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汇杰初级中学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汇杰初级中学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秋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
八年级语文试卷2025.10.13
( 分值:120分 时长:120分钟 )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在下列横线上默写相应的内容。(10分)
(1)言必信, ▲ 。(《论语·子路》)
(2)树树皆秋色, ▲ 。(王绩《野望》)
(3) ▲ ,长河落日圆。(作者 ▲ 《使至塞上》)
(4)山随平野尽, ▲ 。(李白《渡荆门送别》)
(5) ▲ ,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 ▲ 》)
(6)庭下如积水空明, ▲ ,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7)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书》中从仰视到俯视,写出了山的高峻,水的清澈的句子是:“ ▲ , ▲ 。”
2.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答题。(8分)
第一单元的几则新闻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民解放军战士冲破重重险阻,气势锐不可当;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让我们感受到了新时代以来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瑞典化学家诺贝尔设立遗嘱把奖项和奖金 bān( )发给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年轻姑娘吕伟凌空一跃的瞬间,动作是如此潇洒,四面水花悄然不惊;航母舰载战斗机一着惊海天,为了这一着,使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默默奉献;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震耳欲聋,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dùn( )形!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4分)
bān( ▲ )发 悄然不惊( ▲ ) 殚精竭虑( ▲ ) dùn( ▲ )形
(2)文段中画横线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锐不可当 B.悄然不惊 C.殚精竭虑 D.震耳欲聋
(3)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2分)
修改意见: ▲
3.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新闻是我们了解世界的窗口。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新闻,学习这一单元要注意学习阅读新闻的方法。在阅读中可以采用如下策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随着社会生活、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受众需求的日趋多元,新闻的写法与传播方式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在阅读中,要关注这些变化,不断更新自己对新闻的认识。
①在比较中了解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
②边读课文边揣摩作者的态度与倾向
③不仅读教科书提供的内容,还要养成经常浏览新闻类报刊、网站的习惯
④从新闻要素的角度把握课文的内容
A.②①④③ B.④①②③ C. ①④②③ D.②④①③
4.下列关于课文内容和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水经注》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撰,此书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的地理名著。
B.《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宋朝的苏轼,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文中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达观自得中隐含着惆怅悲凉。
C.我国古代用干支和皇帝的年号纪年。如“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中的“元丰”和“自康乐以来”中的“康乐”,都是用皇帝的年号表示时间。
D.《藤野先生》选自于《朝花夕拾》,文中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
综合性学习(8分)
5.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浓厚节日氛围,我校开展了“我们的节日——中秋节”主题系列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新闻速递】学校君竹文学社就我校开展的中秋系列活动写了一则新闻,请你给它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5字。(2分)
又到中秋月圆时,为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我校开展了中秋系列庆祝活动,让师生们走进中秋,共同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
2025年9月28日下午,我校准备了丰富多彩的中秋活动:“传承有我”中秋诗文硬笔书法比赛、灯笼制作及评赏、灯谜竞猜、投壶比赛等。师生们在诗情画意和欢声笑语中度过了这美好的时光。
15
(2)【口语交际】你的好朋友小杰觉得参加这种活动纯粹是浪费时间,还不如省下时间多做两道题。你该如何劝说他积极参加这次活动?(3分)

(3)【节日感言】中秋之夜,遥望明月高挂,细嗅扑鼻暗香,我们的内心一定满是对诗意人生的憧憬!请仿照例句抒写你此刻的感言。(3分)
示例:桂花啊,枝叶再繁茂,也挡不住你探出明亮的眸子。

二、阅读与理解(50分)
(一)古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语段,完成小题。
【甲】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
【乙】
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去中州①万里,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塘、滟灏之虞。跨马行,则篁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巅际; 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②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悼栗③。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④涡诡⑤,舟一失势尺寸,辄麋碎⑥土沉,下饱鱼鳖。其难至如此! 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 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士恨焉!
(《送天台陈庭学序》节选宋濂)
【注释】①中州:泛指今河南一带。②杳:深邃朦胧的样子③悼栗:颤抖。④波恶:形容波涛很大很凶。⑤涡诡:指怪异的旋流。⑥糜碎:粉碎。砧,捣衣石。
6.请用“ / ”标示下面语句的语意停顿。(停两处)(2分)
临 上 而 俯 视 绝 壑 万 仞 杳 莫 测 其 所 穷
7.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4分)
(1)良多趣味 良: ▲
(2)属引凄异 引: ▲
(3)惟川蜀最奇 惟: ▲
(4)嗜奇之士恨焉 恨: ▲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4分)
(1)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 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

