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3节 元素周期表的应用第1课时 认识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还原性:Na>Mg>AlB.金属性:Ca<KC.碱性:NaOH>Mg(OH)2D.金属活动性:Al>Na2.下列有关铝及其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Al(OH)3能与酸反应,不能与强碱反应B.Al与酸反应比Mg与酸反应剧烈C.Al(OH)3的碱性强于Mg(OH)2D.Al(OH)3是白色胶状沉淀,有净水作用3.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第3周期中ⅦA族元素的原子半径最大B.HClO4、H2SO4、H3PO4、H2SiO3的酸性依次减弱C.HCl、H2S、PH3的稳定性依次减弱D.Na+、Mg2+、Al3+的氧化性依次增强4.X、Y是同周期非金属元素,已知X元素原子比Y元素原子半径大,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X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比Y的强B.X的阴离子比Y的阴离子的还原性强C.X的非金属性比Y的强D.X的气态氢化物比Y的稳定5.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①H2SO4的酸性比HClO的酸性强,所以S的得电子能力比Cl强②Mg(OH)2是中强碱,Al(OH)3是两性氢氧化物,所以Mg比Al活泼③H2S 300 ℃时开始分解,H2O 1 000 ℃时开始分解,说明O的得电子能力比S强④Na和Mg与酸都能剧烈反应放出氢气,故无法比较它们的失电子能力强弱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6.下列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①热稳定性:H2O>HF②原子半径:Na>Mg③酸性:H3PO4>H2SO4>HClO4④碱性:NaOH>Mg(OH)2>Al(OH)3A.①③ B.②④C.①④ D.②③7.下列实验事实不能作为实验判断依据的是( )A.钠和镁分别与冷水反应,判断金属性强弱B.Br2与I2分别与足量H2反应,判断溴与碘的非金属性强弱C.硅酸钠溶液中通入CO2气体,判断碳与硅的非金属性强弱D.在MgCl2与AlCl3溶液中分别加入过量氨水,判断Mg与Al的金属性8.同周期三种元素X、Y、Z,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分别是HXO4、H2YO4、H3ZO4,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①含氧酸的酸性:H3ZO4>H2YO4>HXO4②非金属性:X>Y>Z③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按X、Y、Z顺序减弱④元素的最低化合价的绝对值按X、Y、Z顺序减小A.①② B.②③C.①③ D.②④9.X、Y、Z均为元素周期表中前20号元素,Xa+、Yb-、Z(b+1)-简单离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已知mXa+与nYb-,则m+a=n-bB.离子半径:Yb->Z(b+1)->Xa+C.Z(b+1)-的还原性一定强于Yb-D.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b+1Z一定强于HbY10.图甲和图乙表示的是短周期元素的某种性质的递变规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甲横坐标为原子序数,纵坐标表示元素的最高化合价B.图甲横坐标为核电荷数,纵坐标表示元素的原子半径(单位:pm)C.图乙横坐标为最高化合价,纵坐标表示元素的原子半径(单位:pm)D.图乙横坐标为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纵坐标表示元素的原子半径(单位:pm)11.请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第3周期元素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除稀有气体元素外):(1)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a.原子半径和离子半径均减小b.失电子能力减弱,得电子能力增强c.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减弱,酸性增强d.单质的熔点降低(2)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失电子能力最强的元素是 (填元素符号);氧化性最弱的简单阳离子是 (填离子符号)。(3)最不稳定的气态氢化物是 (填化学式)。(4)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中,碱性最强的是 (填化学式,下同),酸性最强的是 ,显两性的是 ,该两性氢氧化物与盐酸、烧碱溶液分别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12.为了探究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某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请你帮其完成实验记录:(1)探究钠、镁、铝金属性强弱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浮:浮于水面、熔:熔成小球、游:四处游动、嘶:嘶嘶响声、滴加酚酞溶液变红 钠与冷水反应剧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H2O 2NaOH+H2↑加热前,镁条表面附着了少量无色气泡,加热至沸腾后,有较多的无色气泡冒出,滴加酚酞溶液变为 色 镁与冷水几乎不反应,能与热水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两支试管内都有无色气泡冒出,但放镁的试管中逸出气体的速率较 (填“快”或“慢”) 这两种金属 更容易置换出酸中的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 Mg+2HClMgCl2+H2↑结论:钠、镁、铝置换出水(或酸)中的氢时,由易到难的顺序为 ; 钠、镁、铝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 钠、镁、铝的金属性逐渐 (填“增强”或“减弱”)(2)探究Si、P、S、Cl的非金属性的强弱元素 Si P S Cl判断 依据 与氢气 反应 高温 磷蒸气与氢气能反应 加热 光照或点燃由难到易的顺序为Si、P、S、Cl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 H2SiO3 H3PO4 H2SO4酸性依次 (填“增强”或“减弱”)结论 Si、P、S、Cl的非金属性逐渐 (填“增强”或“减弱”)(3)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 (填“金属性”或“非金属性”,下同)逐渐减弱, 逐渐增强。第1课时 认识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1.D 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元素原子的失电子能力(金属性)逐渐减弱,单质还原性逐渐减弱,A、B项正确;金属性:Mg<Na,则碱性:Mg(OH)2<NaOH,C项正确;金属性:Na>Al,D项错误。2.D Al(OH)3是两性氢氧化物,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A项错误;Al的失电子能力弱于Mg,其与酸反应不如Mg与酸反应剧烈,B项错误;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逐渐减弱,则碱性:Al(OH)3<Mg(OH)2,C项错误;Al(OH)3胶体和Fe(OH)3胶体类似比表面积大,具有吸附性,可用于净水,D项正确。3.A 第3周期主族元素的原子的半径逐渐减小,则ⅦA族元素的原子半径最小,A项不正确;同周期主族元素自左向右非金属性逐渐增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逐渐增强,则HClO4、H2SO4、H3PO4、H2SiO3的酸性依次减弱,B项正确;同周期主族元素自左向右非金属性逐渐增强,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增强,则HCl、H2S、PH3的稳定性依次减弱,C项正确;金属性越强,相应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弱,则Na+、Mg2+、Al3+的氧化性依次增强,D项正确。