪…我们读传记,震撼于虽无A.器宇轩昂、B.鹤立鸡群的外形却有着“可以照耀在精神世界最高处”的一双眼晴的列夫·托尔斯泰;同样,我们也会将最炽热的敬佩奉献给发现了发出“美丽的颜色”的居里夫妇。我们读散文,仿佛听到藤野先生从不倦(dài)、C.抑扬顿挫的音调;仿佛看到鲁迅先生正“依着沿苏州河的铁栏(gā)”悠然地吸着烟…这些经典的作品一定是D.妙手偶得,是经过反复(chui)炼的语言的精华。1.文段中加粗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当dǎngB.篡cuan C.悄然qiǎoD.炽chi2.文段拼音处应填写的汉字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A.概殆竿捶B.概怠杆锤C.慨怠杆锤D.概怠竿捶3.选文句子中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器宇轩昂B.鹤立鸡群C.抑扬顿挫D.妙手偶得4.阅读下面一则新闻,按要求回答问题。(5分)本报讯(通讯员王凯)从上周开始,我市城管部门在辖区人口稠密区域增设了42个非机动车停车位,这些停车位都可供共享单车停放,但并非专属。昨日,记者走访了部分停放点,采访中市民表示,希望能设置共享单车专属停车点位。通过前期多次调查、研究,我市城管部门拟定在辖区内的和平街、东关大街、东武街等20条主次干道共设置42个单车停放点,主要集中在商场、医院、学校、客运站等共享单车“曝光率”高的区域,且多数停车点位为新增的。(1)本则消息的导语是:(2分)(2)假如你是《聊城日报》社的一名记者,想就此事采访我市城管部门的张主任,你准备向他提出什么问题?(至少两条)(3分)5.阅读《红星照耀中国》节选部分,完成下面小题。(5分)八年级语文试题第1页共7页走了十天,没有人烟。十天中几乎是不断下雨,落在这一带湿地上。只有循着本地山里人所认识的一些纵横交叉的窄狭的足印,才能穿过它的中部。在这里红军又损失了一些牲口和人。有许多人沉没入这种湿草的沼泽里,在他们的同志还没有来得及拯救的时候,他们已经没入水草看不见了。这里没有柴火,他们不得不吃青的麦粒和生的蔬菜。这里甚至没有树木来藏身,而行军轻便的红军又是没有带着帐篷的。在晚上,他们大家拥挤在一块芦苇下过夜,这简直是不能遮雨的。…那些白军迷失了他们的路,等到摸索回去时,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没有受到损失。(1)这是红军经历的哪一个阶段?(2分)(2)在此阶段中,红军遇到哪些困难?(写出三条即可)(3分)6.名句名篇默写(6分)经典诗文中有万千深情,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追古怀伤,抒发了自己向先贤寻求慰藉的苦闷和怅惘之情的句子是“(1)”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借写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的诗句是“(2)”;王维在《使至塞上》中表现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也暗示出战事频繁的句子是:“(3)二、阅读与鉴赏(48分)(一)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下面小题。(6分)新城道中二首(其一)苏轼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①。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②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注释】①铜钲:古代乐器,形似铃铛。②西崦yān:这里泛指山。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巧借“东风”为“我”的出行吹散阴云,为全诗奠定感情基调。B.领联从形、声的角度,运用比喻修辞描写晴云、初日,形象生动。C.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景,静景清新秀丽,动景活泼自在。D.尾联由前面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转入对农人劳动生活的想象。八年级语文试题第2页共7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八年级语文答案.docx 八年级语文答题卡.pdf 八年级语文试题.docx 八年级语文试题.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