9.【甲】【乙】两个语段中三峡和川蜀的山水各有什么特点? 请根据语段相关内容加以概括。(2分)

10.为了突出山的特点,两文共同使用了哪种表现手法,结合【甲】【乙】文中的句子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8分)
【任务一】新闻阅读
新华社罗马9月29日电(记者陈占杰)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29日说,粮食损失和浪费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巨大挑战”,而进行创新性的收获后管理、实施农业及粮食系统数字化、重新规划粮食市场渠道等,为应对这一挑战提供了巨大潜力。
来自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其他机构以及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当天通过视频方式举行会议,迎接首个国际粮食损失和浪费问题宣传日。屈冬玉在致辞时说,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是所有人的共同责任,应从家庭以及教育孩子珍惜粮食开始。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致辞中表示,粮食损失和浪费从“道义上不可容忍”,世界有足够粮食养活所有人,但仍有6.9亿人挨饿,30亿人负担不起健康饮食。他呼吁全球齐心协力,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造福人类和地球。
古特雷斯说,新冠疫情大流行凸显了世界粮食系统的脆弱性,并加剧了许多国家的粮食损失和浪费,“我们需要新的方法和措施”。他表示,首个国际粮食损失和浪费问题宣传日适逢联合国筹备2021年粮食系统峰会之时。各国应制定减损目标,衡量本国粮食损失和浪费的情况,采取大胆行动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
2019年,第74届联合国大会将9月29日设立为国际粮食损失和浪费问题宣传日,并表示认识到“可持续的粮食生产在促进粮食安全和营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联合国指出,自2014年以来,全球受饥饿影响的人数一直在缓慢上升。在全球范围内,约有14%的粮食在收获后到零售前的环节被损失。在零售和消费环节,也有大量的粮食被浪费。
【任务二】新闻采访
近日,全球首款智能AR导览眼镜亮相杭州良渚博物院,学校的小记者们对此很感兴趣,准备采访体验的游客。请结合【链接材料】,完成《采访提纲》。
【链接材料】
材料一:
国庆前夕,杭州良渚博物院成为启用AR眼镜导览的博物馆,游客们可以通过AR眼镜,让文物“动起来”,看到更多的趣味内容。在良渚遗址公园,戴上AR眼镜后,游客可以在虚拟向导的指引下游玩,甚至还可以让古代的建筑群在遗址上“重现”。据悉,AR智慧导览将于国庆期间向游客免费开放,这几天已有部分游客抢先体验。
材料二:
从外观上看,这幅智能眼镜的大小跟普通墨镜差不多,可以折叠并能轻松佩戴。从内部来看,它搭载了AR智慧导览应用,能够为游客带来AR特效、数字沙盘、AR地图导览、虚拟导游等虚实结合的功能体验。戴上这款AR导览眼镜对馆内象牙权杖、刻符陶罐、半爿玉琮等部分指定文物展品进行扫描,便可了解展品的相关信息、背后的故事。
观众通过AR眼镜可以有一种沉浸式的参观体验,在虚实结合的视觉场景中更深入的了解历史,可以说一台AR眼镜就是一座博物馆的百科全书。
通过这款AR导览眼镜,游客能够看到根据真实比例和尺寸模拟复原的“历史建筑”,穿越时间和空间,感受千年文化的魅力。AR地图导览功能可以实时显示行车路线、重要参观点以及当前所在的位置和方向。利用AR眼镜的空间定位技术,还可以方便游客寻找洗手间、车站、AR参观点等,少走冤枉路。
11.小杰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新闻(即任务一中的新闻),但标题处破损不堪,你认为下面哪一个最有可能是该新闻的标题?( ▲ )(2分)
A.粮食损失和浪费是时代的巨大挑战。
B.粮食损失和浪费从“道义上不可容忍”。
C.全球受饥饿影响的人数一直在缓慢上升。
D.新冠疫情大流行凸显了世界粮食系统的脆弱性,并加剧了许多国家的粮食损失和浪费。
12.八年级同学们刚学完新闻的相关知识,对以上内容展开了讨论,你认为以下说法有误的是( ▲ )(2分)
A.小雯说要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看主体。
B.小妍说消息的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其中标题、导语、主体三个部分必不可少。