4.B 题述X、Y是同周期非金属元素,因原子半径:X>Y,故X位于Y左侧,原子序数:Y>X。依据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知,非金属性:X<Y,形成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Y>X,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Y>X,阴离子的还原性:X>Y,选B。5.B ①比较元素得电子能力强弱时,应比较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错误;④Na与酸反应比Mg更剧烈,故失电子能力:Na>Mg,错误。6.B ①非金属性:F>O,热稳定性:HF>H2O,错误;②同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则原子半径:Na>Mg,正确;③非金属性:P<S<Cl,酸性:H3PO4<H2SO4<HClO4 ,错误;④金属性:Na>Mg>Al,碱性:NaOH>Mg(OH)2>Al(OH)3,正确。7.D 在MgCl2与AlCl3溶液中分别加入过量的氨水,均产生白色沉淀,不能判断镁与铝的金属性强弱,D符合题意。8.B 解本题的依据是同一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关键是确定X、Y、Z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突破口是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化学式。由HXO4、H2YO4、H3ZO4知,X、Y、Z的最高化合价依次为+7价、+6价、+5价,则X、Y、Z最外层电子数依次为7、6、5,即X、Y、Z依次分别位于ⅦA族、ⅥA族、ⅤA族。根据最高化合价可知,X、Y、Z的负价分别为-1价、-2价、-3价,原子序数为X>Y>Z,元素的非金属性:X>Y>Z,②正确。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X>Y>Z,③正确。9.C 由于mXa+、nYb-简单离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所以m-a=n+b,A项错误;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多,离子半径越小,因此离子半径:Z(b+1)->Yb->Xa+,B项错误;电子层结构相同的阴离子,离子的核电荷数越大,其还原性越弱,故Z(b+1)-的还原性一定强于Yb-,C项正确;核电荷数:Y>Z,则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b+1Z<HbY,D项错误。10.D 稀有气体元素的化合价为0,氧元素没有最高正化合价,氟元素没有正价,与图甲不符,A错误;同周期自左到右,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逐渐减小,与图甲不符,B错误;氧元素没有最高化合价,氟元素没有正价,与图乙不符,C错误。11.(1)b (2) Na Na+ (3)SiH4(4)NaOH HClO4 Al(OH)3 Al(OH)3+3H+Al3++3H2O Al(OH)3+OH-[Al(OH)4]-解析:(1)除稀有气体外,第3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逐渐减小,而离子半径不一定减小,如r(Na+)<r(Cl-),a错误;同一周期的主族元素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失电子能力减弱,得电子能力增强,b正确;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至右,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减弱,酸性增强,c错误;单质的熔点不一定降低,如Na的熔点低于Mg、Al等的熔点,d错误。(2)第3周期元素(Ar除外)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元素的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逐渐增强,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是Cl,失电子能力最强的是Na,Na+的氧化性最弱。(3)得电子能力最弱的非金属元素Si的气态氢化物最不稳定。(4)失电子能力最强的钠对应的NaOH的碱性最强,得电子能力最强的氯对应的HClO4的酸性最强。12.(1)红 Mg+2H2OMg(OH)2+H2↑ 快 镁 2Al+6HCl2AlCl3+3H2↑ 钠>镁>铝 氢氧化钠>氢氧化镁>氢氧化铝 减弱(2)HClO4 增强 增强(3)金属性 非金属性解析:(1)探究钠、镁、铝金属性强弱:镁与水的实验:加热前,镁条表面附着了少量无色气泡,加热至沸腾后,有较多的无色气泡冒出,是镁与热水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镁和氢气,因此滴加酚酞溶液变为红色,说明镁与冷水几乎不反应,能与热水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2H2OMg(OH)2+H2↑;镁、铝与稀盐酸的实验:两支试管内都有无色气泡冒出,但镁的金属性比铝强,放镁的试管中逸出气体的速率较快,两种金属中镁更容易置换出酸中的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2Al+6HCl2AlCl3+3H2↑;Mg+2HClMgCl2+H2↑;结论:钠、镁、铝置换出水(或酸)中的氢时,由易到难的顺序为钠>镁>铝;钠、镁、铝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氢氧化钠>氢氧化镁>氢氧化铝;钠、镁、铝的金属性逐渐减弱。(2)探究Si、P、S、Cl的非金属性的强弱:Cl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HClO4;Si、P、S、Cl与氢气反应由难到易的顺序为Si、P、S、Cl,说明非金属性依次增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是酸性依次增强。(3)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2 / 3第3节 元素周期表的应用第1课时 认识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课程 标准 1.通过分析第3周期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认识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及其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2.能通过Na、Mg、Al有关实验探究同周期元素性质的变化,培养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分点突破(一) 第3周期金属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强弱的比较1.钠、镁、铝失电子能力强弱(1)钠、镁、铝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强弱实验 操作沉淀溶 解情况 相关反 应的化 学方程式 Al(OH)3 +3HCl Al(OH)3 +NaOH Na[Al(OH)4] Mg(OH)2 +2HCl —实验 结论 NaOH是强碱,Mg(OH)2是中强碱,Al(OH)3是两性氢氧化物,三者的碱性依次减弱;失电子能力:Na>Mg>Al(2)钠、镁与水的反应实验项目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与水 反应 Na+H2O 常温下,反应剧烈,溶液变红色 失电子能力:Na>MgMg+H2O 加热条件下,反应缓慢,溶液变浅红色(3)镁、铝与酸的反应实验项目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与酸 反 应 Mg+ HCl 反应剧烈,生成大量气体 失电子能力:Mg>AlAl+ HCl 反应较剧烈,生成气体2.同周期金属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的递变规律同周期各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相同,从左到右,核电荷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减小(稀有气体元素除外),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增强,原子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减弱。3.金属元素原子失去电子能力强弱的判断(1)金属活动性顺序中越靠前,金属原子失电子能力越强。(2)同一周期的金属元素,从左往右,原子失电子能力依次减弱。(3)金属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气时,置换反应越容易发生,金属原子失电子能力越强。(4)金属与盐溶液反应,较活泼金属(失电子能力强)置换出较不活泼的金属。(5)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越强,失电子能力越强。4.氢氧化铝[Al(OH)3]——两性氢氧化物Al(OH)3属于两性氢氧化物,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分别为 Al(OH)3+3H+Al3++3H2O、Al(OH)3+OH-[Al(OH)4]-。1.元素原子失电子数目越多,失电子能力越强吗?2.同周期元素金属性质的递变与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是否有关?1.为了除去Mg(OH)2中混有的少量杂质Al(OH)3,可选用的试剂是( )A.硝酸 B.氨水C.稀盐酸 D.NaOH溶液2.下列事实不能用于判断金属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强弱的是( )A.金属间发生的置换反应B.1 mol金属单质在反应中失去电子的多少C.金属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D.金属元素的单质与水或酸置换出氢的难易分点突破(二) 第3周期非金属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强弱的比较1.探究硅、磷、硫、氯原子得电子能力强弱原子 Si P S Cl最高正价 最低负价 单质与H2化合 的条件 高温 较高温度 需加热 从Si到Cl,与H2化合越来越 气态氢化物的 稳定性 很不稳定 PH3不稳定 H2S较不稳定 HCl稳定从Si到Cl,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越来越 最高价氧化物 P2O5 SO3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 H2SiO3弱酸 中强酸 H2SO4强酸 最 强无机酸从Si到Cl,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逐渐 结论 从Si到Cl,元素得电子能力逐渐 ,非金属性逐渐 2.同周期非金属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的递变规律在同一周期中,各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相同,但从左至右核电荷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减小(稀有气体元素除外),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增大,原子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增强。3.非金属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的判断依据(1)同周期的非金属元素,从左到右得电子能力依次增强(不包括稀有气体)。(2)非金属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得电子能力越强。(3)非金属元素的单质与氢气化合越容易,得电子能力越强;生成的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得电子能力越强。(4)不同的非金属单质M和N在溶液中发生置换反应,若M能置换出N,则得电子能力:M>N。4.同周期主族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内容 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原子 结构 电子层数 相同最外层电子数 依次增多原子半径 逐渐减小元素 性质 主要化合价 最高正价由+1→+7(O、F除外) 最低负价由-4→-1失电子能力(金属性) 逐渐减弱得电子能力(非金属性) 逐渐增强化合 物性 质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碱性 碱性减弱,酸性增强非金属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的形成、稳定性 形成逐渐变易,稳定性逐渐增强气态氢化物的还原性 还原性逐渐减弱5.注意问题在元素周期表中,无氧酸的酸性变化规律与元素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不一致。其规律是左弱右强,上弱下强。如非金属性:S<Cl,酸性:氢硫酸<盐酸;非金属性:F>Cl,而酸性:氢氟酸(HF)<盐酸。1.下列哪几点能说明氯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硫元素强?①HCl的溶解度比H2S的大;②HClO的氧化性比H2SO4的强;③HClO4的酸性比H2SO4的强;④HCl 比H2S稳定;⑤氯与硫位于同一周期,氯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硫原子最外层有6个电子;⑥Cl2 能与铁反应生成FeCl3,硫与铁反应生成FeS;⑦Cl2能与H2S反应生成S。2.非金属元素单质与H2反应的条件越难,生成相应的氢化物越稳定,此说法是否正确?1.下列结构示意图所表示的微粒中,得电子能力最强的是( )A. B.C. D.2.下列有关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比较正确的是( )A.稳定性:H2O<NH3B.原子半径:F<OC.酸性:H2SO4<H3PO4D.碱性:NaOH<Al(OH)33.同周期三种元素X、Y、Z,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分别是HXO4、H2YO4、H3ZO4。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填字母)。A.酸性:H3ZO4>H2YO4>HXO4B.得电子能力:X>Z>YC.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按X、Y、Z顺序增强D.元素的最低负价的绝对值按X、Y、Z顺序增大E.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r(X)>r(Y)>r(Z)F.元素的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由弱到强的顺序是X-<Y2-<Z3-1.下列元素的单质中,最容易跟氢气反应生成氢化物的是( )A.硼 B.氮C.氟 D.碳2.下列对Na、Mg、Al有关性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单质的还原性:Na<Mg<AlB.离子半径:Na+>Mg2+>Al3+C.阳离子氧化性:Na+>Mg2+>Al3+D.碱性:NaOH<Mg(OH)2<Al(OH)33.X、Y、Z三种元素位于周期表中同一周期,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分别为酸、碱、两性氢氧化物,则三种元素原子序数的大小顺序为( )A.X>Y>Z B.Y>Z>XC.X>Z>Y D.Z>X>Y4.已知34Se与35Br位于同一周期,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酸性:H2SeO4>HBrO4B.稳定性:H2Se>HBrC.原子半径:Se<BrD.还原性:Se2->Br-5.根据元素周期律,由下列事实进行推测,其中推测不合理的是( )选项 事实 推测A Mg与冷水反应缓慢,Ca与冷水反应较快 Ba(该元素位于第六周期第ⅡA族)与冷水反应会更快B Si是半导体材料,同族的Ge也是半导体材料 第ⅣA族的元素都是半导体材料C HCl在1 500 ℃时分解,HI在230 ℃时分解 HBr的分解温度介于二者之间D Si与H2高温时反应,S与H2加热能反应 P与H2在高温时能反应6.为探究Na、Mg、Al活动性顺序,某课外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 步骤 ①将一小块金属钠放入滴有酚酞溶液的冷水中; ②将一小段用砂纸打磨后的镁带放入试管中,加入少量水,加热至水沸腾,冷却后,向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 ③将一小段镁带投入稀盐酸中; ④将一小片铝投入稀盐酸中记录的实验现象有:实验 现象 a.剧烈反应,迅速生成大量的气体; b.浮在水面上,熔成小球,不断游动,小球逐渐变小最终消失,溶液变红; c.反应不剧烈,产生无色气体; d.