C.小雨说任务一新闻的最后一段在结构上属于新闻结语,有呼吁人们要节约粮食,减少损失和浪费,引发读者深思的作用。
D.小语说新闻根据体裁不同,可分为消息、新闻特写、新闻通讯、新闻评论等,任务一的新闻属于消息。
13.近日,全球首款智能AR导览眼镜亮相杭州良渚博物院,学校的小记者们对此很感兴趣,准备采访体验的游客。请结合【链接材料】,完成《采访提纲》。(4分)
时间 2025年10月5日 地点 杭州良渚博物馆
采访对象 AR眼镜体验游客
采访目的 (1) ▲
采访方式 直面采访
采访问题 (2) ▲
(3) ▲
(4)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6分)
阅读下面散文,完成小题。
母亲的苦楝树
徐刚
①老屋后门口的宅沟对岸,是一棵苦楝树。为什么叫苦楝树?其皮其木其果其根皆苦故也,中医视之为宝物,能清热、利湿、解毒。少小时,它和我的个儿一般高。母亲说:“这是你父亲种下的,苦楝多果子,他盼着得一个孩子。”种树那一年的十一月,母亲生下我,父亲高兴地说:“种苦楝的有福。”后来我出生不到一百天,父亲病逝。
②母亲时常和我说到苦楝树。夏天,她叫我看绿叶。秋阳下,娘俩坐在后门口看黄叶,经霜之后有的成了红叶。天再冷些,我去沟边拾纷纷落地的苦楝果,母亲说:“只能玩,不能吃!”于是,虽说是父亲种下的苦楝树,却觉得是母亲的苦楝树。其实,父亲、母亲在这一棵长着苦果的树上,已合二为一,无分彼此了。
③我长大,苦楝树也长大。虽然苦楝树生长的速度很缓慢,却因宅沟岸边湿润,又有江南气候环境的滋养,它长得比我快,越来越高大。到我上学的时候,它已经有丈把高了。初小、高小、初中,九年过去,苦楝树已让我“高山仰止”了。每逢周日和寒暑假,我在苦楝树下仰望、玩耍,看它的树叶和小紫花,闻那淡淡的花香,这是植物生命对我最早的启蒙。
⑤苦楝树是故乡崇明岛上的大树,落叶乔木,树高可达二十米。每年四五月开出一树紫色小花,有芳香,并不浓郁,清雅宜人。我的少小时代不缺芬芳,苦楝花所赐也。淡紫色的小花会在枝头聚合成簇,摇曳生姿,摇曳生香,与墨绿色的苦楝树叶相依相偎。楝花,花中之微小者,其香浓淡随风,风轻时淡雅,风息时馥郁,浓浓淡淡,高雅脱俗。
⑥不知不觉,二三十年过去了,我家后门宅沟岸边的苦楝树,已经长成了一棵树干粗壮、树冠浓密的大树。我去当兵了,只有它陪着母亲,我去北大读书了,也是它陪着母亲。鸿雁来往,我有时会问及苦楝花开了没有。母亲让侄子小达写回信,告诉我:“苦楝花香,木已成材。”
⑦大学二年级暑假回到家中,还来不及开后门看楝树,母亲便心有不舍地告诉我:“云丽出嫁,便让昌团把苦楝树锯了,送给云丽做嫁妆。”云丽是昌团阿哥的女儿,昌团阿哥虽只是堂兄,然而我俩从小一起长大,亲如手足,云丽出嫁,这自然是应该的。但,我还是打开后门想再看一眼。只见那苦楝树锯掉后残留的树墩,也在望着我。惋惜之情油然而生。二十米高的青枝绿叶、绿色树冠和小花们没有了,芳香也远去了,留下的是一地惆怅。
⑧母亲说,锯树的时候,村里好多人来看,都是见过那绿叶,闻过那花香的乡亲呵,谁都恋恋不舍。一棵树的离去,竟然成为村里的谈资,直到我回家,乡人还在说:“元郎(父亲的小名)有眼光呵,树成材了,儿子到北京做大学生了!”“苦楝树材质好,值不少钱呐!”母亲告诉我,云丽很开心,说要做个梳妆台,千恩万谢的。“给昌团女儿添点喜气,你父亲也高兴!”
⑨昌团阿哥叫我去他家吃饭,喝米酒。阿哥特别高兴,还特地把云丽叫了回来。云丽告诉我:“苦楝树的纹理清晰漂亮,那木材也有香味。”阿哥说:“那树是和你伯伯一起长大的,陪了叔祖母二十多年。我是看着这树栽下的,一边锯一边想到元伯(即我父亲)。”饭后我摇摇晃晃地回家。醉眼蒙眬中坐在苦楝树的树墩上,找那风,找那云,找那叶,找那花,找那芳香。居然还找到了几粒残留的苦楝果——它们能长出一棵树来吗?
1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我”既是故事的亲历者,也是情感的抒发者,使读者能更真切地感受到“我”对苦楝树复杂而深厚的情感。
B.首段写父亲种下苦楝树的缘由以及父亲的早逝,为后文写苦楝树对于“我”和母亲的特殊意义埋下伏笔,丰富情感层次的同时使情节更完整。
C.文章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围绕苦楝树展开回忆,其间穿插了父亲、母亲、堂兄和云丽等人物,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体现了家庭情感的纽带。
D.文章在描写苦楝树时仅运用了侧面描写,通过描写母亲对苦楝树的态度、村里人的反应等,来烘托苦楝树在家庭和村庄中的重要地位。
15.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7分)
(1)苦楝花香,木已成材。(理解句子含义)(4分)