有气体产生,溶液变成红色请帮助该小组同学补充下列实验报告中的内容。(1)在下表中填写与实验步骤相对应的实验现象序号:实验步骤 ① ② ③ ④实验现象(2)写出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实验结论是 。(4)用原子结构理论对上述实验结论进行解释: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至右,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 ,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因此 逐渐减弱。第1课时 认识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基础知识·准落实】分点突破(一)师生互动1.(1)沉淀逐渐溶解 沉淀逐渐溶解 沉淀溶解 沉淀不溶解 AlCl3+3H2O MgCl2+2H2O探究活动1.提示: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只与失电子的难易程度有关,而与失电子的数目无关。2.提示: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与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有关系,因为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原子半径逐渐减小(稀有气体元素除外),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增强,导致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自主练习1.D 利用Al(OH)3可溶于强碱,而Mg(OH)2不溶于强碱,选用NaOH溶液即可,D符合题意。2.B 金属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强弱,可通过金属间置换能力强弱,金属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金属单质置换水或酸中氢的难易程度等方法判断,但金属失电子能力强弱与其1 mol单质失电子多少没有关系。分点突破(二)师生互动1.+4 +5 +6 +7 -4 -3 -2 -1 点燃或光照 容易 SiH4 强 SiO2 Cl2O7 H3PO4 HClO4 增强 增强 增强探究活动1.提示:③④⑤⑥⑦。①氢化物的溶解度与元素的非金属性没有直接关系;②应该用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来比较非金属性的强弱,而不是其任意含氧酸的氧化性,HClO不是氯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2.提示:不正确。非金属元素单质与H2反应的条件越易,生成相应的氢化物才越稳定。自主练习1.B A和B分别表示碳原子和氟原子,同周期非金属主族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而C和D分别表示钠离子和铝离子,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其性质较稳定,所以得电子能力最强的是氟原子,选B。2.B 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则稳定性:NH3<H2O,A项错误;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则酸性:H3PO4<H2SO4,C项错误;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则碱性:Al(OH)3<NaOH,D项错误。3.DF解析:Z、Y、X在周期表中顺序是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原子得电子能力增强,非金属性增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增强,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增强,最低负化合价绝对值减小,元素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由强到弱,A、B、C、E项错误,D、F正确。【教学效果·勤检测】1.C 硼、碳、氮、氟位于第2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得电子能力增强,单质越来越容易与H2反应生成氢化物,最容易与H2反应生成氢化物的是氟。2.B Na、Mg、Al位于同一周期,核电荷数依次增大,原子失电子能力减弱,单质的还原性减弱,即单质的还原性:Na>Mg>Al,A错误;Na+、Mg2+、Al3+形成的阳离子电子排布相同,而核电荷数依次增多,故离子半径依次减小,即r(Na+)>r(Mg2+)>r(Al3+),B正确;还原性:Na>Mg>Al,则阳离子得电子能力:Na+<Mg2+<Al3+,C错误;金属性:Na>Mg>Al,则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NaOH>Mg(OH)2>Al(OH)3,D错误。3.C 根据X、Y、Z三种元素,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分别为酸、碱、两性氢氧化物,则Y、Z为金属元素,且Y、Z的金属性:Y>Z,而X为非金属元素。同周期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则三种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是,故原子序数:X>Z>Y。4.D 依据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进行分析,得电子能力:Se<Br,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H2SeO4<HBrO4,A项错误;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2Se<HBr,B项错误;原子半径:Se>Br,C项错误;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大,越难失电子,故还原性:Se2->Br-,D项正确。5.B 镁、钙和钡同主族,根据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逐渐增强,则钡与冷水反应会更快,A选项正确;硅和锗都是常用的半导体材料,但同主族的碳和铅不具备此特点,B选项错误;氯,溴和碘同主族,根据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非金属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减弱可知,C选项正确;硅、磷和硫同周期,根据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非金属单质与氢气反应的条件要求逐渐降低可知,D选项正确。6.(1)b d a c(2)2Na+2H2O2NaOH+H2↑(3)Na、Mg、Al金属性逐渐减弱(4)减小 金属性解析:(1)金属钠、镁、铝位于同一周期,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小,和水及酸反应置换出氢气的程度越来越难,所以步骤①对应的现象为b、步骤②对应的现象为d、步骤③对应的现象为a、步骤④对应的现象为c。(2)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与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H2O2NaOH+H2↑。(3)根据金属和酸以及水的反应的剧烈程度,可以知道金属活动性顺序为Na>Mg>Al,即实验结论是Na、Mg、Al金属性逐渐减弱。(4)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核电荷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减弱。5 / 5(共78张PPT)第1课时 认识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课程 标准 1.通过分析第3周期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认识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及其与原子结构的关系。2.能通过Na、Mg、Al有关实验探究同周期元素性质的变化,培养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目 录1、基础知识·准落实2、教学效果·勤检测3、学科素养·稳提升基础知识·准落实1梳理归纳 高效学习分点突破(一) 第3周期金属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强弱的比较1. 钠、镁、铝失电子能力强弱(1)钠、镁、铝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强弱实验 操作沉淀溶解情况 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结论 NaOH是强碱,Mg(OH)2是中强碱,Al(OH)3是两性氢氧化物,三者的碱性依次减弱;失电子能力:Na>Mg>Al 沉淀逐渐溶解沉淀逐渐溶解沉淀溶解沉淀不溶解 AlCl3+3H2O MgCl2+2H2O(2)钠、镁与水的反应实验项目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与 水 反 应 Na+H2O 常温下,反应剧烈,溶液变红色 失电子能力:Na>MgMg+H2O 加热条件下,反应缓慢,溶液变浅红色 (3)镁、铝与酸的反应实验项目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与 酸 反 应 Mg+HCl 反应剧烈,生成大量气体 失电子能力:Mg>AlAl+HCl 反应较剧烈,生成气体 2. 同周期金属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的递变规律同周期各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相同,从左到右,核电荷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减小(稀有气体元素除外),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增强,原子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减弱。3. 金属元素原子失去电子能力强弱的判断(1)金属活动性顺序中越靠前,金属原子失电子能力越强。(2)同一周期的金属元素,从左往右,原子失电子能力依次减弱。(3)金属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气时,置换反应越容易发生,金属原子失电子能力越强。(4)金属与盐溶液反应,较活泼金属(失电子能力强)置换出较不活泼的金属。(5)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越强,失电子能力越强。4. 氢氧化铝[Al(OH)3]——两性氢氧化物Al(OH)3属于两性氢氧化物,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分别为 Al(OH)3+3H+ Al3++3H2O、Al(OH)3+OH- [Al(OH)4]-。1. 元素原子失电子数目越多,失电子能力越强吗?提示: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只与失电子的难易程度有关,而与失电子的数目无关。2. 同周期元素金属性质的递变与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是否有关?提示: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与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有关系,因为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原子半径逐渐减小(稀有气体元素除外),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增强,导致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1. 为了除去Mg(OH)2中混有的少量杂质Al(OH)3,可选用的试剂是( )A. 硝酸 B. 氨水C. 稀盐酸 D. NaOH溶液解析: 利用Al(OH)3可溶于强碱,而Mg(OH)2不溶于强碱,选用NaOH溶液即可,D符合题意。2. 下列事实不能用于判断金属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强弱的是( )A. 金属间发生的置换反应B. 1 mol金属单质在反应中失去电子的多少C. 金属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D. 金属元素的单质与水或酸置换出氢的难易解析: 金属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强弱,可通过金属间置换能力强弱,金属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金属单质置换水或酸中氢的难易程度等方法判断,但金属失电子能力强弱与其1 mol单质失电子多少没有关系。分点突破(二) 第3周期非金属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强弱的比较1. 探究硅、磷、硫、氯原子得电子能力强弱原子 Si P S Cl最高正价 最低负价 +4+5+6+7-4-3-2-1原子 Si P S Cl单质与H2化合的条件 高温 较高温度 需加热 从Si到Cl,与H2化合越来越 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很不稳定 PH3不稳定 H2S较不稳定 HCl稳定从Si到Cl,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越来越 点燃或光照容易 SiH4 强 原子 Si P S Cl最高价氧化物 P2O5 SO3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 H2SiO3弱酸 中强酸 H2SO4强酸 最强无机酸从Si到Cl,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逐渐 结论 从Si到Cl,元素得电子能力逐渐 ,非金属性逐渐 SiO2Cl2O7H3PO4 HClO4 增强 增强 增强 2. 同周期非金属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的递变规律在同一周期中,各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相同,但从左至右核电荷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减小(稀有气体元素除外),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增大,原子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增强。3. 非金属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的判断依据(1)同周期的非金属元素,从左到右得电子能力依次增强(不包括稀有气体)。(2)非金属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得电子能力越强。(3)非金属元素的单质与氢气化合越容易,得电子能力越强;生成的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得电子能力越强。(4)不同的非金属单质M和N在溶液中发生置换反应,若M能置换出N,则得电子能力:M>N。4. 同周期主族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内容 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原子结构 电子层数 相同最外层电子数 依次增多原子半径 逐渐减小元素性质 主要化合价 最高正价由+1→+7(O、F除外)最低负价由-4→-1失电子能力(金属性) 逐渐减弱得电子能力(非金属性) 逐渐增强内容 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化合物性质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碱性 碱性减弱,酸性增强非金属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的形成、稳定性 形成逐渐变易,稳定性逐渐增强气态氢化物的还原性 还原性逐渐减弱5. 注意问题在元素周期表中,无氧酸的酸性变化规律与元素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不一致。其规律是左弱右强,上弱下强。如非金属性:S<Cl,酸性:氢硫酸<盐酸;非金属性:F>Cl,而酸性:氢氟酸(HF)<盐酸。1. 下列哪几点能说明氯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硫元素强?