(2)淡紫色的小花会在枝头聚合成簇,摇曳生姿,摇曳生香,与墨绿色的苦楝树叶相依相偎。(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句子)(3分)

16.文章第①段中写“惋惜之情油然而生”,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作者“惋惜”的原因有哪些?(3分)

17.文章结尾处作者醉眼蒙眬中坐在苦楝树的树墩上的描写有何深意?请简要分析。(4分)

(四)名著阅读(8分)
18.班级将举办“跨越时空,对话经典”的名著阅读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一位同学阅读《红星照耀中国》后做了如下摘录。
摘录: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他讲英语有点迟缓,但相当准确。
请你根据以上文段信息,完成任务。
文中的“他”指的是 ▲ (人名),《红星照耀中国》原名《 ▲ 》,它出自于美国作者 ▲ (人名)。(3分)
(2)为更好地了解革命领袖,活动以舞台表演的形式还原了与几位领袖相关的场景,下列不会出现在与毛泽东相关的场景中的一项是( ▲ )(2分)
A.本书作者评价他看上去很像林肯,有一张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
B.他同身边人讲述年少时跟着父亲耕作、帮父亲记账的往事。
C.湖南发生大饥荒时,他带领农民攻打囤粮的大地主家,运走米店存粮。
D.他在上海与陈独秀谈论马克思主义书籍。
(3)作为经典推荐官,请你为这部优秀的纪实作品写一段推荐语。(3分)