①HCl的溶解度比H2S的大;②HClO的氧化性比H2SO4的强;③HClO4的酸性比H2SO4的强;④HCl 比H2S稳定;⑤氯与硫位于同一周期,氯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硫原子最外层有6个电子;⑥Cl2 能与铁反应生成FeCl3,硫与铁反应生成FeS;⑦Cl2能与H2S反应生成S。提示:③④⑤⑥⑦。①氢化物的溶解度与元素的非金属性没有直接关系;②应该用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来比较非金属性的强弱,而不是其任意含氧酸的氧化性,HClO不是氯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2. 非金属元素单质与H2反应的条件越难,生成相应的氢化物越稳定,此说法是否正确?提示:不正确。非金属元素单质与H2反应的条件越易,生成相应的氢化物才越稳定。1. 下列结构示意图所表示的微粒中,得电子能力最强的是( )A. B.C. D.解析: A和B分别表示碳原子和氟原子,同周期非金属主族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而C和D分别表示钠离子和铝离子,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其性质较稳定,所以得电子能力最强的是氟原子,选B。2. 下列有关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比较正确的是( )A. 稳定性:H2O<NH3B. 原子半径:F<OC. 酸性:H2SO4<H3PO4D. 碱性:NaOH<Al(OH)3解析: 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则稳定性:NH3<H2O,A项错误;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则酸性:H3PO4<H2SO4,C项错误;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则碱性:Al(OH)3<NaOH,D项错误。3. 同周期三种元素X、Y、Z,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分别是HXO4、H2YO4、H3ZO4。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填字母)。A. 酸性:H3ZO4>H2YO4>HXO4B. 得电子能力:X>Z>YC. 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按X、Y、Z顺序增强D. 元素的最低负价的绝对值按X、Y、Z顺序增大E. 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r(X)>r(Y)>r(Z)F. 元素的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由弱到强的顺序是X-<Y2-<Z3-DF 解析:Z、Y、X在周期表中顺序是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原子得电子能力增强,非金属性增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增强,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增强,最低负化合价绝对值减小,元素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由强到弱,A、B、C、E项错误,D、F正确。教学效果·勤检测2强化技能 查缺补漏1. 下列元素的单质中,最容易跟氢气反应生成氢化物的是( )A. 硼 B. 氮C. 氟 D. 碳解析: 硼、碳、氮、氟位于第2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得电子能力增强,单质越来越容易与H2反应生成氢化物,最容易与H2反应生成氢化物的是氟。2. 下列对Na、Mg、Al有关性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单质的还原性:Na<Mg<AlB. 离子半径:Na+>Mg2+>Al3+C. 阳离子氧化性:Na+>Mg2+>Al3+D. 碱性:NaOH<Mg(OH)2<Al(OH)3解析: Na、Mg、Al位于同一周期,核电荷数依次增大,原子失电子能力减弱,单质的还原性减弱,即单质的还原性:Na>Mg>Al,A错误;Na+、Mg2+、Al3+形成的阳离子电子排布相同,而核电荷数依次增多,故离子半径依次减小,即r(Na+)>r(Mg2+)>r(Al3+),B正确;还原性:Na>Mg>Al,则阳离子得电子能力:Na+<Mg2+<Al3+,C错误;金属性:Na>Mg>Al,则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NaOH>Mg(OH)2>Al(OH)3,D错误。3. X、Y、Z三种元素位于周期表中同一周期,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分别为酸、碱、两性氢氧化物,则三种元素原子序数的大小顺序为( )A. X>Y>Z B. Y>Z>XC. X>Z>Y D. Z>X>Y解析: 根据X、Y、Z三种元素,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分别为酸、碱、两性氢氧化物,则Y、Z为金属元素,且Y、Z的金属性:Y>Z,而X为非金属元素。同周期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则三种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是 ,故原子序数:X>Z>Y。4. 已知34Se与35Br位于同一周期,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 酸性:H2SeO4>HBrO4 B. 稳定性:H2Se>HBrC. 原子半径:Se<Br D. 还原性:Se2->Br-解析: 依据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进行分析,得电子能力:Se<Br,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H2SeO4<HBrO4,A项错误;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2Se<HBr,B项错误;原子半径:Se>Br,C项错误;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大,越难失电子,故还原性:Se2->Br-,D项正确。5. 根据元素周期律,由下列事实进行推测,其中推测不合理的是( )选项 事实 推测A Mg与冷水反应缓慢,Ca与冷水反应较快 Ba(该元素位于第六周期第ⅡA族)与冷水反应会更快B Si是半导体材料,同族的Ge也是半导体材料 第ⅣA族的元素都是半导体材料C HCl在1 500 ℃时分解,HI在230 ℃时分解 HBr的分解温度介于二者之间D Si与H2高温时反应,S与H2加热能反应 P与H2在高温时能反应解析: 镁、钙和钡同主族,根据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逐渐增强,则钡与冷水反应会更快,A选项正确;硅和锗都是常用的半导体材料,但同主族的碳和铅不具备此特点,B选项错误;氯,溴和碘同主族,根据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非金属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减弱可知,C选项正确;硅、磷和硫同周期,根据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非金属单质与氢气反应的条件要求逐渐降低可知,D选项正确。6. 为探究Na、Mg、Al活动性顺序,某课外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步骤 ①将一小块金属钠放入滴有酚酞溶液的冷水中;②将一小段用砂纸打磨后的镁带放入试管中,加入少量水,加热至水沸腾,冷却后,向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③将一小段镁带投入稀盐酸中;④将一小片铝投入稀盐酸中实验现象 a.剧烈反应,迅速生成大量的气体;b.浮在水面上,熔成小球,不断游动,小球逐渐变小最终消失,溶液变红;c.反应不剧烈,产生无色气体;d.有气体产生,溶液变成红色记录的实验现象有:请帮助该小组同学补充下列实验报告中的内容。(1)在下表中填写与实验步骤相对应的实验现象序号:实验步骤 ① ② ③ ④实验现象 bdac解析:金属钠、镁、铝位于同一周期,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小,和水及酸反应置换出氢气的程度越来越难,所以步骤①对应的现象为b、步骤②对应的现象为d、步骤③对应的现象为a、步骤④对应的现象为c。(2)写出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解析: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与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H2O 2NaOH+H2↑。2Na+2H2O 2NaOH+H2↑(3)实验结论是 。解析:根据金属和酸以及水的反应的剧烈程度,可以知道金属活动性顺序为Na>Mg>Al,即实验结论是Na、Mg、Al金属性逐渐减弱。Na、Mg、Al金属性逐渐减弱 (4)用原子结构理论对上述实验结论进行解释: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至右,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 ,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因此 逐渐减弱。解析: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核电荷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减弱。减小 金属性 学科素养·稳提升3内化知识 知能升华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还原性:Na>Mg>AlB. 金属性:Ca<KC. 碱性:NaOH>Mg(OH)2D. 金属活动性:Al>Na解析: 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元素原子的失电子能力(金属性)逐渐减弱,单质还原性逐渐减弱,A、B项正确;金属性:Mg<Na,则碱性:Mg(OH)2<NaOH,C项正确;金属性:Na>Al,D项错误。1234567891011122. 下列有关铝及其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 Al(OH)3能与酸反应,不能与强碱反应B. Al与酸反应比Mg与酸反应剧烈C. Al(OH)3的碱性强于Mg(OH)2D. Al(OH)3是白色胶状沉淀,有净水作用123456789101112解析: Al(OH)3是两性氢氧化物,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A项错误;Al的失电子能力弱于Mg,其与酸反应不如Mg与酸反应剧烈,B项错误;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逐渐减弱,则碱性:Al(OH)3<Mg(OH)2,C项错误;Al(OH)3胶体和Fe(OH)3胶体类似比表面积大,具有吸附性,可用于净水,D项正确。1234567891011123.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第3周期中ⅦA族元素的原子半径最大B. HClO4、H2SO4、H3PO4、H2SiO3的酸性依次减弱C. HCl、H2S、PH3的稳定性依次减弱D. Na+、Mg2+、Al3+的氧化性依次增强123456789101112解析: 第3周期主族元素的原子的半径逐渐减小,则ⅦA族元素的原子半径最小,A项不正确;同周期主族元素自左向右非金属性逐渐增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逐渐增强,则HClO4、H2SO4、H3PO4、H2SiO3的酸性依次减弱,B项正确;同周期主族元素自左向右非金属性逐渐增强,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增强,则HCl、H2S、PH3的稳定性依次减弱,C项正确;金属性越强,相应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弱,则Na+、Mg2+、Al3+的氧化性依次增强,D项正确。1234567891011124. X、Y是同周期非金属元素,已知X元素原子比Y元素原子半径大,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X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比Y的强B. X的阴离子比Y的阴离子的还原性强C. X的非金属性比Y的强D. X的气态氢化物比Y的稳定123456789101112解析: 题述X、Y是同周期非金属元素,因原子半径:X>Y,故X位于Y左侧,原子序数:Y>X。依据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知,非金属性:X<Y,形成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Y>X,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Y>X,阴离子的还原性:X>Y,选B。1234567891011125.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①H2SO4的酸性比HClO的酸性强,所以S的得电子能力比Cl强②Mg(OH)2是中强碱,Al(OH)3是两性氢氧化物,所以Mg比Al活泼③H2S 300 ℃时开始分解,H2O 1 000 ℃时开始分解,说明O的得电子能力比S强④Na和Mg与酸都能剧烈反应放出氢气,故无法比较它们的失电子能力强弱A. ①② B. ②③C. ③④ D. ①④123456789101112解析: ①比较元素得电子能力强弱时,应比较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错误;④Na与酸反应比Mg更剧烈,故失电子能力:Na>Mg,错误。1234567891011126. 下列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①热稳定性:H2O>HF②原子半径:Na>Mg③酸性:H3PO4>H2SO4>HClO4④碱性:NaOH>Mg(OH)2>Al(OH)3A. ①③ B. ②④C. ①④ D. ②③123456789101112解析: ①非金属性:F>O,热稳定性:HF>H2O,错误;②同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则原子半径:Na>Mg,正确;③非金属性:P<S<Cl,酸性:H3PO4<H2SO4<HClO4 ,错误;④金属性:Na>Mg>Al,碱性:NaOH>Mg(OH)2>Al(OH)3,正确。1234567891011127. 下列实验事实不能作为实验判断依据的是( )A. 钠和镁分别与冷水反应,判断金属性强弱B. Br2与I2分别与足量H2反应,判断溴与碘的非金属性强弱C. 硅酸钠溶液中通入CO2气体,判断碳与硅的非金属性强弱D. 在MgCl2与AlCl3溶液中分别加入过量氨水,判断Mg与Al的金属性解析: 在MgCl2与AlCl3溶液中分别加入过量的氨水,均产生白色沉淀,不能判断镁与铝的金属性强弱,D符合题意。1234567891011128. 同周期三种元素X、Y、Z,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分别是HXO4、H2YO4、H3ZO4,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①含氧酸的酸性:H3ZO4>H2YO4>HXO4②非金属性:X>Y>Z③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按X、Y、Z顺序减弱④元素的最低化合价的绝对值按X、Y、Z顺序减小A. ①② B. ②③C. ①③ D. ②④123456789101112解析: 解本题的依据是同一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关键是确定X、Y、Z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突破口是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化学式。由HXO4、H2YO4、H3ZO4知,X、Y、Z的最高化合价依次为+7价、+6价、+5价,则X、Y、Z最外层电子数依次为7、6、5,即X、Y、Z依次分别位于ⅦA族、ⅥA族、ⅤA族。根据最高化合价可知,X、Y、Z的负价分别为-1价、-2价、-3价,原子序数为X>Y>Z,元素的非金属性:X>Y>Z,②正确。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X>Y>Z,③正确。1234567891011129. X、Y、Z均为元素周期表中前20号元素,Xa+、Yb-、Z(b+1)-简单离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已知mXa+与nYb-,则m+a=n-bB. 离子半径:Yb->Z(b+1)->Xa+C. Z(b+1)-的还原性一定强于Yb-D. 