三、作文(40分)
19. 每逢节日来临,无论是学校的美育节,还是传统的春节,又或是举国同庆的国庆节,到处都是欢声笑语,洋溢着浓厚的节日氛围,而每一个节日又都有属于它的美好味道,令人回味无穷。
请以“节日里的甜”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表达要有真情实感。(2)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班级、人名。(3)文章字数不少于600字。(4)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参考答案】
1.(1) 行必果
(2) 山山唯落晖
(3) 大漠孤烟直 王维
(4) 江入大荒流
(5) 乱花渐欲迷人眼 钱塘湖春行
(6)水中藻、荇交横
(7)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2.(1)颁 qiǎo dān 遁 (2)D (3)删除“使”字
3.B
4.C
5. (1)示例:“月满中秋,情满校园”或 “我校开展中秋活动,营造节日氛围”
(2)示例: 小杰,参加这种活动绝对不是浪费时间,通过活动,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之得到很好的传承,而且能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这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你说对吗?
(3)桂花啊,花儿再浓密,也挡不住你溢出醉人的芳香;
明月啊,云儿再浓密,也遮不住你洒向大地的光芒;
明月啊,天空再黯淡,也掩不住你凝视人间的温柔。
6.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
(句意:登上高处往下俯瞰,绝险的山谷有几万尺深,茫茫渺渺看不到谷底。 )
7.(1)甚, 很(2)延长 (3)只有 (4)遗憾
8.(1)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2)不是身强体壮的人,大多老死在那里。
9.三峡的特点:山高水急,景色壮丽。
川蜀的特点:山高水险,难以逾越。
10.两文共同使用了夸张和侧面描写的手法。
甲文:“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通过夸张写山之高峻。
乙文:“累旬日不见其巅际”通过夸张写山之高峻。
甲文:“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描写山的高大。
乙文:“肝胆为之悼栗”,侧面描写山的陡峭。
【乙】文翻译:我国西南一带的山水,只四川境内最为奇特。但那里与中原一带相距万里之远,陆路上有剑阁、栈道之类的险阻;水路上有瞿塘峡、滟滪堆之类的忧虑。骑着马走,沿路层层竹林遮蔽高山,连续十来天,仰头看不到山顶。登上高处往下俯瞰,绝险的山谷有几万尺深,茫茫渺渺看不到谷底,令人惊恐万状,肝胆颤抖。乘船在水中行,江水悍猛,礁石尖利,波涛险恶,漩涡诡异,船只一旦稍微失去控驭,偏离航道仅有尺寸大小,就被撞得粉碎像泥土般下沉,船中人使喂饱了江中鱼鳖之腹。通往四川的道路艰难到这种地步。因此,不是做官出仕富有财力的人,不能前往游历;不是天生富有文才的人,即使游览了也无所得;不是身壮体强的人,大多老死在那里。喜欢寻奇探胜的人因而心存遗憾。
11.A
12.C
13.①了解体验游客体验之后感受及对AR眼镜这项技术的看法。
②您觉得这次AR导览体验怎么样?
③您对AR导览眼镜这项技术有什么看法?
④您觉得AR导览眼镜这项技术的意义在哪里?
14.D
15.(1)表面上指苦楝树经过多年生长,从一颗幼苗长成可以做嫁妆的大树;深层含义暗示“我”在经历了多年的学习和生活的磨炼后逐渐成长、成熟,学业取得成就。
(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苦楝花当作人来写,赋予苦楝花以人的姿态和动作,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苦楝花在枝头簇拥盛开、随风摇曳且散发香气的优美姿态,展现出苦楝花动态美;不仅刻画出苦楝树的美好形象,更流露出作者对苦楝树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让故乡的苦楝树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16.①苦楝树本身具有独特的美,锯掉后青枝绿叶、树冠、小花和芳香均不复存在,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消逝感到惋惜;②苦楝树陪伴作者成长,见证了作者的童年、求学等诸多经历,承载着作者对故乡、对过去生活的深厚情感,苦楝树被锯掉意味着承载这些美好记忆的载体消失;③苦楝树是父亲所种,苦楝树被锯切断了作者与父亲之间最后的联系,作者心有不舍,感到惋惜。
17.①作者坐在树墩上后的一系列寻找行为,表现出他对苦楝树深深的怀念之情;
②结尾处作者找到几粒残留的苦楝果,残留的苦楝果象征着记忆与情感的延续性,后续作者对苦楝果是否还能长成一棵树发出疑问,表达出作者对苦楝树重生的期待的同时,也引人遐想,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使文章更加耐人寻味。
18.(1)周恩来 西行漫记 斯诺(或埃德加 斯诺)
(2)C
(3)示例:《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品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作者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红星照耀中国》的写作,以其真实性与客观性,成为了一部传世名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