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b+1Z一定强于HbY123456789101112解析: 由于mXa+、nYb-简单离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所以m-a=n+b,A项错误;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多,离子半径越小,因此离子半径:Z(b+1)->Yb->Xa+,B项错误;电子层结构相同的阴离子,离子的核电荷数越大,其还原性越弱,故Z(b+1)-的还原性一定强于Yb-,C项正确;核电荷数:Y>Z,则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b+1Z<HbY,D项错误。12345678910111210. 图甲和图乙表示的是短周期元素的某种性质的递变规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23456789101112A. 图甲横坐标为原子序数,纵坐标表示元素的最高化合价B. 图甲横坐标为核电荷数,纵坐标表示元素的原子半径(单位:pm)C. 图乙横坐标为最高化合价,纵坐标表示元素的原子半径(单位:pm)D. 图乙横坐标为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纵坐标表示元素的原子半径(单位:pm)123456789101112解析: 稀有气体元素的化合价为0,氧元素没有最高正化合价,氟元素没有正价,与图甲不符,A错误;同周期自左到右,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逐渐减小,与图甲不符,B错误;氧元素没有最高化合价,氟元素没有正价,与图乙不符,C错误。12345678910111211. 请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第3周期元素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除稀有气体元素外):(1)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a.原子半径和离子半径均减小b.失电子能力减弱,得电子能力增强c.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减弱,酸性增强d.单质的熔点降低b 123456789101112解析:除稀有气体外,第3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逐渐减小,而离子半径不一定减小,如r(Na+)<r(Cl-),a错误;同一周期的主族元素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失电子能力减弱,得电子能力增强,b正确;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至右,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减弱,酸性增强,c错误;单质的熔点不一定降低,如Na的熔点低于Mg、Al等的熔点,d错误。123456789101112(2)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失电子能力最强的元素是 (填元素符号);氧化性最弱的简单阳离子是 (填离子符号)。解析:第3周期元素(Ar除外)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元素的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逐渐增强,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是Cl,失电子能力最强的是Na,Na+的氧化性最弱。Na Na+ 123456789101112(3)最不稳定的气态氢化物是 (填化学式)。解析:得电子能力最弱的非金属元素Si的气态氢化物最不稳定。SiH4 123456789101112(4)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中,碱性最强的是 (填化学式,下同),酸性最强的是 ,显两性的是 ,该两性氢氧化物与盐酸、烧碱溶液分别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解析:失电子能力最强的钠对应的NaOH的碱性最强,得电子能力最强的氯对应的HClO4的酸性最强。NaOH HClO4 Al(OH)3 Al(OH)3+3H+ Al3++3H2O Al(OH)3+OH- [Al(OH)4]- 12345678910111212. 为了探究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某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请你帮其完成实验记录:(1)探究钠、镁、铝金属性强弱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浮:浮于水面、熔:熔成小球、游:四处游动、嘶:嘶嘶响声、滴加酚酞溶液变红123456789101112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加热前,镁条表面附着了少量无色气泡,加热至沸腾后,有较多的无色气泡冒出,滴加酚酞溶液变为 色 镁与冷水几乎不反应,能与热水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红 Mg+2H2O Mg(OH)2+H2↑ 123456789101112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两支试管内都有无色气泡冒出,但放镁的试管中逸出气体的速率较 (填“快”或“慢”)快 镁 2Al+6HCl2AlCl3+3H2↑ 123456789101112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结论:钠、镁、铝置换出水(或酸)中的氢时,由易到难的顺序为 ; 钠、镁、铝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 钠、镁、铝的金属性逐渐 (填“增强”或“减弱”) 钠>镁>铝 氢氧化钠>氢氧化镁>氢氧化铝 弱 123456789101112解析:探究钠、镁、铝金属性强弱:镁与水的实验:加热前,镁条表面附着了少量无色气泡,加热至沸腾后,有较多的无色气泡冒出,是镁与热水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镁和氢气,因此滴加酚酞溶液变为红色,说明镁与冷水几乎不反应,能与热水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2H2O Mg(OH)2+H2↑;123456789101112镁、铝与稀盐酸的实验:两支试管内都有无色气泡冒出,但镁的金属性比铝强,放镁的试管中逸出气体的速率较快,两种金属中镁更容易置换出酸中的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2Al+6HCl 2AlCl3+3H2↑;Mg+2HCl MgCl2+H2↑;结论:钠、镁、铝置换出水(或酸)中的氢时,由易到难的顺序为钠>镁>铝;钠、镁、铝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氢氧化钠>氢氧化镁>氢氧化铝;钠、镁、铝的金属性逐渐减弱。123456789101112(2)探究Si、P、S、Cl的非金属性的强弱元素 Si P S Cl判断 依据 与氢气反应 高温 磷蒸气与氢气能反应 加热 光照或点燃由难到易的顺序为Si、P、S、Cl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 H2SiO3 H3PO4 H2SO4 酸性依次 (填“增强”或“减弱”) 结论 Si、P、S、Cl的非金属性逐渐 (填“增强”或“减弱”) HClO4增强 增强 123456789101112解析:探究Si、P、S、Cl的非金属性的强弱:Cl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HClO4;Si、P、S、Cl与氢气反应由难到易的顺序为Si、P、S、Cl,说明非金属性依次增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是酸性依次增强。(3)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 (填“金属性”或“非金属性”,下同)逐渐减弱, 逐渐增强。解析: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金属性 非金属性 123456789101112感谢欣赏THE EN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3节 第1课时 认识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docx 第3节 第1课时 认识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pptx 第3节 第1课时 认识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练习,含解析).docx